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被误读的远行(郑和下西洋与马哥孛罗来华考)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存仁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分别讲两件事情:郑和下西洋和马哥孛罗游历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带给了南亚及非洲的广大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进步。马哥孛罗来中国,则将中国的许多发明带到欧洲,对欧洲影响巨大。本书行文虽夹杂考证,但仍然依循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将轶闻、趣事以及自己游历的所见所感夹杂其中,轻松、有趣、耐读。读来既增长知识,又怡悦性情。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内容推荐

郑和出海的船中常带有三种人物,一种是道教的法师,一种是念经的和尚,最有趣的是还有两个卜卦算命的人。还有更奇怪的,有时船上居然还带着两名稳婆,即近代所谓接生婆。我初初看到这个记载,觉得非常诧异,再继续看下去,原来郑和每到一处,总要设帐施诊给药,还教导当地土人如何接生。

马哥孛罗在十七岁那年,随着父亲与叔父来到中国,当时的元朝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小伙子,带他骑在皇帝的象背上去打猎,准许他在富丽的大理石皇宫和避暑离宫里自由来往。那些镀金的雕刻品、艺术珍藏和高官大臣,使马哥孛罗眼都花了……他离开家园差不多二十五年,当返抵成尼斯时,已没有人认得出他,即使是家中的老仆,也不准他进入别墅,老早就认为他已经死了。马哥孛罗把他破破烂烂的衣衫剖开来,里面全是珍珠宝贝……

目录

上篇 郑和下西洋考

 第一章 名门公子何以被阉

  考证郑和 意义深长

  郑和身世 生死年月

  回教世家 幼年不幸

  佛教信徒 富商后裔

  回族医家 赠我文物

  郑和善良 因何被阉

  官方文言 记述有误

  郑和出海 原因有三

  搜集史料 图文俱备

 第二章 成祖授命策划出海

  张天师荐 郑和膺任

  郑和受命 巡行西洋

  郑和自幼 喜欢船只

  炼铁成钢 锤钢造锚

  准备药物 以供治疗

  不禁通婚 教导接生

  茶叶干菜 防坏血病

  船厂之外 设兵工厂

  造船之外 搜集礼物

  延聘舌人 担任传译

  随带农夫 引水耕田

  心理攻势 安定人心

 第三章 宝船出海声势浩大

  何处出洋 记载各异

  昼看日晷 夜观星斗

  星斗学说 合乎科学

  明代船只 旗帜详考

  七次出海 船只不同

  近人考证 制成模型

  宝船尺度 考证困难

  航行旧例 不载妇女

  延聘老农 观察风雨

  故宫之中 存有船舵

  郑和精力 异乎常人

 第四章 抵达安南影响深远

  将到安南 忽遇飓风

  郑和祈求 海后妈祖

  抵达占城 万众欢腾

  郑和教民 耕耘三熟

  交趾两字 来源不雅

  豆腐传越 始自郑和

  越南玫瑰 美而剧毒

  越南国王 请教铸钱

  郑和遗迹 法人毁灭

  搜索惠帝 毫无迹象

 第五章 暹罗国王恭迎郑和

  暹罗佛国 佛法无边

  迎接仪仗 隆重异常

  政治手腕 圆通变化

  郑和庙宇 香火鼎盛

  暹人生活 接近中国

  暹罗古风 重女轻男

  郑和抵暹 生擒海盗

  郑和开始 带回象牙

  暹罗拳术 传自郑和

  习用矿盐 改用海盐

  发现紫檀 运返中国

  作者访暹 备受欢迎

  郑和遗迹 施医赠药

  药商相邀 获知甚多

  拜谒古医 相聚甚欢

  今称泰国 明称暹罗

 第六章 巡马来亚驻马六甲

  马来西亚 昔满刺加

  设立官厂 扎营建墙

  郑和驻满 教民生产

  今马六甲 尚有遗迹

  迁都之后 始有历史

  郑和到处 施诊给药

  淡马锡者 新加坡也

  先谈趣事 再考地名

 第七章 中国文化早传爪哇

  乾隆皇帝 不问弃民

  中国文化 传入爪哇

  郑和时代 爪哇风俗

  瀛涯胜览 细说分明

  三保垄上 遗迹最多

  三保洞中 别有天地

  郑和厨师 迷恋舞娘

  尊称郑和 为护侨神

  印尼政府 重视中医

  郑和诞辰 盛况空前

  苏门答腊 航行要道

  各国进贡 文武兼施

  远航印度 成就更大

  末到印度 先征锡兰

  抵达印度 立碑留念

  印人生活 先谈衣着

  印入饮食 嗜好咖喱

  沿门托钵 积习成风

  居屋简陋 不堪设想

  大街小巷 遍地牛粪

  印度西隆 有女儿国

  运回麒麟 举国欢腾

  佛教在印 几等于无

 第九章 阿拉伯的异域风情

  回教民族 五族一家

  郑和驻节 闽开元寺

  平安抵达 祖法儿国

  抵阿丹国 国王恭迎

  宝船队上 歌舞通宵

  忽鲁谟斯 富而好礼

  到刺撒国 临之以威

  中国医学 传入欧洲

  无数船员 离船朝圣

  郑和影响 后人受惠

 第十章 郑和二次留驻非洲

  红海回航 巡视非洲

  整个非洲 南非落后

  男懒做工 女喜文身

  郑和到处 教民生产

  非洲行猎 土人欢迎

  奇风异俗 说来有趣

  买卖贱民 作为奴隶

  星槎胜览 记载不详

  卜刺哇国 费信到过

  发掘未尽 考证无穷

  盖棺定论 名垂千古

 第十一章 考证郑和掀起热潮

  郑和相貌 气宇不凡

  读者惠我 珍贵资料

  古女儿国 实有多处

  新洲所见 明代遗物

  今柬埔寨 已非昔比

  指责郑和 传入梅毒

  云南昆明 郑和家庙

  非洲图片 得来不易

  郑和电影 史事荒唐

  移民南洋 郑和之功

下篇 马哥孛罗来华考

 第一章 中国文明传入欧洲

  准确译名 先行决定

  搜集资料 历四十年

  元史不详 西书明确

  元代疆域 横跨欧亚

  黄祸之说 起于元朝

  综合全文 作一提要

  马哥孛罗 乘机引退

  考证图文 不厌求详

 第二章 意大利面食的起源

  当中国官 备受重用

  所到之处 招权纳贿

  长白山下 遇盗侵袭

  马哥孛罗 亦好女色

  带回事物 先谈小者

  意大利粉 风行欧洲

 第三章 中国药物传入欧洲

  中药种子 辛勤收集

  旅游收购 所获甚丰

  遍传欧洲 出乎意料

 第四章 意大利绸源于中国

  煤块运欧 称为黑石

  由蚕作茧 取丝织绸

  丝绸之路 历史极古

  返意之后 养蚕织绸

 第五章 火炮带来牢狱之灾

  火药发明 足以自豪

  火药发明 由来极古

  有了火药 制成火箭

  再造一步 制成火炮

  火药称药 却是武器

  元朝皇族 制造大炮

  火药配方 再加考证

  火药之药 恶而且毒

  顺手窃取 反成狱囚

 第六章 一张黄纸轰动全欧

  早期无纸 书于竹简

  伟哉蔡伦 首先造纸

  纸浆造法 记述不多

  马哥孛罗 留意造纸

  造纸方法 过程繁复

  传入欧洲 各国震惊

  传入东方 由韩而日

 第七章 毕异发明活字印刷

  佛教盛行 雕刻开始

  毕异开始 铸活体字

  梦溪笔谈 谈印刷术

  后世怀疑 胶泥成字

  洋人译本 称为铁匠

  毕舁毕升 音同字异

  马哥孛罗 传印刷术

  护送佳人 真假难明

 第八章 指南针震惊全欧洲

  阔阔真事 于史有据

  黄帝时代 有指南车

  战国时代 制指南针

  补充前文 尚有考证

  传入欧洲 惊天动地

  两个笑话 结束本篇

 第四章 意大利绸源于中国

  煤块运欧 称为黑石

  由蚕作茧 取丝织绸

  丝绸之路 历史极古

  返意之后 养蚕织绸

 第五章 火炮带来牢狱之灾

  火药发明 足以自豪

  火药发明 由来极古

  有了火药 制成火箭

  再造一步 制成火炮

  火药称药 却是武器

  元朝皇族 制造大炮

  火药配方 再加考证

  火药之药 恶而且毒

  顺手窃取 反成狱囚

 第六章 一张黄纸轰动全欧

  早期无纸 书于竹简

  伟哉蔡伦 首先造纸

  纸浆造法 记述不多

  马哥孛罗 留意造纸

  造纸方法 过程繁复

  传入欧洲 各国震惊

  传入东方 由韩而日

 第七章 毕异发明活字印刷

  佛教盛行 雕刻开始

  毕昇开始 铸活体字

  梦溪笔谈 谈印刷术

  后世怀疑 胶泥成字

  洋人译本 称为铁匠

  毕舁毕升 音同字异

  马哥孛罗 传印刷术

  护送佳人 真假难明

 第八章 指南针震惊全欧洲

  阔阔真事 于史有据

  黄帝时代 有指南车

  战国时代 制指南针

  补充前文 尚有考证

  传入欧洲 惊天动地

  两个笑话 结束本篇

试读章节

中国一部二十四史,讲的都是历代皇朝的变迁以及皇室的夺权与互相杀伐,对后妃的宠辱写得很详尽,对功臣和宦官都有记载,可是对民间的情况,记载极少。至于近代认为最伟大的,如张骞出使西域,记述也算清楚。可是对“郑和七次下西洋”那么大的一件事,在《明史》上面,只有七百五十七个字的记载。郑和的使命是对邻邦有宣有抚,而且还把中国的技术文明,带到那么多的落后国家,带回来的是邻国的物产,如植物种子及珍贵的宝物。同时,邻国也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如果某一个国家有政治上的紊乱,郑和还加以调节或征服,与邻国和平相处。

郑和七次航行,远达印度、阿拉伯,以及东非沿海地区。那时如果抱的是侵略政策,那么到处都是殖民地,但是中国并没有这种野心。所以他负起这个使命,真可说是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功史,可是明史清史以及民国时代,对他没有一部考证详尽的流行书籍。倒是若干西方学者如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等十余位汉学家,著书致证,然后才引起我国各方面的注意,零零落落地出版了二十多种专记这件史事的书籍,可是流传稀少,购买不易。笔者为此,多年来广搜资料,写成本篇,抛砖引玉,以就正于方家。

考证郑和 意义深长

近百年来,学术界中最高知识分子,以考证《红楼梦》为最盛,且称为“红学”,各家的著作,不下千万言。但是所谓红学,只在民俗史上和文学史上有一些价值,实际上无关国计民生。我从前注意到中国的药材何以会输出到外国?又何以在印度、阿拉伯,甚至英国、荷兰等国都有栽种中国的药材?因此,我要追本穷源地考证出这个缘由。现在将中国药物传入欧洲的史事,暂时搁置不论;目前要讲的就是东南亚一带,到处有中医开业和中药生产,我想到与三保太监下西洋有关,不能无考。

依照《明史》三○四一节,对郑和的记载,简略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只是说“郑和,云南人”,年龄几何没有记载,生于何时,卒于何时:更没有提到。我们都知道“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特别是南洋群岛一带的华裔侨民,对三保太监其人其事,更是妇孺皆知。

举例来说:南洋各地至今还有三保太监的许多遗迹,当地华侨深深知道,假使没有三保太监到过东南亚,他们的祖先就不会移民到这一带地方,而且中国人比了当地的土人,勤于工作,不闲散,不偷懒,所以当地的财富,十之七八都操纵于中国侨民手中。原来不仅是中医中药盛行于南洋的一点小事情,重要的商务情况,也有许多石碑为证。姑举一例:在印尼中部爪哇三宝垄地方,三保庙门外有一块石碑,就是说明没有郑和,东南亚就没有一千多万华侨,也没有四百多年以来汇人中国内地难以数计的财富及物资。所谓财富,近时称作“外汇”,也是国家经济赖以运行的命根,所以当时郑和不但扬威海外,而且充裕国家的经济。郑和的功绩,真是“光前裕后”,我们怎能不将郑和的史事详详细细地考证呢?

郑和身世 生死年月

《明史》三○四一节上说:“郑和,云南人。”现在考得郑和的原姓为马,昆阳(即云南的一个县)人,是一个回教徒。因为中国传统的习惯,有些地方大儿子称老大,二儿子称老二,第三个儿子称老三。又有些地方,大儿子往往称阿大,二儿子称阿二,三儿子称阿三。有些地方大儿子称大宝,二儿子称二宝,三儿子则称三宝。郑和之称三宝,也是他的小名。而太监的通用名称,有的用“三保”两字,于是后来被称为“三保太监”,乃由此而来。

其实汉唐风气,儿子多数被称为郎。徐福到日本时,日本人还在石器时代,他们的人民还没有姓和名,后来便以生于山野的,就称为山野一郎或二郎,生于田中的,就称作田中一郎或二郎、三郎,生于池边的就称为池边三郎或五郎,这与郑和父亲的第三个儿子称三宝是相同的。  郑和的祖先是谁呢?据徐玉虎所著《郑和评传》所载,法国汉学专家伯希和的考证说:“郑和之殁在一四三一年(明宣宗宣德六年)确是一种误会。此殁年在翟理斯(Giles)的人名辞典中(二七二条)虽见著录,可是后面加了一个疑问符号。古朗(Conrantt)的目录(四○二四则)曾为之转录。近来恒慕义(Hummel)在他所撰一个中国史家的自传中(一三七页),也照样地转录。考据郑和第七次奉命通使南海之时,在一四三。年六月,以王景弘为副,他们经苏门答腊(Sumatra)、忽鲁谟斯(Hormuz,今霍尔木兹岛。——编注)等国。考证费信足本((星槎胜览》,卷首所载旅行次数,同经历的国名,说他在宣德宣宗六年,随郑和经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而在一四三三年回京,这“一四三○”同“一四三一”两个出发年代之差异,不难解释。郑和在一四三一年,全年逗留浙江、福建两地,并确定他归京(南京)之时,在一四三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其中毫无使人想到郑和殁于中途之事。又一方面,一四三四年时,王景弘曾单独往使苏门答腊(《明史》卷三百二十五),郑和此时已死,或者年老不能作第八次之旅行。他死的地方应是南京,其墓尚在。”(冯承钧译《郑和下西洋考》)

伯氏所说郑和的死年,相差不远,一四三四年王景弘的单独出使,与郑和的死或病或年老有莫大的关系。否则的话,第八次的出使不会少了郑和的。至于郑和究竟死于何地,及墓坟的所在地,人们尚不知道。依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载,南京牛首山(在南京城南二十七里,高二百四十八米),有陈宣帝显宁陵、宋王益墓、尚书兵部郎中刁墓、明太祖李贤妃墓、驸马梅殷墓、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麓)、知府王统墓。但郑和的墓,在山北四五里,有明守备南京司礼太监郑和墓而已。(详见朱偰《金陵古迹图考》)P5-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