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话题。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的养生文化更是以其博大精深而独领风骚,孕育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时至21世纪,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人对健康的追求与古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华传统的养生之道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讲究传统的养生之道,并吸纳现代文明的医学保健知识,这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有了好日子,还要有好身体,健康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生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顺应四季更迭,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讲究传统的养生方法,使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过得非常好。
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的变化。春暖、夏暑、秋燥、冬寒,已是四季气候常态,如气侯反常,或内有虚损则又可能是引发疾病的邪气。本书以养生保健为目的,以春夏秋冬为纲,以精神养生、起居养生、休闲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祛病养生为目,分别从宜与忌这正反两个方面介绍日常生活中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以及相关的禁忌,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养生知识精华,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强的特点。
一、春季精神养生宜与忌
宜 春季宜养神
在春季养生中,养神占首要地位,因为心主宰形体,养神没有做好,养形也是困难的。中医临床上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得神即是目光有神,言语洪亮,神志清楚,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若至老年,出现目光暗淡、精神萎靡、表情呆滞、语言不利、面色无华、嗜睡、健忘或痴呆等症,即神衰矣。《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清代程文圃在《医述·养生》中说:“人身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竭。”故精充、气足、神全即是健康的表现。如出现精亏、气虚、神耗就是衰老的征象。
春季精神养生,应符合春大大自然万物生发的特点,即通过渊节情志,使体内的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与和谐。春应于肝,从中医藏象理论看,肝藏血,主疏泄,在志为怒。肝藏血不足,则疏泄失职,阳气升泄太过,表现为稍受刺激则易怒。肝最喜调达舒畅,恶抑郁恼怒。宋代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也。其经旺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肝胆经气都在春天旺达通畅。古代养生家认为在温暖的春天里,精神养生要适应于万物蓬勃的生机,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在精神修养上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向社会施予善良爱心。同时还应像明代养生家胡文焕在《类修要诀》提到的那样:“戒怒暴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宜 春季养神宜静心
春季气候多蛮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在心理上不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要以我为主,不受外界牵制,豁达开朗,愉悦身心,明确自己能够认识自然变化的规律,有能力运用规律来为自己服务,也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予“静神”以新的内容。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卜妄动,亦静也。”“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及神用太过。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其法。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清静养神的运用归纳起来,不外有三。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真气即可绵绵而生;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经》中所指出的:“少思虑以养其神”;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黄帝内经》所谓:“以恬愉为务”。
清静养神,以静制躁,也是促使身体健壮、延缓衰老的重要条件。清代养生家曹庭栋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为什么静能强身抗衰呢?《淮南子》中指出:“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就是说,心神安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这就是“静者寿,躁者夭”之理。
忌 春季养生忌肝火旺盛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时期,气候变化多端,时有风寒温湿交替侵袭人体。这一季节以肝气为令,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如果遇到阳气骤升,内外两阳碰撞,易引动内热而生肝火,继而诱发多种疾病,此时需调养肝气。
春天罩病菌虫害孳生,叟是蔬菜淡季,容易使人体缺乏维生素,导致体内积热,病发春日常见的鼻孔、牙齿、呼吸道、皮肤等出血症,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疾等各种疾患,所以这一时令,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温微辛食物,以养肝健脾和胃,抗御外邪对人体侵袭。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的摄取,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谷豆类的黑米、豆豉、大豆及其制品;禽鱼类的鸽子、鹌鹑、鲫鱼、泥鳅;蔬菜类的芥菜、菠菜、油菜、胡萝卜、春笋;果品类的栗子、红枣、枸杞、菠萝、甘蔗、橄榄等。将这些食品加以科学搭配食用,就能从中摄取丰富的营养,尤其是蔬果中的多种维生素可充分满足肝脏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禁忌大辛大热及海腥类的食物,不吃过腻过酸及煎炸食品,如辣椒、羊肉、海虾、肥肉、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肝阳过盛体弱者,在春季容易引发“肝火”,患上热感冒、热咳嗽、热哮喘,要防患于未然,就得尽量避开突热暴暖、热风侵袭。若已感染成疾,热感冒初起,应戒烟禁酒薄厚味,以杜绝生痰之源。
春季易上火,尤其要注意“肝火”的上扬,每遇到春雨连绵或晨雾浓重,或碰到挫折,常会感到心情郁闷而恼怒、生火。所以这时除了饮食调理,还要调养精神,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精神乐观豁达,排除抑郁,制怒养肝。
宜 春宜养肝健脾气以调神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特别是精神病及肝病患者易在春夏之季发病。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就会出现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四肢抽动等症;如果肝气郁而不能升发,就会出现肋痛、呕逆、腹痛、便泄、积聚等症。这对心脏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硬化等症的患者极为不利。
调养肝脏,首先应调神。冈为肝气升发太过与盱气郁结都与人的情绪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因精神焕发,过劳不加节制,就必然使肝气升发过甚;人因阴雨连绵,心情不快,就使肝气郁而不升发,由此而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病情加重,或引发此类旧病。因此,调养肝脏之法就是静心养性,求得心平气和,使肝气之升发符合规律,有益而无害。据统计,精神病发病率以3~4月份最高,这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一种反应。中医认为,“春宜养肝”、“春应在肝”,故春天的养生要注意对肝脏的保养,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素有肝病及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服用养肝、降压类药物。
春季肝旺脾弱,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如果精神抑郁,就会出现胸胁胀满,腹胀腹痛,大便泄泻等,因此需要静心养气健脾。春季精神养生时,肝脾将起到两种作用,一是心静气和,以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二是静心养气对脾脏也是较好的调养,因为静心养气既不扰乱心血,又不耗散心气,心气充而和,就能滋养脾脏。静心养气,于脾无害,否则则耗损心之气血,心之气血亏虚则无以养脾,导致脾气升降功能障碍。
宜 春季提神醒脑宜用香袋
进入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皮肤毛孔舒展,血液供应增多,供应大脑的氧气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会使人出现无精打采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春困现象。可利用嗅觉刺激的方法克服春困,不妨自制一只香袋,佩挂胸前,缕缕幽雅的芳香相伴,使你神清气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香袋起源于中医的“衣冠疗法”,即将特殊的中药装入帽子或衣服内,用于防病治病。后来逐步发展为药制枕头、肚兜、护腕、护膝等,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此外,还有预防感冒和流感的专用药物口罩。由于香袋具有特殊的疗效,倍受人们的喜爱,一直在民间流行。
下边的几个方子可供选择,自己不妨动手,根据需要制作各种香袋。
(1)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
(2)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
(3)山柰、雄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30克。
以上三方任选一方,将处方的药物粉碎成细面。然后,每取药面3~5克,用布缝制成小袋,佩挂颈上或缝于所穿的衣服上,15天换一次即可。P3-7
养生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话题。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的养生文化更是以其博大精深而独领风骚,孕育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养生保健方面的文字记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依据四季的变化注意起居、精神调养的养生观点和方法。明代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时至21世纪,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人对健康的追求与古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华传统的养生之道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讲究传统的养生之道,并吸纳现代文明的医学保健知识,这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有了好日子,还要有好身体,健康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生活。有感于此,我们编撰了《中华传统四季养生宜忌》一书。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的变化。春暖、夏暑、秋燥、冬寒,已是四季气候常态,如气侯反常,或内有虚损则又可能是引发疾病的邪气。本书以养生保健为目的,以春夏秋冬为纲,以精神养生、起居养生、休闲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祛病养生为目,分别从宜与忌这正反两个方面介绍日常生活中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以及相关的禁忌,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养生知识精华,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谨致谢忱!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顺应四季更迭,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讲究传统的养生方法,使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过得非常好。我们提倡,在接受传统养生方法的过程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把传统的养生方法与现代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必将使生命之花更加灿烂。
谢英彪
2007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