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动脉通衢
自汉、唐时期起,在中国大西北地区一片金色的沙海里,就闪耀着一组连通了东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被欧洲历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的交通网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无比辉煌……那些曾默默行走其间的无数商队,和声声驼铃传递着财富和信息,传递着中华民族和东南亚诸国甚至欧洲出产的各种物资,驼铃声一直绵延了近两千年……
“丝路”曾盛极千年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白干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他在第一卷中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址使西域开辟的东以古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渭河入陇,经河西走廊,过甘肃,横穿新疆,越葱岭,经今中亚、西亚地区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到达印度洋、波斯湾和地中海东岸的复杂的陆上网络,全程约7000公里。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皇帝所希望的目的,但张骞带回了大量的信息。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费尔干纳)、康居(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大月氏(阿富汗中西部)、大夏(阿富汗北部)、安息(伊朗)、身毒(印度)、于闻(和田)、扦弥(和田东)等地,从此开通丝路。
之后,汉出使各国的使者、商人在丝路上往来一度达到了“相望于道”,“相属不绝”的盛况;中亚、西亚的商人“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新莽时期(公元9~23)丝路曾中断过。东汉时,班超重开丝路,并将范围延伸至罗马帝国。隋唐时期,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
唐代玄奘西行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数千、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故事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里连同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表述细致。考古学家依据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记载提供的线索,对著名的印度那兰陀斯、圣地王舍城、鹿野苑古刹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成为考古史上一大奇迹。该书已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不朽名著。
丝路古道在唐中叶战乱频繁时期曾一度受阻中断,后虽有恢复,但规模远不如前,到了元代,海上丝路逐渐取代r陆上丝路。一组交织纵横的黄金路网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丝路东段是汉代时开辟的,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即西安——敦煌),东段三线均从长安出发,翻越六盘山,渡黄河,到武威、张掖会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丝路中段同样开辟于汉代,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即敦煌——新疆——欧洲),中段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段路线中只有西段是唐代开辟的,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的。
丝绸之路最主要、最艰险的路段,都在新疆。如果把新疆段算作整个丝路的中道的话,此段长约2000公里左右。丝绸之路新疆段有三条主要干道。据《汉书·西域传》载,汉代时,丝路出玉门、阳关进入新疆境,丝绸之路最早在新疆段开辟的南、北两道,都在天山以南,分列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一条沿塔里木盆地北边西行,“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称北道;一条沿塔里木盆地南边西行,“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称为南道。可以说塔里木河水系决定了丝绸之路南、北道的走向。沧海桑田,这条古道的部分路段如今已被流沙所掩。汉唐时位于古道上的楼兰、鄯善、精绝、伊循、于阗等王国的城邑,多已成废墟或沉落沙海。
到了隋唐,据《隋书》、《唐书》所记,在天山以北又有一条新道,这就是从敦煌到哈密、巴里坤,向西经昌吉、霍城出今新疆西境的干道,史籍称为新北道。以后,人们又按这三条干道的位置把新北道改称北道,将原来的北道改称中道,成为现在通称的南、北、中三道。新疆境内除上述南、中、北三道以外,还有横穿天山腹地的“天山丝路”和穿越北部草原的“草原丝路”。
现在的兰新铁路西段和横贯北疆的公路干道大部分与丝路北道并行,部分路段几乎重叠在同一条路线上。因此,很多游客会在北疆乘火车或者自驾汽车东来西去,领略一番北道的丝路风情。P20-P22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罔》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奔腾的大问、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探寻世界上最幽深、最奇险、最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全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三江并流”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问构成了滇西北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千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惊叹、所感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于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属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何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伺独树一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走进这本书,我们可以沿着丝绸古道,仔细欣赏这幅纵横于天地间宽大而纵深的卷轴画。在路上,我们可以尽情饱览风光壮美的沙漠、大河、戈壁、高山;寻访牵人思绪的佛龛、长城、石窟、古道、城堡和无数精美的文物;还可以一路倾听清脆的鸟鸣和悠扬的佛乐清音。正是通过这条大道,华夏民族把灿烂而独特的古文明传播到了全世界,而丝绸之路所承载的开放精神,则永远成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那一路苍凉而沉寂的美丽,那些湮没在大漠中的城邦古国,也依然在用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声声,声声敲击着我们的心弦。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于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属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沿着丝绸古道,仔细欣赏这幅纵横于天地间宽大而纵深的卷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