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井冈山的红色传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泰城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本书讲述老百姓记忆中的井冈山斗争,讲述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英雄,是一曲曲对革命英烈的赞歌,是一首首对革命英雄的颂曲,是一篇篇讴歌革命历史的史诗,是一个个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故事。

内容推荐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80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此,井冈山便以其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而浓墨重彩地载人了中国革命史册。井冈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中国革命的煌煌巨著。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斗争中培育出来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岁月里,红军官兵与当地群众一道,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于奉献,战胜了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事迹。这些感人事迹震撼了井冈山儿女的心灵,并深深铭刻于他们的心底深处。一代又一代的井冈山儿女,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在村落、在田头、在山野、在庭院传颂着这段感人的历史,传颂着这些感人的故事。井冈山人民在传颂这些故事的过程中,融汇了他们对革命英烈的厚爱和敬仰,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凝聚了他们的憧憬和愿望。经过一代又一代井冈儿女的传承,经过传承中的提炼和加工,当年的事迹便演变成了根植于井冈山的红色故事和传说,形成了井冈山的独特红色文化现象。这些广泛流传于井冈山区域的红色故事和传说,寄托了井冈山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深情厚意,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目录

前言

吹不灭的马灯

文件树

萤火虫引路送军需

伍中豪不吃蛇肉

米缸里长出棉絮

红布上的《入党宣誓书》

“红军蛇”

点不完的油灯

失而复得的画像

游德福送“口”信

风车口上的苍松

救命银圆

神奇的开权樟树

“明心寺”的由来

系在腰间的“野战医院”

刘仁堪虎口夺粮

高僧施计救红军

巧运莲花一支枪

天降北斗星浊水也变清

送钱买来牢狱灾

战斗“鸡”

竹碗传说

红花洒满阳春岭

牛棚砖里的秘密

断匾传说

割指驱敌

红军是咱的守护神

一条标语的由来

毛委员“捉鬼”

野猪引敌进了伏击圈

神奇的山洞

一支金钗

机智的少年先锋队队员

一个人的命运

机智的送信人

草鞋换红旗

王佐的“水客”生涯

退敌的“毒”计

王佐另立山头

何长工“借”雾除道

勇王佐智杀四税警

“小鬼头”智擒敌侦探

婴儿的牺牲

雷伴吉大义灭亲

谢梅香一片真情献革命

一个士兵的心愿

铁壁垒

步云山练兵

山民冒险葬英烈

大井的两棵奇树

毛委员在永新吃红烧肉

一字之换慰英灵

神奇的下马台

绽放的向日葵

半条标语

毛泽东巧结统一战线

大智大勇闯下关

迟来的烈士英名

铁牛“战士”

白鹭江上的英灵

布袋擒敌

血衣的告白

兄弟俩智斗土豪

最后的忏悔

白鸽传情

付元飞智吊“肥羊”

黄挪潭的鞭炮

漫长而短暂的七天

伟人的恩人

何长工智取通行证

周介甫勇跳“不死崖”

叛逃者的悲哀

农民勇救谭家旺

另类“麻雀战”

唐胜巧计探敌营

毛泽东力保陈伯钧

雷当富装疯保银圆

“值日星君”何俊山

白马忠魂

烧不毁的戴家埔

“木兰”上井冈

身死犹杀敌

丰收井

王次楱藏枪

闪亮的红星

神奇的火焰

巧夺军火

古祠传奇

打雷的天,放火的人

萧克三次脱险 

书店里的秘密

毛泽东保护遂川天主教堂的故事

关帝“显灵”除恶霸

火狼山的传说

神奇的水缸

会流泪的“红军洞”

炽热火种喜庆歌谣

少年康克清勇救何长工

毛泽东妙笔改对联

从打铁的到铁打的

永不叛党的黄冬娥

红军医院中的白军伤兵

红军战士智破“梁大仙”

一封迟到的家书

锅底灰变宝记

罗炳辉“造反”

驳壳梁的标语,

哺育将军的漠陂古井

红军第一桥

五更鼓劝妻

一副神秘的对联

毕生奋勇公略亭

老妪退兵“马回头”

曾山写标语

亲人养伤在农家,

朱毛红军的“耳朵"

红军的“风火轮”

扩红模范胡成汉  

油槽传信

连理樟的枯荣

贺子珍与魏秀才

“双拥”模范花岩村

后记

试读章节

永新县九陇山山脚下有一个山清水秀、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三湾村。

这里的老百姓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奇怪的习俗:每当村庄上有人遭遇不幸的事情时,他们总会找出祖辈遗留下来的马灯,然后一脸虔诚地点上,小心翼翼地把它挂在厅堂上。在他们眼里,马灯似乎有股神奇的力量,冥冥之中能够保佑他们安然渡过难关。

一盏普通又残旧的马灯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

相传在1927年9月29日,三湾村外开来了一支队伍。

从山外回来的人紧急向村民报告:“高溪那头好像又来兵了,正朝村子方向赶呢,大伙赶忙收拾家伙上山躲躲!”乡亲们像往常一样,慌慌张张地拿了几样东西,就急忙往深山里奔去,只剩下几个腿脚不便的老人留守村庄。

日头偏西的时候,一支七八百号人的队伍雄赳赳地进村了。老人们躲在家中,从自家门缝里瞧见这些人个个背着枪,挂着水壶,在村子里来回走动。令老人们感到奇怪的是:这支部队不像先前来的部队,他们一没放枪,二没放火,甚至连关在鸡笼里的母鸡也没捉。见村庄上没几个人影,有些战士就朝山上喊话:

“哎——老表叔,莫要怕,我们是来打土豪劣绅的,不是捉壮丁的。”

“喂——老表叔,我们在这里歇歇脚就走,毛委员想和你们聊聊天哩,快下山来咯!”

藏在山上的人见村子里没有鸡飞狗叫,听到战士喊话后纷纷下了山;百姓们一下山,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战士们没有住到老百姓家里,而是在钟家祠堂里整理地铺打算过夜。毛委员和几个警卫则住在祠堂旁边的协盛和杂货店中间的一问小房里,旁边的两个房间分别住着士兵。

——真是穷人的军队啊!老表们纷纷劝士兵们到自己家里住。可战士们都按革命军的纪律一一谢绝了。老表们见劝不动当兵的人住家里,又担心晚上祠堂黑灯瞎火的,战士们休息不方便,赶忙从各自家中找来十几盏马灯给毛委员和战士们,自家照明就用油灯等代替。晚饭过后,大家听说毛委员带着部队来三湾闹革命,解放贫苦大众,心生欢喜,挨家挨户点起了油灯、火把、竹篾火等,仿佛一只只萤火虫照亮了整座村庄。

正当老表们聚在一块热闹地谈论部队进村时,原本清爽皎洁的夜空突然变得黑压压的一片,乌云从远处滚滚而来,汇集在三湾的上空,仿佛天就要塌下来了。顷刻问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许多家房顶的瓦片被恶风吹得砰砰直掉,老李家门前的大桃树小碗口粗的枝丫被疾风拦腰折断。

乡亲们心里七上八下的,猜疑着莫非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见这情形也哆嗦起来,打他们记事起,三湾还从来没有遇上过这么古怪的事。战士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狂风惊呆了:从莲花一路过来,部队边打边退,眼下只剩不到千人;原本计划在这好好休整几天再走,没想到刚安顿下来就碰上这蹊跷事儿。不少战士在心里嘀咕起来:今晚千万别出事啊。战士们你看看我,我右看你,一脸茫然地胡思乱想着。几个小战士一商量,决定找毛委员说说去。

小战士没走几步,一股狂风迎面扑来,吹得小战士连连趔趄,一时睁不开眼睛。村子里狂风大作,瞬间吹灭了所有的灯火,村庄霎时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就在大伙惊慌失措,还没缓过神来时,只听见钟家小虎子兴奋地嚷嚷:“你们看!毛委员房间里的灯还亮着呢!”老表们寻声望去,杂货店中间屋里果然还有一盏灯耀眼地亮着,而它周围却是无边的黑暗。此刻,整个三湾村唯有毛委员房里那盏马灯亮着,而村子里其他所有的油灯、火把都被恶风给吹灭了。P1-2

序言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80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此,井冈山便以其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而浓墨重彩地载人了中国革命史册。井冈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中国革命的煌煌巨著。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斗争中培育出来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岁月里,红军官兵与当地群众一道,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于奉献,战胜了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事迹。这些感人事迹震撼了井冈山儿女的心灵,并深深铭刻于他们的心底深处。一代又一代的井冈山儿女,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在村落、在田头、在山野、在庭院传颂着这段感人的历史,传颂着这些感人的故事。井冈山人民在传颂这些故事的过程中,融汇了他们对革命英烈的厚爱和敬仰,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凝聚了他们的憧憬和愿望。经过一代又一代井冈儿女的传承,经过传承中的提炼和加工,当年的事迹便演变成了根植于井冈山的红色故事和传说,形成了井冈山的独特红色文化现象。这些广泛流传于井冈山区域的红色故事和传说,寄托了井冈山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深情厚意,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宝贵财雷。

井冈山大学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充分利用地处井冈山的区域优势,深入研究井冈山的革命历史和井冈山精神,深入挖掘井冈山的红色资源并努力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开设了有关井冈山革命史和井冈山精神的校本课程,编写了教材《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建立了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馆,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同济大学联合创编了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充分运用井冈山的红色资源办学育人是井冈山大学的责任。我们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井冈山群众之中采集和记录井冈山的红色传说,将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转化为文字读本,这无论是对井冈山红色资源的挖掘与传播,还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与锻炼,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2007年暑假,我们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指导教师带队的方式,组织了有100多名师生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采风队,分成5个小组,分赴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县区。在历时半个多月的采风过程中,师生们白天或者到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瞻仰旧址,感悟历史,或者访问当地农户,与农民同劳动;晚上则住在农民家里,听他们讲述井冈山的红色故事和红色传说。

在记录和整理这些红色故事和传说时,我们要求尽可能保持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保持其“原生态”的韵味,只是为适应书面语言的叙述逻辑而作了些许文字上的加工和润色。我们将采集到的部分红色故事和传说编辑出版,一方面表达了我们对井冈山英烈和井冈山人民的敬仰之心,另一方面也希望井冈山的红色传说可以凭借文字载体传播得更远。

后记

为将井冈山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2007年初,张泰城校长提议创新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组织小分队深人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涉及的县市,采集和记录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红色故事和传说。这既是对井冈山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也是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红色文化,使师生接受传统教育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好方式。这项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成立了由张泰城校长、罗学渭副校长担任顾问,由宣传部肖长春部长、团委易九桂书记、井冈山精神研究所李忠副所长等担任团长,由井冈山革命历史和井冈山精神研究人员肖云岭、陈钢、彭福华、刘德清、刘家桂、任重、廖伦忠、欧阳凌、黄惠运、常胜、肖子华、吴翔明等担任指导老师,由人文学院、政法学院的学生为基本队伍的暑期“红色社会实践”采风团。

采风团经过严格培训以后,于2007年7月组成5个小组,分赴江西的井冈山(宁冈)、遂川、万安、泰和、吉安、吉州、青原、永新、安福、莲花十个县(市、区)以及湖南茶陵、酃县(炎陵)两个县,历时半个多月,行程数千公里。

在采风的过程中,师生们白天帮助农民干农活,晚上住在农民家里听他们讲故事。他们还深入敬老院、干休所等,与当年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参与者、见证者和革命后代促膝谈心,采写了200多篇流传于井冈山地区的红色故事和传说。我们在保持民间口头文学特征、保持“原生态”面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稍许的润色,最后遴选出了122篇。

在采集、整理、编辑、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沿途井冈山人民的帮助,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指导,得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这项活动不仅对井冈山的红色资源宝库进行了深入挖掘,而且使师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能力得到锻炼,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