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做了深入介绍,特别注意介绍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分文学、文化、历史等部分,文中涉及神话传说、文学典故、历史知识,通俗易懂,解释详尽,举例贴近生活,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便宜学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文化纠错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徐向英//于兴兴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做了深入介绍,特别注意介绍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分文学、文化、历史等部分,文中涉及神话传说、文学典故、历史知识,通俗易懂,解释详尽,举例贴近生活,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便宜学习。 内容推荐 我们有很多人对“浮士绘”的意义并不明了,同样,许多年轻人也渐渐分不清“马克思”与“马克斯”是同一个人的两种写法还是两个不同的人。西方文史常识,你弄对了吗?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徐向英、于兴兴编著的《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看点: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是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学者徐向英、于兴兴编著。作者以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本书的编写中,对每一个问题都一丝不苟、积极求索,为本书付出了很大的辛劳。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属于文化纠错系列,本书所选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记得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两个年轻人谈恋爱时为“爱神”究竟是谁,争得面红而赤,结果不欢而散。还有一些人在引经据典时阴错阳差,弄得斯文扫地,好不尴尬。在嫦娥升天成功庆功会上,某人将人类首次登月时乘坐的飞船 “阿波罗11号”,说成是“马可?波罗”。阿波罗”非“马可·波罗”,他们两人,一个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一个是现实中的历史人物。两人风马牛不相及,不能混淆。在网络游戏中,将特洛伊战争归因于非因“金苹果”。 还有看过好莱坞大片《角斗士》的人们都认为,古罗马角斗士大都是奴隶出身,艰难悲惨地游走于生死之间,不是杀死对手就是被对手杀死。古罗马竞技场上血腥残忍的角斗场面似乎告诉我们,角斗士没有任何规则,如果说有规则,那就是拼命杀死对方,为下一场角斗赢得生存的机会。 《角斗士》中麦克西莫斯与其他人血肉横飞的拼杀场面自然引人入胜,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谈论西方文化常识的时候越来越多,而由于误解产生的口误、笔误不在少数,而且很多人可能没有自我发现,事实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很多人并没有专门的时间与机会进行这种文化常识的再认识。所以,《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的推出,正是因应现实的需要和改善与提高大众对西方文化常识的了解。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徐向英,于兴兴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该书介绍了人们日常交往中最易误解的西方人文、历史常识,包括词语辨析、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等内容,点滴知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帮助人们在演讲、发言、信函以及日常的言谈话语。 目录 “银箭”不是爱情箭 “缪斯”女神共九位 “爱神”称呼有两种 “阿波罗”非“马可·波罗” 特洛伊战争并非因“金苹果” 《荷马史诗》并非一人之作 《角斗士》里的拼杀不真实 情人节来自古罗马 “中世纪”并不黑暗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 《十日谈》不是《天方夜谭》 “吝啬鬼”的形象须区分 “文坛火枪手”是大仲马 《夜莺》并非幻想之作 “托尔斯泰”须辨别 “短篇小说之王”是莫泊桑 《呼啸山庄》作者是谁 威廉·叶慈难与约翰·济慈同 马克思不是马克思·韦伯 原始人并非愚昧无知 15世纪以前欧洲以何记载历史 最早的奴隶是否是男性 佛教是否源于安抚人们的反抗之心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并非荷马史诗 寡头政治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 希腊早期民主和现代民主有所不同 雅典的帝国主义与现代帝国主义并不相同 《理想国》是最早描写乌托邦的作品 希腊神庙原貌并非像现在一样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并非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 古希腊、罗马早期建筑是以木材构造的 撒哈拉沙漠曾经植被茂盛 最早海上远航的并非达加玛 最早的文明的政体:僧侣政体 奴隶的劳动是否都是由监工看管 古今世界“七大奇迹”有别 罗马帝国有东西之分 “中世纪”指的是“世纪之中”吗 奴隶、隶农、农奴并非同一概念 中世纪时骑士的身份并不仅仅是士兵 骑士并不都富有 “十字军东征”并非一场“圣战” 中世纪时是否对文化实行钳制 美洲的先行者不是哥伦布 美洲在哥伦布进入前并非是野蛮的 中国和欧洲的交往始于秦汉 古希腊露天剧场音效之谜 观音本为男身 雅典毁于瘟疫 罗马角斗士是素食者 古罗马的角斗士并非都是男性 亚历山大远征波斯的目的并非复仇 奴隶获得解放的途径有哪些 金字塔并非都是金子形 “春节”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 女性运动会并非从现代开始 《人间喜剧》并非喜剧 巴尔扎克的“爱情佳话”是惨剧 伊甸园里并非都是幸福的 《旧约》和《新约》都属于圣经 《变形记》需区分 欧洲也有《列女志》 喜剧并非都是引人发笑的 悲剧之父并非是莎士比亚 《浮士德》需辨析 《忏悔录》有多部 《力士参孙》本来自《圣经》 《失乐园》有两部 《爱洛伊斯》与《新爱洛伊斯》有别 《青铜时代》需区分 此《云》非彼《云》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作者是谁 《三个火枪手》与《三剑客》是同一部小说 《红与白》与《红与黑》作者系一人 《日出之前》与《日出》并非出自同一个作者 欧洲短篇小说家巧辨 于勒难与“于勒”同 前后象征主义有别 童话《青鸟》与剧本《青鸟》有别 爱弥尔与《爱弥尔》有别 《四福音书》并非基督教的四福音书 《萌芽》杂志是否源于小说《萌芽》 《群魔》与《群鬼》有别 多部作品以《童年》为题 《镀金时代》与《摩登时代》本不同 亨利希·曼与托马斯·曼本是兄弟 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源自何处 《战争与世界》难与《战争与和平》同 《列宁》有多部 《巨人》难与《巨人传》同 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有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同 此《礼物》非彼《礼物》 《荒原》与《荒原狼》本不同 西方文学史上《牧歌》有多部 乔治·桑与乔治·桑塔耶那本无关 大小普林尼本是舅甥关系 《罗兰之歌》与罗曼·罗兰毫无关系 《克莱夫公主》是第一部女性写作的小说 《诗学》与《诗艺》有别 德莱顿有别于德莱赛 爱伦·凯与爱伦·坡本无关 《名利场》有两部 乔治·艾略特与艾略特本无关 小说《卡门》是音乐剧《卡门》的原型 荒诞派戏剧并不荒诞 超现实主义文学并没有超越现实 “垮掉的一代”并没有垮掉 非洲国家并非都穷得叮当响 发达国家年轻人也买房 外国人性生活并不很随便 美国孩子很轻松吗 西方亦有重生转世之说 “童话”并不仅仅是给小孩子看的 高尔夫球运动在欧美并非精英运动 好莱坞并非代表美国文化精神 “后现代”不等于“无法无天” “女性文学”非女“性”文学 “嘉年华”别搞错 美国年轻人并非都穿奇装异服 波希米亚风格并非“看上去疯疯癫癫的打扮” 德国人很死板吗 葡萄酒是法式贵族气质的象征 背包客是寻找精神归宿的年轻人 “包豪斯”本义是造平民化的房子 雪茄烟并非是贵族的享受 俄罗斯并非犯罪猖獗 英国人很绅士吗 美国人是不是都吃麦当劳 英国人很讲信用吗 外国的东西难吃中餐是世界最棒的 英国的早餐很恐怖吗 英国犯罪率很低吗 在国外读书并不很轻松 试读章节 “银箭”不是爱情箭 希腊神话里的厄洛斯是人们所熟悉的小爱神,一直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不过关于小爱神的“金箭”、“银箭”人们似乎并不注意区别。有一部网络小说就曾经这样写道:“当我被丘比特的银箭射中时,记得那份心里萌动的激动和不安。”被银箭射中居然还能对爱情产生激动和不安,这可不是厄洛斯的原意。 据《牛津古典文学词典》的解释,厄洛斯是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芙罗狄忒所生的儿子。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中,最叫人无可奈何的就是小爱神厄洛斯。他有一头美丽的金发,还有一对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他和他母亲爱神一起主管神、人的爱情和婚姻。厄洛斯的秘密武器是他的金弓和金弓里的金箭和银箭,不管是谁只要被他的金箭射中便会产生爱情,即使是冤家也会成佳偶,而且爱情一定甜蜜;相反,被他的银箭射中,便会厌恶爱情,就是佳偶也会变成冤家。 小爱神的箭无论神和人都抵挡不住,他与阿波罗之间的恩怨故事广为流传。据说有一次太阳神阿波罗嘲笑厄洛斯的箭像玩具一样,只是个摆设,无法建立不朽的功勋。厄洛斯听完这话,怒火中烧立刻从箭袋里取出两只不同颜色的箭,他把金箭射向阿波罗,把银箭射向仙女达芙妮,于是一场爱情悲剧开始了。阿波罗爱上了达芙妮,而达芙妮看到阿波罗就像见到魔鬼一样。最后,为了避开阿波罗,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月桂树。而阿波罗为了纪念达芙妮,就用月桂枝来装饰自己的弓。 “缪斯”女神共九位 在西方文学中,缪斯引入到史诗或故事中,往往被作者引用为辅助或故事的叙述者,而作者本人只是负责记录她们的话。比如: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一卷就有这样的表述:“告诉我,缪斯,那位聪明睿智的凡人的经历,在攻破神圣的特洛伊城堡后,浪迹天涯。”但丁的《神曲‘地狱。第二首》中也写道:“啊!诗神缪斯啊!或者崇高的才华啊!现在请来帮助我;要么则是我的脑海啊!请写下我目睹的一切,这样,大家将会看出你的高贵品德。”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指称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缪斯一名词经常单独出现,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位女神,实际上它是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 据语言学家考证,缪斯来自印欧语词根men,希腊语中的摩涅莫辛涅(Mnemosyne)、拉丁语中的米诺娃(Minerva)和英语中的mind(意见)、mental(智力)和memory(记忆)都来自这个词根。历史学家赫西奥德在《神谱》中说,她们是众神之王宙斯和记忆女神摩涅莫辛涅的女儿。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分别为:欧特碧(音乐)、卡莉欧碧(史诗)、克莉奥(历史)、埃拉托(抒情诗)、墨尔波墨(悲剧)、波莉海妮娅(圣歌)、特尔西科瑞(舞蹈)、塔利娅(喜剧)、乌拉妮娅(天文),她们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诗歌艺术的全部理解。 “爱神”称呼有两种 在古希腊神话里,阿芙罗狄忒(Aphrodite)是掌管爱情与美丽的女神,是一位美神、爱神,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Aphrodite”在希腊语里意思是“出自海水泡沫”,希腊神话告诉我们她出生在塞浦路斯岛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帕福斯附近的海面上,爱与美的女神故乡是在塞浦路斯。岛上建有许多阿芙罗狄忒的神庙。传说,她是众女神中最美的一位,也是被艺术家描写刻画得最多的一位。 在古罗马神话里,同样有一个爱神,它的名字叫维纳斯(Venus)。按照罗马神话,维纳斯是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妻子,但她天性风流,有许多情人。维纳斯还是小爱神丘比特的母亲,只是我们无法知道谁是那淘气的小爱神的父亲。罗马人把“维纳斯”视为“爱神”,并称之为民族之母。 面对着阿芙罗狄忒与维纳斯,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谁是真正的爱神呢?或者这是两个不同民族信奉的不同的爱神? 事实上,这是两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女神,从根本上说,它们是同一个神祗,在神的谱系里履行着相同的职能。因为古罗马文化传承自古希腊文化,所以古罗马神话的基本部分也就承袭了希腊神话。希腊神话的12位主神到罗马神话里11位都改换了名字,保持原名的只有太阳神阿波罗一个。“Pluto”是两种神话都有的,然而与罗马神话中的“Pluto”相当的却是希腊神话中的“Hades”(冥王)。希腊神话主神雷神宙斯到罗马神话中变成了朱庇特,狩猎女神阿耳特弥斯到罗马神话变成了黛安娜,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则变成了维纳斯。 “阿波罗”非“马可·波罗” 熟悉世界航天史的人们都知道,人类首次登月时乘坐的飞船是“阿波罗11号”。不过这里飞船的名称“阿波罗”可不是“马可·波罗”。他们两个一个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一个是现实中的历史人物。两人风马牛不相及,不能混淆。 在西方,阿波罗是主神宙斯与暗夜女神勒托所生之子,是阿尔忒弥斯的孪生弟弟,全名为福玻斯‘阿波罗(Phoebus Apollo),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等。阿波罗精力充沛,容貌英俊,长发披肩。脸呈瓜子形,前额宽阔,显得坚定、自豪。头上通常戴着用月桂树、爱神木、橄榄树或睡莲的枝叶编织的冠冕。与阿波罗有关的神话很多,比如:他斩杀恶龙皮同,在得尔斐他战胜皮同的地方修建神庙;参加奥林匹斯山众神与巨灵的战斗;神女达荚妮为摆脱他的追求,变作月桂树,被称为阿波罗圣树;他还和波塞冬合力帮助特洛伊,建起牢不可破的城墙等等。 不同于阿波罗,马可·波罗Marco Polo)是现实中的历史人物。他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期间,忽必烈大汗曾请他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在元朝当官任职。马可·波罗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先后到过今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了意大利。在作家鲁思梯谦的帮助下,撰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在这本书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开明。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这本书在欧洲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可见,神话故事里的阿波罗与现实生活中的马可‘波罗相差十万八千里,绝对不能因为两人的写法部分相同就混为一谈。 P1-4 序言 从文化纠错到观念提升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推出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日益彰显出了它的社会影响力。作为该书最初的创意策划者,以及后来我们关于“文化纠错丛书”的总体设计者,我愿意将这些想法的缘起以及一些思考奉献给大家,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思考,甚至是批评。因为作为出版人,找到或形成一个出版方向固然重要,但得到读者的反响和关注却是考量出版价值的最终期待。 还记得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在接待台湾出版界的朋友时,在酒席上他们提起陈水扁有一次赞扬义工的善举时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义工的功绩,被引为笑谈。此虽是酒资茶余,却启发了我的思路。因为不惟在台湾,就是在内地,也不乏公众人物在引经据典时文不对题,弄得斯文扫地,好不尴尬。比较著名的事件是某大学校长在接待客人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的炎热,某大学校长在送给外宾书法作品时当场念错别字,这些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文化现象是偶然的吗?虽然在知识日益累积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做到像古人所说的那样“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但作为文化工作者或公众人物对文化通识的缺乏,这种文化症候是内在于我们时代的学风与人心的。基于此,我萌生了策划一本针对比较容易错,比较容易混淆的文史常识的书。这就是《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出炉的初机。 紧接着不久,在电视上看到某歌星将《水调歌头》里的“羽扇纶巾”的“纶”唱成了“伦”,联系到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发错一些字的读音经常会使我们感觉别扭。比如“别墅”有人读成“别野”,“造诣”读成“造旨”,而更可能存在的现实是,除非是很好的朋友或亲人,一般人都不会去替人纠正这种错误,一则怕引起尴尬,二则怕得罪人。所以《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由此进入了我们的出版视野。同时,针对目前网络、电视、手机短信、广告中频频出现的错别字,又推出了《中国人最易写错的字》。循着这个思路我们系列推出了《中国人最易误读误用的诗词》、《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等等“文化纠错丛书”。 在组织出版这套书的过程中,在没有任何主动宣传的情况下,《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解放日报》等十多家报刊主动联系要做连载《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直到某天下午翻开《新华文摘》2007年22期,发现有三个版面的转载,并同时接到该书被评为全国“2007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奖”的通知时,我们愈友坚定了把这个系列做好的决心。 很多事情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凸现其意义的。 在组稿和审读的过程中这套丛书的文化意义渐渐凸显。 从普及的层次上来说,这套丛书是通过文化纠错来提升文化形象。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有文化形象的问题。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有损个人文化形象的口误、笔误,除了公众人物会被媒体曝光进而吸取教训外,很多人可能没有自我发现和自我纠正的机会。事实上,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社会压力的增加,很多人并没有专门的时间与机会进行这种文化通识的检点。而很多杰出公众人物在专业领域是翘楚,却因为一时犯错而颜面大伤。这对本人对社会都是一种伤害。所以,这套丛书的推出,正是因应现实的需要和改善与提高大众文化形象而产生的。 从教育层次来说,这套丛书是对仍然活在我们身边的传统通识进行一次普及与推广。这是对不恰当地否认和摒弃传统文化从现实角度进行的一次反动,是对仍然活着的文化进行梳理。而其更深层次的隐喻是,我们要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对于不了解或不懂的文化的无知而口无遮拦其实际是一种虚伪,一种作秀。我们时代的浮躁正在于我们很多人不好学习而好表现。所以强调学习的精神,对于当下的国人尤其重要。同时,对本国传统文化通识的学习,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起码的文化标识。所以当有人把国外著作中提到的孟子翻译成“孟修斯”的时候,我们虽觉可笑,更觉可悲。 对于文化纠错和提升文化形象来说,这套丛书只是一个开端。 感谢参与编撰此书的大学教授、博士,以及社科院的学者、专家们。 期望得到读者的支持。 刘伟见 2007年11月1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