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曙光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振宁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这本书里面有:二十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二十世纪一个科学的历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

《曙光集》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杨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本书既是对过去的生动总结,也是对新世纪的展望之作,所以书中16幅彩图没有放在书的开头,而是放在结尾,含有未来充满曙光的意思。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杨先生及其友人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50多篇文章,其中约有一半文章系首次结集出版,很多篇目也从未发表过。全书涉及杨先生深刻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既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总结之作,还是一部开来之作,它既是杨先生面向过去的生动总结,又是他面向新世纪的曙光展望之作。书中十六幅最绚烂的彩图不是放在书的开头,而是放在书的结尾,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曙光集》。这只是曙光,光芒万丈的时刻还在后头。

目录

编前言

前言

79f 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

A80a 致朋友们的一封信

80b 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

82c Joseph Mayer与统计力学

82e 磁通量量子化——个人的回忆

82g 分立对称性P,T和C

附:报告后的讨论

A83a 吴健雄致杨振宁的一封信

83a 自旋

85j 魏尔对物理学的贡献

A86b 一封Rosenbluth致杨振宁的信

86c 负一的平方根、复相位与薛定谔

附:伦敦给薛定谔的一封信

A87e 规范场

87b 赵忠尧与正负电子对之产生和湮灭

87g 一个真的故事

88d 在统计力学领域中的历程

89c 现代物理和热情的友谊

附:黄昆与杨振宁的往来书信两封

89e Bill Moyers的访问记

90e 对称和物理学

A92j 杨振宁对我的教育

93b 邓稼先

93c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94d 丘成桐:世界级数学家

94i 《邵逸夫先生赠款项目专刊》前言

A95f 接受香港电台访问的记录

95b 施温格

95d 与Lars Onsager的过往

A97d 一封关于邓小平的唁电

97a 美与物理学

97c 从国耻讲起

97f 父亲和我

A99h 杨振宁——保守的革命者

A99i 荣休晚宴后的答词

A99j 惊闻Mills逝世

99a 从崔琦荣获诺贝尔奖谈起

00c 中国现代文学馆与鲁迅头像

01a 中兴业需人杰

01c 读吴为山雕塑:真、纯、朴

01f 他永远脚踏实地——纪念恩芮科·费米诞辰100周年

01g 沃纳·海森堡(1901—1976)

02h 追念秉明

03b 从矢量势A到联络——规范场中心观念的演变史

04b 归根反思

04e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A05q CCTV的访问

05a 追忆陈省身先生

05b 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

05c 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

A06d “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罗曼史”——杨振宁、翁帆接受台报专访

06d 我们是天作之合

附:浪漫不浪漫?

06e 在浸会大学的一次发言

A07f 联合早报的一篇访问

编后言

试读章节

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

原载香港《七十年代》1979年4月号。

邓副总理,邓夫人,各位贵宾:

我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热烈欢迎你们光临这个宴会!

为了写今天这个短短的讲词,我花了很多的时间,稿纸一张一张地都被送到字纸篓里面去。这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的一个类似的经验。那时候我在北京崇德中学初中念书。为了参加中山公园里面的初中生演讲竞赛,记得我非常紧张,好几个晚上不能睡觉。我的讲题是《中学生的责任》——那是一二·九、一二·一六的时代。

中美建交和邓副总理的访问是近代史上的分水岭性的发展。国际关系从今开始了新纪元。美中两国的学术、文化和商业旅游等一切交流都将大大扩展。我们全美华人家庭团聚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

为了庆祝中美建交,为了庆祝邓副总理和各位贵宾的访问,我们和美中友好协会合办了今天的宴会。我们特别要感谢邓副总理接受了我们的邀请。邓副总理:你的光临使得在座的五百位主人每人都感到他自己也在中美建交这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中尽了少许的力量,也在美中两大民族问的友谊桥梁的建筑工程中放上了几块小小的基石!

美中建交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符合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的。所有中国人都同意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四千年中国历史所孕育出来的观念。台湾和中国大陆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在未来的极度竞争性的世局里面,台湾不可能不和大陆有共同的命运。我们呼吁台湾省的每一个人,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子孙的长远利益,都能掌握住历史的动态和他们自己对历史的责任而为统一工怍做出贡献。

中美两国领导人自1971年以来为两国建交做了许多工作。全世界人民都要感谢他们。他们的报酬将是历史所必然给予他们的卓见和勇气的正面评价。

我们在美华人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这一百五十多年间曾经经过血泪的、沉痛的经验,也曾对美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横断美洲大陆的铁路干线的修建就同时是我们的血泪史和巨大贡献的例子。今天美华人士继续我们对美国社会发展的贡献。我们散居全国各地。这些年来我有机会和各地华人社会作了广泛的接触。我知道得很清楚,绝大多数美华人民都是热烈地支持美中建交的,像《纽约时报》上月所报道的那样。

我们深自知道因为我们同时扎根于中美两大民族的文化,我们对增进两国问的友好和了解肩负着特别的责任。在今天这个场合,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重申我们将继续为建造两大民族间的友谊桥梁尽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知道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杨振宁

1979年1月30日

后记(杨振宁)

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到美国访问,与美国总统carter签约建交。1月50日,全美华人协会、全美各界华人与美中友协在希尔顿酒店宴请邓小平副总理及夫人。这篇文章是我在宴会上的讲词。

致朋友们的一封信

1980年1月在广州附近的从化开了一个高能理论物理会议。共有一百多人参加,其中海外华裔学者有四五十位。会后有一讨论会,讨论中国拟花一亿美元造一大加速器的计划。讨论结果是大家签了一个文件极力支持此计划。杨振宁虽参加了从化会议,但没有参加此讨论会。后来在美国他听到许多朋友批评他与大家不合作。他于是用英文写了下面的信给大家。译者:翁帆。  朋友们:

我没有在广东文件上签字,听说有些人认为奇怪。下面是我的简单解释。

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见当然都应基于他/她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对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历史的了解,尤其重要的,是对中国人民的需求与愿望的了解。国内现在有极强烈反对建造50GeV加速器的声音,称此计划为“超级强国”,其他研究计划为“第三世界”。我不能无愧于心地签字,因为我知道需要的不是我的签字,而是中国人民的签字。

我没有参加那天在广州的讨论会,因为我知道问题十分复杂,而其中有许多我不了解的因素。我觉得我不应试图影响别人的意见。而且,我的意见中国领导人也已经知道了。

杨振宁

1980年3月12日

后记(杨振宁)

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种种原因,50GeV加速器的建造计划被取消,后来改建了一个花费约三千万美元的对撞机。我没有再反对此较小的计划,只是建议增加同步辐射的机制。

谣言说邓小平对我不支持50GeV加速器的计划甚不满意。事实不是如此:他仍然继续征询我关于科技教育发展的意见。P1-5

序言

振宁和我结婚后一直有出版他的新文集的想法,可是我们总是行程匆匆,没有做成。最近我们才挑选、整理(有些文章曾作少许字句的更改)、翻译了部分他在过去二十几年间所写的文章,包括一些采访,成为今天的《曙光集》。

关于书名,其实我们有过几个想法。振宁以前的书有《读书教学四十年》和《读书教学再十年》,那我们是不是还沿用《读书教学xxx》呢?有一段日子我们一直斟酌着,直到一个早上,振宁很高兴地对我说:“我找到好名字了!就叫《曙光集》。”

这个名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进步”,不过后来我觉得这个名字还不错。振宁在好些文章里,都是以一个勤于思考的人的身份去讨论一些文化及社会问题,他的感触源自于他几十年来所闻所睹的事物。我曾经说他有些思想或语言过于直率,我记得我笑说:“你何苦要写呢?过后又有些人要骂你了。”他回答:“我不怕。我讲的是真话!”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曙光集》仍然采用了Selected Papers的排序方法。数字表示写作或发表的年代,数字后的字母没有特别的意思。特别要提出的是,书里的文章由不同译者翻译,译名不尽相同,如80b中的“韦耳”与85j中的“魏尔”指的都是H.Weyl。为了不改变原译文,我们没有将各译名做统一处理。还有,书里出现的人名,除了像“爱因斯坦”这种已达成共识的译名,其他外国人的名字在有些文章里仍保留原来的英文形式,不作翻译。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黄美芳小姐在我们整理文集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翁帆

2007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曙光集》已经到了最后审稿的阶段了。再次编读这些文章后,我对于振宁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物理生涯更加了解。我特别喜欢Dyson在振宁退休典礼上的演讲:《杨振宁——保守的革命者》。这并不是一篇迎合场面、用赞美堆砌出来的讲话。Dyson的语言平实而感人,字句间的真挚之情随处可见。我知道Dyson一定是个读懂了振宁、知道怎么去欣赏振宁的人,要不不可能用“保守的革命者”这么准确、这么简洁的词语来形容他。

这两三年来,我慢慢地听振宁讲述关于他的朋友的故事,渐渐地在不同场合遇到他的许多朋友。遗憾的是,与振宁一起在清华园长大、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深厚友情的熊秉明于2002年逝世,我始终没能认识他。与振宁在西南联大一起“高谈阔论”的两位含友,我只见到了张守廉,却没能见到黄昆。我没能看见振宁的挚友邓稼先;没能看见振宁的老师陈省身;也没能看见振宁的合作者MⅢs。至今,每每想起Mills,振宁仍难掩其真切之情。这些朋友,都重现于《曙光集》里。

虽然书里有些文章我多年前曾经读过,可是因为现在我对于文章里的人与事更加了解,使得我这几个月来阅读时的感受与以前不尽相同,一切变得更加鲜明和立体。其中的一些文章又让我想起我们生活的一些片断。我记得,在北京振宁第一次带我去的地方就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那时他特别给我介绍了鲁迅的铜像。前几个月,我们为了这本书还专门到中国现代文学馆为铜像照了一张相片。而几年前看《美与物理学》,让我非常喜欢W.Blake的诗句: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llity in an hour.

我们还对比了当时两种不同的翻译。至今,我对于这首诗还是一样的着迷。

振宁每天除了上办公室,主要的时间都在看书和写作上。有时半夜起床,继续准备文稿,往往一写就一两个小时。他总是说,一有好的想法,就睡不下来。我想很多学者都是这样的。不过,有时振宁的写作习惯很有意思:他静静坐着或躺着,举一只手,在空中比划着。我问他:“你在做什么呢?”他说:“我把正在思考的东西写下来,这样就不会忘了。”他告诉我这个习惯已经跟随他几十年了。近三年的文章与演讲中,不少就是他在空中“写”下的。《曙光集》里的文章,应该有好些也是这样记下来的。

翁帆

2007年12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