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公元前3世纪,秦与罗马,东西方这两个古老的国度都在经历着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变革与战争。对后世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作用。2000年之后,这些改变仍然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本书以横向大历史的宏伟视角对秦与罗马这两大帝国的军事、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做了深入对比、探讨,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故事情节吸引人,可读性强。两位作者均为术业有专攻的专业人士,对世界战争史、文化史、思想史等有着较为全面的把握,视野宏大,其中亦涉及到一些文明理论的探索,古今对比,令人深思。行文风格恢宏大气,字里行间着力营造一种大国崛起的气魄。 内容推荐 公元前260年。 ——东方,秦王朝凭借着所向无敌的虎狼之师,纵横中原,以至于中原大地上“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最终,在秦挟雷霆万钧之势灭六国,一统山河。始皇帝从此“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西方,罗马军团以强师颈旅驰骋亚平宁、饮马地中海。一代大帝恺撒曾宣告:“veni,vidi,vici”(拉丁文)——“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罗马人先后战胜了马其顿人、高卢人、萨莫奈特人等强敌,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军事扩张,最终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铁血帝国,被世人称为“世界的征服者”! 两次看似不相关的战役拉开了东西方两大帝国征伐四方的序幕,也决定了秦国与罗马的命运走向,从此,两个空前强大的国家并立在世界的两端,然而,在此后的百年间,它们却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秦,经历几百年的经营,消灭了六国,由战国时代的七国争雄的分裂局面走向了大一统,奠定了封建制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的主流地位,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君权至上成了汉民族的标志性象征。罗马,则在经历了王政时代,再到共和制以后,孕育、发展了西方文明中民主、法制、与自由的思想,但是,罗马人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亚平宁半岛,经过几百年的征战,罗马军团开始争霸地中海,开始向欧亚非三大洲全面扩张,公元前3世纪左右,在历史的断面上,东西方两大帝国头角初露…… 目录 导语:秦与罗马:双雄并立的时代 第一章 一个“关公战秦琼”式的假想:当大秦劲旅遭遇古罗马军团 一场交错时空的鏖战 接阵:罗马龟甲阵VS 秦弩 揭开秦弩的神秘面纱 鏖战混合兵种的残酷厮杀 溃败: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万水千山走遍:从秦到“大秦” 神秘的帕提亚王国 克拉苏东征:罗马对阵帕提亚 神秘的骊靬人真的是古罗马军团的后裔吗? 假如秦军兵临罗马城下 假如罗马人越过了长城 充满疑问的直道: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 粮道:秦军的生命线 千载郑国渠:疲秦之计?兴秦之伟业? 无奈的结果——秦与罗马的终极对决 文明的冲突与中华帝国的扩张 秦汉〉匈奴〉罗马?农耕文明的胜利? 八里桥战役留给后人的思考:逆境思变 第二章 长平之战VS 米拉海战 :公元前260年,改变世界的两大战役 兵戈乱浮云:公元前260年,动荡不定的欧亚大陆 白骨蔽平原——长平之战 秦人的扩张之路 无奈的选择:夹缝求生 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战前夕 鏖战地中海——米拉海战 罗马——迦太基:一段情孽结下百年仇怨 英雄的抉择:江山与美人 墨西拿事件: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索 出兵?不出兵?罗马人面临严峻选择 地中海上的较量:被逼出来的罗马海军 临阵换将,赵王自毁长城 书生意气,赵括纸上谈兵 战神白起书就不败神话 长平决战:赵人的血肉铺就秦人的辉煌 赵括——白起:生死对决 赵人的梦魇:中国历史上最怵目惊心的大屠杀 神奇的乌鸦吊:罗马人克敌制胜的法宝 米拉海角之战:罗马海军一战成功! 战争还在继续 第三章 提剑立八荒——两个尚武好战的民族 上古世界群英会 历史的玄妙:胡汉本一家 马匹:秦人耕战的根本 西戎—秦:本是同根生 与子同仇:剽悍的民风,勇武的秦人 秦宣太后:千古太后第一人 肉体与政治的博弈:一场震古烁今的宫廷辩论 “支那”与“China” 天下一家:大秦,开中华之先河的帝国 战神的后裔:狼孩创立的七座山丘的国家 萨宾之诱拐:罗马的人口大计 “鲁克丽丝受辱事件”:废王政,立共和 开疆拓土,争霸亚平宁 勇武——残杀:双刃剑的两端 疯狂的观看:扭曲的英雄崇拜,疯狂的罗马人 第四章 秦军与罗马军团:国之利器 帝国天下:雄师对垒 高度机动的军团作战体制 靠一纸素食菜单征服了西方世界的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成功的秘诀——斯巴达式训练 温泉关之战与斯巴达三百勇士 斯巴达的没落:武力不代表一切 纪律——罗马军团的基石 恐怖的什一抽杀律 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完美的杀人激励制度 气吞山河的铁军:秦军制 罗马军团的兵种、装备 秦兵种:车、骑、驽兵、步兵、水军,多兵种组成的混合部队 罗马军团与秦军的的武器对比 中国古代最严密的武器制造体系:标准化的先驱 剑:王者之兵 谜一般的中国青铜剑 剑神:欧冶子 高人一等的秦剑 死亡之剑 :罗马短剑 暗淡了的刀光剑影 第五章 大国的崛起:起于改革,始于变法 “秦国大变身”:一个卫国落魄王族替秦人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魏国三杰 计划经济的先驱——李悝 治水能手与无神论者:西门豹 多重角度看吴起:杀妻求将的军事家 百里奚不忘结发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商鞅的两次变法 变法先驱的个人悲剧 路途多舛的古罗马军政改革 褒贬不一的《十二铜法表》 维吉妮:自由祭坛上的祭品 夭折的革命——格拉古兄弟改革 出身低贱的执政官马略突破常规——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 苦涩的果实——苏拉独裁,共和制走向末路 不是猛龙不过江——秦王身边的的魏国智囊团 中国式法治与罗马式法制:东西方的智慧大碰撞 第六章 天乎?命乎?风雨飘摇中的两大帝国 神兵天降:千里跃进阿尔卑斯山 向罗马进军 初次交锋:后发制人的费边接受挑战 坎尼会战——战略之父扭转乾坤 司马错伐蜀:秦国大将创造的军事奇迹 剑门蜀道:至少比古罗马大道早了4年的中国建筑奇观 古蜀与秦国之间的百年征战 李冰与都江堰 谋而后动:费边再度登场 翻越“天险”出奇兵——拿破仑翻越圣伯纳隘口 独眼将军库图佐夫:费边战术的继承者 冰河洗剑录:帕米尔冰封上高高飘扬的大唐军旗 迦太基的覆没:汉尼拔的悲哀?迦太基的悲哀? 哈斯朱拔之死为迦太基敲响了丧钟 梅托罗会战:罗马人力挽狂澜 将星陨落:汉尼拔的最后时刻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蒙恬出塞:匈奴不敢南下牧马;独步疆场 缔造不败神话 人箭合一,一战定乾坤 帝国哀音的前奏:扶苏与蒙恬之死 白起之死:叹息英雄竟白头 历史的花絮:将军造笔功在百世 第七章 帝国的倾覆:秦与罗马谜样的结局 千秋功过谁人评:千古一帝秦始皇 神的宠儿:奥古斯都 秦始皇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吗? 秦失于政,不在于制:早熟的国家制度,早慧的中国人 不受制约的无上君权,为帝国的瓦解种下了祸根 经济、军事实力大滑坡,秦帝国遭遇内忧外困 “亡秦者,胡也”?修建长城竟成了无止境的财政黑洞? 悲哀的民主:罗马终于陷入帝制的泥潭 腐败与贪欲的结合催生出的政治怪胎 农业破产,高额举债、、蛮族的冲击……罗马帝国陷入内忧外患 匈奴铁骑给了罗马帝国最致命的一击 被汉人驱逐出蒙古草原的匈奴人成了颠覆罗马帝国的原凶? 迫使日耳曼族大迁徙的匈奴帝国 “上帝之鞭”阿提拉:上天派来惩罚罗马人的匈奴王 对西罗马帝国作战! 风流繁华今安在?只余满目苍凉 罗马人淫靡的社会风气造成整个民族的素质下降? 同性恋的天堂——罗马 世所罕见的《罗马通奸法》 丝绸与葡萄酒,罗马人的狂欢 淫荡的民风直接导致了古罗马人生育率下降? 天国与人世:永恒的轮回 后记 千年回眸 试读章节 罗马执政官已看出前方挡住去路的军队来者不善,于是,他立刻下令,排列阵形,准备迎敌。 由于此前已见识过帕提亚人的弓骑兵的历害,最外层的重装步兵立即用盾牌排列出“龟甲阵形”。所谓的“龟甲阵法”,即全体士兵排列成一个密集的方阵,将盾牌高举过头,以防从上面落下来的矢石和标枪对士兵的身体造成的大范围伤害。而在被敌人分割包围或遭到敌人密集标枪投射的袭击时,整个大阵还还可变化成无数小的圆阵,即以中队或大队为单位组成一个个小型“龟阵”。这样,即使大队已遭击破,罗马军阵也不致发生严重的混乱和溃散。 第二列最富经验的长枪兵则紧随其后;在战斗的最后关头,长枪兵往往就是决定胜负的力量。轻步兵的位置在两者之间,通常以灵活机动战术骚扰和疲劳敌军,并为军阵的突击扫平道路。骑兵则布置在两翼,既是为了突击,又是为了掩护整个军团。当然,罗马人向来不太重视骑兵,随行的那些游骑往往由高卢人或其他蛮族骑兵充任。 说话间,罗马人排列出了一个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庞大军阵--其中3个大队朝向正面,3个大队朝后,左右两翼分别分别以2个大队防护外侧。之所以这样布阵,主要是用来对付骑兵。通常情况下,若侧翼受自己骑兵或辅助步兵的保护,那么军团将会以横队对付敌人的骑兵。他们只要将重标枪、盾和短剑结合使用,就足以抵挡在强大的骑兵的冲击--罗马军阵因此被认为达到了“代表了西方军事技术成就的完美顶点”(恩格斯语),罗马统帅们也对这一点非常自信,在实战中,它可以充分适应战争中的各种情况。 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我们可以换一种更直观的说法:在外围的重装步兵以盾牌组成的铜墙铁壁之内,罗马军团的主体其实就是棋盘格式的三横队战阵。所谓三横队,不是三排士兵,而是三排小方阵。第一排是青年兵,第二排壮年兵,第三排老年兵。每一排都由若干个方阵组成,每个方阵是一个或两个百人队组成的小队,宽20人,纵深6到7人,方阵和方阵之间留稍微大于一个方阵的间隔。第二排各方阵对准第一排方阵间的空隙,第三排方阵再对准第二排的空隙。这就是罗马军团的主体阵容。 一般来说,作战时军团先进行标枪齐射,然后第一横队前进,和敌人近战,疲惫之后,第二横队各方阵穿过第一横队的间隙前进,接替作战,撤下来的士兵重新编组休息,准备再上。整个军团可以在作战中不停地运动,自然这需要士兵具备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古罗马王国和共和国前期的军团编制。一般人都认为恺撒时代的罗马军团是最强大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前三头”时期罗马的战争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罗马公民的数量随之日趋不足,军团中不得不编进了许多非罗马人和雇佣兵,战士的主动精神和献身精神也就有所下降,而共和国时期则恰恰相反。 古罗马的将军们都善于打进攻战,只要有可能,他们会尽量找机会袭击或逼近敌人的侧翼。他们总是力争占领制高点,以增加投掷的距离和增强冲锋时的冲击力量。 这次面对来敌,同样也不例外,只是,指挥官的心态变得更加谨慎--这次东征路上遇到的东方民族一个比一个骠悍,罗马人的警觉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命令轻步兵做好小规模袭击的准备,这样安排想吸引敌军主力的接近。一般来说,当两军主力之间相距20米时,第一列的士兵便将标枪投出,接着敌人将会遭到重装步兵的连番的冲击。 要知道,罗马重标枪的最大投射距离约六十英尺(大概接近现代的20米左右,虽然实际上往往没有这么远)。作战时,士兵一齐投出,标枪纷落如雨,这样可以取得最大的心理威慑效果。有时候,为了提高命中率和增加投射距离,罗马人还会在重标枪的木杆上绕一根绳索,使标枪旋转着向前飞去,杀伤力惊人! 如果重标枪的入射角为45°或45°以上,就能刺透金属胸铠和头盔。如果把重标枪握在手里,则完全可以当作一支威力强大的近刺长矛来使用。再辅以著名的罗马短剑,在贴身肉搏战中罗马战士将发挥他们最大的打击能力。 然而,罗马指挥官们却小觑了对面那支不知是哪里冒出来的军队的实力。秦军的作战方式大大地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三、接阵:罗马龟甲VS秦弩 对面的秦军,迟迟没能走到罗马人的攻击范围之内,相反,在距离罗马人500米远的时候,队伍反而停止了前进。更出人意料的是,那些看起来很凶悍的骑兵,竟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是为什么?罗马统帅不安地看了看手下的军官们,他们的脸上,也充满了疑惑。 前排的秦军忽然蹲了下来,他们的手上,擎着一只只黑黝黝的小弓,旁边还有人用脚踩着一些大弓,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哪有人这样射箭的?罗马人早已见识过帕提亚人弓箭的厉害,可他们照样没能拦住罗马人坚定的步伐,这些怪模怪样的小弓箭,又能奈我何?罗马人的心头同时掠过一丝不屑。最外侧的重装步兵立刻抓紧了盾牌,将自己的小队护得密不透风。 秦军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阵炸雷一般的呐喊。 几乎在同时,密如飞蝗的弩箭尖啸着划破长空朝对面的人丛落下,箭矢的破空声凝结成了一股股震慑人心的冲击波,冲击着罗马人的队形,也冲击着罗马人的心! 死亡的阴云当头落下,鲜血在一瞬间迸发出来。锋利无比的箭头穿过了盾牌,穿过了脆弱的人体,一瞬间,原本排列严密的龟形阵出现了裂痕,受伤的重装步兵跪倒在了地上,没有受伤的,也经受不住那一阵接一阵,仿佛永无止歇的箭雨的猛烈冲击,跌跌撞撞的倒在地上。后排的标枪兵们一下子失去了掩护,无遮无拦地暴露在箭雨下,登时倒下一大片。 密集的箭雨来自秦军的步兵弩手与车兵弩手。仅仅车载弩单次射击的威力,就抵过四个步兵伍。而不同的弩种又形成不同的打击范围,900步正好在四石弩的最大射程之内。正面三排弩手的一次的箭击,就可以射出5000支箭。而一箙百,弩兵们在作战时不需要停下来现地补给,就能连续射击100次。罗马投枪手们完全丧失了投掷标枪的机会,更何况两军之间还隔着如此远的一段距离,就算有机会,他们也投不了这么远。 总的来说,西方人对于弓弩的使用远不如东方人普遍,由于弓只能使用双臂之力,所以穿透力有限,而罗马时期弩箭还没有传入西方,所以罗马军队喜欢用严密的队形进行交战。士兵往往靠着大盾厚甲组成队形协同作战,进攻时像一堵堵铜墙一般向前推进,所以即使遇到了弓箭的袭击,一般来说也难以造成太大的的杀伤效果,所以未能成为士兵的主要武器。在古罗马军团的编制中,弓箭手不多,普通士兵甚至不装备弓箭。 虽然罗马军团中没有专职的弓箭手,但要记住,罗马军团在作战时,总是会征召外族的辅助部队来弥补罗马人的不足之处,比如努米底亚和高卢的骑兵,来自高卢,日尔曼和东方的辅助步兵,其中也包括了弓箭手和投掷手,来弥补罗马军团在兵种上的不足之处,至于罗马人本身,虽然不擅长弓箭,但他们制造大型投掷武器的能力是西方首屈一指的,但这些投掷武器虽然杀伤力大,射程远,但极其笨重,又兼发射速度慢,打击范围有限,所以在野战中极少能派上用场。 所以,罗马军团的士兵几乎没有什么远战能力。 领受了秦国弩手不间断的轮番射击,罗马军团的防线出现了一些松动。 密集的箭雨虽然不是每发必中,所造成的结果也是相当惨烈的--秦弩所射出的三棱六槽铜矢,每个重达100克,在飞行过程中又结合了地球引力造成的重力加速度,几乎能贯穿所有铠甲!而且一旦穿入人体,箭头上特意设计的血槽将会使伤者失血不断进而丧失作战能力。在冷兵器时代,这真是一种最恐怖的发明!P6-9 序言 帝国睥睨天下 [双雄并立:睥睨天下) 人类历史倒退至公元前200多年,在地球的东西两端,几乎同时崛起了两个伟大的帝国:秦一罗马,可谓是双雄并立,睥睨天下!与其说他们是两个大国,不如说他们奠定了迥然相异的东西方两个世界文明的中心,甚至是两个“天下”!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东方,自夏、商、周的兴衰更迭,一代代薪火相传,乃至春秋,再至战国。“中华”以其毋庸置疑的文明实力彰显了强盛帝国的能量,其光芒覆盖了整个东亚!秦王朝就是在这样一个文明与战乱起伏变换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挟雷霆之势灭六国、一统山河,骤然崛起。 ——在西方,承继了古希腊灿烂的古代文明,从地中海城邦的繁荣,到小亚细亚殖民地扩张,历经了与马其顿人,高卢人、萨莫奈特人等强敌的殊死决战,再乘亚历山大东征之势,罗马帝国羽翼渐趋丰满。 缔造了秦帝国,威加四海、君临天下的贏政,诏告宇内:“自今之后,除去谥号,朕自为始皇帝,后世子孙,,以次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至此,“皇帝”一词成了中国历代君王们独享的封号,可谓“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历史往往存在着惊人的巧合:罗马帝国的创始人奥古斯郭·恺撒的名号,也成了后世历代罗马皇帝们世袭的尊号——“奥古斯都”在拉丁语里即是“皇帝陛下”的意思。 这就是属于全人类“秦与罗马”。在东西方历史的地平线上,他们几乎是两个不可超越的巅峰,岿然屹立,共同享有那无可超越的辉隍。在一定意义上讲,其声威令过往的所有朝代望尘莫及,其光芒穿越时空,影响着欧亚大陆两端两千年的文明史。其间,文明与血腥、崛起与衰亡、阴谋与战争、共和与独裁,大一统与集权……矛盾却又是那么密不可分的缠绕在一起,打磨着历史、改变着世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家国社稷的兴衰荣辱。 与这两大帝国的鸿篇巨制相比,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后的历史,不论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气贯长虹;不论是怎样的波澜壮阔、叱诧风云,似乎都不过是些平庸之作! [千年回眸:谁是“世界的征服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帝国的崛起与湮灭无不充斥着野蛮的征服和血腥的杀戮,上古世界里处处燃烧着烽火硝烟。 毋庸置疑,武力,是成就每一个王朝煌煌霸业的基石! 大秦帝国历经春秋战国几百年的金戈铁马,凭借着强大的虎狼之师,兵锋所至,当者披靡,中原大地上“伏尸百万,流血漂櫓”。荡平六国的千军万马后,秦始皇“得猛士兮守四方”,“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在铁血弓刀之上建立起一个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军事大帝国! 罗马帝国同样被誉为“世界的征服者”,恺撒以一句名言向罗马传去了他胜利的消息“veni,vidi,vici”(拉丁文)——“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古罗马军团可谓是当时西方世界里无可匹敌的、最无情、最残暴的强师劲旅。正是一代代罗马人的军事征服和扩张,最终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铁血帝国! 当我们驻足在那气吞山河的“兵马俑”军阵之上扼腕慨叹之际;当我们徘徊在古罗马竞技场的残垣断壁之前怀古遥思之时;在灵魂震撼之余,你是否会在冥冥中萌生一种奇想遐思,是否会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要拨开那千年的历史迷雾,把这两个伟大的王朝置于同一个历史横断面上,来一次文明的历险之旅、发现之旅、震撼之旅呢? [大秦雄狮VS古罗马军团] 正是由于这两个三朝之间相隔万里,要么是崇山峻岭,要么是大漠荒寒。在公元前后的一段漫长岁月里,两大帝国之间尚没有力量、也没有必要跨越这浩渺的地理隔绝,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巅峰对决。所以,这两个雄踞东西方的霸主可谓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没有意识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否则,两个空前强大的军事帝国一旦兵戎相见,必将是的一场天崩地裂的人类大浩劫,上古文明史将被彻底改写! 中国的古代地理典籍《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的记載。横亘在昆仑山畔的三千弱水,成了中原人眼中不可逾越的天险,而那弱水之滨,也就是世界的尽头了。 黑格尔说:“(中国)显然是一个跟外国毫无联系而自生自发的国家。在13世纪,有个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第一次作了实地调查,可是一般人觉得他的报道荒诞无稽。到后来,他所讲中国的广阔和伟大等等一切完全证实了。” 就这样,在那个古老的时代,两个文明迴异、人种不同的王朝,在同一个历史时代里演绎着他们那或金戈铁马、攻城掠地,或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壮丽史诗。 两千多年的岁月过去了,两大帝国当年的光辉与伟大早巳尘封在了历史长河的深处。然而,“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现在,就让我们以大胆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想象力,穿梭古今,回望往昔的崢嵘岁月,重新铺展开人类历史画卷,把“帝国天下”横陈于我们的视野之内,来一次帝国间的历史大碰撞——“大秦雄师VS古罗马军团”。 让我们以大历史巡礼的叙事方式,交错纵横,探讨秦与罗马两大军事帝国各自崛起的秘密;对比剑、弩、车、骑武器装备的诸般优劣;评点一代代名将们军事谋略的高下;再现那一场场决定帝国命运的战役…… 以诡异的眼光观察历史的转折与冲突、盛衰和功过;以诗人的激情讲述王朝史诗的隐秘和细节,追怀一个民族曾经失落的勇气、信仰和光荣!那将是何等的激动人心,何等的令人心潮澎湃! 抚卷在手,拭目以待…… 后记 千年回眸 千年回眸,江山依旧,人事已全非。 有一天,波斯湾畔,来了一个中国人。他叫甘英,大汉西域都护班超派他来出使大秦。当然,此大秦非彼大秦,中国历史上的大秦王朝早已被汉所取代,而当年那个年轻的罗马共和国,也已今非昔比,横跨三大洲变成了一个大帝国。 经过了千山万水,克服了无数险阻,甘英途经十佘国,来回往返三万八千多里,方得以抵达波斯湾,遥望大秦。他的目的与老前辈张骞极其相似,都是由一个北方的游牧民族引起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也是为了联合大秦夹击北匈奴,而非发展与大秦的经济贸易。 东西两汉,隔了200余年。其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张骞凿空,未得要领而归,甘英西使,穷临西海乃还。 就在甘英到达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入海处的条支这个地方时,准备渡海西行,去那传说中的大秦。但狡猾的安息人却怕这两大帝国之间因为有了直接的联系,使自己再不能垄断东西方贸易,于是向甘英夸大了在阿拉伯海中航行的艰险,阻止了甘英进一步西行的脚步,自条支返回汉朝。 甘英由此在东西交通史上得了个“胆小鬼”的恶名。但说句公道话,虽然没有能沟通东汉与罗马,但他仍是中国第一位走得最远的使臣,也是一位让人崇敬的时代英雄——他亲自走过了丝绸之路的大半段路程,还了解到了从条支南出波斯湾、绕阿拉伯半岛到罗马帝国的航线。 中国与罗马之间的第一次外交探索就这样被波斯湾的滚滚浪涛阻断了。 两大帝国就此擦肩而过。 又过了300多年,当年令东汉王朝头疼的匈奴入,终于在中国入的驱逐下流浪到了西方,以摧枯拉朽之势覆亡了苟延残喘中的西罗马帝国。 再经历了千年之久,同样源自于中国北方的一支突厥人的后裔,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奥斯曼帝国。隔着一道窄窄的海峡,突厥人的目光盯在了已陷入四分五裂境地的东罗马一拜占庭帝国身上。终于,在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统治时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进攻当时欧洲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公元1453年,已有千年历史的古都君士坦丁堡陷落,从此改名伊斯坦布尔。 罗马帝国最后的余晖,就这样消失在了地平线的尽头。 先后两次灭亡罗马的,不论是匈奴或是突厥,都与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莫非,在冥冥之中,中国与罗马之间真的存在一种宿命般的关联? 最后,我想起了一首诗,这首诗也许可以代表许多中国人对那些早已逝去的光辉岁月、那些传奇似的帝王英雄们的追忆与怀想。 姑且附录如下: 秦 俑 ——临潼出土战士陶俑 余光中 铠甲未解,双手犹紧紧地握住 我看不见的弓箭或长矛 如果钲鼓突然间敲起 你会立刻转身吗? 立刻向两千年前的沙场奔去 去加入一行行一列列的同袍? 如果你突然睁眼,威武闪动 胡髭翘着骁悍与不驯 吃惊的观众该如何走避? 幸好,你仍是紧闭着双眼,似乎 已惯于长年阴间的幽暗 乍一下子怎能就曝光? 如果你突然开口,浓厚的秦腔 又兼古调,谁能够听得清楚? 隔了悠悠这时光的河岸 不知有汉,更无论后来 你说你的咸阳吗? 我呢说我的西安事变 谁能说得清长安的棋局? 而无论你的箭怎样强劲 再也射不进桃花源了 问今世是何世吗,我不能瞒你 始皇的帝国,车同轨,书同文 威武的黑旗从长城飘扬到交趾 只传到二世,便留下了你,战士 留下满坑满谷的陶俑 严整的纪律,浩荡六千兵骑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慷慨的歌声里,追随着祖龙 统统都入了地下,不料才三 外面不再是姓羸的天下 不再姓蠃,从此我们却姓秦 秦哪秦哪,番邦叫我们 秦哪秦哪,黄河清过了几次? 秦哪秦哪,哈雷回头了几回? 黑漆漆禁闭了两千年后 约好了,你们在各地出土 在博物馆中重整队伍 眉目栩栩,肃静无哗的神情 为一个失踪的帝国作证 而喧嚷的观众啊,我们 一转眼也都会转入地下 要等到哪年啊哪月啊才出土 啊不能,我们是血肉之身 转眼就朽去,像你们陪葬的贵人 只留下不朽的你们,六千兵马 潼关已陷,唉,咸阳不守 阿房宫的火灾谁来抢救?只留下 再也回不去了的你们,成了 隔代的人质,永远的俘虏 三缄其口岂止十二尊金人? 始作俑者谁说无后呢,你们正是 最尊贵的后人,不跟始皇帝遁入过去 却跟徐福的六千男女 奉派向未来探讨长生。 古今多少兴衰旧事,可否就此付与笑谈中?兹以为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