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古董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重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没有琉璃厂,就没有陈重远的今日。

没有陈重远,就没有琉璃厂的昨天!

本书是继《老古玩铺》、《老珠宝店》之后,作者陈重远先生的又一部新作!《老古董商》着重写了中国近现代做洋庄古玩生意的古董商——岳彬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本书是继《老古玩铺》、《老珠宝店》之后,作者的又一部新作。《老古董商》写的是中国近现代做洋庄古玩生意的古董商——岳彬的生平,书中根据作者自己的耳闻目睹,按历史年代顺序,写岳彬跟外国人做古董生意和鉴定文物的历史情况。

目录

第一回 义和团火烧洋货庄联军入侵 庄虎臣维护琉璃厂街面有功

第二回 隆福寺设站收购皇家珍玩 延清堂开张买卖官窑瓷器

第三回 卢芹斋创卢吴公司源远流长 白瑞斋做洋庄生意昙花一现

第四回 庆小山扶助古玩铺传佳言 常惠川收藏秦朝鼎留后患

第五回 穷孩子读私塾挨板子长志气 买旧货识珍品遇绝路逢生机

第六回 窜货场是课堂培养古玩商 包袱斋先川行货对法国庄

第七回 给老行家拜年寻讨门路 代魏武达收购头角显露

第八回 谈珐琅器白瑞斋传道 仿景泰蓝魏武达上当

第九回 ■■毯牵连杨贵妃 珐琅盘蒙给高士林

第十回 醉四泽听故事购买古玉卮 精岳彬见山中花园长志气

第十一回 鎏金佛暴露古玩行内幕 法花罐卖出欣源斋散伙

第十二回 酱肘子引出来生意信息 石佛头唬洋人卖仿存真

第十三回 冉忠印仿刻佛头手艺高 岳文轩销售古玩诡计多

第十四回 卖人头钵褒贬不一 仿唐三彩真假难辨

第十五回 抓时机初做福开森生意 疑神鬼打发女招待离去

第十六回 萧延卿包坑收购青铜器 岳文轩守株销售修复品

第十七回 东陵被盗国宝文物落何方 西山掘墓嘉靖大罐谁收藏

第十八回 殷商青铜器流落海外令人痛心 岳文轩买小妾又赶走被人耻笑

第十九回 澄泥盆买来又卖出个中学问大 蟠龙盘摔坏又修好内里趣闻多

第二十回 凤纹卣流落海外赚大钱 凤耳彝飞去未归留遗憾

第二十一回 买鹗卣出奇制胜赢利颇多 卖石佛毁真售假罪过不小

第二十二回 盗毁北魏浮雕罪过难容 展出佛教瑰宝真伪莫辨

第二十三回 法花大罐积压多年没收归公 五彩鹦哥以假乱真获利肥己

第二十四回 整修复制技艺高超给人作嫁 以假充真虚实并举为己致富

第二十互回 藏青花罐历经沧桑卖掉可惜 收青铜■不讲情义引出话题

第二十六回 鉴定青铜琉璃厂早有权威 继承经验岳文轩眼光独到

第二十七回  商鼎周鼎两鼎交易施诡计永 乐白瓷真伪难辨真神秘

第二十八回 买永乐甜白梅瓶左顾右盼抓时机 开文古斋古玩铺不签合同没字据

第二十九回 康熙柳叶尊珍品难得失之交臂 乾隆祝寿瓶罕见奇宝流落何方

第三十回 卖秦鼎东伙坑人常家绝根 盗文物东窗事发瘐死狱中

后记

为了“补自”的“编后记”

陈重运声明、唐德公司声明

试读章节

琉璃厂的店铺人家虽未遭祸害,买卖却不开张,家家闭门守候。有的大古玩铺将好古玩转移到东家、掌柜的家中或埋藏地下,等候市面安定,再开张经营。

等到阴历七月二十日(阳历8月14日),英、法、德、意、日、美、俄、奥八个国家的四万多洋鬼子兵由天津攻到北京城下,次日侵入城区。七月二十一日夜里下雨,早晨未停,却传出西太后、光绪帝携领宫眷,与亲近王公大臣御营兵丁,在雨夜弃城而逃,出了西直门,一直奔西而去了。

这时的琉璃厂和全城各地一样乱成一锅粥!大观斋开张不到一年,掌柜的赵佩斋弃店而逃;茹古斋掌柜白五楼守着铺子没走;德宝斋是山西人开的买卖,老西儿是合命不合财,他们将货都藏起来,掌柜的和徒弟们一起守着店铺;还有不少店铺雇人看守,徒弟伙计都走了。有人形容说“那时是十室九空”。

八国联军进城后,他们的司令公开准许军队从阳历8月16日到18日抢掠三天。而实际上直到军队撤离北京之日,抢劫事件断断续续未曾停过。

北京城的地面街道,由各国洋兵分界管辖,琉璃厂先由美国兵管,后归德国兵管。各国洋兵均在本国所管辖界内,或衙署公廨,或庙宇会馆,或住宅铺户,分队驻扎。凡在界内的住户铺户,各于门前插白旗一面,居住某国管辖地界,旗上就要用洋文书写“×国顺民”。琉璃厂的店铺门前插白旗,先写“美国顺民”,后改“德国顺民”。有的店铺在门上用汉字写“不晓语言,此户系安善良民,乞勿骚扰”。洋兵不管那个,踹门端着洋枪而入,说是查找义和团众,进屋便翻箱倒柜,抢夺财物,谁若阻拦,便说是义和团,开枪杀害。

几个德国鬼子兵,端枪闯入一家古玩铺,柜上只有一位厨师看守。厨子和洋兵瞎白话乱比画,阻拦不了他们的抢夺,便用夜壶给他们沏茶喝。他们喝了茶水说“巅布呼噜”,厨师说:“德国鬼子喝茶打呼噜。”这句话在琉璃厂古玩行里传说多年,留下话把儿。

洋鬼子抢,民匪也跟着抢。他们抢烟铺、钱铺、当铺、估衣铺、金店、珠宝店、首饰楼、米粮店、油盐店,除了棺材铺没人抢棺材外,所有铺户都被抢空。分段看守地面的洋鬼子兵,当儿戏看着民匪哄抢。

义和团在城里烧杀六七十天,又有洋兵民匪来抢劫,平民百姓心惊肉眺,苦不堪言,大难临头,只能仰面呼天,徒唤奈何!

在那烧杀淫掠的时日里,琉璃厂的铺户人家盼望有能人出头露面去找德国鬼子司令,请他下令鬼子兵维持地面平静。

公众推举秀才阎善之和荣宝斋掌柜庄虎臣出头。阎善之跟庄虎臣说:“庄二爷,闹义和团那阵子,您出面和他们交涉,咱琉璃厂没出人命没着火,这回还得您去跟德国鬼子司令去交涉,让他下令维持地面平定。”

庄虎臣为难地说:“我怎能见到德军司令瓦德西。再说我不会说德国话,让我怎么去说。”

阎善之说:“有人会说德国话,您能认识,现今她就住在咱这儿附近的李铁拐斜街。”

“你说的可是赛金花?”

“对啦!以前她从良嫁给同治状元洪钧为妾,洪钧出使德国多年,赛金花在德国学会德国语言,光绪十六年洪钧奉调回国,升任兵部左侍郎,带着赛金花住在东城史家胡同。光绪十九年洪钧病死,她扶送灵柩到苏州后,便离开洪家去了上海,不久,重张艳帜,恢复卖笑生涯。”

“真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有关赛金花的事儿,你还知道真不少!”庄虎臣赞道。

“您是长辈,比我知道的多。我是看闲书和听人家说才得知的。”

“我见过赛金花。早年她跟洪钧到咱琉璃厂来过,那时她是如花似玉,美貌女郎,而今已是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他们住史家胡同时,我到洪府送过纸笔字画,见过赛金花也说过话。”

阎秀才向庄二爷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那您就再去见见她,求她在德军司令面前说个话,请对咱琉璃厂照应一下。您受累,这可是积德的事。”

第二天庄虎臣去李铁拐斜街鸿升客店见赛金花。赛金花离开洪家后,曾在上海、天津开办金花班妓院,出了名声回到北京。北京的庄王府、庆王府都曾找她出面应酬佳宾贵客,她成了京城名妓。清廷的一位大臣叫卢玉舫,上赶着跟她拜把兄弟,卢是老大,她是老二,故有“赛二爷”之称。在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时,清廷逃亡西安,京城达官显贵作鸟兽散,赛金花的靠山孙三参打Ⅱ过义和团,避祸出走,赛金花的生活陷入困境。

庄虎臣见到她,先把她安排在琉璃厂罗家大门去住,吃喝住有了着落,再请她去见德军统帅瓦德西,见机行事,保佑地方平安。

瓦德西已有耳闻京城名妓赛金花,而今面见喜上心头,用德语会话,对答如流。细看这女子,美貌端庄,颇有风韵,便喜爱上了她。跟她说:“我正愁于筹措军粮,乍来北京,人地生疏,铺户人家关门闭户,哪里去弄粮?而士兵是要吃饭的,真愁死人了。”说完便求赛金花帮他去筹粮。

赛金花借机进言说:“你们德国兵军纪不好,进城来奸淫抢掠,百姓都逃走,哪去寻粮?”

瓦德西强词夺理说:“义和团和中国兵杀我国公使克林德,我国士兵满怀仇恨,进城便杀人抢掠。前两天我已经下令制止,让士兵打扫街道,不可胡为乱动。”

赛金花答应了帮助筹粮,瓦德西给她一匹好洋马骑着,派两名下级军官随从,走街串巷安抚百姓,筹粮办军需。当她见到德国兵抓劳工,不管老少全抓,便劝士兵把老人小孩放走,见到洋兵追妇女踹门户,便去劝阻。赛金花骑高头大马在街上出现,为百姓解难,“赛二爷”的名声不断传开。

赛金花住在琉璃厂罗家大门以后,这条文化街没出大事,维持了地面平定。在德军占领期间,琉璃厂的商铺锁门闭户,不做营业,每天却要打扫门前街道,保持整洁。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阳历9月7日,由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勖、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后,除留守各国使馆的兵队,八国联军陆续由京撤离。

老古玩界前辈人说:从义和团进京到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京城闹义和团和洋兵民匪最厉害的总计是九十八天,由于措施得当,救护有方,琉璃厂所幸没烧没人被砍。可是国家向列强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连利息在内,共九亿八千万两,抢走古玩文物无计其数!P4-7

序言

《老古玩铺》、《老珠宝店》两部书稿编审配图之际,我又着手写《老古董商》。为什么要写此书呢?

因为,《老古玩铺》写的是清朝中期散氏盘出土,金石学再度兴起,琉璃厂古董商为金石学研究作贡献,服务于官僚、学者、豪门贵族,在经营鉴定古玩文物中形成博古斋一大门系。《老古玩铺》着重写了这一大门系的形成和发展,并将其鉴定古代字画、碑帖和金石等古玩文物的经验方法写了出来。

这一历史时期发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古玩文物开始外流,而专做外国人古玩生意的古董商正在形成中。

八国联国侵入北京后,我国的古玩文物除外国用武力掠夺外,外国商人也进入中国文玩市场,北京出现做外国人生意的洋行和古董商。古玩文物成了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政府允许古董商经营,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古玩文物不断地大量流出。

清末民初,南方的卢芹斋首创中国文物出口的最大公司——卢吴公司,在上海、巴黎、纽约等地经营;北方的白瑞斋在同治年间就做外国人的古玩生意,乃做洋庄生意的第一人。之后便有岳彬做外国人的古董生意发了大财,因盗卖《帝后礼佛图》未得善终。

《老古董商》写的是岳彬(1896-1954)生平,把做洋庄古玩生意的古董商写出来。我青少年时见过岳彬,又不断听他的大徒弟丁兆凯讲岳彬的轶事趣闻和生活琐事,他的二徒弟程长新,三徒弟王福祥,小徒弟董祖耀是我的表兄,他们时常到我所在的文古斋来,不断说出彬记柜上的事儿。老年时我采访老古董商、老珠宝商五百余人次,不少人提到岳彬,说他是古董商中做洋庄生意的典型人物,向我提供了一些资料。特别是我的师叔范岐周知道岳彬的底细更详细,他让我写一本《岳彬》,详细向我叙述了岳彬的根底……

这些年来,我忙着写我的“琉璃厂”系列书,也就没顾得上写岳彬。当《老古玩铺》、《老珠宝店》将出版时,真的“写写岳彬”就提到我的写作日程上来了。我计划以岳彬为主线,既写做“本庄”生意的博古斋等老古玩铺,尤其要多写写岳彬的“洋庄”生意。于是,就有了这本《老古董商》。

史贵存真。我是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按历史年代顺序,写岳彬跟外国人做古董生意和鉴定文物的历史情况的,知道多少写多少,不胡编乱造,写真实的东西才有意义。我努力给世人留下一部“信史”。但是,因为许多东西是听来的——我没有也不可能都曾亲历,所以肯定会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民国时代,古玩文物也是商品,跟外国人买卖文玩没人管。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商品交易中,你求赚钱也可,你讲交情也行,而更重要的,是要珍爱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爱我们自己的国家。岳彬是完全忘记了这些,为赚钱发财走进了死胡同,其结果落得个:“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丢人现眼死狱中。”这样的典型人物,对今日古玩行的从业者会有启示,对其他行业的广大读者也有借鉴意义。

从1980年我开始回到古玩行进行采访算起,至今已历二十多个寒暑。时光荏苒,随着《文物话春秋》、《古玩谈旧闻》、《骨董说奇珍》、《鉴赏述往事》、《收藏讲史话》和《老古玩铺》、《老珠宝店》以及这本《老古董商》的次第问世,我已渐入老境。为老北京的古玩行留下一些“影子”——而不是让它随风飘逝,这是我的初衷。而今静心自问,这一愿望庶几实现了吗?敬请读者诸公教我!

陈重远

2006年9月9日

时年虚龄79岁写于北京双榆陋室

后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在隆福寺的“修绠堂”书店(即今“中国书店”——编“现代书话丛书”之《郑振铎书话》时读其购书日记,“修绠堂”这一亲切的店名便嵌在我的脑海中,我更愿以此旧名称之)密密匝匝的“书墙”中,我抽出了一本印装得很不起眼的《古玩史话与鉴赏》(陈重远著),竞让我当晚夜读一过,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还是犯了俗人的毛病:吃了这枚“蛋”,想看看产它的“鸡”。于是就找陈重远。忘记过了多长时间了,陈重远先生应邀来到我的办公室。他是一个高高瘦瘦的老者,背不驼,眼不花,一身蓝卡其布中山服,很自谦地说着自己的经历和写作。

“您还可以再写点……”我提出了建议。看他的书,我感觉他有许多东西是浅尝辄止,还有“挖掘”的必要;听他的谈话,我更意识到他有不少领域还未涉及,还有“开拓”的可能。

“我……行吗?”陈先生嗫嚅着,“是这块料吗?”我定定地看着他,心里也没有底。玩翡翠有一种颇为刺激的“赌石”:面对一块乌涂涂混沌沌的石头就下断语,叫“全赌”;在石面上去点“皮”开个“窗”再说话,称“半赌”。我下了狠心也要“赌一把”,“您,尽管写;我这边,给您出!”

1996年10月,《文物话春秋》。

1996年10月,《古玩谈旧闻》。

1998年02月,《骨董说奇珍》。

1999年09月,《鉴赏述往事》。

2000年08月,《收藏讲史话》。

五本书,二百余万字,五年间,次第推出,构成了民国时代以琉璃厂为中心的北京文物界斑斑驳驳的一幅“万象图”:漫如流水的岁岁年年,枝枝蔓蔓的行行业业,多少家店铺,无数个人物,你来我往,生死明灭,辨真伪,谈买卖,成交易……无量往事,早被雨打风吹去;多亏先生一枝笔,留下了这许多旧痕,这许多余绪。

这五本书,前后“穿”过两套“行头”:开始是归入以多宝■为背景的“文玩鉴赏丛书”之中,后来又曾单列为以老照片作底图的“琉璃厂书系”。如今它们仍在不少旧书市场偶有“出没”,是大多文玩爱好者“淘换”的对象。还有,近年来多部以老北京古玩行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里,陈先生描述的人物,陈先生记录的故事,不知多少次被变着法儿“再现”了。

说中国文化传统宛若汪汪洋洋的大海,则“北京文化”是其内深远而强劲的一支洪流。几百年来的琉璃厂,它的风风雨雨,兴兴衰衰,从撂地杂摊、斗室小铺到豪商巨贾、雕梁画栋,从书写在残破旧纸上的半句招徕语到比邻而处的黑底金字的大块牌匾,尤其是在它那狭窄的横街上曾经接踵而过的那数不清的“名人”和为数更多的“非名人”……琉璃厂啊,你是“北京文化”以至“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重远以一人之身,一枝老笔,借着年轻时浸淫于琉璃厂古玩行的“底子”,老来复又“潜”入这一行当二十多年,采访业内人士五百多人次,爬梳剔抉,孜孜砣砣,夜以继日地写啊写啊,他向社会捧出的是自己的生命!毋庸讳言,他这几本书中一些考辨还欠精细,某些史事出现重复,在叙述语言上还缺少雕琢,等等。但是,不是他的奋斗,旧京古玩行大量珍贵的历史,早就让我们再也无法搜寻——如今在琉璃厂上徜徉,昔年旧迹已是难能觅到;陈先生当年采访过的诸多“知情者”,大半多已驾鹤西去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说陈重远在“北京文化”上的贡献有多大也不为过。

时间何物催人老?

半是鸡声半马蹄!

新世纪以后的陈重远年逾古稀,老态也日益明显:还是那般瘦,但脸上的皱纹已织成沟壑,换了一口假牙,背呈前倾,走起路来腿脚也迟慢了许多。

“见好就收吧。”

“急流勇退!”

陈先生的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他本人也有几分犹豫。是啊,自己已是年老体衰,结发老妻又重病缠绵(不幸于2004年逝世),他真个生出过“金盆洗手”、颐养天年的念头。一次同我聊天,他坦陈如是心迹;稍顷,他又不由得自我否定:师叔、韫玉斋的范岐周,师兄、聚珍斋的张廷烈……他们寄希望于我,他们嘱咐我该写的东西还没写完哪!要是这样,我是至死也不会瞑目呀!说到此,迈向八十高龄的陈先生举起右手,捋着自己发酸的鼻翼。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披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刘克庄-沁园春·梦方孚若)忠心义胆的铁血老翁陈重远,义无反顾,重又埋头在案头的“小格格”间……

2006年01月,《老古玩铺》。

2006年01月,《老珠宝店》。

2008年01月,《老古董商》。

这套三“老”的出版,距当初《文物话春秋》的面世,倏然一晃十年。我从昔日五十出头的壮岁,也步人年过花甲的老境。从业以来一直秉持着“不教一日闲过”的宗旨,所出的书怎么也有千八百种、三四个亿的“码洋,,吧。然而,陈老的榜样在前,我这厢岂敢歇肩?“争取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再上一个台阶!”我胸怀如此的追求,经管着这三“老’’书系。与前五本最明显不同的是,这三本书内配合着文字,穿插了各类图片。为读者奉上更直观、更丰富、更好看的新本子,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列位看官,现在这套书就在您的面前,您以为它如何呢?很愿意听到您的指教!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本书的末尾,有两份“声明”:一份是作者本人的,一份是“唐德公司”的。首先是陈老先生站出来维护自己的著作权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理所当然地支持陈老的立场。其次,“唐德”、滕文骥先生,作为负责任的文化企业、著名导演,长期关注着琉璃厂题材及陈重远著作,他们在本书出版之际就预发相关声明,这无疑是给同行起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其实,立足于琉璃厂,观照旧京古玩行,我更期望那种历史文献片的立项:老街巷、老建筑、老店铺,老照片、老物件、老著述,老胶片、老录音……娓娓道来,平自如水,尽力原汁原味地再现历史的真实一一这样的历史文献片,也许不“热闹”,缺少“刺激”,不搞违背史实的胡拼乱扯,没有司空见惯的“戏不够,爱情凑”,但它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底蕴,轻言曼语、浅酌低唱中给人知识,在对往事故人的真实回望中引人思索。窃以为,这样的东西肯定会比“火爆”一时的滥片更有生命力!

这本书开印在即。在为调好“印张”的版式设计上,书的尾部还空了四页白纸。为“补白”,我写了这篇“编后记”,也是向读者诸君有个交待吧。

杨良志

2007年12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说中国文化宛若汪汪洋洋的大海,则北京文化是其内深远而强劲的一支洪流。几百年来的琉璃厂,是北京文化以至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重远以一人之身,一支老笔,借着年轻时浸淫于琉璃厂古玩行的底子,老来复又潜入这一行当二十余年,采访业内人士五百多人次,爬梳剔抉,孜孜■■,夜以继日地写啊写啊,他向社会捧出的是自己的生命!

如今在琉璃厂上徜徉,昔年旧迹已是难能觅到;陈先生当年采访过的诸多‘知情者,大半多已驾鹤西去。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说陈重远在北京文化上的贡献有多大也不为过。

——杨良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