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和心灵景观。本书是傅月庵的读书笔记,他读书视角独特,感觉细腻,评价生动,语言朴实而有张力。该书游走于评论与札记之间,揭示了通俗小说、漫画书、剧本背后种种曲折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涯一蠹鱼(精) |
分类 | |
作者 | 傅月庵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书是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和心灵景观。本书是傅月庵的读书笔记,他读书视角独特,感觉细腻,评价生动,语言朴实而有张力。该书游走于评论与札记之间,揭示了通俗小说、漫画书、剧本背后种种曲折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傅月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有关“阅读与写作”的文章。全书内容依春夏秋冬分篇,“春”之篇,追述《带子狼》、《堂吉诃德》、《独白下的传统》、《围城》、《宫本武藏》、《长夜漫漫路迢迢》等经典作品;“夏”之篇为书缘回顾,包括书店、旧书店、师友追忆等;“秋”之篇专谈作家,从老舍之死、周梦蝶之诚、司马辽太郎之博,一直谈到葛林之感情轨迹、卡波提之玩世不恭、村上春树之文学面向等;“冬”之篇,泛论笔名、作家、八卦、读诗、抄书、网路书店、作家与死亡、作家与城市、旅行与阅读等。 目录 春[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堂吉诃德 鲁拜集 湖滨散记 大亨小传 拉特兰农庄上的老鼠 长夜漫漫路迢迢 爱情万岁 呐喊 吴宓与陈寅属 围城 文学杂志 传统下的独白 带子狼 小拳王 宫本武藏 河的星尘往事 夏[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书人一日·阅读一天 四月的马修·史卡德 纽约的秋天 我的老师和他的书 天末彤云黯四垂 秋[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老舍印象 向守礼仙致敬 书本有情--周梦蝶的人与字 写作就是我的生活 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就是我的书 这些人不需要奖赏! 关于村上春树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白发欧吉桑 走在推理与历史的道路上 入魂时代身世的宫尾文学 冬[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关于作家这种动物 焦虑的笔名,笔名的焦虑 求求你,不要再写了啦! 临终的眼!死亡的脸 抄书 作家的地图!文学的城市 四月读诗天,人间好光景 五月的浪如云 关于网络书店的一些胡思乱想 快雨时晴札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将近十年前的往事了。一个炎夏午后,我走进了临街的那间阴凉狭长街屋。展示柜里,三十二开本的素面国学书籍中,崭新的《时间简史》、《皇帝新脑》显得格外新奇;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好几部线装书,又仿佛正与时代风车对抗的失语堂吉诃德。一位老先生从柜台后抬起头来,好意问我找什么书?我笑了笑说:随便看看。此行其实专为清初藏书家,人称“书魔”的黄丕烈那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而来的。 找了半天,毫无结果。只得腼颜向老先生求助。老先生进到内室,不一会儿,捧出一个长方纸包,小心翼翼拆封后,露出藏青色的两叠线装书。我梦寐以求的书籍正在其中。问题是这套书并不分售,偏偏有几部又不是我所需要的。老先生笑语款款向我介绍了老半天,最后,除了《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我又挑了《百宋一廛书录》、《拜经楼藏书题跋记》、《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序》等三种。言谈之间,老先生知我是穷学生,也不刁难,应允拆套分售了。临走前,又和他闲谈了许久,老辈人的温文古意,感同身受。最后出得门来,已经是黄昏时分了。这是一次难忘的购书经验。 后来,又去了这家名为“艺文印书馆”的出版社好几次,买了《静庵诗词稿》、《魏文武明帝诗注》等书,每一本都印得清爽明朗,素雅大方,叫人不得不衷心喜欢。再后来,离开了学校,奔波谋事,逐渐少去了。再再后来,终日埋身流行的翻译小说、现代散文,几乎很少去碰那堆“国故”了。再再再后来,车过罗斯福路、辛亥路口,偶然发现出版社已从一楼退却到三或四楼,我知道那代表什么意思,心实怅然,但也不曾因此特意临门光顾。 前些时候,网络夤缘,居然认识了远在异国的印书馆后人,闲聊中,问及出版社近况,对方回答:“我馆风雨飘摇之中。”一句话唤醒了内心多少记忆,也悚然惊觉,像艺文印书馆主人、同时也是知名甲骨文学者的严一萍先生一样,因着文化使命与个人兴趣,以翻印古籍丛书为主的出版社,似乎越来越少了。熟悉的古亭书屋、明伦、鼎文、洪氏、正文……都已销声匿迹,不见踪影。以前这类出版社四处林立的古亭区里,除了艺文印书馆,也只剩下华正和广文两家书局在苦撑待变了。 因着时代变迁,文化凋零,这种类如孔乙己手中茴香豆“不多了,已经不多了”窘状的形成,也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是这类出版社所出的书,不管是“百部丛书集成”或“点校本廿五史”,无论版本如何精湛,毕竟是与时代脱节了的玩意儿。在视书籍如商品,一以畅销挂帅的时代里,想在寸土寸金、上架看代价的连锁书店里抢占一席之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实在能靠的,也不过就是图书馆采购或每年文史科学生采用为课本而已。悲惨的是,就算是这小小的几块饼干,最近这几年,大陆书全面登台,在版本不差价更廉的优势下,也被蚕食鲸吞得差不多了。论到底,台湾同类书籍所能领先大陆的,也不过就是编辑、装帧、印刷上的些微讲究,但对于学生顾客而言,买这些书既是为考试、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批注和书价,那一点点的书籍品味、阅读况味,实在也难顾及了。 这几日里,想到“我馆风雨飘摇之中”这句话,心中总有些感伤。翻箱倒箧,把艺文印书馆的书都找了出来,盈桌摊开,东看看,西翻翻,这本《梵麓山房笔记》,那本《荔村随笔》,印是印得够精致够漂亮的了。然而,没有句读的古文,如今还有几人能自点断?几世纪前文人的遐想诗话,如今谁还有兴趣?“治汤火伤辰砂末鸡子清调敷立效见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说得啥米碗糕,谁能识?谁肯信? 时代越走越快,越拓越远越宽,新的盖过旧的,强的压倒弱的,“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风雅丧断,不遑我恤。斯文一脉,都被风吹雨打乱。“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痴”,上一个世纪初,王国维为“古书中故纸”赋诗自伤的一点心情,竞也仿佛能得了——明天,该找个时间到印书馆走走!P71-74 后记 我是个半调子的俗人。一辈子里,读书,多半为了兴趣;写作,常常是好(耗)玩的产物。更多的时候,读书写作都是工作需要,不得不然。从小,我于书物有缘,对于印有图像的字纸格外好奇,在路上随便捡到,也总要研究个老半天。最早认识的两行字:“国家至上,民族至上”,那是“新乐园”、“双喜”烟盒旁的标语。五岁时,我问出来的。 好友蒋行之曾写过一篇文章《家里没书》,说到她随着阅读而成长的经验,有笑有泪。我的经验相去不远。同样家贫无书,同样馋于阅读,偏偏无产阶级父母救生送死恐不瞻,奚暇治图籍?一切都得靠自己来。不识字时看图乱想,识字后乱读乱猜,抓到手里,有字的就算书。也因此,别人启蒙靠的是名门正派的《国语日报》、《正声儿童》,吾人一登场就毫无章法地岔入了《电视周刊》、《战地政务》。这二条系统目后分途发展:《电视周刊》接《传记文学》、《中外杂志》、《春秋杂志》;“战地政务》接“国魂月刊》、“中央月刊》、《中副选集》。原因无他,家里没书,隔壁的隔壁是舅舅家,他是老国民党员,书柜里,有的净是这些玩意儿。杂食更健康,乱看才够力。良有以也! 因为爱看书,双鱼座个性又总朝抵抗力弱的方向走。略通人事,知道人必须赚钱才混得下去后,便老想一石二鸟,找个“好”工作,整天看书又有钱拿。大学毕业,慎重判断形势,以为走研究的路,埋首书堆,自有国家供养,似可一搏。等到兴滋滋误闯学术丛林后,才晓得浅尝即止的杂食小白兔生存大不乐。几经思索,还是放弃写了大半的论文,落荒而逃。寻寻觅觅,最后当上了编辑,白天读稿编书,晚上读书写稿。如鱼得水,其乐融融。稳坐“好缺”,再也不肯移开屁股一寸。一九九八年,偶然机会,转到“远流博识网”跑龙套,成天与人聊书谈阅读,聊着谈着写着,最终竟凑成了这本书。无心插柳柳成荫,恰恰合了朱元璋那句话:原本只是打家劫舍,谁晓得竟闹出了一片江山。 收录于此书中的文章,最早一篇写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那时候,还在台北盆地南边一所大学历史系当老学生,多半时间读书睡觉,少数时间吃火锅闲聊,偶尔想到了,才上山去混它两堂课。闲居无钱生活大不易,背地里也替“党外杂志”写稿鼓吹革命。这篇文章是杂志主编嫌不够火辣刺激,退而不用后,才转而投效《自立晚报》的;最后一篇则写于今年五月大旱之日,辗转得知有位中年好友正为家事、人生事而烦忧不已,正好手边在读卜洛克的“马修·史卡德”系列,于是借题作文章,狠狠议论了一番。两相对比,十三个年头过去了,怒潮澎湃的激烈壮怀早不知消歇何处?剩下的,大约就如苏东坡的那一肚皮不合时宜了。红尘回首,青春都走过。浮生梦欺书不欺,我依然情愿生涯一蠹鱼! 大人而成大事,都说自己英明;小人或有小得,扪心只知感恩。几年以来,网络冲浪,编辑为家,巳载满欢乐亦辛酸,时刻不敢忘记的,还是沩山老人这段话: 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先父、家母跟姊妹对我宽容到底,竟让唯一儿子、兄弟高兴读就读,不高兴读就休学、退学、转学,一直到了三十五岁才开始分担家计;徐泓老师、王芝芝师母不以弃学潜逃为忤,始终爱护我、鼓励我,书随便我拿,高兴还就还,不还就算了;为我开启编辑大门的庄展鹏、黄盛璘、杨雅棠,亦师亦友,诲我实多。没有他们的一力担待与长程掩护,我绝不可能躲在世界的安静角落,悠哉读写,遑论这本书的诞生。至于其他曾被我牵拖聊天闲扯逛书店大采购的这个、那个好友、网友,因为你们也都热爱书籍与阅读,所以,借用伍尔芙夫人的名言:“这些人不用奖赏”,我只诚心说声“谢谢”。呵呵~ 二○○二年初冬台北汀州路 《生涯一蠹鱼》初版于二○○二年,其间正逢我因公频频进出大陆之际,加上网络发达,天涯若比邻,而认识了许多雅好书话文章的大陆朋友,许多人常问我,何时能有简体版发行?我总笑说:“这书是偷学三联《读书》冯亦代、恺蒂、扬之水、李长声、吴岳添、施康强等,以及黄裳先生笔意而来。看二手书,不如读原典吧!”此事确然,绝非开玩笑。上个世纪末,为了爱读上述诸君文章,我曾花大钱到处搜罗沈昌文先生时代的《读书》,晨昏定读,眼界顿开,汲取了许多的养分。沈公离职后,我继续追读《万象》,还夤缘从读者变成了作者。直到去年,因为编务繁重,分身乏术,方才结束了“读书万象”生涯。此次,《生涯一蠹鱼》得蒙上海书店出版社王为松社长青睐,买下简体版权,且由与《读书》、《万象》渊源深厚,我的好朋友陆灏兄担纲编务,真是受宠若惊,万分感激。兹略志数语,用表谢忱,并记因缘始末。 二○○七年新春台北古亭南昌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