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艺术低靡的今天,魏明伦的名字连同他的戏剧作品却能轰动神州、享誉欧、亚、拉美,这本身如果不是一种“戏剧性”,那么它就必然与强大的生命力有关。本书收录了《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和《变脸》七部魏先生各个创作阶段的著名代表作。余秋雨先生为之撰写了长篇评价性序言,新凤霞、陈祖芬等名家的笔墨亦将有读者了解“魏明伦现象”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魏明伦剧作精品集 |
分类 | |
作者 | 魏明伦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戏剧艺术低靡的今天,魏明伦的名字连同他的戏剧作品却能轰动神州、享誉欧、亚、拉美,这本身如果不是一种“戏剧性”,那么它就必然与强大的生命力有关。本书收录了《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和《变脸》七部魏先生各个创作阶段的著名代表作。余秋雨先生为之撰写了长篇评价性序言,新凤霞、陈祖芬等名家的笔墨亦将有读者了解“魏明伦现象”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 内容推荐 魏明伦,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本书收录了《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和《变脸》七部魏先生各个创作阶段的著名代表作。本书卷尾还附录了现年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作家马识途的一篇短文。 目录 大匠之门——序魏明伦 川剧恋(代自序) 剧作 易胆大 四姑娘 巴山秀才 潘金莲 夕照祁山 中国公主杜兰朵 变脸 附录 大意小魏 戏妖魏明伦 魏明伦著作年表 《潘金莲》的争论高潮没有过去 《杜兰朵》和《图兰朵》 魏明伦的价值 跋语 试读章节 在自贡川剧团供职四十四年 鬼才长得像小鬼。孩子般的个头,孩子般的小手小脚。只有耳朵是大的,耳垂是大的。据说耳垂大的有钱,不过从他身上感觉不到任何有钱的信息。只知道近年办起的“魏明伦文化经济公司”,刚刚使他摆脱了拮据。 他穷困的年头太长了。他七岁学戏,九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到今年他的工龄有四十四年了,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位。他挥洒的戏剧叫人炫目,他乾巴的履历只有一行:自贡川剧团。 一九五八年他写文章为诗人流沙河鸣不平,“应该”划为右派。可是又不到十八岁公民年龄,不戴右派帽子,只记右派言论,下农村劳动二年。到文革他的年龄可以扣上任何帽子了,于是算五八年的旧账。从文革开始的那一天他就被揪出来打倒。不过他少年时代就积累了运动的经验,知道如何与“运动”打太极拳,如何拖如何磨如何软硬功。人家说他态度老实,他知道自己不老实。他只是掌握了运动的规律,不过是以青春为代价的。 不仅仅是青春。 他一辈子做了两件事:写戏和写检查。写检查的文字比写戏的文字要多。 他文革面壁十年大彻大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以写戏了,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评奖时,他一个人的两部戏获了奖。如今他是一级作家,然而他填表时一到学历那栏就卡住。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唯一连小学文凭都没有的人。他在中央戏剧学院讲课时觉得好新奇。因为他不仅没有讲课的经历,而且没有听课的经历。他自小台上生旦净末丑都演,台下诗词歌赋剧全学。就是没有数学头脑,脱口而出一个三七二十八。我说你怎么办公司,他说他不管账。 我看他写文做人有种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潇酒,所以也直来直去地说到他的矮小。他说谢晋新建的明星学校,女生得1.65米以上,如果办一个剧作家学校,应该考虑招1.65米以下的。他说:你想,曹禺、吴祖光、沙叶新、中杰英、李龙云,这些剧作家哪个不是矮个头?要不《围城》中的诗人“四喜丸子”能挑上沙叶新来演? 两天后我与贾平凹正在香山饭店大堂,看到魏明伦和吴祖光站着说话。贾平凹正身体不适。我说:你看,据说剧作家都应该这么高。果然买得贾平凹一笑。 《潘金莲》看的是剧本功力 听说台湾复兴戏剧学校要排演魏明伦的川剧《潘金莲》,而且是把川剧、豫剧、黄梅戏、歌仔戏四个剧种揉在一起排。我高兴一切创新,虽然还想象不出这四个剧种怎么个揉法。如同在川剧《潘金莲》之前,也没有人能想象把古今中外的武则天、潘金莲、贾宝玉、施耐庵、七品芝麻官、红娘、安娜。卡列尼娜、女记者、法庭庭长等等如何揉进一个戏里。 魏明伦觉得施耐庵很可能吃过女人的亏,仇恨女人,笔下的女人太多淫妇恶婆。潘金莲这个家喻户晓的坏女人的沉沦,其实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如果在今天,她可以向法庭上诉她的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她也可以在街道办事处办协议离婚。潘金莲作为一个女性符号,或可重新认识。戏中贾宝玉唱道:“潘金莲若进《红楼梦》,十二副钗又添一钗。”女记者唱:“比较学,跨朝代,巴金之《家》联想开。冯乐山可似张员外,鸣凤金莲同悲哀。”宝玉接唱:“三少爷觉慧今何在?”女记者唱:“不就是你宝二爷么?二爷三爷共一胎。” 戏中潘金莲走投无路时,安娜·卡列尼娜不让她放毒,拉她一起去卧轨。七品芝麻官翻遍历代法典也找不到如何处置的条文,人性的条文不会产生在人性没有觉醒的年代。 先有人的觉醒,后有《潘金莲》的脱颖。两百多个剧团、几十个剧种上演了《潘》剧。有些都演过百场。苏州最大的开明剧院演出《潘金莲》,演员谢幕时,台下观众齐喊:“我们要见魏明伦!”不过喊的是苏州话,自贡演员们听不懂。观众更喊,演员更谢幕。观众看明白这个戏看的是剧本的功夫。广东惠阳想搬演这出戏,说人家魏明伦有创造,我们也创造一种用普通话唱粤剧腔的戏。当地有条东江,干脆就叫东江戏。东江戏《潘金莲》演红后,惠阳成立了东江戏剧团,广东省多了一个剧种。 《潘金莲》引起的关于婚姻、爱情、人性的争论不断,二联书店汇编出版了一本关于该剧的评论集。 剧作轰动兼争议 《潘金莲》的震波很快波及海外。香港又连载又演出。美国旧金山《时代报》连载一个月。伦敦八七国际戏剧节请《潘金莲》演出。魏明伦看不懂中间人发来的英文字母那“豆芽辦辦”。在自贡打个电报还要跑到市邮电局,更没有IDD。伦敦方面回来的电报中有后台这个词,译者不甚明白。魏明伦说是不是要自带铺盖住后台?因为他自小跟着川剧团各地演出常住后台。其实伦敦方面是指那后台可放多少布景道具,而且要代为支付道具空运费、伦敦车马、食宿费,乃至三十人的来回机票费。不过要求圣诞节前答复。 这出戏最小也得出动三四十人,那么还有十张机票钱哪里去找?圣诞节的钟声响了,潘金莲的机会过了。 六年后“魏明伦文化经济公司”成立,魏明伦有了自己的IDD、Fax,也有了一点钱。如果是现在,魏明伦和《潘金莲》早就双双去了伦敦了。 其实魏明伦要是果真摊上一个潘金莲,怕也不妙。一是他特矮,二是他没权没钱。很有影响的《瞭望》杂志报道:川剧《潘金莲》轰动全国。可是演《潘》剧的省、市,只有辽宁给他五百元,西安给他三百元。他的戏不断:《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岁岁重阳》、《夕阳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等。 《杜兰朵》去年轰动意大利,今年应邀再去。魏氏剧作或轰动兼争议、或争议兼轰动。绝对不会轰动的是他的稿酬。去年一家一流文学刊物发他的剧本,稿酬四百元。去年春他感极而渲泄,说很多人有的东西他没有——权和钱,很多人没有的东西他有——名和才。何不“下海”用名去交易钱? 魏明伦一席牢骚,很多报争相报道。舆论大作,弄假成真。他说他魏明伦不能说话不算话。 超级空手道 去年八月十三日,星期五,魏明伦文化经济公司开业,事前朋友劝他别选这一天,又是十三日,又是黑色星期五。他说他连中国人的迷信都不信,还信洋迷信?开业那天,北京上海的作家、诗人、画家、电影艺术家纷纷拍电庆贺。文人拍贺电,也要作文章。参加开业典礼的记者们各抄各的贺电,发到报刊上就有各种版本。王蒙在美国还看到一种版本。 有人私下问魏明伦:你没钱还做生意?魏明伦说,我有钱还做生意?我是超级空手道,除了贩毒什么都可以经营。 半年下来,今年三月我和他在北京开会时,他说他第一次有了钱可以装修房子买家具了。他让妻趁他出外开会期间装修,待他回到自贡好安静写作。他做了半年总经理,打开很多思路,积累很多素材。原先以为文坛凶险,现在觉得那点风险比商场差太远了。不过苦和累是两个概念。问他做生意苦还是写作苦,他说如果做生意比写作苦,就没有人去做生意了。 对于魏明伦,只有写作是情感是信仰是爱好。“下海”嘛,本来期望值不大,任何时候可以不干。在浅水滩拍拍打打就是。干有干的理由,不干有不干的理由。小有积蓄就可以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会为此殉情。 不过,他笑:没有大的期望值,也并不排斥会成为大款。总之是潇洒做生意,苦心作文章。 他舞着小手,小精灵似地透着聪明淘气和生命力。好像,他才是个九龄童,还有很大很大的世界等着他去探索。他拿出一本签名册,都是他让作家朋友为他两个儿子写的话。他要我写两句。我说你儿子叫什么?他说一个叫“魏来”,一个叫“魏完”。我听着儿子的名字,想着九龄童老子的故事。我给魏来写上:“付出怎样的努力,就有怎样的未来。”给魏完写上:“只要奋发努力,一切尚未为晚。”P324-329 序言 川剧恋 落花时节,我望着名画《父亲》沉思…… 这幅画的作者自白奋斗目标:让世界知道,中国除了黄河、长江,还有大巴山。 我的抱负较小,没有全球意识。 半生积累,十年奉献,只是想让国内的青年——奢望了,再降个调子——只想让川内的部分青年明白:除了电影、电视、流行歌、迪斯科之外,还有值得一看的川剧。 说起来是菲薄的愿望,做起来是登天的难题。 发射火箭上天空,吸引青年看川剧,两者哪样更难?实践结果,似乎是后者。 火箭毕竟由人操纵,现在的青年可不是驯服工具。别说请他们买票进场看川剧,即使通过荧屏媒介,免费送戏上门,小青年一见生旦净末丑,一听昆高胡弹灯,便不问青红皂白,十分果断地关掉。 这还算是文雅的谢绝。 武辣者,例如某城某厂工会招待职工观看某一台川剧。戏票发到班组,青工们竟以票作赌。四圈麻将打下来,谁输光了,罚谁看戏 燕都戏圣关汉卿,临川才子汤显祖,二十年代的川剧作家黄吉安老先生,五十年代的巴山秀才李明璋老大哥:你们遇见过如此薄幸无礼的青年观众吗? 连“观众”的称呼也欠妥切,小淘气们对川剧是“不观之众”! 秦琼卖不掉黄骠马,顽童奚落,怨得谁来? 怨十年浩劫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怨西方思潮蛊惑了巴蜀儿孙的童心,怨小字辈狂妄无知,不识祖国瑰宝,家乡明珠…… 怨艾无济于事,青年无动于衷。他们离了川剧,文娱选择甚多,活得悠哉游哉。 而川剧失去青年一代,势必活不了多久,别无选择。 那么,我呢,可有自家的选择余地? 我一百次打算改行,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 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 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 她与我形影相随长达半个世纪,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她对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响,写出来,将是一部沉甸甸的书。 当年她像海绵一样,吸峨嵋的秀色,取剑门的雄姿,借青城一缕幽,偷巫峡三分险。她敢于盗走神女峰的云雨,才形成与神女媲美的艺术高峰。 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早已化入我的潜意识。就连我“荒诞”的思维方式,和笔下这点幽默,也来自她的遗传基因。 川剧:大堰河,我的保姆! 川剧:在人间,我的大学! 从大堰河走来的诗人艾青,从人间大学毕业的文豪高尔基:你们最能理解我的回眸乡思。 弗洛伊德博士:我的恋母心理,可符合您命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我像儿时扮演过的孽龙,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 但我没有奔流到海,而是像一部台湾影片中的小孩,跑向无人间津的古庙,缠绕于被人遗忘的母亲膝下,唱一支纯情儿歌…… 那电影插曲风靡了红男绿女,我眷恋川剧的呼声,却少有青年应和。 我不得不向川剧母亲进言:您的更年期到了,创造力减退,排它性增多,很难吸收新鲜血液。您外貌苍凉,内耗频繁,整人比整戏有劲:您脾气固执,近似一块铁板,您可贵的海绵精神丢到哪里去了? 妈妈:原谅我直言尖锐,原谅我孝而不顺。 我背靠传统,面向未来;身后是川剧,眼前是青年。 面向着瞧不起祖宗的愣头青! 背靠着看不惯后代的倔老太! 我把最难伺候的老少两极揽过来一起伺候。 我力图调节两者的隔膜,增添几分理解,缩短几寸代沟,搭一座对话的小桥。 我一戏一招,时而向祖宗作揖,时而向青年飞吻;一招侧重于此,一招侧重于彼;探测两岸的接受频率,寻视双方的微妙契合点。 惨淡经营的小桥,是一弯残虹,还是一道怪圈? 甲说我是川剧的吴下阿蒙;乙说我是当代的弄潮戏妖;丙说我一窍不通、一塌糊涂、一团漆黑、一无可取,丁说…… 谁识寸草心?我将拙集《苦吟成戏》题赠远方朋友:育我者巴山蜀水,知我者浦江秋雨。 黄浦江,余秋雨,年轻的教授识破我的佯狂,拂去妖气,揭开鬼脸,还我“稳妥的改革者”的本质。他以犀利的眼光,严密的逻辑,层层堆理,滔滔雄辩,指出“魏明伦的意义”是在戏曲危机时刻开拓了一片传统精神通向现代化观念的“中介天地”。 这片天地虽然中不溜儿,总算争取了一部分“不观之众”——小伙子大姑娘破例接近川剧舞台,坐下来问一问青红皂白,看一看生旦净末丑,听一听昆高胡弹灯。逐渐被吸引,被打动,禁不住为演员技艺喝彩,替人物命运担忧。观后纷纷来信,畅谈感受,索要剧本,并且打听我的下一招。更有难忘的奇迹,曲终人不散,青年蜂拥台前,形成拉拉队,连续呼唤幕后人出场“亮相”,渴望瞧一瞧川剧作者是何模样! 莫等闲轻视这声声呼唤。 请宏观审视,这是空谷足音,是川剧界的共荣,是咱们这个古老剧种有可能适应青年观众的一声信号! 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 信号告诉人们,当代青年具有可塑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铁板。 那么,川剧呢? 您能否以自身的变革去适应下一个历史阶段的文艺风云际会?您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生存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呢? 川剧:如果您强化铁板性格,请去凭吊比铁板更僵硬的恐龙化石、悬棺古迹、夜郎遗址…… 妈妈:如果您要恢复青春,请继承发扬您的优秀传统——海绵精神! 后记 本书卷尾,附录了现年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作家马识途的一篇短文。 拜谢马老古道热肠,垂爱晚辈太深,促我紧附莎士比亚骥尾,这期望实在太高了。仰视莎翁,何等巍峨!他一生共写二十七部剧本,其中,传世杰作约有十几部。《莎剧》是戏剧黄金时代的光辉标志;对全世界的戏剧,甚至对全世界的文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比在下,大半生只写过二十几个剧本。改革开放之前,政治运动束缚,主客观条件局限,拙作幼稚,拿不出手。新时期脱颖而出之后才有建树,但能够登上奥堂的大戏也不到十个。我有自知之明,现已岁过花甲,疾病缠身,倾尽暮年之力,也难望莎翁项背。岂止鄙人不行,历数当代中外剧作家之佼佼者,谁也无法达到莎翁高度。根子在于戏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大环境不是莎士比亚所处那种时代,所以产生不了莎士比亚式的戏剧文化巨人。 吾辈正逢戏剧式微,受命于危难之际。我九岁人梨园,大半生为戏剧鞠躬尽瘁,但还没有完全做到“心无旁骛”。仍以莎士比亚为先例:他主攻戏剧之外,兼作长诗与十四行诗一百五十六首。本人戏剧生涯之外,也有两手余技。四十七岁后兼写杂文随笔,五十四岁后兼作骈体碑文。近十年,“三并举”:苦吟成戏,苦吟成文,苦吟成碑,皆有特异收获。单说戏剧,本书收录剧作七篇,供读者检阅成果。祈愿苍天假我以寿,助我更上层楼,再搞出几台好戏。但是,决不可能实现马老之厚望而接近莎翁之高峰。 脚踏实地,自我衡量:如果能在中国戏剧史上忝列现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则不虚度此生矣。 2007年6月记于成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