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五千年(上中下新编图文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竹林//赵晨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炎、黄二帝开疆立业到夏、商、周的灿烂发展;从秦皇汉武的一统江山到唐宋祖的盛象万千;从大元帝国的空前强大到康乾盛世重塑辉煌。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本书是一套让读者更容易了解这些辉煌历史的图书。在介绍中国历史的过程中,除追求通俗、浅近,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外,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尽可能进行客观的、准确的叙述与介绍。它会叫你大开眼界并会了解和学习到很多接触不到的历史知识,让您感受到新的视野和丰富的中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知识。

内容推荐

上篇:上古·春秋·战国

这是一个伟大、遥远而漫长的时代。中华民族开天辟地,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患,从原始部落发展到夏、商、周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创造了灿烂的华夏上古文明。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沧桑乱世。

下篇:秦·汉

这是一个皇权的确立和完善的时期。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凭借凶悍的强权,征服了中原大地上所有的劲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权专制王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秦王朝的基础上,经营了强大的汉朝,并逐步建设和完善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封建思想文化和体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汉朝那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这么巨大的影响。

上篇:三国·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代,汉朝瓦解,政权分立,五族内迁,战乱频繁更有甚于春秋战国、动荡不安的时代,也影响不了思想、艺术、科技的进步;国内各民族融合,外域文化进入,中原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

下篇:隋·唐·五代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封建社会进入鼎盛的时代。像秦王朝一样,隋朝虽用武力统一了全国,却由于炀帝的暴政,使王朝短命而亡。隋灭唐立,接受了前车之鉴的唐太宗实行开明统治,以其恢弘的气度和开放的胸怀书写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强盛的一页——权力和思想的集中统一,经济得到空前繁荣,文化艺术光耀千古。盛极而衰,唐亡以后中国历史便又进入一个分崩离析、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时期。

上篇:宋·元·明

这是一段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宋朝开国以后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但统治者政治、军事上的失误使繁荣的局面梦幻般地逝去。元朝政权短暂而辉煌。它以强大的铁骑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与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朝使经济文化重放异彩——科技位于世界前列,思想与文学艺术光辉灿烂。但宦官当道、外戚千政、贪污腐败的黑暗政治终于使王朝走向灭亡。

下篇:清·近代

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传统的封建专权发展到了最后的高峰,然后终于在千年积弊下崩溃。中国人民从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与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剥削下觉醒,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洪流应运而起。从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千年的中华文明古国,要在这历史长河的瞬间,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与革新,书写一部艰难曲折又壮丽辉煌的中国近代史。

目录

上篇 上古·春秋·战国

 1.原始部落的发展

 2.黄帝战蚩尤

 3.尧选接班人

 4.禹治洪水

 5.一言铸九鼎

 6.后羿作乱

 7.夏桀宠妹喜

 8.网开三面

 9.伊尹辅政

 10.盘庚迁都

 11.奴隶傅说

 12.姬昌兴周

 13.纣王暴虐

 14.武王伐纣

 15.周公吐哺

 16.共和执政

 17.烽火戏诸侯

 18.掘地迎母

 19.大义灭亲

 20.鲍叔牙荐贤

 21.曹刿论战

 22.齐桓公用贤

 23.老马识途

 24.庆父作乱

 25.卫懿公养鹤

 26.虞君贪财

 27.养牛拜相

 28.骊姬的阴谋

 29.流亡公子重耳

 30.迂国君宋襄公

 31.城濮之战

 32.烛之武退秦军

 33.牛贩子救国

 34.崤山伏击战

 35.一鸣惊人

 36.优孟劝楚王

 37.残暴的晋灵公

 38.赵氏孤儿

 39.晏子不辱使命

 40.伍子胥过昭关

 41.孙武练兵

 42.勾践卧薪尝胆

 43.孔子办学

 44.老子写《道德经》

 45.墨子破云梯

 46.水淹晋阳城

 47.西门豹除巫

 48.讳疾忌医

 49.笑星淳于髡

 50.邹忌劝齐王

 51.齐威王惩贪官

 52.孙膑报仇

 53.商鞅变法

 54.孟轲讲“仁”

 55.庄周梦蝶

 56.苏秦“合纵”

 57.张仪“连横”

 58.燕昭王求贤

 59.屈原投江

 60.胡服骑射

 61.孟尝君买“义”

 62.火牛阵

 63.李冰修都江堰

 64.完璧归赵

 65.将相和

 66.远交近攻

 67.纸上谈兵

 68.毛遂自荐

 69.窃符救赵

 70.楚相春申君

 71.吕不韦著书

 72.小甘罗出使

 73.韩非遭妒

 74.风萧萧兮易水寒

 75.秦王统一中国

下篇 秦·两汉

 1.车同轨书同文

 2.徐福下蓬莱

 3.行刺博浪沙

 4.修筑长城

 5.焚书坑儒

 6.豪华的骊山墓

 7.沙丘密谋

 8.二世的暴政

 9.揭竿起义

 10.项氏起兵

 11.刘邦斩蛇

 12.张良礼让

 13.赵高害李斯

 14.楚怀王立约

 15.巨鹿大战

 16.指鹿为马

 17.刘邦人咸阳

 18.鸿门宴

 19.韩信拜将

 20.暗度陈仓

 2l.楚河汉界

 22.垓下之战

 2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4.高祖还乡

 25.白登之辱

 26.白马誓言

 27.萧规曹随

 28.周勃夺印

 29.贾谊上书

 30.张廷尉执法

 31.缇萦救父

 32.细柳营

 33.七国之乱

 34.景帝削诸侯

 35.文景之治

 36.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37.穷书生朱买臣

 38.独尊儒学

 39.马邑之战

 40.飞将军李广

 41.倒行逆施主父偃

 42.大将军卫青

 43.冠军侯霍去病

 44.张骞通丝路

 45.武帝开三边

 46.苏武牧羊

 47.司马迁写《史记》

 48.幽默东方朔

 49.巫蛊杀太子

 50.轮台罪己诏

 51.桑弘羊理财

 52.霍光辅政

 53.昭君出塞

 54.王莽建新朝

 55.绿林和赤眉

 56.昆阳大战

 57.光武帝刘秀

 58.宋弘拒婚

 59.“强项令”董宣

 60.马援老当益壮

 61.王充著《论衡》

 62.汉明帝求佛

 63.王景治水

 64.班固作《汉书》

 65.班超从军

 66.刻碑燕然

 67.许慎著《说文解字》

 68.蔡伦造纸

 69.科学家张衡

 70.跋扈将军梁冀

 71.宦官害党人

 72.陈蕃下榻

 73.范滂别母

 74.名医张仲景

 75.黄巾起义

上篇 三国·晋·南北朝

 1.驴皇帝和十常侍

 2.宦官政变

 3.曹操起兵

 4.孙坚藏玉玺

 5.董卓之死

 6.鞭打督邮

 7.白门楼

 8.煮酒论英雄

 9.官渡之战

 10.碣石赋诗

 11.祢衡击鼓

 12.神医华佗

 13.孙权报仇

 14.马越檀溪

 15.三请诸葛亮

 16.血战长坂坡

 17.周瑜点兵

 18.赤壁大战

 19.刘备招亲

 20.借荆州

 21.蔡文姬归汉

 22.许褚护主

 23.庞统献计

 24.张飞收严颜

 25.单刀赴会

 26.割席绝交

 27.曹操捉刀

 28.得陇望蜀

 29.建安七子

 30.定军山

 31.水淹七军

 32.走麦城

 33.曹丕称帝

 34.七步成诗

 35.火烧连营

 36.刘备托孤

 37.七擒孟获

 38.挥泪斩马谡

 39.木门道

 40.五丈原之变

 41.卫温下夷洲

 42.司马懿篡权

 43.司马昭之心

 44.竹林七贤

 45.邓艾灭蜀

 46.扶不起的阿斗

 47.楼船破东吴

 48.石崇斗富

 49.傻子皇帝

 50.八王之乱

 51.李特收容流民

 52.刘渊称汉帝

 53.闻鸡起舞

 54.王马共天下

 55.祖逖北伐

 56.石勒读《汉书》

 57.陶侃搬砖

 58.书圣王羲之

 59.桓温北伐

 60.王猛扪虱

 61.东山再起

 62.草木皆兵

 63.世外桃源

 64.刘裕摆阵

 65.唱筹量沙

 66.实话实说

 67.孝文帝迁都

 68.科学家祖冲之

 69.范缜斥鬼神

 70.郦道元写《水经注》

 71.贾思勰编农书

 72.《文心雕龙》和《昭明文选》

 73.梁武帝出家

 74.侯景乱梁

 75.陈后主误国

下篇 隋·唐·五代

 1.杨坚夺权

 2.洗夫人深明大义

 3.赵绰公正执法

 4.隋炀帝修大运河

 5.李春建赵州桥

 6.杨玄感起兵

 7.李密和瓦岗军

 8.唐国公造反

 9.李世民出征

 10.玄武门事变

 11.贞观之治

 12.大将军李靖

 13.文成公主和亲

 14.玄奘取经

 15.唐太宗教子

 16.药王孙思邈

 17.女皇帝武则天

 18.骆宾王写《讨武瞾檄》

 19.李贤苦吟《黄台曲》

 20.王勃写《滕王阁序》

 21.告密者的下场

 22.贤相狄仁杰

 23.无字碑

 24.韦后干政

 25.李隆基肃宫

 26.救时宰相姚崇

 27.耿直不二的宋璟

 28.唐玄宗的戏班子

 29.旗亭比诗

 30.刘知几和他的《史通》

 31.李林甫口蜜腹剑

 32.杨贵妃得宠

 33.诗仙李白

 34.诗圣杜甫

 35.“草圣”张旭

 36.“画圣”吴道子

 37.“茶圣”陆羽

 38.张遂制定新历法

 39.鉴真和尚东渡

 40.安禄山造反

 41.颜杲卿骂贼

 42.杨国忠误国

 43.马嵬驿事变

 44.张巡守孤城

 45.雷海青摔琵琶

 46.安禄山之死

 47.李泌出山

 48.肃宗借兵

 49.李光弼平叛

 50.郭子仪单骑退敌

 51.唐代宗的财神爷

 52.段秀实以笏击贼

 53.颜真卿坚贞不屈

 54.浑碱和李晟

 55.扰民的“宫市”

 56.永贞革新

 57.柳宗元遭贬

 58.刘禹锡写“桃花诗”

 59.白居易写诗

 60.真宰相裴度

 61.李懇雪夜取蔡州

 62.韩愈写《祭鳄鱼文》

 63.太监立皇帝

 64.朋党之争

 65.黄巢起义

 66.朱温灭唐

 67.吴越王钱缪

 68.王建哭唐

 69.潞州之战

 70.开明的唐明宗

 71.阿保机兴契丹

 72.萧太后断臂

 73.李从珂哭退官军

 74.“儿皇帝”石敬瑭

 75.周世宗出征

上篇 宋·元·明

 1.赵匡胤陈桥兵变

 2.宋太祖宴席夺权

 3.李后主吟诗亡国

 4.宋太祖与赵普

 5.烛影斧声

 6.杨业抗辽军

 7.澶州议和

 8.元昊建西夏

 9.欧阳修革新诗文

 10.常胜将军狄青

 11.包拯严格执法

 12.王安石变法

 13.司马光编《资治通鉴》

 14.大文学家苏轼

 15.沈括写《梦溪笔谈》

 1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7.方腊、宋江起义

 18.阿骨打建金朝

 19.李纲守京城

 20.太学生陈东

 21.靖康之耻

 22.宗泽坚持抗战

 23.韩世忠抗金兵

 24.岳飞尽忠报国

 25.秦桧害岳飞

 26.女词人李清照

 27.虞允文退敌

 28.爱国诗人陆游

 29.将军词人辛弃疾

 30.理学家朱熹

 31.成吉思汗西征

 32.忽必烈建元朝

 33.“人生自古谁无死”

 34.天文、水利学家郭守敬

 35.马可·波罗游中国

 36.纺织家黄道婆

 37.《窦娥冤》和《西厢记》

 38.元朝的艺术家

 39.红巾军起义

 40.放牛娃造反

 41.鄱阳湖大战

 42.《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43.刘伯温求雨

 44.“狡兔死,走狗烹”

 45.朱棣夺皇位

 46.郑和下西洋

 47.解缙编《永乐大典》

 48.明仁宗施仁政

 49.苏州知府况钟

 50.土木堡事变

 51.于谦守北京

 52.“要留清白在人间”

 53.中山狼故事的来历

 54.思想家王阳明

 55.奸臣严嵩

 56.海瑞骂皇帝

 57.戚继光平倭寇

 58.山阴才子徐文长

 59.吴承恩写《西游记》

 60.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61.政治家张居正

 62.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63.李贽遭谗言

 64.努尔哈赤建后金

 65.萨尔浒之战

 66.东林党斗太监

 67.徐光启和他的《农政全书》

 68.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

 69.徐霞客写游记

 70.袁崇焕战宁远

 71.皇太极的反间计

 72.李白成起义

 73.卢象昇血战清军

 74.张献忠假投降

 75.崇祯帝吊死煤山

下篇 清·近代

 1.吴三桂引清兵人关

 2.弘光帝醉生梦死

 3.史可法扬州殉难

 4.满清军嘉定三屠

 5.夏完淳宁死不屈

 6.李定国西南抗清

 7.郑成功收复台湾

 8.退隐山林的读书人

 9.康熙囚鳌拜

 10.康熙平三藩

 11.雅克萨之战

 12.讨伐噶尔丹

 13.《长生殿》与《桃花扇》

 14.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15.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

 16.年羹尧定青海

 17.清朝的文字狱

 18.改土归流与摊丁人亩

 19.土尔扈特万里归宗

 20.乾隆下江南

 21.纪晓岚修《四库全书》

 22.吴敬梓写《儒林外史》

 23.曹雪芹著《红楼梦》

 24.郑板桥和“扬州八怪”

 25.和砷跌倒,嘉庆吃饱

 26.白莲教起义

 27.林则徐禁烟

 28.第一次鸦片战争

 29.三元里百姓抗英

 30.葛云飞死守定海

 31.陈化成血战吴淞

 32.龚自珍写求雨诗

 33.洪秀全金田起义

 34.小刀会上海起义

 35.天京之变

 36.火烧圆明园

 37.辛酉政变

 38.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39.陈玉成和李秀成

 40.太平军与捻军

 41.李鸿章办洋务

 42.火烧望海楼

 43.左宗棠收复新疆

 44.光绪继位

 45.马加理事件

 46.黑旗军抗法

 47.刘铭传守台湾

 48.镇南关大捷

 49.甲午海战

 50.马关条约

 51.公车上书

 52.百日维新

 53.戊戌政变

 54.实业救国

 55.严复译《天演论》

 56.黄遵宪和李伯元

 57.甲骨上的文字

 58.列强瓜分中国

 59.租界与“门户开放”

 60.义和团运动

 61.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62.末代皇帝登基

 63.孙中山建立同盟会

 64.康有为当保皇派

 65.《革命军》与《苏报》案

 66.陈天华投海救国

 67.女侠秋瑾

 68.广州起义

 69.保路运动

 70.武昌起义

 71.孙中山就任大总统

 72.清帝退位

 73.袁世凯当皇帝

 74.护国军讨袁

 75.《新青年》与五四运动

本书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15.沈括写《梦溪笔谈》

在积极支持王安石的官员中。有一个名叫沈括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变法。为了实行新法中的《农田水利法》,他于1072年奉王安石之命负责治理汴水。他沿汴水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并在总结民间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筑堰法”,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水利工程。接着,他又奉命视察丫江浙地区,因地制宜地整修了那里的农田水利。尽管数次受到排挤打击,但他始终不改对新法的支持。

沈括是杭州钱塘人,因为父亲沈周在京城和不少地方当过官,因此他跟随父亲长了不少见识,自己考上进士做官后,也为造福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后来宋神宗将他召人京城当了观测天象的司天监,他又利用自己丰富的天文知识修订成了新历法《奉元历》,改进了浑仪、浮漏、景表三种天文仪器,还计算出了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1075年,沈括又被宋神宗派往辽国进行边界谈判。他用翔实的地理知识驳斥了辽国的土地要求,贏得了谈判的胜利。回来时,他还将自己调查了解到的辽国的山川地理画成了一部《使契丹图抄》。神宗对他的出使非常满意,升任他为翰林学士。

不久,他又被王安石推荐当了负责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变法失败后,他被贬官到过许多地方。借此机会,他从南方到北方进行了地理调查和考察,于1088年编制成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地图集《天下州县图》。

五十八岁以后,沈括辞官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隐居,集中了七八年的精力写成了一部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部书的内容几乎包罗万象,有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文学、历史、艺术和各类科学技术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详细记录下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老工匠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书中还记述了在我国陕北的延州地区地下有一种黑色的“脂水”,可以用来燃烧和制成油烟墨,并预言这种东西将来必定会“大行于世”,而且他给这种东西起名叫“石油”。“石油”这个名称,由此而来。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石油及其用途的记载。

1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王安石的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宋农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当时除出现了像沈括那样的科学家,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曾巩等文学家外,还涌现了一批有名的画家,如擅长山水画的范宽,擅长民间生活和风俗画的张择端,善于将诗、文与画画结合起来创造意境的“文人画派”文同、苏轼等。他们都为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打破了以前人物画主要画宗教和贵族生活题材的传统,开始注重描写普通市民阶层的生活。

张择端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字正道,年轻时从山东老家到汴京学习绘画,并进了北宋的皇家画院。但他不愿意像别的画家那样只关起门来学习和临摹前人的名作,而是喜欢来到汴京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去观察市民的生活和写生。通过长时间的熟悉生活,他终于完成了一幅规模巨大的汴京街市生活画卷——《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卷长达五米二十八,高二十点八厘米,全景式地描绘了清明节汴京东门内外的热闹繁荣景象。它是一幅长卷,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郊的景色;第二部分是汴河和河上的桥;第三部分是城内的街市。画家运用写实的手法,细致、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当时的人物和场景。画面上五百多个人物个个惟妙惟肖,他们中有官吏、读书人,也有农民、商人、摊贩、船夫,甚至还有江湖医生、算命先生及和尚、道士……他们有的驾车、有的挑担、有的闲逛;还有五花八门的菜园、店铺、作坊、酒楼、茶馆,一片熙熙攘攘、热闹忙碌的景象。尤其是汴河上的那座拱形大桥上,更是有行色匆匆的行人、有凭栏远眺的游客,有摆摊叫卖的小贩;骑马的和驮着东西的小毛驴要上桥,与一顶正要下桥的小轿要相撞了,边上的入神色惊慌……桥下则有大船要过,船夫有的下桅杆、有的撑篙,场面十分紧张、繁忙。

这是一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现实主义杰作。

17.方腊、宋江起义

1100年,宋哲宗病死。由于哲宗没有儿子,宋神宗的儿子端王赵佶(j[)继位,就是宋徽宗。徽宗擅长书画,喜欢音乐歌舞,生活上追求享受;但在政治观念上,他是主张改革的。他特别宠信童贯、蔡京等几个投机取巧的官员。童贯、蔡京等乘机将朝内的主要大臣全都打成反对改革的所谓“元祐奸党”,还让徽宗将这批人的名字亲笔写下,刻碑立在朝廷的端礼厅外。从神宗到哲宗时的主要大臣如宰相司马光、文彦博,以及苏轼等一百二十余人的名字都上了碑。这些人死去的剥夺封号,活着的被贬出京城。

童贯、蔡京控制了朝政大权后,又打着改革的旗号在全国加紧搜刮剥削;为了讨好皇帝,他们还派一个名叫朱劻的官员在苏州、杭州设立“苏杭应奉局”,到百姓中强行征集奇花异石、珍禽异兽、山珍海味,运往京城,名叫“花石纲”。征收花石纲的官吏士兵乘机敲诈勒索,百姓们被弄得家破人亡;再加上连年灾荒,许多地方便发生了农民起义。

1120年,安徽歙州青溪县帮源峒的箍桶匠方腊,带领当地一批被“花石纲”和旱灾逼得没有活路的农民揭竿起义。方腊利用当地的摩尼教团结民众,打出“杀朱劻、反贪官”的旗号,得到了许多穷苦百姓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数月内就攻下了歙州、杭州等许多州县。

这时,在山东郓州(今山东东平)梁山县,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也率领当地百姓起义。他们以梁山县内的一处大湖泊——梁山泊为根据地,组织义军数千人在山东、河北和苏北一带与官军作战,劫富济贫,形成了很大的声势。

宋徽宗和朝廷十分惊慌,他们对起义军采取了两手策略:一面派军队镇压,一面招安诱降。宋江的起义军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被知州张叔夜的官军打败;接受了招安,并奉朝廷的命令去杭州镇压方腊的义军。方腊坚决不愿受招安,与官军展开激战。结果由于他的大将洪载接受招安叛变,义军战败。方腊退守老家帮源峒,又因叛徒出卖被俘,最后被押往汴京杀害。

明代作家施耐庵的《水浒传》,虽然是以宋江在梁山泊起义的事迹写成的,但它的内容大多是艺术创作,而不是历史事实。P31-36

序言

小学生求知欲极强,渴望接触与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喜欢向老师和家长提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当今的教育方式,却以教辅作业的大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而文化传媒的浮躁与媚俗,又将他们引向对知识的不求甚解。正是这两者,严重地阻碍了他们求知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独立思考与分析批判能力。

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套针对小学生的历史知识读物,以期弥补上述缺憾于万一。本书采用小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向他们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用他们容易理解的浅近、通俗的现代语言讲解发生在历史上的一次次重大事件和一个个有趣的人物故事。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不但会丰富小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修养。与此同时,读了它们,小读者们还会发现,我们当今语文知识中的许许多多成语、典故,多是从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中产生出来的。

本书在介绍中国历史的过程中,除追求通俗、浅近,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外,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尽可能进行客观的、准确的叙述与介绍。当然,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小读者读了这本书,对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兴趣;至于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具体评价,以及它们的是非曲直,则可留待他们以后自己去分析与思考。

当今出版的许多历史知识读物,往往只强调故事性而忽略历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只讲有故事的历史而忽视历史上的重要演革与变迁,以至于对各朝历史内容的介绍失去了平衡;而一些较为系统地介绍历史内容的书籍,又篇幅浩繁,小学生难以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阅读,甚至还可能读不懂。为了让小读者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进行了提炼与概括,选择其中重大和必须的内容进行介绍。

总之,客观性、系统性、故事性、通俗性、趣味性并重,是我们编写这套针对小学生的历史知识读物的初衷,同时也是本书区别于其他历史类图书的特色。

作 者

2007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