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干项目之一,已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本书为全书卷本之一“甘肃西和卷”,详细介绍了甘肃西和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并附录了“故事家、采录人小档案”、“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甘肃西和卷) |
分类 | |
作者 | 宁世忠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干项目之一,已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本书为全书卷本之一“甘肃西和卷”,详细介绍了甘肃西和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并附录了“故事家、采录人小档案”、“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干项目之一,已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出版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明,保护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甘肃西和卷》收录的民间故事,力求做到保留原貌,不加修改。有个别篇目在语言运用上有斧凿、修饰痕迹,但鉴于故事较为动人,而口述和记录者难以返工,只好保留现在这个样子。该书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遗产护救工程组委会专家的肯定。本书编辑质量上水准,在甘肃是第一本,在整个大西北尚属首卷,它的出版发行,为后续出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目录 仇池福地 文化西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甘肃·西和卷》序 神话 地为什么不平 伏羲龙潭演八卦 伏羲女娲成婚 鼠、猫、狗 传说 仇池传说 红石知县 仇池石 磨水石 麻崖仙洞 仇池八景故事 西石勺悬崖有多高 东西两眼无根水 灵芝崖上盗灵芝 麻崖古洞 景致洞 神鱼 地名传说 青羊峡与白兔石 太石和石堡城的传说 岷郡山上萨真人 马蹄印的传说 太石河与太河石 唐帽山的传说 半壁泉 晒经寺的传说 佛孔寺的传说 红罗寺 桃崖寺的传说 蒿林寺的传说 逃龙寺的传说 铁索桥 姜席的由来 五虎倾羊和五凤朝阳 何家坟 金鹁鸽银鹁鸽 姜家城堡 马阴阳与“鬼抬轿” 胡九弓 西海的传说 媳妇溜 龙凤 宝泉 蟒洞 登楼望阙 九粮堆趣话 斩龙垮 金牛山与兄妹石 龙王山与龙潭祠 活八缸 民俗传说 乞巧节的传说 福到了 正月十五挂红灯 正月十五点相属 二月二日打灰过节 五月五门头插新柳 腊八粥 灶神的传说 山神爷与寒食节的来历 撒帐和扫炕风俗 风物传说 锄的来历 算命先生为何都“盲” 骡子为何没“后” 松树为何不“再生” 麦穗的传说 石勺参 狗求五谷的传说 牛的来历 萝卜的来历 游龙贡米 立龙与卧龙 银鹁鸪 锯花树 故事 幻想故事 野狐精儿(一) 野狐精儿(二) 野狐精儿(三) 野狐精儿(四) 癞蛤蟆娶亲 老虎、松鼠和猫的来历 猫和老鼠 太阳山拾金子 老虎报恩 猎人遇狐狸 白蛇和青蛇 选驸马 生活故事 枕门睡 聪明勇敢的弟弟 一对摇钱树 妙妙贼 胡日鬼 柴郎和玉兰 地穴遇仙记 十八罗汉的由来 附录 蹄窝子 龚进娶媳 贪财梦 肖家娃与茅家娃 三十年何南三十年何北 人面值千金 眼见的银子化水哩 贪财的人 王恩背石义 张三娃 寇花祥 分家的事 种瓜 狗 神仙下凡 种麻籽 挣钱 善人不善恶人不恶 卖羊 凉风眼 龙神的父亲 三背脚 三个小气人 两狗少吟诗 苦辛的老汉 何首乌 鞋匠驸马 抢宝记 旋黄鸟和榴榴鸟 蛇寻仇 役蛇 凉水泉里泡馍馍 无字对联 旁人和路过 张三巧治懒媳妇 熏和尚 出家人 儿孙自有儿孙福 梅花篆字 人物故事 仓颉拜师 大宋耕田 王麻子写状子 铁头大闹象龟寺 诸葛亮故事 死治司马懿 诸葛死了斩邓艾 杨彪智取仇池城 丁郎刻木 解学士 诸葛爷的儿 杨善人和杀牛贼 孟姜女 党国老 达摩传道 梁山伯与祝英台 公冶长 倒槽娃 朱元璋审羊 朱元璋除妖 朱元璋卖酸梅 王偏头的故事 写诉状 草包 戏告老财 阿冒格的故事 钻裆 陈二哥陪客 熬就是阿冒格 见官 赔产 找茬 平地生孤堆 开棺 举子智骂老和尚 甘罗传奇 罗老汉丁下子了 麦子叫唤哩 包火明 无烟柴 葫芦里结了两个籽 公鸡蛋 太阳出来了 小猫毙大鼠 侯褡子的故事 笑话 瓜女婿(一) 瓜女婿(二) 马集沟人的野狐 懒人 雇身汉 秀才赛穷 二流子骂田 骂胡子 两个婆娘 书生请医 三个生意人 亲家 和风打赌 马虎伯伯 十三相 懒丈夫 伤心的软棱棱 红萝卜 骗媳妇 懵男人赶考 老少年过河 老少年打苍蝇 先生和阴阳 针连线葱连蒜 附录一 故事家、采录人小档案 附录二 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试读章节 红石知县 早先咱西和仇池山还是一个国都呢。仇池国辖地越千里,治民百万户,是个不大也不小的国家。咱不说它国,也不说它家,就说红石知县吧! 红石知县还是仇池国王给封的,巴掌大的一块村,如今叫红石庄。很久以前,国王害了个大肚子病,无人能治,冤死的太医将那斜沟都给填平啦。无奈,朝中贴出招贤告示,谁能治好国王的病,给他封官加爵;不愿为官者赏金万两,名马千匹,蜜百担。这么优厚的待遇,谁不眼热?可三天过去了,没有人来揭榜。国王又要率兵去征战,可是大肚子拖得他一步也挪不动。 第四天,从南来了一位樵夫,肩上背着一背扇柴,来到城门一看告示,仰面哈哈大笑,丢下柴背,一步跳过去,随手撕下告示就往城内闯,护榜的车骑将军抽出剑喝道:“胆大的奴才,你不怕死吗?”樵夫轻蔑地回敬他:“咋啦,给国王治病不应该吗?”将军一听是治病的,不敢怠慢,急忙派人去禀告。 樵夫验证了国王的病情,转身要往外走。国王使了个眼色,要杀樵夫。樵夫猛地转回头在国王面前吐了一口,大骂起国王的不孝来,把个国王气得浑身发抖,猛地站起,抽下宝剑追杀过来。可惜力不从心,脑袋一阵发晕,呕吐起来,黑的、红的吐了一大摊。吐毕,国王的大肚子不见了,国王大喜,满朝欢呼雀跃,急忙给樵夫松绑看座。 你当国王得的啥病,他是打了败仗,一股闷气怄在肚子里,积成肿胀,净吃一些补元气的药,越补越严重。樵夫用以毒攻毒的办法,激怒国王,使他呕吐,病也就治好了。 国王没有食言,要给樵夫封官赏金。樵夫说:“官、金只能富裕我一人,不能给我红石坪的百姓解苦解忧,要它何用?”国王三思,就对樵夫说:“那么,将红石坪划成一县,你就为知县,三年不要给我交贡行吗?”樵夫一听三年不进贡,高兴得手舞足蹈。 樵夫背着县印回到庄上,召来庄老商量起致富大事来。樵夫憨厚淳朴,只三年就把穷得叮当响的红石坪改变了模样。 采录:卢斌全 采录时间:1984年5月 仇池石 在仇池山伏羲崖脚下,有亮闪闪的雪白如玉的石子,人们称它“仇池石”。后来,这石子儿又变成血迹斑斑的五色花石,光彩夺目。关于“仇池石”,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这道山岭上古柏成林,怪石林立,虎豹出没,乌鸦群栖。《山海经》上称它为“瞿堆山”。相传是一位瞿氏老人堆积而成的山丘。后来,又有一个人们称做“龙兴”的老人雕凿了山体的形态,又被呼为“龙兴山”。再往后,又有叫“仇维”的老道人凿井炼丹,引水蓄池,才改称它为“仇池山”。 就在仇池山西南仇维老道炼过丹的小有洞天旁边,住着一位手艺精巧的雕刻老人。银须齐胸,白发如霜,手艺出众。他刚正耿直,脾性古怪,终身不娶。然而,他爱山上的孩子如命,珍惜山上的一草一木,犹如十指连心。谁家有困难,他愿意帮助;哪个有忧患,他愿意解除。人们不愿意直呼其名,也不愿意喊他的姓氏,都把他视为吉祥的龙,给他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龙兴”。他足踩过的山头呼为吉祥山,他开辟过的山峦叫做龙兴山。而那些石子儿呢?后世人给它起名叫“仇池石”。 一天,龙兴老人起得绝早。他在山边转了一圈,又在山脚绕了一遭。忽然,他捡起一块细自如玉的石子儿,掂了又掂,看了又看,心有所思,语有所悟地自言自语说:“自己孤身一人,无牵无挂,又对山上无所作为。不若我用自己的一点雕刻手艺,雕它一座山体,流传于世,也不枉了这孤苦伶仃的一生。”于是,他就用伏羲仙崖脚下的石子,开始雕刻这座山。 动工了,人们都赶来为他搬运石子,又为他敲碎打细,供他选用。叮叮叮,当当当,敲得石子火花扬,哧溜溜,哧溜溜,雕得农家屋上楼。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又过了九九八十一个春秋,山体还没雕刻完美,可山上的庄稼已荒芜成蒿。人们开始饿起了肚子。龙兴老人看在眼里,闷在心里,眉毛拧成一股绳,皱纹结成道道渠,不声不响,只是叹息。人们知道他的脾气,也没有问他究竟。突-然,他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手里夺过铁锤,狠狠地将快完工的雕刻品砸得粉碎,然后把锤扔在地上,愤愤地说:“都给我种田去吧,守着这劳什子干什么!不顶吃!”说罢,飘然而去,音讯杳无…… 不知又过了多少个春秋,熬过了多少个岁月,人们从山岭侧面的一个小山洞里,发现了龙兴老人。他在这儿雕刻了玉柱雕梁。又开凿了山村小舍,桌椅矮凳,杯盘家具,天上吊灯,地下布泉,高低错落,层次繁絮,景中有致,致中有景,人们叫它“景致洞”。家家户户,村村舍舍,全像一幅十样景图。这个喊“这是我家院落”,那个叫“看,我妈妈还给猪儿倒食呢”!就这样,你夺我抢,吵吵嚷嚷,喋喋不休。 就在这个时候,王母驾着祥云赴蟠桃会路过此地,听到吵声.即拨开一道云缝,向下望了良久。她被这景致吸引住了,手里痒痒,口里啧啧。旁边的八仙也都赞不绝口,看得呆了。寿星老儿为了讨好王母,自告奋勇地说:“娘娘若爱,待我下凡喊他们献上珍宝便了。”于是,他拄着葫芦拐杖,按下云头,来到景致洞前喊道:“老头儿,王母看中了你这石子儿刻的艺术品,命我前来取.快拿来吧,她还要赶赴蟠桃会呢!”“不给!”龙兴老人斩钉截铁地说。“果真?”“果真!”“老实?”“老实!”“好吧,”寿星一边愤然走开,一边回头说,“你等着!”“我等着!”龙兴老人毫不畏惧,看他远去。 王母听了这寿星老儿添油加醋的话,气得直打哆嗦,随即大把大把地将净瓶里装的细砂粒向着龙兴老人抛撒,扑噜扑噜地还吹着气。霎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打得龙兴老人鲜血淋淋。但他始终护着这些精心雕凿的山水鱼虫、村舍茅庵,大声喊道:“乡亲父老们,各保村舍,各保田亩,各饲牛羊,务好田园,整好村容,保住山体,山体,山……体……”山风呼啸,雷电交加,龙兴老人的声音也越来越弱,渐渐就消失了…… 从此,这些石子就被龙兴老人的鲜血染上血色的斑迹,后来索性给它起名“仇池石”。那座龙兴老人苦心雕凿的洞里,仅存在了石碟石碗,按数数,又叫十碟十碗,成为仇池山的景中之景。 采录:席永前(时任文化站专干) 常紫蔷 采录地点:西和县大桥乡(P13-17)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