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散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昌庚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散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颇高,最擅草书,有“当代草圣”之称。林散之8岁学艺,一生求索,在中国传统艺术园地辛勤耕耘了近一个世纪,他的诗文书画皆造诣非凡,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本书是由其子林昌庚先生介绍了林散之一生如何历尽艰辛、顽强不懈地苦苦攀登艺术高峰的具体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林散之先生的二子撰写的一本关于林散之先生一生如何历尽艰辛、顽强不懈地苦苦攀登艺术高峰的具体历程。全书把林散之先生毕生经历,真实、具体地介绍出来。世人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目录

作者序

一、大家庭

二、顽皮的童年

 泥美人的风波

 祠堂闹鬼

 《辞源》里的“蜈蚣”

 骡子的尾巴

 钓公鸡

 画驴

 江水滔滔一孤舟

三、奋发的青壮年时代

 祖父早逝

 学徒

 “不及,非人也”

 求师

 古棠三痴生吟稿

 习武

 手足情

 课蒙

 恩师张粟庵

 起死回生

 驱狐

 痴人得贤妻

 分家

 江上草堂

 父亲的名字

 《山水类编》

 荐师黄宾虹

 保镖

 治水

四、壮游

 准备

 游程概况

 密藏旅费的妙计

 十次遇险

 成都以后

 归来

 游兴再起

 由一首诗引起的回忆

五、抗日战争时期

 轰炸乌江

 逃难

 避难新法

 抢救人命

 “鬼子兵”筑炮楼

 “以华治华”

 “乱世人命不如鸡”

 处世难

 人质

 乱世吟

六、解放战争时期

 挥戈痛未已

 《古银杏行》

 合肥行

 吕留良虫蛀砚

 解放前后

 土改

 四十年代的书画代表作

七、江浦十二年

 江浦任职

 挖堤放水救禾苗

 “一定要保住林五先”

 “有求必应”

 农民的石门槛

 “横看竖看不满意”

 六十初度

 三年困难时期

 喜识新诗友

 “留得寒窗夜夜灯”

 论书画的诗和书画代表作

八、“好风送我过江来”

 湖上新居

 太极拳

 诗友高二适

 再上黄山

 漫游江苏

 父亲艺术生涯的历史转折点

 最沉重的打击

九、七年流浪

 扬州暂栖身

 林院几往还

 大劫

 书名初震

 笔会

 南艺的一段插曲

 在乌江期间的艺术创作

 画像趣谈

十、高潮和衰退

 重返南京

 《江上诗存》抄印

 四上北京

 “腹上空留指爪痕”

 “睡魔”和“戒诗”

 出版风云

 父亲与古平

 日本现代书法展览

 林散之书画展

 “草圣遗法在此翁”

 “何处能寻避债台”

 师门恩深

 乐育幼苗

十一、灿烂晚年

 移居林学院

 夕阳红满楼

 书法界的争鸣

 “生天成佛”——绝笔

十二、渣然病逝

十三、“林散之纪念馆”和“林散之艺术馆”

附录一 漫游小记 林散之

附录二 林散之论书画诗选

附录三 林散之年表 李秋水

后记

试读章节

十次遇险

父亲这次远游,最艰难的一段旅程是翻越太白山,经栈道,攀登“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步行几千里,入川到成都。前后十次差点丢了性命或沦为乞丐。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三千七百六十七米。山顶终年积雪。每年只有7月(农历六月)盛夏才有道人结伴上山。其余时间皆为“封山”期,行人绝迹。父亲开始登太白山时是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二),是封山期,根本无人上山。所见道士和林场职工皆力劝父亲缓期结伴上山。父亲考虑,如果等到开山期,还需等待一个多月,浪费时日。而且好不容易请到挑夫,所带旅费也有限,一切都不容久等,同时人已到山下,眼看着奇景在前面而不去,岂不可惜!而且从奇险处才能见到别人看不到的大自然奧秘。于是父亲不顾一切,毅然登山去了。随之一系列严重险情不断向父亲袭来。

第一次是6月10日,人太白山过斗母宫不久,突然发现藏钱的竹杖不见了。原来挑夫张益荣在登山途中感到竹杖累赘无用,将其抛弃。这一下可把父亲吓坏了。失去此杖就等于失去了性命。又不好对张汉说明,只有婉言劝说张汉陪自己往回去找竹杖。直到斗母宫附近一悬崖峭壁,见竹杖被藤蔓架住,否则落入深谷之中,那就大难临头了。

第二次是回斗母宫,找到竹杖后,父亲想留宿斗母宫,张益荣以为时间尚早,继续前行。十余里到达平安寺,未料到寺已毁圮。此时天气已晚,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夜晚走路必被野兽所害;如果留下露宿,即使不被野兽吃掉,也要被冻死。幸好找到了一个勉强可容二人蜷曲睡下的小石洞,父亲与张益荣爬人洞后,以乱石堵住洞口。夜里,真的有熊来到洞外,吼叫不止。当时如找不到这个洞,二人必葬身兽腹无疑。

第三次是6月12日,迫近太白山顶峰时,住宿在太白池旁边的破楼上。酷冷,所带衣被不足御寒。因山太高,空气稀薄,饭不能煮熟,只得夹生吃。当夜突降大雪,一片白茫茫。粮将尽,如大雪不止,封住山路,必将冻死于此。幸好次日天晴,得免于难。

第四次是6月14日下太白山的第二天。人山已走了二百九十多里,沿途由于写生和观赏山景,耽误了时日,同时每日爬山,饭量大增,所带粮食已吃尽,这天又逢大雨,因已无粮,只得冒雨急行,将近傍晚,全身湿透,加上一天未吃,心慌肚饿,走到一山谷,父亲又中了瘴气,自度必死。在生死攸关之际,突然发现了深山谷中有一户人家,因而得救。

第五次是6月15日,离开深山那户救命人家才三十多里,遇到了一伙强盗。幸而钱藏于竹杖中,只抢去了小部分银元,如钱都放在身上,就全被抢去,此时往回走,无钱无粮,翻不过太白山;往前走;路途更遥远,必将漂泊异乡,后果不堪设想。

第六次是从太白山到汉中的古“傥骆道”中,遇盗后不久。一日,见所行山道旁每隔数十步插一小竹竿儿。父亲感到奇怪,问张益荣,张心悸,急行不作答。正巧迎面有二十余人结队而来,皆以背承木架,架上垒物,高二三尺,重百余斤,手持木棍,负重登山,川地就靠这样贩运货物。父亲向走在最前面的人咨询沿途插的这些小竹竿儿有什么用,不料那人并不作答,突地以手中粗木杖劈头向父亲打来。父亲急闪身让过,跳向路旁。父亲如果不是会点武功,这次定遭毒手。幸好这些人并不追打父亲,见父亲避让路旁,都沉默而警惕地继续向前走他们的路。张益荣站在旁边都吓呆了。见这群人走过,急叫父亲快走。走了一段,路旁仍不断插着小竹竿儿,父亲想停下自己察其究竟。张益荣恐惧,不肯停。张是“瘾君子”,父亲对他说:“你已倦,需稍休息,吸点鸦片。”当时川陕民众吸鸦片者颇多。父亲知道,凡有瘾者,倦时,只要一提吸烟,就会控制不住,要吸两口“过瘾”。故用此“计”让张停下。张果然中“计”,找一避风处,放下挑担,就地铺上麻袋,摆好烟具,“过瘾”去了。父亲向道旁山上走去,一边观赏山景,一边视察周围环境。走不多远,忽隐约听到鼾声,以为是深山修炼的老道,乃循声走去。至一崖边,听声音在崖下,父亲向崖下走约数丈,乃峭壁,不可行。于是用手抓紧身旁小树,俯身伸头向峭壁下望去。只见壁下有一块两间屋大小的大石板。石板上盘曲着两条巨蟒,头如小桶,身粗如柱,正在沉沉酣睡。父亲吓得两眼发黑,头脑发晕。就闭目略一定神,急忙轻轻调转身躯,向崖上爬去,不敢有半点响动。好不容易爬上崖,轻轻飞奔至张吸烟处,低声连呼:“快走!快走!”张益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父亲面孔失色,知有险情,急忙卷起烟具,挑起行装,随父亲奔去。一直奔走了十余里,到了一个小山村,才敢停下。父亲半晌惊喘未定,向村民备述所见。村民们告诉父亲,傥骆道中多盗,运夫成群集队同行,绝不与外人答话。如冒失问讯对方,举棒就打。另傥骆道中多蛇,故道旁插竹,以供行人随时抽竹击蛇之用。村民们还说,若巨蟒被惊醒,你二人必被吞食。

第七次是6月19日夜,在距城固县城二十五里地的一个荒凉山村,父亲与张益荣投宿李妇家中。半夜,其夫李汉归,在房内与李妇窃窃私语,并有凶器声。父知其非善类,大骇。此时逃走已不可能,乃想出一计,大声将张叫醒,说要找寻画册,借此将所带行李背包全部打开翻找。李氏夫妇在旁,见所带皆破书碎纸,无值钱物。继而父亲又说,一路靠募化而来,要求李姓夫妇代为募化一二。李汉大为扫兴。父亲和张幸免于难。

那时匪盗有“行盗”和“坐盗”之分。前者是在荒僻路上,对行人“拦路打劫”,或人他人住宅抢掠。只要被盗者不反抗,交出财物,则不一定被杀害。“坐盗”是行人误人盗匪之家或投宿“黑店”,如带有财物,盗匪既劫其财,必杀人灭口,以免暴露。如这次父亲不是全部亮出“家底”,形同流浪穷汉,或钱未藏人竹杖中,则必被杀害。

第八次是从汉中至成都途中。那时正值蒋介石对红军“大围剿”期间。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徐向前率领下从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川陕边境,并建立川陕根据地。当时正在与六路围攻的川军浴血苦战。父亲所经过的广元县,处于交战区。所有旅店不收陌生人居住。父亲在这里被川军抓去关起来,疑为“共匪密探”。父亲差点被当作“共匪”杀掉。即使不杀,关起来审查几年也是受不了的。幸好有个识者,认定父亲是搞艺术的,才被放出来。

第九次他经成都去青城,又以涉嫌“密探”,被青城地区驻军捉去。幸有冯君爱父亲的诗画,将父亲放出,并盛情款待,父亲甚为感激。

第十次是返家途中,到了九江,去游庐山。当时蒋介石在南昌设立行营,正亲率百万大军对江西中央红军根据地实行第五次大围剿。在庐山办了个“军官训练团”,蒋自任团长。整个庐山戒备森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父亲哪里知道这些。他怀着游山豪情,兴冲冲地跑进了这块军事禁区,到处东张西望,用笔勾勾画画。他当时头发很长,满脸胡须,全身穿着又破又脏的衣服。这样一副形象,加上他的那些可疑行动,怎能不被当作“共匪密探”抓去?父亲被关进石窟,一昼夜审讯了七次之多。这次能被放出,真是死里逃生,不幸中的万幸。快到家了,还差点丢了性命。父亲后来每谈起此事,还心有余悸。P46-49

序言

1989年12月6日,我最敬爱的父亲——林散之与世长辞了。

尽管父亲已寿届九十二岁高龄,尽管对父亲的辞世我们早有思想准备,但等到父亲真的与我们永別时,仍给我们子女带来了无限的悲痛。

父亲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却总时时清晰而又深刻地萦回于我们的脑际。

父亲的一生,是极其艰苦坎坷的一生。如果说有黄金时代,那只是在他十三岁以前。由于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祖母的无比溺爱,他顽皮而尽情欢乐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十四岁以后,由于祖父的早逝和家庭的急剧衰落,使他走上了发奋求学和艰苦创业的征途。经过他自己难以想象的刻苦努力和名师的正确指点以及万里壮游,使他的艺术成就与日俱增。

进入四十岁以后,父亲远游归来,刚刚踏上艺术发展新阶梯的重要时刻,严重不利于他艺术事业发展的种种困扰和波折连续不断地向他猛烈袭来: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解放后接二连三的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与他艺术事业毫不相干的十二年行政事务生涯……一直到1963年,父亲已六十六岁,由江浦转到江苏省国画院,才真正安定下来,全身心地从事他的艺术创作。但好景不长,只安定了三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母亲病亡,家里珍藏的书、画、碑、帖悉数被毁,父亲被迫到处流浪,身体不幸致残,差点丢了性命。

但是,数十年间,不管处于什么变化万千的艰难环境,父亲总能“动中求静”、“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就是他对艺术事业从不间断地、呕心沥血的苦苦追求。这也是他一生多难生涯中在心灵上的最大乐趣和安慰。

父亲一生淡泊,不求闻达,“笑把浮名让世人”。等到他的作品被从寂寞的角落里发掘出来,公诸于世,并逐步受到高度重视时,他已两鬓苍苍,步人耄耋之年,走路都要借助轮椅了。

父亲在艺术上的成就,现在已较普遍地为世人知晓了。但早在1962年,父亲还在江浦任副县长时,高二适先生第一次见到父亲的书法作品时,拍案惊呼:“这才叫字!”对父亲的诗则誉为“当代诗坛一绝”。十年后的1972年,启功先生第一次见到父亲的书法作品时,崇敬之情油然而起,脱下帽子,向作品恭恭敬敬地鞠了三鞠躬。后来,启功先生赠父亲诗有“吴生画笔杜陵诗,纸上依稀两见之”的赞语。1975年,父亲去北京,在李真将军家挥亳作书时,启功先生在旁看着,惊叹说:“林老写字真如大鹏展翅!”1976年启功先生在“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卷”上题跋云:“散翁先生书学,服膺其乡贤包慎伯之说,深入汉魏,而放笔为草,沉着痛快。尝观临池,悬肘回腕,撮指执管,纵横上下,无不如志,窃效为之,不能成字。而先生笔底龙蛇,枯润相发,回视包慎翁之专倚漫笔淡墨,余渖瀚然,以济其笔力所不到者,其得失自见。王荆公诗云,莫道今人不如古,信为知言。”赵朴初先生从1972年开始,多次赞誉父亲:“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精思博学复奚如”。“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评价其草书精品“不让前贤,或有过之。”江泽民主席在《林散之艺术馆》参观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时,作出“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评价。亚明先生在一次大会上发言说:“由于林散老的存在,才使我国书法艺术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陆俨少先生谓:“观散翁书字,开卷之际,逸笔余兴,百态横生,淋漓挥洒,烂然在目,为人所不及。”老卉先生评日:“林散之书法独步当代。”1984年,日本青山杉雨先生称颂父亲“草圣遗法在此翁。”还有人认为:“我国书法艺术,从王羲之到林散之,过去几千年没有人能超过王羲之,今后要超过林散之是更不容易了。”

然而,父亲自己则认为:“时名不足取”,“评价一个人的艺术成就,要等他死后三百年才能定案。”他从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一直到九十多岁还要求自己“为学日求益”。

我的艺术水平很低,尤其作为子女,我不便也无能力对父亲的艺术成就作出确切评价。但对于父亲一生如何历尽艰辛、顽强不懈地苦苦攀登艺术高峰的具体历程,则了解得比其他人多一些、准确些、详细些。出于对父亲、对社会的责任感,我觉得有必要把父亲的毕生经历真实地介绍出来。如果世人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则我于愿足矣。我想,这也是符合父亲生前愿望的。

由于父亲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在撰写本书过程中不得不回忆起许多令人伤心的往事,因此,这本书往往是伴着泪水写成的。

在撰写过程中,姐姐林生若、林荇若,哥哥林昌午都提供了许多珍贵素材和帮助;姐丈李秋水始终大力相助,使本书得以如期完稿,谨致谢意。

后记

《林散之》一书是为纪念父亲由我执笔而写的,1991年曾作为江苏省文史资料特辑内部出版。对江苏省文史资料编辑部的大力协助,我在此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面世不久即告售罄。1998年再版过一次,现在也早已绝版。去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杨进刚同志找到我,希望重新出版这部作品。为了新版能早日出版,他还不远千里,两次来南京。虽然来去匆匆,商谈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给我的印象是很稳重,也很认真。把这本书交给百花文艺出版社,我完全放心。

本书虽然出版过,但并不是出版社出版的,也没有书号,可以说不是正式的出版物。因此虽是旧作,也可以算是新书吧。利用这次机会,我对该书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在编排上也作了一些改进和调整。尽管作者力求完善,但水平所限,且年事已高,精力不够,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林昌庚

2007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