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美好的,而且只有一次,一去不返,作者霍先生毕生致力于文艺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并擅长诗词、书法创作。他把大学毕业以前发表过的东西结集出版,书名为《青春集》,以纪念他那美好的、一去不返的青春。
本书主要收入了作者年轻时代的论文、随笔、诗、词、新诗、游记等,内容丰富,特别是抗战的诗词,比较受重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春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霍松林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青春是美好的,而且只有一次,一去不返,作者霍先生毕生致力于文艺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并擅长诗词、书法创作。他把大学毕业以前发表过的东西结集出版,书名为《青春集》,以纪念他那美好的、一去不返的青春。 本书主要收入了作者年轻时代的论文、随笔、诗、词、新诗、游记等,内容丰富,特别是抗战的诗词,比较受重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收入了作者霍先生年轻时代的论文,如《论杜甫的创体诗》等7篇;随笔,如《辟疆师见示近作》、《老杜状月诗》等50篇;诗,如《惊园口决堤》、《久旱喜雨》、《寄友诗三十韵》等83首,此外还收入了32首词、2首新诗和7篇游记。 目录 自序 论文 杜甫论诗 论杜甫的创体诗 论杜诗中的诙诡之趣 杜甫与李白 杜甫与严武 杜甫与郑虔(附苏源明) 杜甫在秦州 附录 (一)赵逵夫《读霍松林先生青年时代的一束论文》 (二)钟振振、王志瑾《读霍松林先生在大学本科读书时发表的七篇学术论文》 随笔 于右任先生嘱集对联 辟疆师见示近作 辟疆师与李拔可先生论诗 夏剑丞先生《题太华图赠右老》 辟疆师论治目录学 名词动用举例 仲长统论贪污之故 李、杜诗中之石门 老杜状月诗 老杜当时无篇什者往往补写于异日 丁棱“棱等登” 郭祥伯论唐文 后山不背知己 后山送内 后山《寄外舅郭大夫》 后山七律压卷 戴复古诗有家学 方回论律诗变体 元好问论诗重阳刚之美 元好问论文 中州豪杰李屏山 屏山、遗山论诗 鹪林墨迹 殷岳、张盖 卢世■《杜诗胥钞》 杜甫与杜五郎 清初江左三大家 钱牧斋其人其诗 牧斋诗论诗风 梅村诗有寄托 梅村五古时得杜韩之胜 芝麓学杜未化 愚山、渔洋诗论诗格之异 陈其年词以壮语见长 朱竹坨词 笠翁论剧特重新调 袁枚论善学古人、求变求新 好意翻新 “温柔敦厚”与“兴观群怨” 五七言诗难易及“一三五不论”之谬 高密诗派与《二客吟》 全祖望以乡邦故实名集 黄仲则太白楼赋诗 黄仲则七古 宋芷湾论文 清明诗数例 惕轩诗文 鸡鸣寺题壁诗 慈爱园 诗词每句用同一字 诗 卢沟桥战歌 哀平津,哭佟赵二将军 闻平型关大捷,喜赋 八百壮士颂 移竹 惊闻南京沦陷,日寇屠城(二首) 喜闻台儿庄大捷 惊园口决堤 哀溺民 偕同学跑警报 自霍家川赴天水县城 春咏怀 久旱喜雨 痴儿 偶成 麦积山道中 浴佛前一日晨偕强华宝琴由街子口出发,午后登麦积山,遍游诸佛窟,日暮始下山,诗以纪之 洛阳、长沙先后陷落,感赋 读《诗三百》(十六首) 放翁生日被酒作 象棋研究社征诗,写寄三绝 怀友 寄友诗三十韵 寒夜怀人 游佛公峤,呈同游诸友 风起云涌,电闪雷鸣,而雨泽不至 送丁恩培人蜀参加高考 通渭旅夜 欣闻日寇投降 自兰州返天水,车攀山道,颠簸有如摇篮,昏昏人睡,觉时已抵华家岭矣。荞麦开花,遍野飘香,口占一绝 荡寇书感(二首) 月夜怀友 读《十八家诗钞》,因怀强华 过留田 山村小景 望剑阁七十二峰 重阳自函谷场访友归,山巅小憩,适成登高之举 由磁器口溯嘉陵江赴柏溪中大分校,舟为浪欺,险象环生,口占一绝 中央大学柏溪宿舍,以竹竿稻草为主要建筑材料,共四座,每座容三四百人,其少陵所谓“广厦”者非欤?戏为一律 题新购伦敦版《拜伦全集》 梦中得“已挟泰山超北海,还携明月跨南箕”之句,足成一律 遣怀(四首) 端节忆旧 晨出阻雾 应强华之邀,白天水赴郑州,汽车抛锚于娘娘坝,望月抒怀 乘慢车过关中 自陕州乘慢车,晚抵硖石驿遇雨,驿无旅馆,乃于车上枯坐达旦 次日晨雨止而车不能行,乘客乃冲泥至观音堂,扶老携幼,想见乱离时光景 二十日抵郑州,而强华已于三日前赴沪矣 谒子产祠 七月三十一日晨八时离郑,车行特慢,下午四时始抵荆隆宫,闻前路有阻,止焉 开封旅夜暴雨 八月初抵南京,人中央大学接家书,后附家君《感怀林儿游学》诗云:“白露为霜射户明,书声夜籁吼秋声。诗人吟作苦寒月,游子衾单系我情。”敬和元韵(四首) 题灵谷寺塔前与友人合影 别强华 泊马当对岸 发马当 登鸡鸣寺豁蒙楼品茗 遣怀(四首) 月夜 贫农 二友诗柬无怠天水、强华郑州 丁亥九日于右任先生简召登紫金山天文台,得六十韵 守岁同强华,时自沪来京,共度春节 上元前二日青溪诗社雅集,分韵得牵字 思亲二十韵 送强华回沪 观棋 清明 永夜 雷震坏电厂机括,烧烛听雨,有忆往事 花朝社集秦淮停艇听笛水榭 读杜诗题后 陪邓宝珊、汪辟疆、王新令诸先生游灵谷寺,示骡程 沪上谒墨巢翁 无端 奉次辟疆师灵谷寺茗坐韵,并呈证刚、颂洛、新令诸先生 至日 腊八 食脍 访东坡遗迹不得 牛塘桥杂诗(三首) 词 莺啼序·寄友人 高阳台·东坡生日作 鹧鸪天 卜算子 鹧鸪天·居南京古林寺作(二首) 八声甘州·登豁蒙楼 八声甘州·北极阁踏月 点绛唇 高阳台 木兰花·梦归 满江红·病疟和匪石师立秋韵 过秦楼 大■·和清真 瑞龙吟·豁蒙楼和清真 浪淘沙慢·匪石师和清真,嘱余继声 青玉案·用贺梅子韵,时中原战火又起 玉蝴蝶 八声甘州 鹊踏枝 浣溪沙 摸鱼儿·上巳访方湖师不值 水调歌头·中秋偕友人泛北湖 满庭芳·织女 望海潮·惕轩嘱题藏山阁读书图 玉烛新·梦归 台城路·新令丈返里,旋又回京,喜赋 菩萨蛮二首 满庭芳·友人斋读画听筝,时在常州牛塘桥 东风第一枝·春雪和梅溪 应天长·匪石师自重庆寄示和清真之作,依韵奉怀 龙山会·匪石师损词见怀,因为此解,同师集中韵 满江红·登玩珠峰,用白石平声调 附录 (一)吴调公《才识胆力,大气包举——读霍松林先生(唐音阁吟稿)》摘录 (二)王钟陵《一代骚坛唱大风——读霍松林先生(唐音阁吟稿)》摘录 (三)刘梦芙《读(唐音阁诗词集)札记》摘录· (四)熊盛元《琴趣无弦有会——读(唐音阁词稿)》摘录 (五)王亚平《唐音阁歌行“大气”探源》摘录 新诗 打更声 去吧!辛勤的园丁(散文诗) 附录 (一)关于两首新诗的第一封信 (二)关于两首新诗的第二封信 (三)优美的青春之歌——谈霍松林先生中学时代的新诗 游记 旅途纪历 别了,郑州 平汉路上 汉口信宿 汉口到九江 小孤前后 怀宁两日 行旅的结束 附录 (一)《陇铎》杂志《编者按》 (二)《霍家国学伴诗来》摘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朱竹垞词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诗与王渔洋并称“南朱北王”;词为“浙派”宗师,宗尚南宋姜夔、张炎,以清空醇雅为归。其《江湖载酒集》词洒落有致,《茶烟阁体物词》组织精工,《蕃锦集》运用成语,别具匠心,然皆无大过人处;惟《静志居琴趣》一卷,尽扫陈言,独出机杼,生香真色,得未曾有。艳词有此,匪独欧、晏不能,即李后主、牛松卿,犹当敛手也。《渔家傲》云:“桂火初温玉酒卮,柳阴残照柁楼移。一面船窗相并倚,看渌水,当时已露千金意。”《朝中措》云:“兰桡并载出横塘,山寺踏春阳。细草弓弓袜印,微风叶叶衣香。”《百字令·度居庸关》云:“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旧事惊心,长途望眼,寂寞闲亭堠。当年锁钥,薰龙真是鸡狗。”《苏幕遮·别王千之》云:“折黄花,倾白堕。又是骊歌,送客旗亭左。我泪别君君别我,莫洒临歧,留作相思可。”雅词深情,故未易及也。 笠翁论剧特重新调 李渔字笠翁,钱塘人,自称湖上笠翁。生明万历三十九年,所著传奇有《风筝误》等十种。其论剧特重变调,《闲情偶寄》卷二云:“变调者,变古调为新调也。此事甚难,非其人不行,存此说以俟作者。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至于传奇一道,尤是新人耳目之事,与玩花赏月,同一致也。使今日看此花,明日复看此花,昨夜对此月,今夜复对此月,则不特我厌其旧,而花与月亦自愧其不新矣。故桃陈李代,月满魄生,花月无知,犹能自变其调,矧词曲出生人之口,独不能稍变其音,而百岁登场,乃为三万六千日雷同合掌之事乎。”此论不独为传奇之铁则,亦一切文学之铁则也。观《笠翁十种曲》,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于古人悲欢离合之戏剧公式外,自创喜剧,信乎其能自变新调者也。《风筝误》下场诗云:“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何时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不啻为喜剧之宣言。《与韩蘧书》谓:“弟之诗文杂著,皆属笑资。”意亦同此。 袁枚论善学古人、求变求新 袁枚有《续诗品三十二首》,盖鉴于司空诗品只标妙境,未写苦心而作。其《著我》一品日:“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著我”云者,谓诗中须有我在,亦变古求新之意也。其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云:“先生许唐人之变汉魏,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二家,已变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夫非以其迹乎?”其言甚当。以杜诗为例,学者无虑数千家,其存者皆不类杜,能变故也。 好意翻新 好意多前人所有,但能翻而新之,即成好语。作诗固须创新,然必欲句句自创新意,则天地间安得许多意乎?少陵《羌村》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小山《鹧鸪天》云:“今宵■把银钮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东坡《庐山》云:“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后山《示三子》云:“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只是一意,而出语各殊。又如白乐天诗云:“欲识愁多少,高于滟■堆。”刘梦得云:“蜀江春水拍天流,水流无限似侬愁。”李后主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词云:“愁如海。”亦是一意而语不相犯。此言情者也。写景则如魏澹云:“出帘飞小燕,映户落残花。”少陵云:“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句法互换,而意趣更佳。放翁云:“杨花穿户入,燕子避帘低。”本于杜句,而姿致不减。凡此皆取其意境,遗其形骸者也。又有师其句法,别立新意者,如叶道卿《贺圣朝词》云:“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东坡《水龙吟》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黄孝迈《水龙吟》云:“柔肠一寸,七分是恨,三分是泪。”坡公从叶词演为长句,黄词又从二者化出者也。P150-153 序言 我把从上初中到大学毕业以前所写的东西编为《青春集》出版,连自己也哑然失笑:这不就是古人所说的“敝帚自珍”、“灾梨祸枣”吗? 青春是美好的,而且只有一次,一去不返。人老念旧,我已虚度了八十六个春秋,老了,对于美好的、一去不返的青春,怎能不怀念?明知是“敝帚”,还要“灾梨祸枣”,只不过为了纪念我那美好的、一去不返的青春而已。 十三岁以前,我是在家父教诲下苦读、苦学九年以后才上新阳小学三年级的。当时觉得苦,后来便尝到了甜。甜在何处?第一,在记忆力最强的年龄熟读了不少文史哲方面的经典著作和诗文名篇,受益无穷;第二,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培养了作文、作诗、填词、写字、对对子的兴趣,锻炼了基本功,受益无穷。 新阳小学师资力量强,是当时陇南十四县的名校。我一上来就读三年级,算术等课不适应,但很快就赶上了,作文经常“贴堂”,最后以全县会考第一名毕业,考入省立天水中学。那时候,日寇侵华,“七·七”炮响,天水抗战气氛浓烈。第一堂作文课的题目是“致前方抗日将士的慰问信”,我提前交卷,老师当堂批改,让我用小楷抄写后送《陇南日报》,第二天就在显著的版面上赫然出现,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上课注意力集中,每堂课都能当堂消化,大量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星期日,还能约二三好友游山玩水,陶情怡性。就写作说,初中三年,我以“抗日救亡”为主题,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大部分发表于《陇南日报》,小部分发表于《天水青年》杂志和《甘肃日报》文艺副刊。就阅读而言,涉及范围甚广,但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写作相结合。比如“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作,基本上都读过,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更反复阅读,爱不释手;俄罗斯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和苏联学名著当时是禁书,也从同学处借来偷偷地读,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作传统诗词,我是有基础的,而作新诗,则需要认真学习,所以“五四”以来著名诗人的诗集和苏联马雅可夫斯基、印度泰戈尔、美国惠特曼等的诗作都广泛阅读,吸收营养。当时作新诗的兴趣极浓,也相当多产,都在《陇南日报》发表。 我因家境清寒,上小学和初中都利用星期天回家背米面木柴,用小炉子小锅自己做饭吃。初中毕业,为筹备学费担任小学语文教师,诗文写作也未中断。抗战初期,大批沦陷区师生投奔后方,教育部为解决他们的就业求学问题,创建了几十所国立中学。国立五中的高中部就设在天水玉泉观,学生享受公费待遇。两年后为了酬谢地方各界的支持,特给天水百分之二的招生名额。我喜出望外,于1941年寒假考入春季始业班,如鱼得水。英语、数学等课的任课老师都是名师,讲课明晰易懂。国文老师陈前三先生学问渊博,讲授要言不烦,深入浅出。我课外跟他学习《易经》,受益良多。薄坚石先生毕业于中央大学的前身东南大学,是黄侃、吴梅等国学大师的高足,曾在山西大学任教,为我们讲授《国学概论》。我课外常去他家请教,颇受器重。他指出我的个性不宜从政而适于治学,对我影响极大。初中阶段,我主要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也涉猎外国文学作品,想当作家。高中阶段,由于受薄坚石先生和陈前三先生的启迪,主要精力便转移到“国学必读书”的阅读和研究方面去了。这期间,我应邀担任《陇南日报》文艺副刊的主编,主要选发来稿,自己的作品也发一些,但不太多。传统诗词写了不少,其中读《诗经》后所作的几十首五古和四段二四。字的词中最长调《莺啼序》,因有“愤世”、“刺时”之嫌,未能发表。 1944年寒假前毕业,在玉泉小学任教半年。1945年暑假赴兰州参加高考,以第一名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南京沦陷前夕,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抗战胜利一年以后的1946年暑假迁回南京。我在重庆学习一年,南京学习三年,都因高考成绩优异享受公费待遇。当时中央大学中文系的各门功课都由名师或国学大师主讲,我考虑到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决定公共课和某些专业课只认真听讲,而把课外时间更多地用于自己认为重要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胡小石先生讲《楚辞》,朱东润先生讲《史记》,伍■傥先生讲《文心雕龙》,汪辟疆先生讲历代诗,陈匪石先生讲唐宋词,卢冀野先生讲元曲,张世禄先生讲文字学和音韵学,罗根泽先生讲《中国文学批评史》,我都在研读文本和重要参考书方面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吕叔湘先生用英语讲授欧洲文艺思潮,选修者免修第二外语,我认真听讲,以高分拿到了三个学分。《楚辞》、历代诗、唐宋词、元曲,都属于中华诗学范畴;《文心雕龙》、《中国文学批评史》,则属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这是我当时确定的两个学习重点。结合古文论的学习撰写了一批学术论文和读书随笔,结合中华诗学的研究创作了不少诗词。 南京是六朝烟水之地,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美不胜收。我住在成在成贤街宿舍,晚饭后散步,或登北极阁远眺,或经胭脂井爬上台城吊古。节假日,或泛舟玄武湖,或品茗鸡鸣寺,或游览夫子庙和莫愁湖。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寺一带,则冬季看梅花,春天赏牡丹。栖霞山的红叶,牛首山的桃花,乌衣巷的王谢故宅,秦淮河的香君故居等等,也无一不观赏凭吊。于右任先生主持的紫金山天文台登高和小仓山扫叶楼登高,真可谓“群贤毕至”,连硕果仅存的老诗人冒鹤亭等也参加了!我作的《丁亥九日于右任先生简召登紫金山天文台六十韵》和《戊子九日于右任先生简召小仓山登高》七古长篇,曾受到与会者赞许。就我当时的感觉说,南京处处有诗料,足迹所至,都能引发诗情,发为吟咏。钱仲联先生给我的诗集作序,也特别指出:“金陵一隅,尤为赣派诗流所萃,松林独取其长而不为所囿,忧时感事,巨构长篇,层现迭出,含咀昌黎以入少陵,此其所以为豪杰之士也。”我当时所作诗词多是触景生情的,但并非单纯的山水诗,钱老深挖“忧时感事”的内涵,真可谓目光如炬。至于“含咀昌黎以入少陵”,则是我的艺术追求,多体现于五古、七古长篇,所以陈颂洛先生也有“二十解为韩杜体,美才今见霍松林”的评语。 我保存的一个完整的诗词抄本和几个报刊剪贴本都毁于“文革”。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托了好几位朋友在各大图书馆找有关报刊复印。北京王丽娜先生从北图拍来两首登高诗的照片,南京陈飞先生从南图复印到杜甫系刊论文和《敏求斋随笔》的大部分,苏州杨军先生请人从上海图书馆抄来杜甫研究论文七篇,兰州李鼎文先生寄来刊有游记的《陇铎》、赵逵夫先生复印来不少论文和随笔,天水董晴野先生寄来刊有我的诗词的《今代诗坛》,成都戴宪生先生抄来五首诗词。出乎意料的是:老同学丁恩培教授和秦钟教授分别寄来了我中学、大学时代的若干诗稿;寄居台北的中央大学校友冯国磷和姚蒸民从日记中抄来我作于南京的《思亲二十韵》等八首诗词。令人遗憾的是:天水张士伟先生多方寻找抗战时期的《陇南日报》和《天水青年》,却渺无踪影,我颇费心血所写的几十首新诗和十几篇散文都付诸东流。散文无足轻重,新诗却颇难割舍,不料在完全绝望之后竟从天上掉下两首。请看关于两首新诗的通信,便会笑逐颜开,饶有趣味。 如今是商品经济时代,出这样的书是要自己掏钱的,而西安出版社社长张军孝先生在审阅《青春集》打印稿之后即慷慨许诺:“尽快发稿,公开发行,无需自费出书。”小出版社而有大出版家的风度,令人敬佩,不仅衷心感谢而已。 后记 我在1989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音阁吟稿·后记》中说:“估计解放前的稿子遗失的约占二分之一。”唐音阁是程千帆先生替我取的书斋名,这里所说的“稿子”指诗词稿。此后,又不断找到一些,1991年台北出版的《唐音阁诗词集》精装本,所收诗词比《唐音阁吟稿》多。200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唐音阁文集》五种中的《诗词集》,数量又有增加。2004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横排的《当代名家诗词集·霍松林卷》,因有字数限制,解放前作品删去不少,题为《唐音阁诗词选集》。由于台北本、河北本都用繁体字直行排印,所以为图省事,《青春集》的诗词和目录,便从《选集》上剪下来直接编入。作品虽少,却是经过筛选的。 上大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复印到的还有《(燕丹子)考》,是用文言文写的。由于在此基础上改换视角、扩充内容,用语体写成《(燕丹子)成书时代及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发表于《文学遗产》1982年第4期,所以这里没有收。 为了让读者增加了解,论文、诗词、游记的后面附录了有关资料。我大学毕业以前创作的诗词,特别是抗战诗词,比较受重视。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特将我入“抗战老作家”名单,颁赠“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红铜质奖牌。名家发表的二十来篇关于唐音阁诗词的论文,对于我大学毕业前的诗词也有评析,因而附录其中五篇的摘录,以供参阅。 2007年5月8日写于唐音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