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域神灵(走进西藏)/大文化旅游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熊育群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藏,因其遥远、海拔高,鲜有人能在那儿进出自如,而造成它在多数人心中的神秘形象。也正因如此,吸引了很多人对它的向往。现在,本书作者一如大多数其他人,怀着敬畏、喜悦的心情,上路去游西藏了。如果你跟作者一样,也是个西藏向往者,如果你对旅游感兴趣,那本书绝对适合你口味。

内容推荐

这是本西藏游记。全书从作者出发旅游开始写起,以通俗易懂、生动美妙的语言,为我们叙述了他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其间,也穿插了诸多历史,绝对是本名副其实的旅游文化读物。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在路上

我要去西藏

火车上一次有趣的观察

西部的传奇

第二章 穿过后藏

阿里像闪烁在天空中的星座

荒野中的日喀则

一个叫“乐乐”的村庄以及荒原迪斯科

让人尴尬的生羊肉

来自地层深处的声音

在泥坯上挨过冰雪之夜

对山水的一次文字素描

第三章 阿里 离太阳最近的土地

措勤藏语说的是一个大湖

深入藏北无人区

荒原上的淘金者

傍晚与狼的一次周旋

草原上出现的两个黑点

孤身穿越藏北的荷兰人

山那边一片神秘的地光

流浪者的草原

荒原上的“乞丐”

狮泉河一个天边城市

第四章 札达 时间的守望者

札达无声的召唤

这里曾经是特拉斯海

土林凝固的时空隧道

神秘消失的王国

佛教立国之本

照亮雪域藏地的一盏明灯

揭开“古格银眼”之谜

古格文明的碎片

超越于生命和战争的艺术

一场没有见证的杀戮

真假藏尸洞

异乡人留下的最后清梦

第五章 传教士笔下的历史

翻过喜马拉雅山的神甫

一片奇异的土地

异教徒的高原福音

内外交困的古格王国

争夺国王的宗教之战

暴动引发的惨烈悲剧

千古难破的谜团

第六章 圣徒们的宇宙中心

寂寞的巴尔兵站

扎达布热的裸浴

教徒们心中的神山

转山中出现的不谐音

神山道上的朝圣者

山谷中的一个幻想

大峡谷里的宿营

人生真能苦极甘来?

玛旁雍错温馨一夜

长途跋涉的背夫

科加村的男人节

媳妇是站来的

陷落雪水河

圣湖边的情歌

第七章 在喜马拉雅与冈底斯山脉间

告别阿里

帕羊河畔的不眠之夜

一纸让人欢天喜地的便笺

渡口大嚼了一顿羊肉

边陲小镇的风姿

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

第八章 来自冰塔林的诱惑

神女峰珠穆朗玛

自称“民间体育领袖”的奇人

珠峰下不平静的一夜

出师不利 光C摔断了踝骨

月亮和太阳在同一条山沟出现

来自冰塔林的神奇力量

迷失在峡谷中的攀登

不知道这就是一号营地

遭遇大雪崩

冰窟窿切断了去路

滑向幽深冰川的瞬间

是幻觉还是人群?

跑过无人峡谷

定日神界与凡间的分水岭

暴雨袭卷高原

第九章 拉萨的世俗生活

日光城一个没有孤独的城市

快活的旅店快乐的日子

大喇嘛尼玛次仁

“天涯孤女”

晚上BB机响了起来

厚厚的~封来信

一路西行

高原上的爱情

永远的秘密

哲蚌寺的大佛高高挂在山坡上

拉萨说再见的时候到了

下卷

第十章 踏上林芝的土地

重又上路

暴雨冲毁了公路

米拉山的难眠之夜

一辆军车救我们出困境

波巴人的土地

原始丛林中的边防部队

墨脱难进我差一点打了退堂鼓

告别亲人我写下一封长长的信

第十一章 走马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边的一次夜行

“亲人解放军”

门巴人向往的军转站

神秘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采松茸的藏族妇女

峡谷策马感受乡情之美

进入大峡谷纵深地带

第十二章 翻越多雄拉山

门巴人冬立带来了五个姑娘

多雄拉冷杉一幅天然国画

多雄拉的真容

山坡上出现的奇异花朵

鬼门关的浓雾

融雪下山如涉水

从岩缝滑下去

第十三章 原始森林中的穿越

如同海底世界的森林

大岩洞 一个水世界雨世界的中心

深入蚂蟥地带

汗密半夜来的“吮血者”

老虎嘴手掌被利岩切开

第十四章 山崩地裂

阿尼桥一位老人的劝阻

冲过大塌方

钻入乔木、灌木交织的山坡

蚂蚁群的遭遇战

从悬崖荡过去

塌方一步步紧逼

横贯头顶的大裂缝

死亡一刻伸出援手

奇迹总在发生

第十五章 高山上的村寨

那一片浮动的金黄

告别医疗队

“风云突变”的本来意义

又见雅鲁藏布

羊背村以古老方式栖息在山坡

不用碗筷的原始部落

自酿黄酒和刀耕火种

第十六章 神秘的墨脱

闪现在丛林中的身影

一个现代人的改造过程

弯弯小道上的一天

神奇的动植物和传说

野人在墨脱不是谜团

崇拜男性生殖器的部落

部落间奇异的婚俗

诡秘的那尔东村

走出荷扎我是真正的流浪汉了

整整九天我走得太远了

月夜里的野浴

世界上物价最昂贵的县城

争饭吃的技巧

晨雾缭绕里我转身而别

第十七章 走出圣地

真正的“战地记者”

珞巴人看到无所不在的灵魂

荒废铁桥上一次“文明”的联想

告别大峡谷我精神恍惚

迷失在黄昏的密林

垃圾也成了救星

闻之色变的大雷雨

80K我们修炼成了气象专家

半夜 汽车开进转运站

司机丢下一句话:“你们不走我走!”

我放弃了自己对生命的把握

嘎隆拉汽车像飞机一样翱翔

第十八章 东行滇藏

波密心似波动的海洋

大塌方隔绝了音讯

然乌湖拉开横断山序幕的地方

艰难的氛择

八宿勇士山脚下的村庄

翻过业拉山

我的记忆变得不那么可靠了

后记

试读章节

火车上一次有趣的观察

去西藏是乘飞机还是坐火车,在去的方式上,我选择了后者。我要亲眼看着脚下的土地是怎样由江南的河渠纵横、绿草葳蕤,一变而成为中原的千里沃野、西部的黄土高坡,再到青海的荒凉戈壁,大地一步步由平原走向高原,一步步升向天空,其过程与目的地同样重要。

我可以整日整夜坐在车窗边,看风景的流动,看窗外的山川一点一滴的变化,看忽闪而过的村庄和无缘相识的人群,怎样构就了大地上真实的生活图画。它是我所生活的世纪画面。平日,我只是这个图画中的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局部,像一座山中的一颗石子,在某一道山梁的某一条山沟里,迎迓日出和送别日落,虽然也沐浴时间,却是微不足道。

若把历史称为“纵”,把现实世界当做“横”,纵横世界,纵已不可追,只能读读史书、寻觅点遗迹,作适当弥补;而作为横向的扫描——对同时代人的生存状态的观照,却还是有机会的。

火车一开,我就打定主意:观察和发现南北方民居和农作物变化的过程以及它们的分界线,展望亚洲腹地的地貌变化。我虽然不能了解人们的生活习俗与观念,但却可以走马观花浏览其生活环境,它们是交错的、渐变的,还是真有那么一条截然分开的线?这是我对付寂寞旅途的好办法。

火车驶出广州站,经过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奔驰,穿过了我熟悉的广东、湖南。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一觉醒来,窗外仍是江南景色,稻田处处,水渠密布,一个叫李新店的小站从窗外闪过。估计大概是河南驻马店的某一个镇。

小镇布局为东西向,与南北向的铁路垂直相交。小镇南面是稻田,过了一条小街,相隔一二百米远,北面种的就是玉米、花生等旱作物了。其地势比南面高,不见了那么多反射天光的水面池塘,水稻与小麦在这里进行了交接,水稻文化与小麦文化,也就是吃米饭的南方人与吃馒头的北方人在此分开。也许,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的八面玲珑与北方的憨厚耿直,其分水岭也莫不与这几百米相关,这里可以用泾渭分明来比照了,不知鄂方言与豫方言、豫剧与楚剧,是否也在这里摆开了战场,长期地进行拉锯战呢?

火车一闪而过,放眼是无际的大平原,玉米的绿铺到了天涯海角。

火车继续哐隆哐隆往前奔驰。没多久,房子挑檐消失了,北面窗子不再是一扇窗户,它小得如同一个洞口,有的连洞也没有了,民居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可以被视作南北方的分野,也许床与炕也在这里交错了。这里,还有江南的霉雨季节吗?还有桃花汛吗?有清明时节雨纷纷吗?这是干燥的中原大地,即使在春天,土地也不会是湿漉漉一片,落一场雨,水迅疾被土壤吸干,留不下一洼一洼的水泊。就连风也少了一份湿润,多了一份干爽,冬天,凛冽的北风,在这辽阔的平原大地上疯狂地肆虐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给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静悄悄的雪原,只有几缕升起的炊烟,飘扬在视野里。

下午,车过洛阳,只走了几分钟,平屋顶的四合院便呈现在车外。中原的大平原向黄土高坡转变,只在几里之间就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地貌交接。这大大出乎我的所料。大地舍弃了中间地带,忽略了过渡阶段,让不同的地貌直接相连了。

我注意着这样的对接:先是平阔的土地微微隆起或低陷,就像沟渠一样自然;接着,幅度增大,一二里内就出现了一块高一块低的山地。泥做的四合院便自然地出现并隐没在高低错落的山坡边,农作物依然是玉米、花生和红薯等,只有苹果园渐渐多了起来。

南面,崤山次第隆起,先是泥土的山包,慢慢杂有石块;山上树木稀少。随着山势的陡峻,远山显得幽蓝;而峡谷中也出现了溪水。这是西部山脉的特征。  过三门峡市,终于看见了一孔标准的窑洞。半圆形拱门,上面贴了窗花;门洞嵌在一处平整竖直的黄土崖下。全村只有这一个窑洞,而下一个村庄就全变成窑洞的世界了。

全村为何只有这一户人家是窑洞呢?它就像一个异类侵入到这一群平屋顶的四合院中,却落落大方,显示着自己的与众不同,放弃了与自己同类的唇齿相依。这户人家的主人也许性格上就有那么点刚直和血性吧,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是很偶然很平常的一桩事?不得而知。

唱过那支《黄土高坡》,再眺望这片黄土地,仿佛在眺望一首古老的民谣。

农家窑洞,总是在一块高坡与一块低地的落差间出现。顶是高坡上的平地,院是低处的地坪,沿两边斜下来的山坡是小道。当年毛泽东在延安,就是站在这样的院子里,听陕北老乡唱着民谣,一路走下坡来。他邀老乡到他的院子里来唱上一段。伟人们大抵创业时期都是能够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的。那时候,百姓们是从自己的感同身受中来热爱领袖的。

火车进入陕西,窑洞消失了。在这里,大地又开始变得平展,黄河流域极目远眺,一条条带状的树林,一层叠着一层。其间笼着淡蓝的薄雾,直延伸到若有若无的山影之中。由平屋顶四合院组成的村落散布其中,万顷良田纵横交织,鸡鸣声与晚炊呈现一派苍然古意。

这里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让人想起遥远的先祖,想起起起伏伏我们民族的纷争。历史在这片土地里行进得十分艰辛、缓慢。

远处的秦岭山脉,山势雄伟,黄石上披着绿色植被,只有草,鲜见树木,巍巍华山峭立一旁,傲视着脚下的皇天后土。

火车在深夜里进人了甘肃,山势越来越高,海拔开始急骤升起,列车明显减速。

植被稀疏了,山坡地上一小丘一小丘枯黄的小麦,低矮而密集的玉米,青稞偶有出现。

房子只剩下一面坡了。半夜里下起了雨,雨点打在疾驶的车窗上,打在冷冷的山坡上。车厢摇摇晃晃,就感觉这像是在某个遥远的想象里,似梦非梦,年代模糊。

苍茫夜色中,不时闪过几盏昏黄的灯光,照亮了黄泥巴的屋沿和一棵两棵树的主干。高高山影与天合为一体,不知深浅。就这样似眠似寐,离了黄河又靠近黄河,一路晃到了兰州。

专程去黄河铁大桥看过黄河,紧接着下午又转车去西宁。一路上念念不忘的还是看民居。

青海一面坡的房子出现了雕檐。先是支撑起坡顶进深的圆木在伸出墙边时,露出了等距离排列的圆形,它被涂上了鲜艳的彩色。圆木上铺的是一层碎木条,碎木条上再铺泥土。这就是高原上的屋顶了。

为了装饰檐口,沿房边,在圆木上砌了一横一纵两层红砖。房子仍围成一个四合院,单坡屋顶都斜向院内。

青海民居,门十分讲究。门顶按檐口的式样做了突出处理,这是回民的住宅。这种形式与藏族的房屋十分相似了。后者不过加入了富有宗教意味的色彩处理。

再往高原深处走,游牧民族的毡包房在草原上出现了。

这一路展开的民居系列,让我看得如醉如痴。它们就像一组风格各异的民歌,在夏日习习的南风里为我吟唱;又像一组凝固的田园诗,押着列车哐隆哐隆的韵脚,一同创造了我旅途的浪漫情调和田园意境。我因此而记住了我们民族在大地上动人的栖息姿态。它是一个民族承接传统的纽带之一,通过它,我不只是看见现在,也看到了过去,眺望了未来。

P3-6

后记

高原普蓝的天空和它庞大的山脉都已远去了,不再成为我肢体能够触摸的土地。我应该相信这是已经发生的、确确切切的事实。我所面对的已是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整整两个月,我埋在对于她的记忆里,展开了我的写作。过去的一切又都浓缩到了这一堆文字之中了,回忆变成了可观可触的墨汁。它是我对高原的一次精神漫游的见证,我靠着它又一次走完了那片高原。我是在以文字的方式追念和抚摸那片山水。

现在,连精神上的漫游也结束了。高原,更加遥远。

但是,怀念仍然没有完结。

我曾经认为,走遍高原的东南西北,今生就再也不用第二次去西藏了,不会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在高原的日日夜夜,我并不曾感到她有多么神奇多么玄奥,甚至走出它的最后一夜,也没有太多的恋恋不舍。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高原,它的魅力并不在你看到她的时候,而在于你离开她面对着俗世的时候,她就像一团神秘的火光,越来越放射着光芒。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一旦去了高原,就终生迷恋着她,不管山遥路远,一次又一次爬上她那高高的山脉。

高原,我感觉到了她对于我灵魂的呼唤。

有了西藏的存在,我懂得了什么才是大地上的永恒,她只能是爱,是关怀和善良,是对土地的感情,是对于亲情的守护。

因为高原的昭示,我懂得了什么样的生活才不会让人生感觉空虚,使人活得坚实。这就是如同太阳升起又落下一样自然简单却真实的生活。这是永远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存,是对于来世的更遥远更神秘的幻想。人们因此而真诚、朴实。

在石屎森林包围着的大都市,我们不但与自然隔绝了,也同时与人隔绝,那是冷漠的目光砌筑的墙。

直到如今,我仍不时从梦里惊醒,怔怔望着洁白的有木线装饰的天花板,意识在急速的运动后,终于清醒地识别了自己的家。我的意识就像电脑的鼠标一样,带领我穿越新世界的道道门槛。我们大家都成为了新世纪的客人。我们熟悉的家园正在我们的身后变成一片废墟。当我们折转头来希望寻到自己熟稔的家门时,一切为时已晚。

高原就是这样成为了我们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

1998年12月29日定稿

2005年3月20日再版修订

2007年1月8日再次修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