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臣之首--宋濂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永明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潜溪在今天看来是十分不起眼的一条小溪,因为潜溪的上游建了水库,溪水已近干涸。然而,在明清时代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潜溪可是一条响当当的溪流,读书人没有不知道潜溪的,因为一提到潜溪,人们便会想到《潜溪集》的作者,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本书将带领你领略宋濂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朱元璋曾这样评价宋濂: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若宋景濂者事朕十九年,而未有一言之伪,诮人之短,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其诚君子矣乎?匪止君子,抑可谓之贤者矣。可见这位明代开国文臣的重要历史地位,本书讲述了宋濂的一生经历,分为九大部分:金华潜溪、浦江麟溪(上)、浦江麟溪(下)、应天岁月(上)、应天岁月(中)、应天岁月(下)、休官归里、思想创作、地位影响。书后附录了宋濂大事年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金华潜溪

 家世溯源

 生时临奎

 六岁入学

 读书郡城

 转益多师

 专访鹿皮

第二章 浦江麟溪(上)

 授经麟溪

 徜徉山水

 参定《家范》

 眷眷吕学

 固辞征聘

第三章 浦江麟溪(下)

 迁居青萝

 戴上黄冠

 忘年之交

 诗文初刊

 龙门凝道

 考辨诸子

 避兵诸暨

 妹妹之死

 郡学经师

第四章 应天岁月(上)

 应召入都

 初授官职

 初游钟山

 噩耗频传

 《平江汉颂》

 进筵讲经

 亲亲之谊

 归养金华

 乡友述略

第五章 应天岁月(中)

 回归应天

 总裁《元史》(一)

 总裁《元史》(二)

 贬谪安远

 召回任职

 编修典册

 裁定礼乐

 几欲燔砚

 刘基之死

第六章 应天岁月(下)

 《醉学士歌》

 陪游中都

 三代宠光

 白、黄马歌

 喜遇英才

 下诏致仕

第七章 休官归里

 初次朝京

 再次朝京

 故友聚会

 落难之友

 三次朝京

 殷殷期待

 送别方生

 飞来横祸

 卒于夔州

 身后纪事

第八章 思想创作

 哲学思想

 文学思想

 文学创作

第九章 地位影响

 一生述评

 地位影响

宋濂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引言

在金华市东行去义乌35公里的公路上,有一个地方名叫傅村,它是现在金华市金东区下辖的一个经济颇为发达的小镇。村镇与义乌接壤,距“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仅20公里。傅村历史上出了两位大文人,一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艾青,出生于傅村的蒋田畈村;另一位则是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宋濂,现在的上柳家村即为宋濂金华故里的所在。现代史学家吴晗虽非傅村人,但他的家乡义乌苦竹塘离傅村也不过几里之地,吴晗的外祖母家在傅村,他童年时代即在傅村读书。无怪乎傅村人称他们这儿“钟灵毓秀,物产丰腴,人文荟萃,民风淳朴”。

然而,在宋濂的时代,似乎没有“傅村”和“上柳家村”的地名,因为卷帙浩繁的宋濂著述中未曾提及这两个地名,也未见同时代其他史籍有称宋濂为“傅村”人或“上柳家村”人的,明代万历年间修的《金华府志》也未曾述及,故“傅村”和“上柳家村”可能是较晚起的地名。宋濂在《萝山迁居志》一文中称:“余世居金华孝善里之潜溪,其地在县东七十里禅定院侧。”可以说,这是宋濂金华故居最准确的定位。禅定院,即现在上柳家村的“禅定古寺”。据当地一位柳姓老人讲,上柳家村的人都姓柳,他们是宋濂的老师浦江柳贯的后裔,至于什么时候迁到这里,他们也说不清楚。禅定古寺不甚大,然廊庑轩昂,佛像庄严,彩绘千态,髹漆焕烂,可以看出当地村民对寺庙的尊崇。寺的一侧,有一块平整的荒地,上面写着“金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濂故居遗址”。在宋濂故居遗址的不远处,有一条小溪,叫“潜溪”(当地人将“潜”,发音为zhǎn)。据明万历《金华府志》记载,潜溪旧名根溪,发源于金华山,南流十里入慈航溪。

潜溪在今天看来是十分不起眼的一条小溪,因为潜溪的上游建了水库,溪水已近干涸。然而,在明清时代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潜溪可是一条响当当的溪流,读书人没有不知道潜溪的,因为一提到潜溪,人们便会想到《潜溪集》的作者,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家世溯源

古人寻根问祖的观念远较今人强烈,他们对自己姓氏和谱系的源流,往往追溯得很远。宋濂是位读书人,有志做史官,对此自然更为看重。宋濂请忘年交东阳胡助为他作的《宋氏世谱记》中称:“宋本子姓,至微子始受封,子孙遂皆以国为氏。”这位微子,便是殷商末年的微子启,他是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同母兄。微子启与箕子、王子比干被孔子称作“殷之三仁”。

司马迁《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讲的便是微子启等人的事迹。不过,因避汉景帝之讳,“启”改作了“开”。商纣王荒淫无道,对庶兄微子启、亲戚箕子和王子比干屡谏不听。于是,微子逃走,箕子佯狂为奴,王子比干则被剖腹而死。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手拿祭器来到周武王所在的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周武王死后,成王尚年幼,周公旦摄政,代理国家事务。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旦,就与武庚作乱,想攻打成王、周公。周公借用成王的命令诛杀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同时命微子启管理殷地,并作《微子之命》告诫他,国名为宋。微子本来就仁义贤能,代替武庚后,殷的百姓十分爱戴他。

对于宋氏如此光彩的开篇,宋氏后代的子孙自然都引以为荣,津津乐道,并将它著于谱系的开端,宋濂也不例外。然而,宋濂世系中脉络可稽的远祖却是唐代的宋宪。宋宪官至大理丞,精通《易经》,授徒讲学,弟子多达数千人。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宪由京兆(今陕西西安)迁居浙江吴兴。历十四世,传至宋荣。荣字体仁,有经济才,通《尚书》、《春秋》,学者私谥文通先生。五代周太祖广顺年问(951—953),由吴兴迁于义乌根溪,隐居覆釜山,卒后葬法华山。荣娶陈氏,生宋甫。甫字师杜,擅长写诗,宋太宗雍熙末年,又迁智者乡根溪口宋村。甫后又递传训、帐、祥、阜、儡,从荣至儡七世,皆为巨儒。宋儡生永敷、柏,宋宁宗嘉定初,兄弟一同迁至金华之潜溪。柏字秉操,娶杭州人陆烈,无子,以哥哥永敷子溥德为嗣。四世祖宋柏是为宋濂世系中迁于潜溪的始迁祖。溥德为宋濂的曾祖父,长长的胡须一直垂到腹部,孝悌如古人,待人处世,一以柔胜。妻子周氏,亦为杭州人。P1-4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赞、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于2000年启动了“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项目,我于2002年才得知这一消息。那天,丽水学院吕立汉教授打电话告诉我他申请的《刘基传》获得通过,准备搜集材料撰写此书。我随口问他:“《宋濂传》谁去申报了?”吕教授回答说他不甚清楚,如果我有兴趣,可向省社科院询问。

要说对《宋濂传》有兴趣,自是不假。因为我的博士论文《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刚于2001年答辩通过,宋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作家,我对他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宋濂的生平、交游及时代背景较为熟悉,如果趁热打铁来撰写《宋濂传》,应该说易于为功。然而,我没有即时向省社科院致电询问并申报,主要原因是马上就要进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那边肯定有新的任务等着我去做。《宋濂传》一旦申请下来,则什么事也做不好。

时光进入了2004年,两年的博士后工作期满,我联系到了浙江大学工作。7月的一天,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就“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部分古代传主向全国公开招标的启示,其中宋濂名字赫然在列。我心想,时过两年,《宋濂传》依然没有人申报,这该是我去申报的时候了。在省社科院的学友吴蓓的推荐下,申报工作很顺利,是年年底,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签订了《宋濂传》的撰写协议。按照协议,书稿要求于2005年年底完成。

然而,自进浙江大学工作以后,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根本无暇顾及《宋濂传》的撰写,一年过后,《宋濂传》依然白纸一张,未着一字。自然,这样的状况让编委们和学友吴蓓很是焦急,我自己也深感愧疚,暗暗叫苦。好在丛书的常务副主编卢敦基先生网开一面,给我宽限时日,但限定了最后的交稿时间:2006年12月25日。

2006年春节刚过,我即赴浦江麟溪和金华潜溪宋濂故里作实地考察。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是浦江黄宅人,也是宋濂老师黄浯的后裔,其老家黄宅与宋濂曾执教过的浦江麟溪相距不过一舍之地。黄老师知道我正月里要到浦江考察,特地在老家等候。正月的一天,我从杭州出发前往浦江黄宅,黄老师盛情招待午餐。午饭后,黄老师叫来一辆小车,专程送我到麟溪,直到当地的乡政府安排接洽事宜后,黄老师才驱车离开。

乡政府的领导把我带到了“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并为我联系上了“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郑氏后裔郑定财为我介绍郑氏义门的情况。郑老伯七十开外,是一位宽厚谦恭的长者,他一边导引我游览“江南第一家”,一边如数家珍地为我讲解郑义门的历史,我十分庆幸自己遇上了这样一位年长的郑氏后裔作为自己的向导。游览完毕,郑老伯还带我去他家,让我拍摄他收藏的有关郑义门及宋濂的资料,并热情地留我在他家吃特色土产面条。

本来约好第二天与郑老伯及郑氏的另一位后裔郑定模去东明山和玄麓山的,不巧第二天上午下起雨来,进不了山,于是,在两位老者的带领下,乘三轮卡车去了宋濂的青萝山房。原先的青萝山房现已是杂树丛生,荒草一片,唯有旁边的一座青萝山寺庙和一座大王庙,似乎在守候着这位生前对佛有深切感情的青萝山房主人的故址。在寺庙后面的山坡上,立着一块宋濂夫人贾专的墓碑,只可惜风化得厉害,上面的字迹已不易辨认,若再不加保护,恐怕以后连碑主的身份都难以确认了。

当天下午去了金华傅村宋濂的老家,从镇上进去大约三四公里路的一个地方,村庄的名称叫上柳村,据一位叫柳文洪的老人讲,他们是柳贯的后裔。宋濂的老家现也是一块荒地,边上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金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濂故居遗址。据柳老伯讲,金华市政府将在此造三问房子,名为“宋濂纪念馆”。在宋濂遗址的不远处,也是一座气势不凡的寺庙,叫禅定寺,惜无和尚居住。  在宋濂故居遗址的不远处,有一条潜溪。由于上游建了水库,且有一个养猪场,故浅浅的溪水满是垃圾,看上去很脏。柳老伯还提到在“文化大革命”时,宋濂的故居有一棵几人合抱的樟树和两棵很大的松树都被砍掉了。柳老伯还带我去了宋濂父母的坟地,也是一片荒冢,一块墓碑也没有了,据说后来找到一块,被金华市文物局的人给运走了。

宋濂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相当有影响的人物,但从我这次访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金华还是浦江的地方政府,都对宋濂重视不够,令人颇感遗憾,但愿今后这样的状态会得到改变。

考察回来后,即着手进行写作。写作的条件相当艰苦,冬无暖气夏无空调,房间小得仅容得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折叠式椅子。书堆满了床边和脚边,一本用过的书可能过了半个小时后又被别的书压住让你找个半天。幸好有博士论文的基础,不少资料存在电脑中,要是白手起家,那可真是与自己的书成怨家对头了。书稿最终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不至于再次拖后腿。

此书的完成,除了感谢上述诸位先生外,还要感谢:

广州的长者耿如霆先生。耿先生与我素不相识,拙著《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出版后不久,耿先生从广州寄来一封信,信中称他是浙江大学化工系52届毕业生,丽水人,长我近四十岁,与我可称同乡兼校友。耿先生见拙著辑有宋濂九首佚诗,想起他在1994年主编《重修处州耿氏宗谱》时,发现了宋濂为其先祖明泗国公耿再成撰写的祠堂碑记《枢密判官耿公祠堂碑》也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宋濂全集》所收入,便热心地将此文连同《宗谱》中所载另一篇苏伯衡的文章复印后一起寄来,期望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此后,耿先生知我在撰写《宋濂传》,又寄来三篇明初佚文的复印件,这三篇文章为:《明太祖加封耿再成泗国公制书》、《明太祖敕令礼部尚书御祭泗国公祭文》及刘基撰的《丽水县儒学归田记》。

台湾中正大学毛文芳教授及其学生陈雅琳小姐。我在写宋濂的道家思想这一章节时,检索到台湾学者龚显宗先生曾撰写过《论宋濂和刘基道家思想》的文章,我致邮毛文芳教授,请求复制龚先生的文章,毛教授在其学生陈雅琳的协助下,很快将龚先生的文章制成PDF文件给我传来。

美国纽约Albany-State University东亚研究所的James M.Hargett(何赡)教授。何教授为我复制了美国F.W.Mote教授在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一书中写的介绍宋濂的长篇传记文章。

学长廖可斌教授、周明初教授,学弟晏选军博士。没有可斌学长的宽容理解,要从在做的集体项目中游离出这么长时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明初学长审阅了本书的第一章,为我纠正了不少错误。选军兄寄来了他收集的一些关于宋濂的材料。

本书的匿名审稿者。书稿上交后不久,即收到匿名专家的评阅意见。评阅意见指正了本书的一些错误及不足之处,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这为笔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书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洪希平先生。洪先生与笔者此前有过两度的合作,此次书稿再由洪先生任责任编辑,足见有缘。

我的学生金灿灿。金灿灿同学通读了本书的校样,改正了不少病句和错别字。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成书仓促,书中未经发现的错误及不足之处肯定存在,真诚欢迎广大读者不吝指教。

徐永明识于文三斗室

2007年3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若宋景濂者事朕十九年,而未有一言之伪,诮人之短,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其诚君子矣乎?匪止君子,抑可谓之贤者矣。

——朱元璋

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

——刘基

我朝文字,宋学士而止。方逊志(孝孺)已弱。李梦阳而下至琅砑(王世贞),气力强弱巨细不同,等赝文尔。

——汤显祖

其学虽不如宋儒所见之精,却比宋儒所见为大。

——郭绍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0 0: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