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在海地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活动,在海地百姓心中树起了中国人民高大的光辉形象。
他们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抱着国际主义精神,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海地太子港街头;冒着生命危险出入在海地平民百姓之间,为海地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海地百姓创造了一方平安。
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把广东公安“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打硬仗、恶仗”的优良传统带到海地,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警察良好的光辉形象。
他们始终抱着”为国争光,为驻在国服务”的宗旨,顽强拼搏,不畏牺牲,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警察英勇善战和热爱和平的良好形象。
他们勇敢睿智,他们是广东公安的骄傲,是全国公安的骄傲!
本书从多角度、全方位透视防暴队在海地的工作、生活,不仅原原本本地展示防暴队在海地经历的一些惊险战斗场面,还归纳出防暴队在海地时的队伍灵魂与核心精神,并把它升华为精神上的上层空间。让我们体味着125名维和警察的惊险经历、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体味着这班年轻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可爱之处。
把手中的枪支构造弄明白后,张教授带领大家到靶场进行据枪练习。队员们一字排开,持枪瞄准远处的靶纸,然后空枪击发体会实弹射击时的感觉。随后,张教授又带大家来到射击馆二楼,进行先进的影像靶射击训练。该系统使用带激光装置的九二式手枪对5米开外的投影图像射击。
队员们两人一组,先后进行了模拟固定靶位和实战场景的射击练习。模拟实战场景练习中,真人表演的“歹徒“出现在旅馆、银行、郊外民房、山野草丛等场景中,与警察展开枪战。练习者必须在屏幕画面中出现歹徒后迅速将其击中,且不能错打”好人”,否则就算任务失败。队员们兴致勃勃地持枪练习,“歹徒”被击中的惨叫声与队员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刑警刘大海与张欣之的二人组合威力十足,连续数关都是手起枪落击中“歹徒”,顺利完成任务,周围队员禁不住为他们击节叫好。
半个小时的空枪击发练习后,队员们排队领好弹夹,依次进入靶位,戴好耳机,瞄准25米外的枪靶射击。个头较大的九二式手枪威力也大,射击时响声和后坐力明显超过防暴队平时使用的六四式手枪。许多队员一开始时有些不适应,成绩也比打六四时差一些。张教授针对每个人的射击姿势和靶纸上的着弹位置,逐一纠正他们击发时的动作问题,并传授以靶纸下8环为中心修正射击瞄准偏差的方法。队员们认真地听着,用心体会持枪“有意识瞄准,无意识击发”的要诀,然后充满信心地走上靶位举枪射击。
为帮助平时射击较少的队员李同德、张冬敏树立信心,张教授专门为他们制定了从射击5米、15米的近靶逐渐过渡到25米远靶的练习方案,并鼓励他们克服紧张心理。放松持枪。从容击发。出于实战需要,一些队员除了进行单手无依托射击练习外,还尝试了双手据枪正向射击及双手据枪侧向射击等新的射击姿势。虽然只是训练,但队员谁也不甘落后,人人都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李同德和张冬敏经过认真训练。25米远射的成绩从经常脱靶提高到5发子弹40环左右。刘大海在练习中打出了5发子弹49环的优异成绩,当大家都以为这可能是甄选班的最好成绩时,唐振亚在14日上午的训练中竞打出了5发子弹50环的惊人成绩.连在场的武警学院教官也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在一天半的高强度训练中,队员们每人实弹射击150发,大部分队员在最后的考核中都取得了5发子弹40环以上的好成绩,顺利完成了本次射击训射课程。
与甄选队员们相比,防暴队战斗队队员们的射击训练强度就大得多,他们练习的枪却是从没摸过的九五式自动步枪。2005年2月18日,防暴队战斗队队员分两阶段进行了为期9天的射击训练课。训练内容主要是熟悉掌握九五式自动步枪的站姿、跪姿、卧姿有依托和无依托对100米靶的精度射击和集团目标的速射,并挑选部分队员进行八八式狙击步枪的训练,从中选拔出优秀的狙击手、机枪手。
P57
接到命令之初,我感到责任很重。由一个省城单独组织建制的赴海外维和警察队伍,在我国尚属首次。可以说,没有什么经验可循,一切都得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进。但无论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压力有多大,我们都得坚决完成任务。这是党和国家对广东省的信任,是公安部党委对广东省公安队伍的信任。
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组成防暴队的125名广东公安队伍的精英,最终脱颖而出。防暴队代表的不仅是14万广东公安,还代表了中国警察在国际上的形象:防暴队肩负的是国家责任,是国家使命。
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同志对第二支防暴队尤为关心,多次过问组队事宜,还给防暴队作了重要批示:认真履行维和警察职能,为驻在国服务,为祖国争光。在海地期间,周部长又多次过问防暴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得知海地局势急剧恶化时,又对防暴队作了具体指示。
在海地的八个月里,防暴队经受了枪林弹雨的考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他们怀着对党对人民一片赤诚之心,以顽强的意志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危险的任务,赢得了联海稳定特派团、海地警方、他国维和部队和防暴队的高度赞赏。
他们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在海地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活动,在海地百姓心中树起了中国人民高大的光辉形象。
他们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抱着国际主义精神,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海地太子港街头;冒着生命危险出入在海地平民百姓之间,为海地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海地百姓创造了一方平安。
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把广东公安“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打硬仗、恶仗”的优良传统带到海地,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警察良好的光辉形象。
他们始终抱着”为国争光,为驻在国服务”的宗旨,顽强拼搏,不畏牺牲,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警察英勇善战和热爱和平的良好形象。
他们勇敢睿智,他们是广东公安的骄傲,是全国公安的骄傲!
在白云机场迎接他们平安归来时,我感到无限欣慰;在报告会上听他们讲述在海地惊心动魄的战斗和极端艰难环境下的生活状况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为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崇高职业操守而感动、流泪.我的内心在向他们敬礼。
《国家荣誉》这本书,从多角度、全方位透视防暴队在海地的工作、生活,不仅原原本本地展示防暴队在海地经历的一些惊险战斗场面,还归纳出防暴队在海地时的队伍灵魂与核心精神,并把它升华为精神上的上层空间。让我们体味着125名维和警察的惊险经历、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体味着这班年轻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可爱之处。
我,一个老警察.从内心感谢他们。
是为序!
梁国聚
二零零六年八月
经过三个多月的煎熬,书稿总算完成了,我的心却久久无法平静。
从采访防暴队员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着。我被他们人格上所散发出来的某种特质所感动,那不单单只是一种真诚,那是一种水晶般的由无私的奉献和宽广的襟怀以及不畏艰险勇闯难关的精神,所散发出来的光彩!
他们所表现的胆识与才干,高尚的品德与情操,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勇气,豁达大度和革命乐观主义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一个动荡和危机四伏的国度里,他们迎着枪声,冒着呼啸的子弹,出入在海地太子港每一个最危险的地方;在恶劣的环境里,吃一顿青菜都成了奢望,在那里,他们吃不好,睡不香,半夜里,他们常常被枪声惊醒,一股思乡愁绪,总是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八个月,对人的一生来说,绝不能用漫长来形容。但在海地,在一个狼烟四起的地方,或许每一分钟都是漫长的,一颗流弹飞过来,就可能丧命,死神往往就是出现在一个不经意之间。为了世界的和平,他们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与困难。
他们说,在海地,有三苦:一是工作之苦;二是生活之苦;三是思念之苦。其实,三苦还不能完全诠释他们在海地的苦况。这群年轻人,从海地带回来的,是黑,是瘦,是一身病痛;而留给海地的,是平安,是友谊,是队员们的汗与肉。在海地,这125名队员,总共掉了多少斤肉,没人统计过,但我在采访中得知,他们之中,最少的瘦了十斤,多的达三十三斤。但这群年轻人,无怨无悔,在采访中,他们娓娓道来,像讲着别人的故事一样,脸上丝毫没有悔意与哀怨,因为他们心中,装着国家荣誉。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力图把防暴队的内在精神与精髓表现出来,挖掘他们战胜困难与危险的灵魂与精神的核心所在。由于材料所限,触及的可能只是皮毛。
在本书的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得到了125位防暴队员的鼎力相助,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还提供了方方面面的资料,我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此外,在本书的采写中,还得到了广东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朱穗生、宣传处处长梁浩权、副处长陈卫国、广州市市委副书记张桂芳、曾赴海地的广州市庞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庞明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部下——《人间》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林涛
同志,从采访记录、录音整理到文稿的打印,他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本书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6年8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