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角度看,人人都具有同一观点时,人人都是错的;从结果往前推,能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吗?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与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辉煌的人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不断创新!科学家指出:一个健康人一生只运用了大脑潜能的4%甚至更少。巨大的脑力资源在那里白白浪费着,偶尔有那么几个懂得正常使用自己大脑的人,我们就惊呼:这简直是天才!他们叫做爱因斯坦或者爱迪生。其实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群懂得开发自己大脑潜能,把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的人。如果你也学会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也有意识地激发自己的潜能,你肯定能做得更好更棒!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吧。
创新始于一种意念;人被框住便为“囚”;是谁剪去了我们的翅膀,千金难买“为什么”;苹果砸了牛顿的头;创造一定有方法。书本将全文分成上述六部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故事,介绍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 谁有创意谁有机会
人生就是故事。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故事。
一百个故事就有一百个创意。
一百个创意就有一百个机会。
马克·吐温小时候,有一天因为逃学,被妈妈罚着去刷围墙。围墙有十几米长,比他的头顶还高。
他把刷子蘸上灰浆,刷了几下。刷过的部分和没刷的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一个球场上。他灰心丧气的坐下来。
他的一个伙伴桑迪,提只水桶跑过来。“桑迪,你来给我刷墙,我去给你提水。”马克·吐温建议。桑迪有点动摇了。“还有呢,你要答应,我就把我那只肿了的脚趾头给你看。”
桑迪经不住诱惑了,好奇地看着马克·吐温解开脚上包的布。可是,桑迪到底还是提着水桶拼命跑开了——他妈妈在瞧着呢。
马克·吐温又一个伙伴罗伯特走来,还啃着一只松脆多汁的大苹果,引得马克·吐温直流口水。
突然,他十分认真地刷起墙来,每刷一下都要打量一下效果,活像大画家在修改作品。
“我要去游泳。”罗伯特说,“不过我知道你去不了。你得干活,是吧?”
“什么?你说这叫干活?”马克·吐温叫起来。“要说这叫干活,那它正合我胃口,哪个小孩能天天刷墙玩呀?”他卖力地刷着,一举一动都特别快乐。罗伯特看得入了迷,连苹果也不那么有味道了。“嘿,让我来刷刷看。”“我不能把活儿交给别人。”马克·吐温拒绝了。
“我把这苹果给你!”
小马克·吐温终于把刷子交给了罗伯特,坐到阴凉里吃起苹果来。看罗伯特为这得来不易的权利努力刷着。
一个又一个男孩子从这里经过,高高兴兴想去度周末。但他们个个都想留下来试试刷墙。
马克·吐温为此收到了不少交换物:一只独眼的猫,一只死老鼠,一个石子,还有四块桔子皮。
马克·吐温后来成为名扬全球的幽默小说作家,上面的故事不过是这棵智慧巨杉上的一片绿叶,它虽然显得有点滑稽和调皮,却让人看到了创意的力量:只要有了创意,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佛瑞迪,一个16岁的英国少年,在暑假将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爹,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让人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
“你没有弄清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还有,请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
佛瑞迪在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一个地方。佛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钟就到了那儿。可他看到已有20个男孩排在那里,他只是队伍中的第21名。
怎样才能引起特别注意而竞争成功呢?这是他的问题,他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根据佛瑞迪所说,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考。因此他进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是令人快乐的程序——思考。在真正思考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您马上把这张纸条转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她是一名老手,如果他是个普通的男孩,她就可能会说:“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队伍的第21个位子上等吧。”但是他不是普通的男孩,她的直觉感到,他散发出一种自信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
“好啊!”她说,“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来。她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
“先生,我排在队伍中第21位,在你没有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决定。”
佛瑞迪是不是得到了工作?他当然得到了工作,因为他很早就学会了动脑筋。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掌握住问题,也能够解决它。
佛瑞迪懂得了遇事必须动脑子的道理,眉头一皱,创意来,有了创意便有了优势,有了优势,机会自然就属于他了。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