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泽贤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封信,一份情,读你千遍不厌倦……

本书作者长年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各种史料的收集和研究,在“母本”《作家书简》的基础上,作了精加工,收录68位现代作家的影印书信手迹,书中除了《手迹影印》之外,还撰写了《手迹释义》《手迹识小》和《作家小传》,书中所揭示的,不仅有这些书信产生的起因,更有书信背后的故事———写作这些书信的作家的志趣爱好、现代文学史上的某段掌故趣闻,以及从手迹中透出的作家的个性气质,既有史料考证的严密性,又不乏可读性。是一本史料丰富,可以赏玩的书籍;同时又是一本可以当作“手册”或“字典”,用来查对手迹藏品真伪优劣的工具书。

内容推荐

《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的亮点有三:其一,货真价实的原信制版影印;其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顶级”的作家几乎囊括其中;其三,信函蕴含着的史料内容丰厚、价值宝贵。至于,平襟亚是如何想到要编此书,又是如何编成的,这在《作家书简》他所写的《卷头语》中已经讲得十分明白。此文已附书后“附录”中,读者可以顺便翻阅,在此免去赘言。

笔者做这本《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与止庵先生的校订还有些不同,除有一定的校订成分,订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但更多的是从手迹这一物化形态出发,去深入探究它的文化内涵与史料内涵,目的是想让现代作家与其手迹与笔者的“经眼”相吻合起来,追求的是一种总体旧与新糅合的综合效应。虽然,现在看起来,还不够成熟,但起码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今人论定”的雏形,而不仅仅纯粹端上来一盘加上点“花头”的冷饭。

目录

丁玲

丁谛

丰子恺

巴金

王西彦

王统照

冯文炳

冯沅君

叶绍钧

冰心

刘大杰

刘半农

孙伏园

朱雯

朱光潜

朱自清

毕树棠

老向

老舍

许广平

许钦文

吴宓

宋春舫

李健吾

沈从文

邵洵美

邹韬奋

陆小曼

陆丹林

陈子展

陈独秀

陈衡哲

周作人

林庚白

林语堂

罗洪

罗念生

罗皑岚

茅盾

郁达夫

俞平伯

施蛰存

胡也频

胡山源

赵清阁

赵景深

凌叔华

徐訏

徐志摩

袁昌英

郭沫若

钱玄同

钱钟书

曹聚仁

梁实秋

黄庐隐

储安平

谢六逸

谢冰莹

鲁 迅

熊佛西

臧克家

蔡元培

黎烈文

戴望舒

魏如晦(钱杏邮)

中国现代作家“纸头”谈屑

附录

《作家书简》·卷头语

读《作家书简》

《人间世》发刊词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总人数

试读章节

钱钟书手迹影印(图略)手迹释义

前日得饱郇厨,并承嫂夫人洗手作羹,余白尚在口也,□□□(灵运图)论诗比之蜀人之扈浙人之扈,嫂夫人文字既妙,烹饪亦鱼清腴之美,真奇术也,专此布谢,余容还日,即口雯兄俪祉题祉。

弟钱钟书  内人同叩手迹识小

钱钟书先生的这通书信无写信时间,也无抬头,但是从最后的祝辞中,仍能看出这是写给“雯兄”,即朱雯先生的。虽然信是写给朱先生的,但信的内容从头到尾都在夸奖朱雯先生的夫人罗洪女士。这是一通典型的“谢宴”函,用文言写成,且用典也多,竭尽赞美之词。

钱先生的这通书信,一开头就是谢人筵宴,还用了一个“郇厨”的典故:唐代韦陟袭封郇国公,精治饮食,时称“郇厨”。何良俊在《世说新语补·汰侈》中说:“韦陟厨中饮食,香味错杂,人人其中,多饱饫而归。时人为之语日:‘人欲不饭筋骨舒,夤缘须人郇公厨。’”后来,在书函中谢人筵宴就说“饱饫郇厨”。

但是,在钱钟书的信中未用“饱饫”一词,而是用了一个字典中查不到的字,左耳旁一个包字,估计此字应为“饱”字的误写。在此字之后,有一空格,笔者怀疑在此漏了另一个“饫”字,否则是很难读通,而且有点不伦不类。

此信的字写得较为潦草,有不少难字不识,不过大致意思还能读通。信中用了“扈”字,“扈”应有“侍从”、“仆役”之意,信中所说“蜀人之扈浙人之扈”,大可看作餐饮是四川人与浙江人的“侍从”,与蜀、浙人紧相随,也便有了川菜与浙菜。

信中所说的“嫂夫人”,也便是朱雯先生的夫人罗洪女士。罗洪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字也写得漂亮,如不是读到此信,还真不知罗洪还有着一手烹饪的“奇术”。至于,钱钟书先生与朱雯夫妇是何时认识的?并于何时赴宴?因为信未留时间,故一点线索也没有。但估计是在钱钟书于1941年7月回到上海之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和震旦女子理学院任教职时。

笔者对钱先生的认识,最初还是通过他的小说《围城》建立起“钱钟书概念”的:他对生活的深邃认识,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所说的道理,又那么富有哲理性的幽默——这便是笔者心目中的“钱钟书概念”,令人要仰而观之。

在这之前与之后,钱先生出版过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但都无法与《围城》相比。笔者读《围城》两遍,只感到是盲目地随着其中的人物、故事和语言一直地往前跑,跑了好一阵子,突然停了下来,眼睛一睁开,只感到眼前一亮:是宽阔无比的大海,阳光之下波光粼粼,像在闪烁智慧之光。因为,此时已读到钱钟书的另外两部力作:《谈艺录》和《管锥篇》。这使笔者感到,钱先生是属于那种能够跨越两座高峰的作家,由形象思维一步就跨到了逻辑思维,实在难以想像!在笔者脑中的“钱钟书概念”,似乎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开掘,让人看得头昏眼花,那肯定是常人永远也无法企及并深刻认识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群中是很少见的,除了另一位沈从文先生外,几乎无此一人。回观沈、钱两位大师,可以发现有个共同点:环境造人。可钦佩的是,某些恶劣环境并没有使他们消沉,相反却是很快适应环境,并在这种狭隘环境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再版后,他的声名就此显赫,简直可以把他称之为是“一本书主义”的成功典范。之后,他的文论及诗文评《谈艺录》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建国后,钱先生在清华任教授并负责外文系研究所的工作,院系调整后又任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员,随后就出版了《宋诗选注》和4册专著《管锥篇》。仅《谈艺录》和《管锥篇》这两部学术著作就有160多万言,引用的中外书籍多达4 O()0余种。可是,据说钱先生的藏书很少,所藏的主要还是些外文书和辞典。而且他读书从来不用卡片,全凭大脑来记忆。他读书很快,因为学富五车,一书到手,一般泛泛而论很快一眼掠过,只抓住书中突出部分,把它用笔摘下。所摘之引文特别详尽与细致,而且注明卷数和篇名等,这便为以后的引用打下了基础。钱钟书先生这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和极强的记忆力,一旦结合起来,那就是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力量的文化含量极高,这正是钱钟书先生之一“奇”,是常人想学也难以学会的。

笔者有时在想:这些作家,包括钱钟书在内,在以后的日子里,都经历过几乎相同的境遇,为何有人能平安渡过,而且还有所成就?有的人则被时代洪流无情冲走?这问题一直没有很理想的答案。后来在无意中读到谢冰先生著的《储安平与<观察>》,其中有段感慨,倒产生了共鸣,而且很好地解答了以往存有的困惑。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钱钟书当代为人广泛尊敬,除了他专业上的巨大成就外,他还是一个真正超然物外的学人。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很难在任何一个历史的波动中找出钱钟书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种人格的力量非常令人尊敬。

可见,超然物外者所具有的人格力量才是这个答案的核心点。“超然物外”,如此简单,却何其之难矣!如把此信重读一遍,只会感到钱钟书又是个“陷于物内”之人,能津津乐道于郇厨之美,这内与外,同样能够和谐地构成一个“钱钟书概念”,实在是太妙了。

钱钟书的字颇见功力,初见有些龙飞凤舞,特别是一个“也”字,写得前俯后仰,有着无限动感。仔细看,笔画浓淡处透着骨劲,一竖一横问又是刚柔相济。一手草书虽然写得洒脱无尽,但可惜其中还有数字难识,只得留空。这种留空也许并非坏事,大可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做出一些大事情来。

因此,笔者就此记住:留空自有奇妙处!作家小传

钱钟书,作家、现代文学研究家。1910年生,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得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由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得副博士学位。去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秋回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1953年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1998年逝世。P239-242

序言

2006年年初,拙作《民国书影过眼录续集》正在定稿之际,上海远东出版社的编辑黄政一先生打电话来——这电话,也便决定了这本《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被获准“出生”的命运。

说得更准确些,决定此书命运的,是政一兄的一个“灵感”。他告诉笔者:当他看到《民国书影过眼录续集》中《作家书简》那篇文章,以及所附的4幅现代作家手迹时,居然会怦然心动!情绪也随之激动,自言自语,突口而出:“此书可以一做,肯定能写出新意,有可读性;而且对现今专门收藏名人手迹者,也可作为工具书来核实查对,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电话另一头的笔者,心头同样怦然一动:灵感的默契,居然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段产生。笔者高声对着电话说:“我们产生共鸣啦!”

接着,便在兴奋之中进行多次探讨与策划,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确定了书的框架,于是动手查找与中国现代作家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开始了充满情趣而又艰辛的撰写历程……

《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并非凭空臆想而成的东西,它的产生是有其“血脉”和“母本”的。这“母本”,就是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二月由万象书屋初版的《作家书简》,当时的印数是5 000册,但此书现在已经绝版,在市面上根本见不到它的踪影。这本旧书的编辑不是别人,正是虞山的平衡,也就是曾经办有中央书局和万象书屋的作家兼书商平襟亚。这位今人已经很陌生的老兄,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中却是大出其风头的,是个名噪一时的人物。虽然他不是发明“一折八扣”廉价书的首创者,但他却是个“一折八扣”廉价书的改进者,他用仿宋字排印,还刊印了不少明清著作,其中颇多是流传极少的明代珍本,这在当时的“一折八扣”廉价书中非常突出,有过一定声誉。所谓“一折八扣”,也就是定价一元的书,一折成一角,再加八扣,一本一元的书只卖八分钱。平襟亚的改进之举一出,居然受到欢迎,他也从中大赚了一票。接着,跟者如云,接踵而至,就此把出版界搅得昏天黑地,把正规书局搅得叫苦不迭……直到后来,由“一折八扣”而为六折、五折,于是便粗制滥造,错字百出,这才引起读者的不满,结果因无人问津而成一堆废纸。就是这样一个头脑活络的出版商,在国民政府即将崩溃的前夜,在自己开的万象书屋里,编出了这本颇有份量的真迹影印本《作家书简》。

《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的亮点有三:其一,货真价实的原信制版影印;其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顶级”的作家几乎囊括其中;其三,信函蕴含着的史料内容丰厚、价值宝贵。至于,平襟亚是如何想到要编此书,又是如何编成的,这在《作家书简》他所写的《卷头语》中已经讲得十分明白。此文已附书后“附录”中,读者可以顺便翻阅,在此免去赘言。

当然,《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也有编辑体例上的明显缺点。比如删去了受信者的人名、谈到的书名或刊物名或文章题目名,同时还不加注释,是把一头雾水不问青红皂白地扔给了读者。此书有的信前有上款或抬头,有的则没有,或被无情删去,甚至还莫名其妙地用“×××”表示,简直是有点不负责任。从这些存在的缺点看,平襟亚先生在编此书时,可能是仓促而为,作为一个精明的书商,销书可能是内行,但好像编书之道不谙不熟,或者说是有意无意间来个“黑色幽默”,给后人后世留下不少哑谜,提供的是不同猜度与推测的方向,简直近乎于在开“历史玩笑”。当然,话还得说回来,作为同时代的编者,也有其难处,由于缺乏一定的时空感,要编者把作家信函中的所有事情都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那也是不可能的。当时,平襟亚能在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大厦即倾之时,编出这样一本“作家手迹”,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完全可以把它视之为壮举。而更为珍贵的是,这本书为后人后世留下了这批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叱咤风云、发光发热者的手迹,并以手迹之形态,进一步留下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这就是平襟亚老兄的功绩,今人永远也不应该有所抹杀!  《作家书简》问世于新中国即将成立的那一年,距今已近一个甲子。在这一时段中,社会生活虽有平静安稳,但也不乏惊心动魄和曲折坎坷,建国前的书、建国前的人,命运相仿:人随书亡,书随人毁,能残留至今的旧人旧书,已经不多,真乃福大命大缘分大也。《作家书简》便属此列,而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辑录当代中国作家书信成书的,除了鲁迅先生有过个人手迹书简集《鲁迅书简》(1946年10月鲁迅全集出版社初版)外,还出过一本由孔另境编,但没附几幅手迹的《现代作家书简》(1936年5月生活书店初版),如此一比较,平襟亚后于前者编的这本虽不十全十美的《作家书简》,完全可以归入罕见珍本之列了。

这样的珍本,能让它重见天日,除了是这一历经沧桑的旧版本本身的渴望外,如今的读者也非常祈望能再与之见面。而且,现在的时机基本已经成熟,也就是说,过了60年,对这些作家也基本上已经“盖棺论定”,曾经沉没于底层的现代作家,也一个个飘浮了上来,让人看清了半边脸或整个脸的真面目。而对这些作家在书简中提及的史实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纵横积累。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些作家的手迹作品,诸如短函、信札、条幅、题签等,广为收藏者所青睐,并伴随着作家的知名度和书简所含的史料价值,其价格也与日俱增,在拍卖市场中居然还爆出出乎意料的震惊……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现在做它一本《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如何来做呢?当今的出版界好像都在致力于摸索与尝试,虽方法不少,但大体只有两种:一种是用现在的纸张、先进的设备,来印老掉牙了的内容,以卖名人的名气来翻印。说实话,那只是充当了一回文化“搬运工”的角色,虽肴一定的保存文化遗产的功效,而且做起来也不累,但少却的是今日研究者的传承积累。这种积累,也便是今日对昨日的一种“论定”。另一种做法是:既保留旧版本的原汁原味,但也撇掉浮在上面或沉在下面的杂质,对留下的部分加以分析、诠释甚至评判,具有较强的“今日论定”取向。笔者之所以非常推崇止庵先生做的那套周作人自编文集,其闪光点就在于这种“今人论定”,那是一次很成功的探索,值得推崇。虽然,这类探索是多种形态的,但是百变不离其宗,知识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对读者来说,都有着明显的吸引力与可读性。

笔者做这本《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与止庵先生的校订还有些不同,除有一定的校订成分,订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但更多的是从手迹这一物化形态出发,去深入探究它的文化内涵与史料内涵,目的是想让现代作家与其手迹与笔者的“经眼”相吻合起来,追求的是一种总体旧与新糅合的综合效应。虽然,现在看起来,还不够成熟,但起码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今人论定”的雏形,而不仅仅纯粹端上来一盘加上点“花头”的冷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与责任编辑一起拟定了每篇文章、每个作家的“四元素”,即:作家手迹、手迹释义、手迹识小和作家小传,突出的是“手迹”。

“作家手迹”是主体,如没有它,也便成不了书。原图影印,真迹不失一丝一毫,如在收藏名人“纸头”时,能用于比照核对,可以说是绝对可靠。同时,形态各异的手迹也可归之于书法一类,具有较强的鉴赏价值。

“手迹释义”是进一步挖掘的路径,如读不通或弄不懂“路径”,那就容易误入歧途,误己误人。虽然“释义”并非易事,但在笔者认真的解读与书家的帮助与指导下,基本上把“路径”搞清楚了。当然,也不能否认,在“路径”边上可能还会有几块“碑石”仍弄不清它们的来历,那只好用口代之,作为以后的“填空”。但从总体上看,把“路径”分辨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手迹识小”是此书的重头戏,像戏剧中主角亮相,配角登场,文唱武打,热闹异常。笔者在此所花的气力也最大,有时为了找到与信函中内容相符的史料,翻遍寒舍的书架书柜,冒暑往返于上海图书馆,有时能找出只言片语,有时则无功而返。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只能忍痛割爱,有的只能敲上几声“边鼓”,围着主角跑龙套,虽不能单刀直入,似也能从旁窥得当年氛围之大概。

“作家小传”尽量配上肖像照片,并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形象为主。实在难找,则选用建国后的肖像;如无法找到的,只能空缺。配作家照片,也是一种结尾式的“亮相”,很像戏剧中的落幕锣鼓,“哐”的一声,到此结束。幕落人散,形象犹存,余音未绝,留给观者无穷之遐想。

如今,此书已成,这场戏也总算唱完。回想起一年前,在拙作《民国书影过眼录续集》尚未出版之时,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当家人就与笔者签订了此书的约稿合同,可见是看中了这本充满着情趣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书籍。现在想想,除了要感谢政一兄的“灵感”,更要向“远东”的当家人表示内心由衷的感激。

本书涉及到的史料面广,内涵也极为丰富,这对笔者的要求不低。笔者深感才疏学浅,还在学步,能完成此书,已经可说是“勉为其难”也。但笔者一点也不敢敷衍了事,而是一刻不停地在认真做这本书,因此唯一的愿望也便产生了:望读者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点辛勤的影子以及所付的心力,并能坦诚相见、不吝赐教!

张泽贤

2006年7月22日

后记

《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在写完最后一篇文章,最后一个字之后,更感到应该再讲一些与此书有关的话。

这大概就是“跋”的功能吧。在序文或正文中无法表达的意思,都可以在“跋”中一吐为快,这好像是在搭“末班车”,如果挤不上去的话,也便只好留下,等明天的头班车,或者只好自叹没趣,只好自知肚明。而这种做法对读者言,是最大的不尊重,读者该知道的却不让他知道,那无疑是罪过。因此,一个认真的作者,绝不会轻易放弃在“跋”中表达自己意犹未尽的话题。

那就再讲些与此书有关的意犹未尽的话题吧。

《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的“母本”《作家书简》,全书共收有74位作家88通书信。其中,鲁迅、茅盾、郭沫若、林语堂和苏雪林收有不止1通,唯鲁迅一人就收有10通书信,这些书信大多在先前出版的《鲁迅书简》中失收,故有着珍贵的史料与文献价值。本书在选择时,主要根据信中所透露出的史料价值来衡量,故选得有多有少:鲁迅、茅盾、郭沫若和林语堂均选两通。除这4位外,其他所选作家均选了1通。不过,也有一些作家因信函所含史料价值过于贫乏,或此作家的资料极少,故在此书中也没有被收进,这只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些未被收进的作家是:盛成、徐蔚南、徐霞村、徐调孚、查猛济和徐中玉。

根据叶灵凤在《读(作家书简>》所表达的意思,他就为“列在卷首的蔡元培先生,我们称他为作家,也于义未安。”叶氏的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有一个观念还得重新建立:从完整的新文学运动史的角度看,谁也无法抹掉“于义未安”的蔡元培先生,否则这段历史是怎么也写不出精彩来的。因此,把这位写过《中国新文学大系·总论》的蔡元培先生列于榜首,实在是远见卓识。叶氏还说:“还有陆小曼,也只能说是徐志摩夫人,或是当年的才女、闺秀,甚至是美人,但是到底说不上是女作家。”叶氏这点未说对,感觉上好像还抱有一定的个人情绪。其实,称陆小曼为作家,也不过分,她与徐志摩合写的五幕剧《卞昆冈》,是众人皆知的;陆小曼本人所写的中篇小说《皇家饭店》也显现出了她的文学才能,足可把她列入女作家之列,一点也不冤枉。其实,真正可惜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还有一些“出镜率”较高的作家并未被收入,比如闻一多、田汉、冯雪峰、王独清、成仿吾、朱湘、陈学昭、陈梦家、萧乾、张天翼、张资平、郑振铎、胡风、柔石、夏衍、曹禺、蒋光慈、穆时英、瞿秋白等。因此,这本《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也只能说是基本合格,大体上“收全”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手迹,不过仍还存有遗憾。

现今,虽然离《作家书简》出版时已有近60年,但是与这些作家有关,或者与这些书信所讲的内容有关,而且已经公诸于世的史料,说实话还未全部“浮出水面”,有的作家能够用以“说明”自己的材料很少,根本无法勾勒出他或她的基本骨架。有的作家因信末未署年月日,也使不少可能已经存在的史料,无法像血肉一样依存于骨骼之上,给读者看到的仍是一条筋和一根骨的可怜形象。当然,也不能否认,由于笔者对书法造诣不深,对手迹看花了眼,看错了字,也是在所难免的;或者因手头掌握的史料还不够齐全,或还有错误,在对作家进行描述时,可能还欠公允,或者说根本就把事情说错了,这种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如碰到这种情况,祈盼各位行家不吝赐教。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要想在以后有机会再描绘这些作家的形象时,能够更为准确与完整,既有血又有肉,还要能有精神气质。

另外,在书末还专门设了一个“附录”,内收与《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有关的3篇资料,一篇是平襟亚先生1949年2月10日写的《作家书简·卷头语》;另一篇是作家叶灵凤先生写于1962年10月15—19日、发表在香港《新晚报》的《读(作家书简>》。两篇文字都是本书不可缺少的“漂亮”而重要的“尾巴”。另外,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到底有多少人?笔者曾写过一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总人数》,此文代表一家之言,现也收在“附录”中,读者如有兴趣,当可一读。另外还附加了一篇林语堂写的《<人间世)发刊词》,选自1934年4月5日《人间世》第1期,此文写得很精彩,现在已经较难读到,故也被收录其中。当然,收它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此书中不少作家的书信,都与这份《人间世》半月刊以及它的编辑先生有密切关联,要深入解读这些书信,很有必要弄懂和读通《人间世》的宗旨。

还有,在“附录”之前,另外加有一篇笔者写的《中国现代作家‘纸头’谈屑》,由作家手迹谈到手迹收藏与赏玩,由手迹收藏与赏玩谈到手迹价格,从手迹价格谈到手迹的真伪鉴别,又从真伪鉴别谈到这本《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在实际操作中的工具性……反正,这是一篇准确意义上的私意我见,只能作为解读与参考用。在这篇文字之后,还根据现有的材料,选择了部分内容,附了一个近年来中国现代作家“纸头”拍卖的行情,可能不全,但作为赏玩与对照还是有一定用处的。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书中作家的排列顺序,是以作家姓氏第一字的音节排列,这样可避免因头衔、职务、名气等因素而排列不当的困惑。

最后,对此书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是一本史料丰富,可以赏玩的书籍;同时又是一本可以当作“手册”或“字典”,用来查对手迹藏品真伪优劣的工具书;同时,又能让已经作古的作家因排列公允而感到高兴的书——一本书要做到一举多得,实在也是不容易啊!

感叹之余,写此跋文。

张泽贤

2006年9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