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希泉、庄炎林父子,是福建千千万万优秀华侨、归侨、侨眷的代表!
本书主要写的是庄希泉、余佩皋夫妇与儿子庄炎林及其亲人为国为民的奋斗史,透过他们坎坷曲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代又一代华侨为居住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革命史、发展史、开放史紧密相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父子侨领(庄希泉庄炎林世纪传奇)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林玉涵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庄希泉、庄炎林父子,是福建千千万万优秀华侨、归侨、侨眷的代表! 本书主要写的是庄希泉、余佩皋夫妇与儿子庄炎林及其亲人为国为民的奋斗史,透过他们坎坷曲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代又一代华侨为居住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革命史、发展史、开放史紧密相连。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斐然的文采、充沛的感情,将庄希泉、余佩皋夫妇与儿子庄炎林及其亲人为国为民的感人事迹写出来。广大读者不仅能从中感受到庄氏父子精诚报国的风采,还可以领略一代又一代华侨薪火相传、永爱中华的心灵世界。 透过他们坎坷曲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代又一代华侨为居住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同,他们的命运更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革命史、发展史、开放史紧密相连。时至今日,这份与中华民族永不泯灭的血缘关系,仍是我们搞好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活水之一。 目录 序 开卷语 第一章 海风·海浪 被冀望的稀世之才 睁眼看世界,拒不顺从父亲的指挥棒 异端和叛逆者 为辛亥革命出洋募饷 万里长风再下南洋 归去来兮 第二章 风雨南洋 办实业,慧眼识得李光前 兴教育,南洋华侨女子教育之先驱 争国格,高擎反殖民教育苛例大旗 狱里狱外的黑暗与温情 法庭告败新马总督,婚礼不同凡响 第三章 并肩战斗的夫妻 回国求援,新娘子非常的“蜜月”之旅 惜别新加坡,患难中的双结晶 与陈嘉庚倾谈教育,南洋女中花开厦门鹭岛 暗潮涌动 国民党临时省党部的“夫妻店” 与英、日走狗的一场恶斗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第四章 大陆在这头,台湾在那头 触犯“大日本帝国法律”的志士 余佩皋遇险·妇运、农运双先驱 永家中华“庄一中” 大屠杀中幸脱险 第五章 流亡与革命 夫妻登报脱离国民党 蜉寄留痕菲律宾 二房东和奇女子董竹君 “九二八”前后的海内与海外 再次被捕,日领事馆地下监狱的一场风波 英年早逝的侨界“女丈夫” 第六章 抗日激流中的父子 辗转沪港,国破家何在 抗日救亡,从童子军到广西学生军 巨浪,巨浪,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父子桂林喜重逢 在猝然而至的“七九事变”中 冒险赴港,抢运变卖家产助抗战 解燃眉之急: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 来自盟军阵营的不速之客 生死临阳联队 父子先后陪都行 第七章 聚散两依依 大上海的红色记者 “共产党的尾巴”从香港再赴新加坡 作为中共中央的特使面邀陈嘉庚回国 与殖民当局政治部的交锋 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接受南洋华侨献旗 打回老家去 第八章 搭一座侨之桥 新中国,新华侨 华侨权益的代言人 协助陈嘉庚筹建全国侨联 南来北往的旧雨新知 第九章 峥嵘岁月 随贺龙赴苏联考察 下放侨乡晋江主政 国人瞩目的福建水电建设 凄风苦雨故人情 虎落平阳不减威 年过半百援非去 第十章 老树新花 九旬老翁再掌全国侨联 情牵海峡彼岸 中共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新党员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马前卒" 廖承志点将庄炎林 头一批“涉外婚姻”的台前幕后 邓小平关注一波三折的兆龙饭店建设 忍辱负重建丽都 旅游大国的背后 第十二章 晚岁流芳 百年人生,风范长存 三个月痛失三至亲 子承父业当“侨领” 闻名海内外的“中华第一老铁人” 以众为师的哲理诗人 海内外割不断的世纪情缘 庄氏父子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被冀望的稀世之才 夏日,亚洲的东岸。 劲吹的夏季风,驱赶着太平洋的洋流,自南向北,滚滚而来。这波涛,夹杂着赤道地区的热浪,携带着来自南洋的信息,不停不歇地拍打着大清王朝——这个古老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东部海岸线。 这是一条漫长的海岸线。从南海海岸的东兴逶迤北上,一直延伸到黄海 海岸的丹东,总长度达18000公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恐怕也是晚清王朝夜郎自大的资本吧。 在19世纪向着20世纪波翻浪涌行走的一天,台湾海峡西岸厦门湾一处海边,一群总角少年正在海边嬉戏。他们时而互打水仗,时而比赛泳技。不远处是一方小岛,状如青螺,伏在水天相接的万顷碧波里,好一幅自在恬然的图画。 忽然,波浪中传来一声惊叫,既而声音又戛然而止。循声望去,只见海水深处,一只小手伸出水面挣扎。不好,有人溺水了! “救命啊,有人溺水了!”伙伴们惊慌呼救。这些孩子虽然个个会水,但当真正有人溺水时却往往是内心惊惶,爱莫能助。 危急中,一位年纪稍长的少年不顾一切,向出事的深海处划去,顷刻消失在波浪里。 就在伙伴们惊惧问,只见波涛中探出一个头来,正是那少年。只见他右手拽着出事者的手臂,左手奋力向前拨水,一忽儿功夫即到了岸边。溺水孩子得救了! “喔!二哥真行!” 伙伴们纷纷涌向那个少年,像崇拜英雄那样围着他欢呼。 那个被众人唤做“二哥”的少年姓庄,名希泉,族名朝君,在家族堂兄弟中排行第二,家住厦门岛。明初洪武年间,朝廷开始在这个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因古时常有成群的白鹭于此栖息,是故又称鹭岛。他刚才救人的地方是厦门岛的内海边,隔水相望的小岛是中外闻名的风景胜地——鼓浪屿。 庄希泉祖籍泉州安溪县龙门乡榜寨村,这是福建闽南山区一个典型的农庄。据考证,庄姓源出两支。一支出自芈姓,以谥号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芈旅,死后谥号“庄”,是为楚庄王,其支庶孙有的以“庄”为氏。另一支出自子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州·氏族略》载,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字庄,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庄氏源自春秋,望出甘肃天水。春秋以后,渐渐向东南迁徙,至河南同始。唐僖宗广明元年岁次庚自(公元880年),黄巢起义,中原战乱频仍,河南光州固始人庄锐、庄森跟随王潮、王审知昆仲,于唐光启元年岁次乙巳(公元885年)人闽。后庄锐定居福清,是为福州一带庄姓开基祖。庄森则定居永春桃源里,是为泉州一带及移居海外庄氏的开基祖。森传八世裳,生四子,第四子日夏,徙居泉州,是为泉州开基祖。庄氏明正统年间人安溪县,分播于现在的龙门镇榜寨村、寮山村,龙涓乡举溪村,美岭村等自然村落。庄姓本是小姓,客迁南方犹不必说。据安溪县统计,到21世纪第一个春天,全县庄姓人数仅148人,其弱势由此可见一般。 中国传统的农村村落里,常有大姓欺小姓的现象,庄姓人家受欺之情不难想见。加上19世纪中叶,安溪县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粮食连年歉收,农家十之七八难以为生。庄希泉的祖父庄登山乃举家逃荒至厦门,全家以打零工、卖苦力维持生活。 厦门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与大小金门更是一衣带水。这个自五代后唐时期隶属泉州郡(府)治的海岛,是中国近代史屈辱一页的见证。1840年鸦片战争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英国炮火的胁迫下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不够,还得把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辟为通商口岸。古老中华的大门由此洞开,此后的中国,再也过不上一个安详之日,被开放的通商口岸犹甚。在西方列强裹挟着武力的洋风冲击下,厦门成为外国冒险家为非作歹的“乐园”,被强行打造成英、法、日、美、俄等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和诱拐华工、贱卖为奴的重要巢穴,也是列强进一步侵华的桥头堡之一。厦门对外开埠后,畸形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来往商贾过客和穿梭于五大洲、三大洋的船舶激增起来,码头工人、小商小贩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闽南一带的许多贫苦农民纷纷到此港口讨生活,庄登山正是这里众多码头工人中的一个。 庄登山身强体壮,能吃苦,还不失精明。初到厦门当码头搬运工,他大活小活都揽着干,连运价低廉的木材、石矿也从不拒绝。加之他省吃俭用,一段时间后便积蓄了一小笔钱财。他以此为本钱,做起了小本经营。先做挑货郎,后摆水果摊,贩卖南北杂货、土特产品和文具用品等,生活倒也混了个温饱。 庄登山膝下育有三子二女。长子庄有沙,老实憨厚;次子庄有理,生性聪慧,颇谙商道;满子庄有才,略通文墨。庄登山把振兴家业的希望寄托在次子身上。庄有理也不负父望,少年即独自一人走南闯北,协助父亲打理买卖。没几年,庄氏商业即颇具规模,在厦门打响了“庄春成”的商号,成为闽南有名望的商贾了。 庄有理成年后,娶安溪同乡姑娘林勤慎为妻。1888年9月9日(清光绪十四年八月初四),林氏生下一子。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给此殷实之家带来了莫大的欢乐。初为人父的庄有理更是将其视若掌上明珠,请了两个保姆好生看护。骨子里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庄有理,期待儿子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将来朝拜君王,出将入相,故循朝字辈为子取名朝君,随后又名希泉,冀望其成为稀世之才。 19世纪末的厦门与全国各地一样,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是这个罪恶社会见惯不怪的“常态”。那些小商人、小资产阶级也连连受到外来工商业的冲击,挣扎在破产的边缘。然而,这些对庄家似乎影响不大。庄有理凭借出众的管理与经营才能,周旋于各大商贾和外来产业之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少年庄希泉不识愁滋味,在厦门岛虎头山下自家后院里,无忧无虑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桃花源般的生活。及长,他就和伙伴们追逐着阳光和海风,来到海滩寻找五彩贝壳,在温柔的海水里流连忘返。发生在厦门、发生在近代中国的悲惨景象,还轮不到这个富家孩童去面对。 庄有理有着中国传统商人典型的行为和心理。勤劳、精明、守信用、讲究和气生财,使得他不断取得成功。随着资本的壮大,他逐步把经营的触角大到台湾、上海等地。经营的物品也不断扩展,除了南北杂货外,还涉足 地产、运输等产业。按照阶级分析法,到19世纪末,庄家通过合法经营, 走上了小商小贩——中等商家一小资产阶级家族的发展道路。 可贵的是,发家致富并没有使庄有理头脑发热,他仍过着朴实的平民生活。也许庄有理不知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但对于类似“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家之计在于和”的增广贤文,却是熟稔于心。在家族同辈中,庄有理虽排行第二,却担任着大管家的职责。他重视亲情,但不偏爱,即便是逢年过节,大家族里发点银两、衣物、首饰等,他历来是一碗水端平,不分远近亲疏、嫡出庶出。庄有理还富有眼光地将弟弟庄有才送到外地读书,“家里得有个读书人”,庄有理一直强调这个观点。 1896年9月的一天清晨,8岁的庄希泉被父亲早早地叫起,漱口、用餐、沐浴、更衣,还有母亲没完没了的叮嘱,他隐隐感觉到一丝异样。 一会儿,父亲牵着他的小手上路了,告诉他,今天带他去学馆拜先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后再不能无节制地疯玩下去了,得读书,只有读好书,才能出人头地。 跨过一道高高的庭院门槛,一位身着长衫、银须飘飘的先生正站在屋檐下,静静地等候着他们。朝君,快快拜过先生。”庄有理拉着儿子的手,急急催道。不忙,先拜过圣人牌位。”先生眼光威严地注视了庄希泉一眼,神情肃 穆地引领他进了堂屋。 堂屋里烟雾缭绕,一张八仙桌紧靠北墙,桌上摆放着蜡烛、香炉和五颜六色的各类祭品,墙壁正中挂着一幅陈年旧画。画中老者自然朴实,长须灰白,双唇微张,眼睛里透出和蔼的神情,他手持节杖,头上戴冕,一些线穿的珠子垂在眼前。这便是在思想界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孔子孔圣人了。 焚香、三跪九叩;再焚香,再三跪九叩。庄希泉晃着脑后的小辫子,先后拜过画里和眼前这一死一生两位老师。从此,他作别了那童年的世界。P3-6 序言 屈指算来,庄希泉同志离开我们已有整整18个年头了,但我却依然清楚地记得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记得他“永爱中华,此志不渝”的人生座右铭。 庄希老祖籍福建安溪,我有幸与他同乡。作为侨乡大省,福建的“侨”有着光辉的历史,除了“华侨旗帜”陈嘉庚外,庄希老是不可忽略的一位。解放后,福建省历任领导对侨务工作都很重视,注意发挥 “华侨”的优势。项南同志曾把侨务工作列为福建20世纪80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同志将侨务工作简练地概括为“侨是历史”、“侨是优势”、“侨是力量”、“侨是形象”。由是这般,福建各方宣传侨贤、侨情,借此打好。“侨牌”,搞得有声有色。宣传侨界先贤人物、英模事迹自是应有之义。前些天,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送来一部反映庄希老风云一生的书稿,希望由我作序,我欣表同意。我想,这大概是纪念庄希老的最好方式了。 庄希老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为民主革命两次下南洋筹款,后又赴新加坡办实业、兴教育。期间,他与夫人余佩皋等人领导、发起了有二十多万侨胞参与的反对殖民当局压制华侨教育的斗争。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庄希老与夫人余佩皋在厦门双双加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国民党,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并因此而入狱,备受折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庄希老夫妇毅然退出国民党组织,在我国上海、福建及菲律宾等地开展反蒋抗日活动,由此再次获罪入狱。抗日战争期间,庄希老先后在香港、桂林、重庆等地从事抗日工作。尤为感人的是,他在广西期间,毁家纾难,与时任中共地下党员的儿子庄炎林等冒险潜入已被日寇占领的香港,将二十多箱家产设法搬运出来,变卖所得全部捐和技术,兴办实体,开创了侨务工作新局面,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与和平统一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卸职后,他退而不休,继续为侨务等工作发挥余热。其中,他发起并参加了我国首届铁人三项马拉松比赛,被誉为“中华第一老铁人”,他在锻炼、健身、养生等方面的经验和特色,尤其是他的《六六赠言》和《健康赠言》,为海内外社会大众所津津乐道,产为传颂。 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以父子合传的方式,以详实的史料、斐然的文采、充沛的感情,将庄希泉、庄炎林父子的感人事迹写出来,传之众人,很有意义。广大读者不仅能从中领略到庄氏父子精诚报国的风采,也可以感受一代又一代华侨薪火相传、永爱中华的心灵世界。这部洋洋40万言的著作,写的主要是庄希泉、庄炎林父子及其家人为国为民的奋斗史,但透过他们坎坷曲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代又一代华侨为居住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革命史、发展史、开放史紧密相连。时至今日,这份与中华民族永不泯灭的血缘关系,仍是我们搞好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活水之一。 时间一晃而过。这些年里,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祖国统一大业有了新进展,海内外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作为老一辈侨领,庄希老如果九泉之下有知,想必一定是十分快慰的。而作为生者,我们当效法楷模,见贤思齐,完成前人未竞的事业。 后记 《父子侨领——庄希泉、庄炎林世纪传奇》于2003年10月开始着手收集材料,2004年下半年开始撰写,经过两年的努力,始有现在这模样。 福建是全国第二大侨乡,老一辈华侨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人生和业绩,理应在党史工作者的笔下得到忠实反映。庄希泉、庄炎林父子,是福建千千万万优秀华侨、归侨、侨眷的代表,他们先后担任全国侨联主席,这是独一无二的人文风景。把他们的传记合二为一,是我们写作上的尝试。这部长篇传记的推出,如果能帮助读者追忆、缅怀侨界的先贤人物,并进一步鼓励海内外炎黄子孙见贤思齐,为国家、家乡的建设做出更大努力,我们的心血便没有东流。 本传记撰写作由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林玉涵牵头组织,易向农写出第一稿二十多万字,钟兆云修订并增写二十多万字内容。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有关单位和热心同志的关心、帮助和支持。编撰期间,编写人员采访了伍洪祥(福建省政协原主席)、梁灵光(广东省原省长)、韦纯束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王唯真(新华社原副社长、代社长)、陈白皋(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彭光涵(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肖岗(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李玉莺(中国旅游协会原常务副会长)、黄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陈盛年(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以及尹伊、肖雷、吴书剑、张春山、刘瑜、陈耀明、庄朝亨、庄朝旺、许静梅、陈隆华、赵月华、程京献、傅克、黄顺达、许森源、梁永享、卢蒙坚、阳雄飞、胡习恒、吴文铿、姜中卫、杨秀波等同志。他们分别是传主的同事、战友、亲友、故交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活生生的材料。我们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国家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桂林市委党史研 究室、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安溪县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了查档及采访等便利。在此,谨向上述同志和单位致以诚挚的谢忱。 尤值提及的是,我们在北京近两个月时间里,长时间采访了本书传主之一庄炎林和夫人雷应申,并得到诸多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初稿完成后,庄老又逐字逐句地审看,一丝不苟地修订。在我们零距离的接触中,鹤发童颜、腰板挺直、耳聪目明的庄老,每天都是精精神神的。他的客厅俭朴而宁静,茶几旁、桌子上堆满了书报杂志,透出浓浓的墨香。墙上显眼地挂着主人最喜爱的一幅照片,那是庄老出访德国柏林时拍摄的马克思、恩格斯塑像,表明了主人始终不渝的信仰。让我们不敢相信的是,有好几次采访都持 续到凌晨时分,庄老却丝毫没有倦容,敏捷的思维也没有因之受到影响。第 二天,他又照常起来锻炼、学习和工作。 尚需一提的是,我们在写作中以史实为准绳,书中所涉人物和事件均无虚构,皆系经严谨考订、求证后再行下笔的,唯因传记文学的体例关系,未便作一一注释。请读者谅之,并放心当做信史来读。 “认定一项于国于民有利的事业,执著地追求下去,对过去不后悔,对现在不攀比,对今后有信心,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身强体健,多作奉献。”这是庄炎林留给我们的哲理警句,我们谨以此收尾,并奉献给亲爱的读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