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苹果酒屋的规则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约翰·欧文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约翰·欧文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本书是欧文的代表作,讲述了年轻人荷马的成长历程:离家出走,寻找真爱,定位人生。该书经欧文本人改变为剧本,搬上银幕,于200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多项殊荣。

内容推荐

本书是欧文的代表作,讲述了年轻人荷马的成长历程:离家出走,寻找真爱,定位人生。身为孤儿的荷马,生活在美国缅因州的圣克劳兹孤儿院。孤儿院的拉奇医生将自己的医术悉数传授给荷马,包括当时尚不为法律允许的堕胎手术,并希望荷马能够继续承他的事业,但在拉奇医生父亲般的关爱和呵护下逐渐迈向成年的荷马却向往医术以外的东西,渴望学习生活的规则。后来,他跟随前来堕胎的坎蒂及男友华力一道离开孤儿院,来到华力家的观海苹果园工作。二战爆发后,华力奔赴战场,荷马与坎蒂坠入爱河。但是面对从战场上残废归来的华力,坎蒂和荷马只能选择分手,他们爱情的结晶安琪尔也成了荷马的“养子”……全书围绕着荷马在燃情岁月里的悲、欢、离、合展开,反映现实生活不乏遗憾、忧伤,但同时又给人以向往和希望。该书经欧文本人改变为剧本,搬上银幕,于2000年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配角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多项殊荣。

目录

第一章 孤儿园的孩子

第二章 上帝的工作

第三章 缅因州王子,新英格兰国王

第四章 年轻的医生

第五章 荷马食言

第六章 观海果园

第七章 大战前夕

第八章 机会出击

第九章 缅甸上空

第十章 十五年后

第十一章 违反规则

试读章节

在缅因州的圣克劳兹孤儿院里,有一所附设医院,里面有两位护士专门负责为男孩部的新生儿取名,并查看他们的小鸡鸡割包皮后的愈合情况。当时(一九二几年),在圣克劳兹出生的所有男孩都得割包皮,因为孤儿院的医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治疗过许多没有割包皮的军人,并因此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位医生还兼任男孩部的负责人。他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对他而言,割包皮不是什么宗教仪式,而纯粹是出于卫生考虑采取的一项医疗措施。他名叫韦尔伯·拉奇。由于拉奇(Larch)还是一种落叶松的名称,所以,尽管他身上一年到头都散发着乙醚味,他手下有位护士还是会由他而联想到那坚韧、长青的大树。不过,她不喜欢韦尔伯这个怪里怪气的名字,觉得将这么个怪名字与挺拔的大树联系在一起,简直是可笑之极。

另一位护士则自以为爱上了拉奇医生,所以每轮到她为孩子取名时,她总是选择约翰·拉奇或约翰·韦尔伯之类的名字(约翰是她父亲的名字),要不就是韦尔伯。瓦尔希(瓦尔希是她母亲的名字)。尽管暗恋着拉奇医生,她却只是把拉奇当作一个单纯的姓氏,每次想起他,也绝对不会联想到什么大树。不过,她倒挺喜欢韦尔伯这个词,既可以当名,也可以是姓,所以,只要她用腻了约翰这个名字,或者遇到同事批评她老是把这个名字用来用去时,她就会勉为其难地换个花样,来个罗伯特‘拉奇或杰克·韦尔伯什么的(她似乎不知道杰克常常是约翰的昵称)。

这个故事的小主人公如果是由这位头脑单纯、患了单相思的护士来取名,八成又是什么拉奇呀,韦尔伯呀,要不就是约翰、杰克、罗伯特等等,那可真是要命!好在这一次轮到了另一位护士,于是他便成了荷马·威尔士。

这另一位护士的父亲以帮人挖井为生。干这一行十分辛苦,工作必须高度认真,精确细致。在这位护士看来,她父亲正好具备这些品质,从而使“威尔士”这个名字带上了踏实而深沉的色彩。至于“荷马”,则是她家以前养过的一只猫的名字。

这位安琪拉护士——几乎所有人都这么称呼她——在为孩子取名时,很少有重复,而可怜的爱德娜护士则将“约翰·韦尔伯二世”用了三次,将“约翰·拉奇三世”用了两次。在安琪拉护士的脑海里,装满了各种新奇有趣的名词,她别出心裁地将它们用作姓氏,如梅波、菲尔兹、史东、希尔、诺特、戴伊、华特斯等;至于名,则借用她家里那些已经过世的宠物的名字,尽管也不大富有创意,如菲力克斯、富兹、史莫奇、山姆、斯诺伊、乔、卷毛头、艾德等。

对大多数孤儿而言,护士们取的这些名字都是临时性的,因为许多人在出生不久就被领养(男婴被领养的成功率高于女婴)。在他们降生之后,最早给予他们照料和爱抚的女性是安琪拉护士和爱德娜护士,可这些孤儿被领养后,由于年龄太小,往往淡忘了对她们本人的记忆,又怎么会对她们取的名字有印象?更何况拉奇医生坚定不移地谨守一条原则,决不将这些名字告诉孩子们的养父母。圣克劳兹孤儿院的院方认为,孩子们离开时,应该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开端。不过,在安琪拉护士、爱德娜护士甚至拉奇医生的心目中,他们的约翰·韦尔伯、约翰·拉奇,以及菲力克斯·希尔、卷毛头梅波,乔·诺特和史莫奇·华特斯们会永远保留这些名字,而对那些难以被人领养而长期留在孤儿院的男孩们来说,则尤为如此。

但荷马·威尔士却始终都叫荷马·威尔士,因为他虽然多次被人领养,却没有一次成功,到头来总是回到圣克劳兹。大家不由得认为荷马是有意要以孤儿院为家。要接受这一点并不容易,可安琪拉护士和爱德娜护士不得不承认荷马·威尔士是属于圣克劳兹孤儿院的孩子,最后,拉奇医生也只好接受这个事实。鉴于这个孩子顽强的决心,他们也就不再让人领养荷马。

安琪拉护士对小猫和孤儿一向宠爱有加。她有一次说,荷马·威尔士一定是特别中意她取的这个名字,因为,为了保住这个名字,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十九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缅因州的圣克劳兹镇曾经是一个木材集散地。人们利用这里平坦的河谷之便,修筑了道路以利运输,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镇,并建起了商店。这里最早的建筑物是一个锯木厂,最先来此定居的是法裔加拿大人,他们多是伐木工或锯木工。接着出现了车夫和船夫,再后来又有了妓女、无赖和罪犯,最后便有了一座教堂。第一个木材站就叫克劳兹,因为这里的河谷地势低缓,云遮雾罩,湍急的河面上弥漫着难以消散的水汽,而上游三英里之处有座瀑布,轰鸣的河水激起漫天水花,使得这一带总是氤氲朦胧。第一批伐木工人抵达这里时,惟一妨碍他们滥砍森林的就是黑苍蝇和蚊子。这里地处缅因州内陆,讨厌的蚊蝇恰恰钟情于这湿气笼罩的谷地,而不喜高山上的凛冽空气或海边的清新阳光。

韦尔伯·拉奇不仅是孤儿院的创办者兼住院医生以及男孩部的负责人,而且还自封为小镇上的历史学家。根据他的说法,原本名为“克劳兹”的木材站,后来却加上了一个“圣”字,完全是因为“当时来这里的人笃信天主教,喜欢在所有东西前面都加上一个‘圣’字,似乎这样就能赋予它们某种高贵的色彩,而这种高贵的色彩是它们天生难以拥有的”。等到“克劳兹”改名为“圣克劳兹”,昔日那个以伐木为主的小镇已经变成了以锯木为主,原本郁郁葱葱的广袤森林也早被砍伐殆尽。往日的河面上一度浮满木材,伐木站里曾经可见成群的瘸子,这些人的腿不是从树上掉下来摔折,就是被倒下来的树干压断。如今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锯好的木材堆成小山似的在烈日下曝晒,漫天飞扬的锯木屑有时细得用肉眼都难以发现,却无所不在地钻进人们的鼻孔和肺里,抑制不住的喷嚏声和哼哧哼哧的呼吸声随处可闻。小镇已经是满目疮痍,被锯木厂的利锯弄得遍体鳞伤,并毫不掩饰地袒露着自己的残缺。在圣克劳兹,不管是阴冷潮湿、漫长多雪的冬天,还是阴雨绵绵、闷热难耐的夏日,天空中总是雾气迷蒙。如今,那刺耳的锯声已经与这迷蒙的雾气一样,似乎永远挥之不去,只有极为少见的大暴雨才能偶尔带来一点改变。

在缅因州的这个地区,只有在三四月份积雪融化时,人们才能稍稍感受到一丝春天的气息。在这个期间,路面往往泥泞不堪,笨重的锯木设备无法挪动,整个小镇的生产陷于停顿,人人足不出户。春天一到,融化的积雪使河水猛涨,水流湍急,根本无法行船。圣克劳兹的春天是问题百出的季节,人们酗酒、吵架、嫖娼、强奸,到处闹事。这儿的春天还是自杀的季节。孤儿院的种子正是在春天被广泛播下的。P1-3

序言

真正的规则出自心灵——《苹果酒屋的规则》译序

约翰.欧文(John Irving)是誉满全球的美国当代作家。他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编织了一幅幅关于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的立体图景,他的作品往往场面恢弘,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十分宽阔。从1968年发表《将熊释放》(Setting Free the Bears)至今,欧文已相继有十余部长篇小说问世,包括《加普的世界观》(rI’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1978),《新罕布什尔旅店》(The Hotel New Hampshire,1981),《苹果酒屋的规则》(TheCider House Rules,1985),《守寡一年》(A widoW for a Year,1998),《第四只手》(TheF0。rth Hand,2001)等,其中有多部作品被搬上银幕,而经欧文亲自改编、米高梅电影公司发行的电影《苹果酒屋的规则》(又译《总有骄阳》),获得了2000年两项奥斯卡奖及另外五项提名,欧文为此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欧文作品的题材多涉及失踪的孩子或缺席的父母,这显然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欧文1942年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艾克斯特。早在他出世之前,他的父母即已离异,当他6岁时,他的母亲再婚,其丈夫领养了欧文。于是,欧文跟着母亲和当历史教师的养父长大成人。他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也不曾萌发过寻找父亲的念头。

欧小时候性格内向,并患有阅读困难症,所以学业平平,但很早他就立志要当作家。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学习期间,欧文结识了年轻的南方作家约翰·杨特(JohnYount),两人的交往进一步增强了欧文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不久,欧文获得一笔去欧洲学习的奖学金,他选择了地处维也纳的欧洲研究学院。这段求学经历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将熊释放》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欧文的个人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981年,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异。在他母亲看来,经历了婚姻不幸的欧文应该能够理解她与欧文生父之间的恩恩怨怨,于是交给他一扎信件和剪报。欧文从中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父亲曾经服役于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奔赴亚洲战场作战,可不幸的是,他驾驶的飞机在日:军占领下的缅甸上空被击落,他和其他的机组成员下落不明,直到四十天之后,他们才奇迹般地徒步抵达中国。父亲这段死里逃生的不寻常经历被欧文写进了《苹果酒屋的规则》中,成了华力·华辛顿的英雄之举。

1987年,欧文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他的妻子也是他的经纪人。目前,他与家人居住在佛蒙特州的格林山。

《苹果酒屋的规则》所叙述的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主要围绕堕胎这个敏感问题而展开(在当时的美国,堕胎还没有合法化)。韦尔伯·拉奇是缅因州圣克劳兹孤儿院的创始人兼院长,他是一位独身的产科医生,并有长期的吸乙醚史。出于对一段往事的极度愧疚以及对那些想要堕胎却求助无门的孕妇的深刻同情,在孤儿院的附属医院里,拉奇不仅替那些不幸的女性接生(从而制造了不少孤儿),有时也按照孕妇本人的意愿,秘密帮她们堕胎。拉奇与手下的两名护上细心照料着孤儿院里的每一位孤儿,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接受教育,谨慎地选择他们的领养家庭。

荷马·威尔士是其中一名普通的孤儿,他多次被人领养,却始终没有成功,因此成为圣克劳兹孤儿院的特殊“问题”。随着荷马一天天长大,拉奇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荷马的责任感。他让荷马参与孤儿院的日常事务,鼓励他承担起为孤儿们朗读《大卫-科波菲尔》和《简·爱》的任务。与此同时,他还一点一滴地向荷马传授妇科知识。出于父亲对儿子般的深爱,他一方面希望荷马能够留在他的身边,并在日后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帮助那些缺乏关爱的妇女和儿童,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勉强荷马,只求荷马在学会明辨是非对错之后,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已经在圣克劳兹度过十几个春秋的荷马并不满足于孤儿院这个狭小单调的天地,而是一心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像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一样,他向往着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他抓住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新结识的朋友一道来到位于海边的观海果园,从而踏上了发现自我的心路历程。观海果园的生活与圣克劳兹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他见识了大海的宽阔无边,领略了现代文明的新鲜神奇,体会了自由、友谊、爱情的美好滋味,也目睹了背叛、乱伦、斗殴的丑陋现实。最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归属,毅然重返孤儿院。

苹果酒屋是果园里必不可少的建筑,里面有各种榨汁及储藏设备,还包括供季节性流动工人(黑人)暂住的宿舍和厨房。每逢观海果园的收获季节,在苹果酒屋厨房里的电灯开关旁边,总是例行公事地贴有一张规则,对工人们在酒屋里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多年之后,荷马才渐渐明白,苹果酒屋的规则实际上只是一种被视若无睹的虚空权威,除了荷马之外,根本没有人将它们放在心上。人们真正遵守的是潜藏在自己心灵的规则:黑人有黑人的规则,白人有白人的规则。而坚守在圣克劳兹孤儿院的拉奇显然也有属于自己的规则,所以才甘冒风险,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正是在解读“苹果酒屋的规则”的过程中,荷马经历了成长的困惑,学会了生活中的各种妥协,并清楚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

欧文自称为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他的题材却紧密联系二十世纪美国的社会现实。在《苹果酒屋的规则》中,既有对穷人生活的细致描写(如孤儿、黑人),也有对现代文明的诙谐指涉(如汽车影院、温水游泳池、费里斯转轮),还有对历史事件的微妙影射(如大选、战争、麦卡锡主义)。这部作品还充分体现了欧文精湛独到的叙事风格。他娴熟地运用分叙、插叙、补叙等技巧,在大起大落的场景之间游刃有余地来回穿梭,驾轻就熟地操纵着画面的切割与连接、情节的转折与拼合以及主题的阐发与过渡。尽管他常常将多处头绪同时撒开,数条线索相互交织,初看时显得零散玄秘,可是,所有的细节到头来却能各就各位,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从而建立起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秩序感。

作为当代美国极具影响的作家,约翰·欧文的作品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读者。我很感激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们,由于他们的慧眼识珠,约翰’欧文也在向我们中国读者走来。毫无疑问,在再现原作风貌方面,拙译定有许多“亏欠”之处,但相信读者仍能发现其难掩的异彩,并挖掘出作品的丰厚价值和深邃意蕴。

译者2002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