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史阅世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元济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张元济数十年阅世感悟、治史心得首次结集出版。重温中国近代风云变幻,展现一代学者大家风范。学术新陈代谢,整齐流略待斯人。

内容推荐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在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记忆;文字发明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皮能写书的本领。

目录

代序 从张元济谈读书治学

上编 阅世随笔

 中华民族的人格

 环游谈荟

 论孔子在今日的地位

 新治家格言

 我国现存和将来教育的职责

 在纽约中国留学生会馆演说

 中国出洋赛会预备办法议

 在海盐两日之所见所闻

 拟请修复胡墓并拨还墓田以资修葺公呈

 敬告沪学会诸君

 谈绑票有感

 论粤汉铁路事

 古文苑为朱菊生作

 农村破产中之畜牧问题

 东方图书馆概况·缘起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日月星辰系焉

 议改良留学日本办法

 请勿将变通奖励学生章程与变通奖励混而为一

 上光绪奏折

 上光绪奏折

 上庆亲王手折

 为设立通艺学堂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文

 代外务部拟办理储才馆事宜奏折

 关于学费标准致学部堂官书

 关于教会学校章程致学部堂官书

 就学堂章程草案致学部堂官书

 为寺庙办学致学部堂官书

 议管理留学欧美学生办法致学部堂官书

 议制定奖励办学章程致学部堂官书

 条陈外交学堂事宜说帖

 戊戌政变的回忆

 拟制新式排字机议

 题颜雪庐先生大考第一卷后

 请修饰曲阜孔庙孔林议

 祝商务印书馆三十年纪念

 王氏补辑考证

 文学竺岩张君家传

 谢锺英先生传

 敬题谢太傅遗像

 题冒巢民先生小像

 归耕图

 答友人问学堂事书

 题颜骏人属书董玄宰所进明思陵金笺画扇

 题李笋香先生遗像

 甲申合郡同集鸳湖修锲记

 高翰卿先生八十寿序

 祭四弟文

 公祭熊秉三先生文

 谒胡孝辕先生墓记

 汪府君圹铭

 潘君博山墓志铭

中编 读史札记

 德诗汉译序

 送简庵入滇序

 题嘉庆十年路鋅续修《平湖县志》后

 为孙宝田题《璇闺课子图》

 题《朱屺瞻画逸我文艺社草堂讲学图卷》

 为陈思明题《康长素书札》

 再跋《康长素与沈子培书》

 《郎亭廉泉录》跋

 记《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润始末

 《四部丛刊》刊成记

 重印《四部丛刊》刊成记

 简本《康熙字典》小引

 《埃及近世史》序

 《法学协会杂志》序

 浙江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序

 《马相伯先生年谱》序

 《德诗汉译》序

 《美国不动产抵押放款之研究》序

 吴绶卿先生遗诗序

 续修滕县志序

 鄂轺载笔序

 为许良臣题许文恪暨仁山阁学应制卷子

 题张豫泉同年六十年前乡榜题名录

 谭文勤师会试墨卷及复试卷跋

 高夔北先生殿试策卷跋

 刘屏山先生集跋

 夷白斋集跋

 今献汇言题辞

 题潘博山藏缪小山辑友人手札

 刊印携李文系征集遗文启

 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开幕式上致词

 就影印四库珍本答记者问

 在商务印书馆董事会第431次会议上的发言

 在商务印书馆董事会第432次会议上的发言

 在商务印书馆董事会第433次会议上的发言

 在商务印书馆董事会第443次会议上的发言

 《中华民族的人棚书前题辞

 呈为设立私立合众图书馆申请立案事

 在德国捐赠东方图书馆书籍赠受典礼上的讲话

 在法国捐赠东方图书馆书籍赠受典礼上的讲话

下编 诗词唱和

 题《沈子培海日楼图》

 西藏解放歌

 赠井田东阳少将

 题刘澄如七十小像

 题萧俊贤画

 读金君幼昌传

 读黄节母苦命行题

 哀舞女

 哀女奴

 床前月寄陈叔通

 唁陈叔通丧偶

 题赠君九令妹

 戊辰暮秋至日本东京观静嘉堂藏书。赠岩崎男爵,兼示冈部长景、服部宇之吉、安井小太郎、德富猪一郎、姊崎正治、宇野哲人、盐谷温、中村久四郎、久保得三、诸桥辙次、石田干之助。滑川达、内野五郎三、永山近彰、长泽规矩也暨京都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长尾楼太郎、神田喜一郎诸君子并斯文会会员

 题《孤山补梅图》

 又七绝四首

 陈澄中得宋刻荀子绘《荀斋图》属题

 陈慎侯先生重游泮水,诗以颂之

 张海楼同年令嗣武宏空军少尉,战殁于汉口,诗以哀之

 叶揆初七十生日

 题瞿君良士先德《虹月归来图卷》

 为葛书征题《明清名人刻印汇》

 奇女吟

 跋《朱屺瞻临王孟端松竹卷》

 朱君屺瞻以所辑明人书扇假阅,凡数十通,有奇节淑行者汇列在前,反是者别附于后,寓劝惩于赏鉴中,用意甚正。谨赋长句即乞教正

 题邹忠介书赵父毅传并书后黄忠烈书公集序墨为常熟赵敢夫作

 冒雨由华顶至上方广寺,答沅叔见怀即步原韵

 丙寅春,敬题毓珊姻伯大人遗像

 戊辰初冬,过内藤湖南山斋,晤谈甚欢,谨志

 别府间歇泉

 仲咸先生开九华诞兼值重游泮水,撰句奉贺

 福开森博士、韦美瑞夫人金婚纪念,撰句拜贺

 八月廿三日,炮弹中先施楼上,死难者数百人,诗以吊之

 熔西先生盖棺之日,获睹遗容,今又瞻遗像,赋此志痛

 挽陶兰泉

 挽叶揆初

 挽仲良叔祖

 一九五一年除夕失眠口占(用新名词)

 丙辰九月游天台,遇宗镜上人,导游数日,阻雨不克,尽穷其胜,今将别去上人,有诗见惠,即步原韵

 竹庄坐石梁上摄影,沅叔赋诗赠之,用原韵为和

 丙辰秋日游天台,阻雨,匆匆返沪桐柏圆明宫。叶纯素道人追赠以诗,即步原韵奉答

 挽严范孙先生步自挽原韵

 乙亥初夏,偕陈理卿、叶揆初、徐眉轩、刘培余诸子暨葛词蔚亲家,同游太华,寓北峰真武官,过无锡,遇霁云女士,遂同游东西南中峰诸胜,女士有诗见贻,即步原韵

 余与金息侯先生不通音问三十余年,然时闻先生言论,未尝不殷殷向往,比承寄示六十自述诗,并附以近著数种展诵,尤深景慕,谨步

 原韵奉和

 和郭沫若《归国书怀》步原韵

 任之自长沙以七律二首见寄,依韵奉答

 和黄肯堂甲申同入学嘉善人八十自寿诗

 寿戴表姑沈太夫人百龄暨哲嗣雨农表弟七旬同庆

 揆初七十生日余有寿诗揆翁有和作余复步原韵一首

 宗庆世兄出示先文恭公师与先外舅许恭慎公戊子秋闱唱和诗卷。忽忽六十年,遗墨如新。而沧海变迁至于此极,瞻望师门,不胜人亡国殄之感。敬步原韵,赋成短什,沘写竟为之泫然

 久病渐起聆医言有感

 宣统庚戌六月至比利时,游马士河。书此志慨,兼示子琦

 丁卯九月二十二日夜,盗入余家,被劫而去,留居窟中凡六昼夜,口

 占十绝,聊以自遣

 依韵答和适之先生

 戊辰暮秋与心南同游日本,至严岛,宿宫岛旅馆。步入肆中购得此杓,云可邮寄,心南索诗如左

 长崎雨中登山买松不就

 和盐谷节山步原韵

 赠静嘉堂藤田昆一君

 赠静嘉堂饭田君

 赠内野皎亭

 赠山崎正董君

 散原先生卜居匡庐,弥见矍铄,今岁欣逢八旬正寿,谨集查初白庐山纪游诗成四绝句,借申颂祝

 赠傅沅叔

 咸阳道中口占

 由西安乘车至华阴,将登华岳。县长马君子翔迎于驿中,下山后招至衙斋午饭,情谊殷拳赋此以谢

 游华岳毕,乘轿下山。山形陡峻,特倒坐以避其险,拈此解嘲

 至郑州遇霁云女士偕其弟永昭见访。翌日招饮,登堂拜母,并晤其季

 弟永昌。既饱盛筵,即席赋谢

 民国廿六年九月挽粹和侄孙

 挽陈伯岩

 光绪戊戌政变,六君子以身殉国,余亦去职。先后罹党祸者二十余人,忽忽四十年,沦丧几尽。今秋伯岩逝世,存者仅秉三及余二人而已。拔可出示暾谷遗墨,属为题记。感喟不能成一字,前日作诗数首吊伯岩,拔可复敦促之,率赋二绝。追思往迹,为之泫然

 庚辰冬日,余因患癃闭,入上海大华医院疗治。今渐就痊,还家休养。病中蒙亲朋殷勤存问,只以体力未复,尚未能趋前诣谢,至深惭歉。

 病榻无聊,率成俚句八首,谨先录呈,借博一粲。

 沅叔仁兄同年寄示七十自述,捧读再四,于聚书游山二事,言之特详。因成二小诗为献,伏乞教正

 挽汪仲谷

 挽孙伯恒

 王君九七十生日

 陈廉斋属题黄花岗图

 敬修仁兄八十生日,朋好作册介寿。敬呈二绝,借博一粲

 题顾防《山村消夏图》

 题海盐海乐《三江邨消夏图》

 题和卿先生遗像,用沈淇泉同年韵

 题《郭河阴谿山行旅图》为伊近岑峻斋子

 题香池弟妇钮意丹女士画

 又五绝一首

 查金钞

 交易所

 为商藻亭题《寒灯听雨图》

 自病院还家,赠姚彭二护士

 奉赠小松一盆并附小诗一绝,沧舟先生清览

 以小松赠王志莘夫妇并系以诗

 庚寅岁暮告存

 本公司同事七人退休,因病未能参与话别,诗以送之

 挽颜惠庆

 别天顺吾友

 别全国人民

 别沈衡山

 别自身

 别众友

 别商务印书馆同人

 别顾起潜

 别唐蔚芝

 别李拔可

 留别绝句

 志莘兄嫂同鉴,前日辱临失迎,歉歉。重荷嘉花之赐,再呈两绝,即乞教正

 喜见旧栽白杜鹃

 拔可道兄赠我翁松禅师墨绘双忠祠前银杏画幅

 以松树两盆赠拔可媵之以诗

 王志莘世嫂惠我雪客莲一盆,赋诗为谢

 挽李拔可

 追述戊戌政变杂咏

 和陈叔通出国纪事俚言七绝二十三首

 畹华先生冠世才华,妙解音律,贯通今古,协谐雅俗。昆黄推为绝谊,中外艳其盛名;援朝义勇首荷拊循,滨海众庶咸接观喜,犹欲远涉天山,巡行洱海;宣扬文教,启迪群伦;壮志高怀,至堪钦羡;欣逢周甲,谨缀芜词;奉祝遐龄,兼志景仰

 夏地山先生今年八十生日,国庆家庆先后举行。前日以和聂约庵诗寄示,即用其首句成七言绝句八首奉和

 一九四九年政府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余赴京参与,事毕旋沪。未几即患偏中,半身不遂,緜历数载,医药罔效,正所谓带病延年。今余年八十有七矣,始病至今,适满四年,闲卧无聊,成绝句若干首,详述病状,借留纪念

 近又成白话诗两绝录后祈正

 癸巳岁暮再告存

 挽唐蔚芝同年

 陈叔通来沪三日,倏又别去。昨书来垂念甚挚,诗以报之

 续成二绝

 欣闻埃及政府收回苏彝士河至为兴奋因口占一绝

 余九十初度,远道朋辈各以文字相贶,深感盛意。谨占一绝,

 聊表谢忱

 玉年外舅祖以名孝廉屡试春官不售,出宰甘肃。屡膺繁剧,惠政流传,嗣参杨侯芳戎幕。尝遍历天山南路诸城,旋调敦煌县。任未几即殁于任所,维时一门群从,俱膺显秩,声名赫奕。而公独以不羁之才,甘于沉晦,终老风尘。睹此画幅,想见其孤芳自赏之致。谨成一绝,以志钦仰

 前诗意有未尽,续成一绝

 为陈筱石丈题所藏许文恪德配项夫人画梅卷

 题瞿良士遗像

 题顾起潜拓示宋绍定井阑,阑有字日复泉义井

 为顾起潜题其先人竹庵先生遗墨

 潘景郑世兄以其先德干臣世丈所绘兰石属题,谨呈绝句二首,借志钦仰

 施君梅僧有二子,习航空术于美,学成从军。其一以袭日本战死,诗

 以彰之,兼慰其尊人

 望雨

 梁令娴女士寄示林权助景印任公避难时遗墨

 香园主出示近作敬和

 仲可仁棣同年移居康家桥,绘此图以见示,朋辈题诗殆遍。仲可知余不能诗,然必欲余为之,谓不可无此文字因缘,图留余处。未久而仲可遽作古人,重违其意,勉成数什,还付振飞世讲藏之

 仲可同年能文章,尤善倚声。怀才不遇,橐笔沪埂.晚年卜居康家桥,与余结邻。年未六十,遽尔下世。其子新六为余掌教南洋公学时所得士,卒业后留学于英法美。学成归国后,初供职财部,旋改入浙江兴业银行。发扬光大,成绩昭著。不幸于去秋乘飞机赴渝,中途遇敌殒命,可伤孰甚。顷忽检得仲可手札一叶,属题《纯飞馆填词图》。久久未报,帐歉无似。因补两绝,聊赎食言之愆,并以志恸

 题吴湖帆摹王孟端《江山渔乐图》

 题宣甫《置酒契菊图》

 颂周宗兄属题《静荫园图》,已赋二绝,意有未尽,又承示我冯氏所绘,再呈二绝

 题朱遂翔《抱经堂藏书图》

 葛书徵姻台出视《路令送朱椒堂北上图》属题。金钱孙同年纪事在前,因本其意续成二绝,不足云附骥尾也

 题绿遍池塘草

 题李钜庭庐山花径景白亭册

 香草居主人喜艺兰,因以所嗜名其园,绘图征题,率成二绝

 明末遗老张卿子隐于医巷,以人传,至今不废。古渠先生弃官归田,得其故宅,榜日古藤书屋,传之数世。作舟世丈幼时读书其中,塾师金粟香先生觏乱死于宅中.粟香先生令嗣忠甫岡卿追怀先烈,思建家祠。作丈眷念师承,即以古藤书屋旧址赠于金氏,备兴土木。岡卿服官京华,旋即下世,无子,以远族名鸿钧者为嗣,未几亦蹈海而亡。遗有两子,长伯和学成自立,比又赋闲。次子仲涛,尚未授室,建祠之事始终辍矣。贞甫先生为揆初同学令祖,始移居木场巷。成室之日,庭前花木布置一如故居,踡怀祖德,并植紫藤于中,以寄追远之情。数典无忘,弥深敬仰

 朱君屺瞻出际所绘先德两世遗像,并胪举其居乡行事足为后生典型者制为图书,复搜集祖庭手书尺牍十数通,及画数幅,附以同时名人所撰传志,装潢成卷,将以昭示后人,垂为家范,食德服畴,用意深矣。谨赋十绝借志景仰

 和陈叔通婚后五十周

 赋得与君约略说杭州得州字五言八韵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公孙杵臼程婴

节录史记赵世家第十三

此为公元前五九九年至五七九年间之事

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

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

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

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官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若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晋国君景公继位之后,大臣赵盾亡故。国君给他身后一个美名,称做宣孟。他儿子名朔,承袭了他的职位。

晋,是春秋时代的国名,国都在现今山西省太原、曲沃等县地方。赵盾,是晋国的大臣,晋君灵公很忌他。后来灵公被杀,叔父成公接了位,不久又死了。景公是成公的儿子。

赵朔所娶的夫人,是前君成公的阿姊。

晋国有个权臣,官拜大夫,姓屠岸,名贾,常常想要诛灭赵氏。

屠岸贾、是灵公的宠臣,和赵盾不和。说灵公被杀,是他的主张;所以要和他为难。

晋国的世家,赵氏之外,还有韩氏。那时韩氏在朝的是韩厥,他知道屠岸贾的奸谋,便去告知赵朔,劝他逃往他方。赵朔不以为然,对韩厥道:“我相信你一定能使我赵氏的香火,不至断绝,我在九泉之下,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韩厥一口担承,回家后,就此托病,杜门不出。

屠岸贾十分专横,并不禀明国君,迳自会同诸将,带了兵队,到下宫地方,攻打赵氏。赵氏抵御不住,赵朔首先被害。还有赵同、赵括、赵婴齐等辈,也一同殉了难。赵氏几乎全家灭亡。

《史记·考证》说,赵同、赵括不是在这时候死的,很疑太史公笔下错误:但是我们引用《史记》,只能照着他说。

赵朔夫人,是前君成公的阿姊,怀孕在身,从家中逃难出来,躲到宫内。赵朔有个门客,姓公孙,名杵臼;他的同事程婴,和赵朔更是深交。

出了事后,两下见面,公孙杵臼问道:“这不是我们应该死的时候么?还等待什么!”

程婴道:“赵夫人有孕在身;他家运好,生的是男,我预备替他效力;若是女呢,我也不恋着这世界了!”没有好久,赵夫人果然生下一个男孩。

屠岸贾得信,就传令要到国君宫内搜查。赵夫人手忙脚乱,急得将他的孩儿,藏在裤内,默默的祝祷道:“赵氏真要灭门,只得听你哭了;若还不至于此,你就不要作声!”后来搜查的人到来,居然十分安静。

这总算逃过了。程婴觉得不妥,找着公孙杵臼,和他商议道:“这一次搜查,幸而无事,倘若两次三次,接连起来,如何是好?”

公孙杵臼道:“抚孤成立和舍生就义两件事,哪一件比较难些?”

程婴道:“死是容易的;这孤儿要他成人,却是很难!”

公孙杵臼道:“宣孟公在世时,待你很好,这件难的,请你担承;我就拣那容易的做罢;我先告辞了。”

二人定下密计,先向别处觅到一个初生的婴孩,公孙杵臼把他背在身上,外面罩上一条很华丽的小被,去躲在山里。

程婴假装着到屠岸贾的军部去告密,见了诸将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不会替赵氏做那抚孤的事情;哪个给我千金,我便将那小孩的住处奉告。”诸将听了,个个都十分高兴,立刻答应了他。

随即点齐兵队,就叫程婴带路,进人山口,曲曲折折,居然找着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一见,便假意大骂道:“程婴啊!你真是个小人!当日赵氏遭难,你只顾自己逃生;后来和我商量,要保全赵氏的骨肉,我也很相信你;想不到你竟拿我出卖。这小小的孩儿,就算不能扶助他,你也忍心卖他么?”

双手抱着那婴儿喊道:“皇天啊!皇天啊!可怜这刚出世的孩儿,有什么罪孽?我情愿替他;请诸位留他一条命罢!”再三哀求,诸将只当没有听见,一声号令,老的幼的,同时毕命。诸将心中,都以为赵家血脉,真个从此断绝。收了兵队,一路欢呼而去。

哪知道赵氏真正的孤儿,还在人间。程婴终究带了他逃走,躲在深山之中,不知不觉,一直到他十五岁了。

晋国君景公忽然得了一场大病,派人去卜问得病的原由。卜出卦来,说是晋国有过大功业的亡人,不能称意,在暗中作弄。景公信以为真,恰好问到韩厥。

他是知道赵氏孤儿的踪迹的,便说道:“晋国从前有过大功业,现在没有人祭享的,恐怕只有赵氏吧!”

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裔么?”

韩厥趁势,将实在情形陈说一番;景公也觉得很对不起赵家,就和他定计,将那孤儿立为赵氏之后,私下找他回来,养在宫内。  有一天,诸将要进宫问病。景公得信,暗中叫韩厥埋伏下许多人。诸将到来,景公仗着韩厥的声势,镇压着诸将;一面叫赵氏孤儿出来,宣布他的名字是武,是赵氏遗下真正的孤儿。

诸将无可奈何,只得同声启奏道:“以前下宫之事,都是屠岸贾一人所做的。他假传君命,强迫着众臣依从。要不是他,哪个敢闯这大祸?就是国君没有因病卜出的卦象,臣等本来也要请替赵氏立后;国君既然吩咐,臣等无不遵从。”

景公听罢,就唤赵武、程婴过来,见过诸将,一一行礼。当下派他二人,随同诸将,带了兵队,前去屠岸贾家,将他拿下,合门处死。同时将以前充了公的赵氏受封的田邑,发还给赵武;一切恢复原状。

过了几年,赵武已经及岁,举行冠礼。

事毕,程婴立起来,和赵氏众家臣作别;又对赵武说道:“以前奸臣作乱,围困下宫,我们主公殉了难,同事死的也很不少,我那时不是贪生,不过要想保存赵氏的一脉。现在赵武奉了国君之命,立为赵氏之后,年纪已经长成,又复了原来的职位,我要到地下报与宣孟公和故人公孙杵臼知道。”赵武闻言大哭,跪在地上磕头,再三求他道:“我赵武预备尽我一生的精力,有一日,报答你一日,你怎忍撇下了我去寻死呢?”

程婴道:“我不能奉命了!公孙先生把你交付于我,他信得过我,必能成功,很放心的先我而死;现在我不去报知他,他一定疑心我这事做不成,如何对得起他呢?”

正在难分难解之际,猝不及防,他竟拔刀自杀,一道英魂,渺渺茫茫,和公孙杵臼相见去了。P4-8

序言

从张元济谈读书治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后记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在近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出版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肇始。而谈到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就不得不谈到张元济先生。

张元济,字菊生,浙江海盐人,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出版家,张元济是清朝的进士、章京,曾参加康有为等人发起的戊戌变法,堪称维新志士。变法失败之后他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此后,他曾主持过南洋公学的译书院,并且主持过《外交报》等。在主持译书院期间,他经常到商务印书馆联系印刷业务,因此与商务印书馆主要创办人夏瑞芳结识,并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张元济逐步认识到“盖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尤要”。1902年,他加入了商务印书馆,从此与夏瑞芳通力合作,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商务印书馆的发展中,在他的擘和主持下,商务印书馆一跃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企业。

张元济是以反对旧学,提倡新学的面貌出现于商务印书馆的。首先,选贤任能着手教科书的编印。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一系列教科书、教授法以及教学参考书。这些图书内容新颖,大大提高和扩大了中国学生的眼界,使商务在学术界树立了声誉,也为商务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张元济为了提升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地位,使图书出版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多方罗致人才,起用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编辑,并聘请一批熟悉中西学术的新人如严复、林纾、蔡元培、伍光建等,介绍西方学术,比较系统地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学术著作。这些译著风行一时,曾一版再版,对沟通中西文化、培养社会人才,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还编纂出版了《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多种中、外文词典和工具书。这些工具书,具有内容丰富,体例新颖并适于应用的特色,因而行销全国。1926年后,张元济的编辑工作,主要侧重于古籍整理。他编印古籍的质量是颇具盛名的,商务陆续编印了《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丛书集成》等。这些卷帙浩繁的大型古籍的编印和流通,可说是功德无量的千秋事业,既满足了专业人员研究之需要,又嘉惠于子孙后代。

叶圣陶在《我与商务印书馆》一书中回忆说:“不管哪行哪业,都可以从‘商务’找到自己需要、喜爱的书刊,服务对象如此广泛,出版物的种类如此繁多,在当时以‘商务’为最,而‘商务’的气魄所以这样大,是跟编译所的奠基人张元济先生分不开的”。

茅盾先生在张元济90寿辰时写的祝辞,以及在他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明确肯定了张元济对商务印书馆卓越的功绩:“戊戌以后,菊生先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创办商务印书馆,在中国于是始有近代化的出版事业,商务印书馆在介绍西洋的科学、文学,在保存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和其他学术著作方面,都有过重大的贡献,将来的历史将记录菊生先生这些对于祖国文化的贡献”。

“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个开辟草莱的人。他不但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他没有留下专门著作,但《百衲本二十四史》,每史都有他写的跋,以及所辑《涉园丛刊》,可以概见他于史学、文学都有高深的修养”。

今年,时值商务印书馆创办110周年,我们仅以这部张元济先生的文集表达我们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学者、出版家的敬意和怀念。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元济先生博观精勤之成绩所以嘉惠学子益无限量。

——著名教育家 蔡元培

今早细看先生之余,欢喜赞叹,不能自已。此书之出,嘉惠学史者真不可计量!惟先生的校勘,功劳最勤,功用最大,千万不可不早日发刊。

——著名学者 胡适

张元济先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商务印书馆,在中国于是始有近代化的出版事业。商务印书馆在介绍西洋的科学、文化,在保存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和其他学术著作方面,都有过重大的贡献。将来的历史将记录张先生这些对于祖国文化的贡献。

——著名作家 茅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