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们日用而不知。中华成语作为古典智慧里最具平民性的精华浓缩,有着漫长的历史,刻画着民族文明的轨迹。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本书将国学中“经世致用”的思想精华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形式凝练出来,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国民之学”的现代价值。在融入了现代商业管理的经典案例后,也为植根于中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们提供了一席丰富的思想盛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商智(成语与管理)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郑学益 |
出版社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们日用而不知。中华成语作为古典智慧里最具平民性的精华浓缩,有着漫长的历史,刻画着民族文明的轨迹。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本书将国学中“经世致用”的思想精华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形式凝练出来,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国民之学”的现代价值。在融入了现代商业管理的经典案例后,也为植根于中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们提供了一席丰富的思想盛宴。 内容推荐 “人非草木”、“雅俗共赏”、“远交近攻”、“见风使舵”……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成语,怎样阐释了企业管理的精髓?“权变”、“和谐”、“忧患”、”吐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怎样应用于现代商业文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们日用而不知。中华成语作为古典智慧里最具平民性的精华浓缩,有着漫长的历史,刻画着民族文明的轨迹。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本书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选一百六十余条成语,从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危机管理、领导者素质、企业战略和创新管理等八个方面,结合国内外经典管理案例加以阐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业思想巧妙地融合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成语、典故、案例融为一体;理论、应用、点评皆有所得。字里行间最熟悉的语言,将给予人们最新的智慧。 目录 第一章 同心——组织管理篇 第一节 组织管理的基石 一、人非草木 攻心为上——组织管理中的“心理战” 二、人同此心 以心度心——理解创造价值 第二节 组织中的文化创建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企业精神与共同价值观 二、上下一心 众志成城——组织的软平台与向心力 三、宾至如归 触景生情——天人合一的工作生态 第三节 组织中的心理沟通 一、开诚布公 披心相付——层级间的相互信任 二、下情上达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系统内部的沟通渠道 三、化干戈为玉帛 和气生财——组织运行的“润滑”机制 第二章 用仕——人力资源篇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聘用 一、任人唯贤 量才录用——招贤纳士的基本思路 二、求贤若渴 不拘一格——态度决定一切 三、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审慎与信任之间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 一、人尽其才 各得其宜——“英雄入彀”之后的安置 二、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人力资源的第二次挖掘 三、学非所用 不教而诛——继续教育中的禁忌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考评 一、雅俗共赏 高下在心——取悦每一名员工 二、赏罚分明 不偏不倚——公平促进效率 第三章 权变——市场营销篇 第一节 “平衡"的营销理念 一、卧薪尝胆 任重道远——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 二、同舟共济 辅车相依——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第二节 市场的权变管理 一、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营销环境的动态选择 二、因地制宜 因人成事——针对性的市场细分 三、取其所长 弃其所短——探寻目标市场的智慧 第三节 营销的“道”与“术” 一、一发千钧 出奇制胜——营销之道的战略起点 二、人弃我取 声东击西——市场开拓之“术” 三、审时度势 推陈出新——产品开发之“术” 第四章 和谐——公共关系篇 第一节 企业公共关系的原则及目标 一、求同存异 群策群力——君子和而不同 二、披肝沥胆 休戚与共——企业公共关系的中间目标 三、两全其美 各得其所——企业公共关系的最终目标 第二节 企业公共关系的策略手段 一、一鸣惊人 一见如故——良好开端 二、推己及人 知己知彼——增进了解 三、入乡随俗 量体裁衣——差异对待 四、纵横捭阖 远交近攻——结盟策略 五、投桃报李 礼尚往来——建立长期关系 第三节 企业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管理 一、安不忘危 礼防君子——公关危机的防范 二、开心见诚 善始善终——危机处理的原则 三、唇亡齿寒 亡羊补牢——危机处理的策略 四、塞翁失马 因祸为福——危机处理的技巧 第五章 忧患——危机管理篇 第一节 忧危启圣智 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不可或缺的忧患意识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危机管理的基础 第二节 危机预警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二、一叶知秋 明察秋毫——危机预警系统的运作 三、曲突徙薪 防患未然——危机预警系统的目的 第三节 直面危机 一、临危不惧 处变不惊——沉着的品质与稳健的态度 二、困兽犹斗 哀兵必胜——积极的心态与冷静的头脑 第四节 转危为安的智慧 一、运筹帷幄 力挽狂澜——周密的筹划 二、当机立断 兵贵神速——快速的反应 三、先声夺人 倾心吐胆——有效的沟通 四、对症下药 通权达变——适宜的举措 五、见于未形 相机行事——灵活的应对 六、见风使舵 深厉浅揭一识时的把握 七、以退为进 以屈求伸——长远的眼光 八、标新立异 出奇制胜——创新的思维 九、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顽强的拼搏 第五节 危机过后 一、痛定思痛 反躬自省——反省是进取的基石 二、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失败是成功之母 三、正本清源 东山再起——奋斗永无止境 第六章 政者——领导者素质篇 第一节 领导者能力 一、高瞻远瞩 提纲挈领——胸中丘壑见气局 二、另辟蹊径 故步自封——“创见”与“不见” 三、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企人”就要忧天 四、随机应变 当机立断——因敌变化取胜谓之神 第二节 领导者品格 一、一诺千金 一言九鼎——政者,正也 二、破釜沉舟 愚公移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三、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三节 领导艺术 一、以身作则VS高高在上——领导者御人之术 二、恩威并行VS既往不咎——领导者御人之技 三、集思广益VS独断专行——企业更需民主 第七章 谋局——企业战略篇 第一节 企业的战略准备 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洞悉企业的“彼方” 二、以微知著 成竹在胸——“知己”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企业的战略分析 一、趋利避害 利不亏义——企业战略向何处去 二、审曲面势 统筹兼顾——全局观的胜利 第三节 企业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一、扬长避短 攻其无备——最高效的战略 二、步步为营 跬步千里——最保险的战略 第八章 吐纳——创新管理篇 第一节 不创新,毋宁死 一、世异时移 革故鼎新——外部环境催动创新 二、穷则变 变则通——内部发展呼唤创新 第二节 企业创新之源 一、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时空积累的财富 二、广开言路 博采众议——来自民间的智慧 第三节 企业创新面面观 一、点石成金VS依样葫芦——技术创新在于“发现” 二、日新月异VS抱残守缺——产品创新在于“持续” 三、自我作故VS画地为牢——营销创新在于“勇气” 四、不法常可VS墨守成规——制度创新在于“时机” 五、胡服骑射VS闭关锁国——文化创新在于“学习” 试读章节 “唇亡齿寒”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这句成语提醒我们,企业在进行危机处理的公共关系活动时,要想方设法把自身的利益和命运同公众的利益和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就像是行驶于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公众正如海水。危机到来之时,正是波浪汹涌的时候。企业离不开公众的支持,这是很显然的道理。然而,成功的企业公共关系也要使公众离不开企业,使他们感到“企业对我很重要”,这样,企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才能从容应对。 首先,企业要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培养员工“愈挫愈奋,愈困愈坚”的精神和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的忠实品格。很多企业都很重视企业内部的公关,用企业文化来培养企业精神,以此抵御企业危机。要使员工忠于企业,企业先要关心员工。杭州民生药厂的领导,为了协调内部关系,很重视对员工的感情投资。该长的郑厂长曾经说:“要想叫职工服从领导,首先领导对职工要有感情,要真诚关心广大职工的思想和生活,使他们感到温暖,激起他们感情上的浪花。”厂里把解决职工住房,改善劳动条件等10个方面要办的事情在职工大会上宣布,还以协议的形式与工会主席签订下来,说到做到。职工举行舞会,厂长亲自参加,翩翩起舞。厂里的采购员、推销员长期奔波在外,不能经常回家,厂长还专门把采购员、推销员连同他们的家属请到自己家里,表示谢意。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员工,厂领导更是严格要求,热心帮助,并专门为他们召开座谈会,推心置腹,苦口婆心,使这些员工深受感动。企业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这是领导自上而下的以情动人;而企业尊重员工的热情与创造,激发他们的事业心,会使员工自下而上自发地维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每个人来说,得到尊重的需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比吃饱穿暖这样的生存需求更高级的需求。好的企业内部公共关系,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来满足企业员工更高级的需求。“聚力必先聚心,聚心必先尊重人。”只有“群策”,才能“群力”。海尔的“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更高级的目的而产生的。现在有很多企业提出“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口号,我们说,这样的口号在低级的层次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从近期来看,它没有充分尊重员工,使员工建立真正的企业归属感,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利用关系,从长远来看,它也没有满足员工更高级的需求。所以,要使员工与企业“唇齿相依”,物质鼓励、精神激励与事业刺激都很重要。 其次,要增加外部公众与企业的“唇齿相依”关系。这一点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然而也正是公共关系的目的之所在。关于企业与公众“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重要性我们在前面已经有过论述。现在我们重点看一下这种“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在危机处理中的运用。首先,企业要处理好与危机直接当事人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危机的直接当事人可能遭受了物质或精神的损失,企业要对他们进行不计代价的偿付,并加强情感的联络,获得谅解;其次,企业要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虽然不能让媒体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但是企业可以征得媒体的同情,使之不与企业为敌,前面“红太阳”集团的案例堪为很好的教训;再次,企业要处理好与相关组织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合作伙伴,要让他们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助一把,对于以往的竞争对手,要保证他们不会落井下石,对于政府和社会事业团体,也使他们不要作壁上观,能够为企业度过难关尽一份力;最后,企业还要处理好与广大社会公众的关系,在这方面要更多地借助大众传媒的作用,让公众感到企业是对社会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企业的存在是会增进全社会的福利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从而使他们不愿意看到企业倒闭。 “唇亡齿寒”策略是企业基于共同利益的前提,综合运用利益诱导、情感交流、传播沟通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支持度的策略手段,是从“人”的角度所做的努力。与此相补充的是,“亡羊补牢”策略是从反思企业过错,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所做出的改进,是从“事”的角度所做的努力。 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形式的危机事件都起源于企业内部,与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危机发生后,各方面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这正是企业反思自身问题的好时机。企业只有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才能真正消除危机、远离危机。因此,“亡羊补牢”策略是企业处理公共关系危机的根本策略。美国的约翰·兰高斯曾经说过:“我宁愿把钱投入新设施及服务上,而不愿花费每小时300美元的律师费,聘请律师与监 对于企业而言,“亡羊补牢”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要借助危机事件这个契机,举一反三,全面整顿、改进企业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涉及两个环节的工作:一是诊断,根据理想化标准和科学性原则,找出企业经营理念、内外经营管理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而进行自我剖析斤、比较分析;二是整顿,制定行之有效、具体实用的规章制度,改进工作行为。常言道,发现问题就意味着解决问题,所以说“诊断”是推行亡羊补牢策略的关键。有了诊断的结果,就要进行整顿和改进。整顿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全面设计、推行企业行为形象工程,从实用角度规划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各项行为,引导企业以一流的品质和服务取胜,并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具有发展前途的可持续性市场卖点。P158-P160 序言 世纪之交以来,社会各界对“国学”的关注持续升温。从“一耽学堂”、“孟母堂”等众多民间组织的自发成立,到高等教育机构中“国学院”、“孔子学院”的相继登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隐有星火燎原之势。 以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股国学热潮的背后,凸现的是人们对于思想资源的需求。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20世纪初叶,指的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学术思想。及至今天,“国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胡适先生等人“整理国故”的倡导之下,学术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大量基础性的挖掘、梳理工作,成为民国学术“黄金时期”的主要贡献;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思潮使得国人茫然失措,迫使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们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反思。 最近一段时期的国学兴盛,则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方面,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随着国力的强盛日渐提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主体进行新的定位;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始终缺乏一种精神内核的支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都在探寻能够给予他们实践力量的思想根源。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国学最“功利”的关注。 上述三个阶段“国学”的历史任务可以概括为:对民族文明的延续、对传统糟粕的批判、对传统精华的汲取。“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处在新世纪的伟大时代,如何善待国学?如何利用国学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更好地为国谋福、于民谋利?是学术界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经济思想史学科需要关注的首要课题。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①凡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诸多学问,都归为国学之列。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学问或晦涩艰深,或阳春白雪,非平民百姓所能触及。不少人认为,国学的主体内容集中于“经”、“史”、“子”、“集”,探讨的是形而上的“道”,“格物致知”尚可,要想“经世济民”却有些勉强。 然而,国学的涵义远不止于此。在纷杂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有“八卦”、“太极”对世界本原的探究,有“性善恶论”对人性的品评认知,也有像“治生之术”②那样对商业活动高度总结的经营智慧。“四库全书”中有国学,“衣食住行”中也有国学。国学并非高不可攀的学术圣殿,而是人们“日用而不知”的“国民之学”。 毋庸置疑,中华成语正是“国民之学”最浓缩的精华。中华成语的出处多来自于国学主体的“经”、“史”、“子”、“集”,历经岁月的磨洗,由大众口口相传,逐渐从“曲高和寡”的士人专利演化为深入平民的交流工具。中华成语有着漫长的历史,刻画着民族文明的轨迹,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它极富典故性和哲理性,至今仍然泽被深远,使人们从中得到关于生活或工作的启示。 《商智:成语与管理》将国学中“经世致用”的思想精华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形式凝练出来,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国民之学”的现代价值。在融入了现代商业管理的经典案例后,也为植根于中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们提供了一席丰富的思想盛宴。“人非草木”、“雅俗共赏”、“远交近攻”、“见风使舵”……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成语,怎样阐释了企业管理的精髓?“权变”、“和谐”、“忧患”、“吐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怎样应用于现代商业文明?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里,被赋予了更生动的意义。 ① 邓实,《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② 《史记·货殖列传 需要进一步指出,国学“商用”绝非将传统文化“庸俗化”。事实上,国学与商业活动从来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商业文明曾经盛极一时,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的价值体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商业的影响并反作用于商业规则。商人们则谨慎地在“贵义贱利”的原则之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用“治生之术”繁荣了中国社会绵延不绝的物质文明。 因此,国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治生”技巧的记载,我们称其为“商术”;国学又使得中国古代商业具有了最讲规则的伦理特征,即人们所谓的“商道”。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那些对商业活动规律进行总结的理论归结为“商理”。“商术”、“商道”和“商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商业智慧,将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还原、升华成较为系统的“商学”并为今人所用,正是这本书的初衷所在。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国学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却从未远离现实。当我们在现代商业文明的浮华中渐渐迷失方向的时候,也许只有在历史和传统的恩赐下才能得到新的启迪。 郑学益 丁亥年春于备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