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次以散文式的手法,从哲理的高度,以通用的模式回答了贯穿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部的三个最核心问题:现状到底怎样才能被改变?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被解决?目的到底怎样才能被实现?作者力图把纷杂庞乱的世界转化为可分析、可量化、可操作的可控系统,转化为一种人人皆可学用的模式。
本书高远的架构和原创的深度将使普通民众的心智与行为效用提高若干个百分点。此书能在18岁和28岁人之间人手一册,而28岁以上的应该以此来教育他们18岁以下的孩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巅峰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雷万里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第一次以散文式的手法,从哲理的高度,以通用的模式回答了贯穿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部的三个最核心问题:现状到底怎样才能被改变?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被解决?目的到底怎样才能被实现?作者力图把纷杂庞乱的世界转化为可分析、可量化、可操作的可控系统,转化为一种人人皆可学用的模式。 本书高远的架构和原创的深度将使普通民众的心智与行为效用提高若干个百分点。此书能在18岁和28岁人之间人手一册,而28岁以上的应该以此来教育他们18岁以下的孩子。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雷万里在我社出版过《策划》一书,该书出版后,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作者与出版社收到众多读者对该书的力捧与推崇。如果说《策划》是面向企业,那么本书的最大读者则是无数渴望成功的普通民众。商品可以试用。 本书力图把纷杂庞乱的世界转化为可分析、可量化、可操作的可控系统,转化为一种人人皆可学用的模式,希望从各个高度,包括从哲理高度、原创性、实用性、可读性等各个方面尽可能地达到第一。从而藉以构建中国通用的智力平台,帮助每一个读者从这个平台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哲学家可以从中看到哲学,企业家可以从中看到管理,军事家可以从中看到军事,文学家可以从中看到文学,故此,本书具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应用面,它是一部兵书,它又是一本管理商战的书,它更是一部个人成功学的书。作为出版者,我们认为:如果您愿意把书从书架上拿下来,就成功了一半。 目录 前言 强与弱到底如何转化?/1 ——由一个问题而起 第一章 个人的内在与外在的零起点法则/1 1.身边的就是世界的/3 ——外在的零起点法则 2.在追求一种真正的美丽还是一种真正的海市蜃楼?/6 ——内在的零起点法则 第二章 永不失败法则/11 ——怎样面对我们的问题? 1.从1+1=?说起/13 ——面对自己的问题就是面对自己的价值 2.神探保罗的5W2H的方法/16 ——怎样分析我们面对的问题 3.做最积极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22 ——永不失败法则 4.方与圆/25 ——进退自如的潇洒 第三章 智慧延伸法则/29 ——神机妙算是怎样炼成的 1.道法自然/31 ——寻找化解问题的魔法石 2.从新龟兔赛跑寓言说起/34 ——通晓自己所面对的游戏规则 3.动之已理还是动之以利?/37 ——灰色规则和潜规则的透视和应用 4.已知+规则=神机妙算/40 ——智慧延伸法则 5.白娘子与许仙千年等一回的牵手/44 ——既定的规则即既定的行为 第四章 策略致胜法则/49 1.思路决定出路/51 ——从思想的高度就开始胜出 2.存在的总是有方法的/54 ——策略制胜法则 3.从山重水复中看到柳暗花明/59 ——对问题的重新界定和转化 4.没有说服不了的人/63 ——选择式说服模型 第五章 利益第一法则/69 ——外在动力之源 利益第一法则/71 1.整体与夹缝/71 ——个人在利益空间中的坐标 2.求同求变/75 ——利益第一法则 3.文明的碎片/78 ——利益在纵向横向上的平衡 4.谁在误导谁?/81 ——警惕既得利益者 大智慧——利益的增值模式和分配模式/83 1.贾探春的利益增值和分配模式/83 2.岳飞的利益增值和分配模式/87 第六章 社会平均要求法则/93 ——内在动力之源 1.从一则搞笑短信息说起/95 ——社会平均要求法则 2.专业化生存.差异化成功/98 ——AAHP法则 3.秀出精彩的自我/103 ——用表现把机会留给自己 第七章 资源法则/107 ——解决问题和实现目的的凭借 1.从“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说起/109 ——解决问题和实现目的的凭借 2.资源的价值在于它的关联性/112 ——资源法则 3.1+1怎样才能大于27/115 ——资源效能放大的三种模式 4.从豪猪取暖到狡兔三窟/120 ——以人脉资源之链带动其他资源之网 第八章 第—推动力法则/127 ——改变世界的上帝之手 何谓均衡/129 1.从水泊梁山的权利转移说起/129 ——何谓均衡 2.林黛玉进贾府,132 ——均衡的形成 3.王熙凤进宁府/134 ——均衡的打破 第一推动力法则/138 1.从石头汤到赤壁对峙/138 ——均衡方程式 2.薛公的质变与诸葛亮的量变/141 ——第一推动力法则 3.从李晓华的电子表到冷饮机/143 ——外界条件是个人成功的催化剂 均衡法则的具体应用/146 1.囚徒困境的出路/146 ——有互动就有可能 2.中华第一奇女武则天/148 ——剖析一个综合案例 第九章 制约法则/155 ——制约性即问题的解决性 存在即制约/157 1.存在即制约/157 ——制约方程式 2.成就个人的资本/160 ——个人对别人在利益上的制约 制约性即问题的可解决性/163 1.司马光砸缸/163 ——要改变现状就要改变制约 2.曹植的还魂大法/166 ——反制约的实质就是寻找新的制约 3.从曹冲称象说起/169 ——制约与反制约 4.孙悟空百试不爽的最后绝招/171 ——制约性既问题的可解决性 制约法则的具体应用/175 1.一切尽在掌握中/175 ——抽屉原理 2.打破制约的坚冰/179 ——用深度和精度挖掘流失的价值 3.从四大刺客到市场细分/183 ——强与弱的转化点是弱对强形成局部制约 4.立与破/186 ——制约和反制约从来都是谋求利益的手段 第十章 力量倍增法则/189 ——虚与实 虚的方法/191 1.真与假/191 ——把不是真实的应用为真实的 2.虚与实/193 ——把不是此时此地的应用到此时此地 3.可否找到自己的倚天剑或屠龙刀?/195 ——把不是自己的应用为自己的 力量倍增法则/198 1.力量的一半来自于实一半来自于虚/198 ——力量倍增法则 2.对别人企图的应用/200 ——虚的力量肯定是可以找到的 第十一章 位移法则/205 ——一定位移的实现即一定目的的实现 何为目的的实现/207 1.△S的出现/207 ——何为目的的实现? 2.你到底要推动什么?/210 ——有效物流 3.你到底要推动什么?/212 ——有效信息流 4.上兵伐谋/214 ——以信息流控制行为流 一定位移的实现既一定目的实现/217 1.诸葛孔明的三个连环锦囊妙计/217 ——渠道和流程的建设 2.无名的十步一杀/221 ——一定位移的实现既一定目的实现 3.智慧之巅/224 ——目的实现方程式W=FS 不同轨迹和不同载体体现不同的价值/227 1.从四渡赤水到飞越无限/227 ——不同位移轨迹和栽体体现不同的价值 2.遥控专家孙膑/229 ——对位移轨迹的控制就是对价值的控制 3.从偷袭珍珠港说起/232 ——位移法则在军事管理商战等领域的应用 后记 分享后的再分享/237 ——构建中国通用的智力平台 试读章节 4.方与圆 像“道法自然”这样没有约束的一维性陈述。往往会被人用之不及或用之过滥,像外圆内方这样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陈述就比较规范。外圆内方是透过5000年宫廷阴险、市侩、狡诈的面纱、我们所见的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难得的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国粹。 外圆内方最后被中国地主阶级的领袖人物——曾国藩发挥到极致,许多人也毫不掩饰对外圆内方的推崇。它既强调内在的根本与依归,又强调外在的变化与无常。即道法自然式的内心平静而又怀有积极主动人世的积极态度。 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方是用来保证行为不能有大的出格和出错,圆则是用来调节行为的顺畅与灵活。 弗吉尼亚州的里夫斯曾经建议林肯放弃萨姆特和皮肯斯城堡,以及南方各州的其他联邦产权。林肯便给他讲了这个故事: 狮子爱上了农夫的女儿。请求农夫将女儿嫁给它。农夫既不忍心把女儿许配给猛兽,又不敢拒绝。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当狮子来催促的时候,农夫对它说:“我很愿意将女儿嫁给你,但她很怕你的尖牙利爪,如果你剪掉它们,我女儿立刻与你结婚。” 狮子立刻答应了,回去剪掉它的尖牙和利爪。可是如此一来,农夫就不怕狮子了,当狮子再来的时候。农夫就用木棒把它赶走了。 林肯最后说:“如果别人让我怎样我就怎样,那我会不会也是这个下场呢?” 另外规则也是一种“方”的代表,只要是规则就都具有所向披靡的约束力,所以不要与规则为敌,以免徒然遭到伤害。普遍性的规则往往就是最简单的常识。顺应规则往往也就是在顺应最简单的常识。顺应规则就是一种圆的方法,就好像浮萍与水相起伏。退而可以休养生息,随遇而安;进而可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使自己行为的刀锋会沿着各种阻碍的间隙轻松地穿过,圆就是这样的做事做人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对规则的顺应和应用。 同样在原则的底线上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因为原则是对共性而言的,灵活是对个体而言的。在共性和个性之间还有着广阔的可以施展的空间。这就是圆的施展空间。所有个体、团队、任务、目标等相对独立的、有距离的东西之间。都是要靠圆来做平滑细腻的连接。 圆是一种柔软而具有韧性的力量。它代表了方法,代表了技巧,代表了创造。它是你在做事时如影相随随时随地保证你利益最大化的贴身保证。方与圆双剑合壁,失去了圆就是在用一只脚走路,既走不稳走不好也走不快。而自己那种守旧或不知权变的行为的棱角,必然要受到外界的冲击和消磨。 以下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位天才的人生坎坷吧! 熙宁二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准备实施新法。这样在朝廷上就形成了新党和旧党两个派别。旧党是反对变法的,其代表人物是司马光。 对于新旧两党,苏轼从个人偏好上并无倚重。他同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有着良好的个人关系。但王安石锐意的革新,使苏轼在有些方面感觉不妥。于是进言神宗慎重对待变法事宜。 司马光得知苏轼的态度后很是高兴,以为旧党中又多了一位骨干。于是想与其一起商量抵制新法的办法。而苏轼却回答道:新法的推行,也是为国为民着想。我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新法确有祸国殃民的地方。 司马光听后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于是苏轼成为新党和旧党的共同敌人。 不久,新党中的谢景温上书诬告苏轼。于是苏轼被贬到杭州,苏轼在杭州造福一方,苏堤也因苏轼而名扬天下。但新党仍不放过,以致有后来的乌台诗案。如果不是苏轼的才倾天下,恐怕早就在劫难逃了。 据说有一次,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那首《水调歌头》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还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远在黄州的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元丰八年神宗病逝,哲宗继位。掌权的高太后是痛恨新法的,于是旧党司马光派重新掌权。原先因反对新法而受到牵连的人物,重新有所起用。苏轼因此也被召回朝廷。 司马光继任宰相后,首先当然是要废除新法。但苏轼却在被贬的过程中亲自体会到新法的益处。于是又与司马光直接相驳。这样苏轼就又遭到旧党司马光派的排斥和挤压,朝中的新党也落井下石。 苏轼被逼无奈,只有奏请出外求任。高太后体谅他的心情和处境,就准许他出京城到杭州去做地方官。 哲宗亲政以后。刚愎自用,全部废除了高太后元佑年间所作所当。任命新党中的章淳为宰相。于是厄运又一次降临到苏轼的头上。他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到岭南,再后为小人不容,再后被贬到如今的海南岛。 宋徽宗继位时,为缓解和调和两党的矛盾,苏轼被招还朝。不幸于1101年,死于北归途中。 曾经在听《赤壁赋》时,觉天花乱坠,如沐春风,为苏公之才情所折服。苏轼以其才而保其身,但他不通权变的性格,或者虽然对时局洞若观火但不愿委曲求全的态度,使得他把应该同时变成朋友的人都变成了敌人。在不通权变者走开的官场仕途,他历经坎坷。几招杀身之祸,更不必说利用两党之争间形成的局面,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借王安石的新党来推行自己所认可的,借司马光的旧党来抵制自己所否认的,实现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了。 P25-28 序言 强与弱如何转化? ——由一个问题而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就像每一个追求自己理想的人一样,我一直在度量现状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它正是在一种强烈的反差和距离中,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活。 所以就像把草转化为奶一样——我把生活也咀嚼成如下的感悟。并且,即使是对于最抽象的哲理性的表述,也试图和个人的实用性做最简洁的连接。 从而,希望此书把生活还原给生活、把社会还原给社会。而与生活交锋时的零距离,决定了这些感悟与生活的零距离,而通过对其模式化的归纳和表述,作者希望使其成为一种人人皆可轻松学用的、所见即所得的模式。 也就是在这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有人在不断地质问: 你的主题是什么?你的体系是什么?你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 在这质问中我又想到了一个自己曾经常问及这位精英的问题:你烂熟于中国上下五千年,那你在纵观古今后可否能告诉我—— 强与弱到底依靠什么力量在转化7 我一直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以此为出发点和核心点,我把这个问题细分为以下三个更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现状到底怎样才能改变? 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解决? 目的到底怎样才能实现? 于是我重新梳理全书,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脉络渐渐浮现于眼前,即: 从个人的内在和外在的零起点法则开始,到从已知到未知的智慧的延伸法则,到永不失败法则,到存在的总是有方法的策略法则,到个人之内在和外在的动力和阻力法则。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所要凭借的资源法则,到表述改变个人现状的第一推动力法则,到问题的可解决性的第一制约力法则,到力量倍增法则,直到目的实现的第一位移法则W=FS。 以上的法则,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体系,而体系的自然形成过程也就是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的自然形成过程。 一本书企图要回答的问题的高度,就决定了这本书将要到达的高度。而在这本书中作者要回答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现状到底怎样才能被改变?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被解决?目的到底怎样才能被实现? 这三个问题不仅具有十分高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因为——现状的改变,问题的解决,目的的实现是普遍贯穿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的三个问题。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每一个组织都不得不面对的、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所以本书愿意从哲理的高度来回答这三个具有很高价值的问题。 但提出问题是一个方面,而要一针见血地回答问题是更重要的另一面。而作者完满地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第一次闭环式地回答了以上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 在现在的励志书和成功学书籍中,他们可以教你去怎样怀有自信。怎样坚定信念,怎样积极沟通,怎样设定目标,怎样开发潜能等等。但仅仅要从个人修养、心态和性格这些角度的改变来解决问题和实现目的。就会具有先天劣根性。因为世界不仅仅是主观的,更是主观和客观的互动。看到了主观的因素只是看到了硬币的一个面而已。这是取法其上还是取法其下的问题! 并且,自信、毅力、信念等等这些对你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是有帮助的,但仅仅是帮助而已,这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和成功直接相等的。不要把必要条件认为是充分条件,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换言之他们都是在开环式地回答问题。往严重里说,这样的回答问题就像蜻蜓点水般的划过了问题的核心部分,根本就没有切中要害。 在理论上都不能和成功相遇的理论,在实践的应用上就更不得而知了。 所以作者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从理论上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沿着这个设定好的轨道,在理论上你一定会与成功相遇。一定会改变现状,一定会解决问题,一定会实现目的。 所以为了淋漓尽致地回答这三个问题,作者构建了三个普遍意义的模型化的方程式: 一个表述的是以均衡的观点来分析和改变世界的模型,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均衡的体系。一个表述的是以制约的观点来分析和改变世界的模型,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制约的体系。一个表述的是以位移的观点来分析和改变世界的模型,即目的的实现过程就是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怎样来消除的过程。 所以在给出:均衡的改变即现状的改变。制约性即问题的解决性。一定位移的实现即一定目的的实现后。作者便有了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因为对世界的终极性思考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能够同时大胆地提出和分析以上的三个问题者,纵观历史的长河已经寥若晨星,更不要说来完满地回答了。 更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 作者力图把纷杂庞乱的世界转化为可分析、可量化、可操作的可控系统,转化为一种人人皆可学用的模式。而且作者总有着把个人行为用公式概括表达的倾向,并且最终给出了个人必然要面对的和要来打破的均衡方程式:表述制约性即问题解决性的制约方程式:表述目的实现的位移方程式。而还可以从方程式本身的推导中,得出新的启迪。 而且,一个理论概括的程度越高,那么应用的范围就越广,就像是“道法自然”一样,当一个理论被提炼到无穷高处的时候,那么它就会被应用到无穷远处。 所以,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本书具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应用面。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个人成功学的窠臼,也超越了单纯的个人人生哲理这一狭小的概念。 所以,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我希望你把它看成是一部哲理书籍,而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我希望:它首先是一部兵书,然后是一本管理商战的书。其次才是一部个人成功学的书! 故为之记! 后记 分享后的再分享 ——构建中国通用的智力平台 这本书的最后,我终于可以放下为了追求华丽的表达而做的艰苦的努力,可以和读者以一种口语的方式,十分轻松地来进行一次交流。 因为无疑我认为这本书是值得你看第二遍甚至更多,因为我不管这本书出版后能够到达什么高度,但我是以第一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希望从各个高度,包括从哲理高度、原创性、实用性、可读性等各个方面尽可能地达到第一。 所以在后记中,我还是要告诉你应该怎样来分享这本书。 要成为一本好书的基本条件是:天赋、经历、激情。就像带有作者强烈个人经历烙记的书籍一样,在这样的书本身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关于追求、关于失败、关于挫折、关于困惑、关于奋斗、关于成功的故事在里面。 ’ 苦难对于作者本人来讲是一种不幸,但对于他的作品往往却是一种大幸。这使他可以在现状和追求所造成的巨大的反差下面更深刻地体验着生活。当这种生活的给予和个人的体验经过一段质和量的积累后,作者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我开始根本也没有什么写书的技巧,只是执著地以为,只要使读者的收获和价值最大化就可以了,所以希望你每读一百字就有所收获。这是我最初的写作指南。 因为我在读现在许多所谓的畅销书时,往往因无从收获而匆匆放下,并且对于一些无聊的东西还要经常地去质问:中国的智慧到底都跑到哪里去了? 所以我有一个目标,就是要使读者在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不会轻易放下,因为那是对作者的打击。并且如果已经有了这种可能,那么为什么自己不站出来,来承担这种智慧发动机的角色。这不光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问题,而是自己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的问题。 但后来发现,把一些实用理论用凝练的像古文、像语录一样的方式写出来,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虐待,也是对读者的虐待。所以逐渐加入许多的个人感受和精彩事例。作者的目光,也一直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来回地巡视和检索,汲取第一素材。并且也结合了许多当代企业管理和财智人物的故事,而对于这些事例,也许有的你是知道的。但事例不是用来标新立异的,不是用来猎奇的,采用这些事例的原因之一是这些事例中有着永不褪色的智慧。 请读者在作者重新设定的理论背景下再重新地体会,肯定会有新的收获。比如岳飞《满江红》的例子,从利益的增值模式和分配模式来分析,以小见大,以大见小,是很值得回味的。 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作者就在刻意地追求什么哲理,而是一旦当你要从根本上、骨子里回答问题时,作者就会完全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哲学性的表达哲理性地去回答问题。好在这种哲理十分地通俗化,但既然是哲理性的东西,那么读者就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 比如我只是举了一个军事上的事例,你就要想法把它联想到企业管理,或者商战策划中。而这种哲理性的优点在于,它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把握整个世界。也正是因为哲理性,所以它就不是仅仅针对某一领域,而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 比如:目的的实现方程式W=FS,对于管理、商业、军事等都可以得到应用,有没有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有!那么就请你好好体会这个十分简练的方程式,并且这种哲理性不仅针对问题的解决,还大量涉及了个人的修养情感等问题。 为了把理论性的东西给读者调和成一杯色香味具佳的饮品,为了使你读这本书时的感觉就像你早餐喝牛奶一样的舒服和惬意,作者做了艰苦的努力。为了雅俗共赏,作者把许多喜闻乐见的东西增加进来。 比如武侠,比如明星,比如搞笑。而且作者也把相关的哲学,自然科学、军事、运筹学、市场营销、广告策划、文学、经济学等等诸多知识进行了旁征博引。而且这根本不是在单纯地为了融合而牵强附会地去融合,而是恰恰相反。是为了构架一个最实用的解决方案而去做了许多自然而有益的融合。 比如,作者之所以借助化学上动态平衡方程式而提出均衡方程式,并结合量变引起质变的结论,就是想以此来更加清楚表明和指出个人怎样寻找和得到改变自己现状的第一推动力, 但如果有的地方显得跳跃性比较大的话,那是因为作者太想把最实用性的东西告诉你了,所以有时可能会破坏一点整体性。因为作者创作的方针还是没有变化,那就是读者收获和价值的最大化。 因为个人的每一天都在追求着优秀。而每一天都在追求优秀也是生活对每一个普通人的要求。所以这本书首先注重于对个人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甚至在审美上都可以使读者得到全新的享受。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待本书,作者采用原创与吸收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作者的本意或者目标,而且希望把它作成一个开放的体系。作者希望通过集体智慧升级的方法,来不断地汲取这个时代的精华,通过版本的升级来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不仅使其成为一本书,而要使其打造成为一个智力开发平台。 不要期望这本册子会给每一个位读者大红大紫的成功,因为社会对于真正成功有着较苛刻的定义,成功是相对的存在,有成功者必然有失败者。一本书不能对所有人许诺成功。所以这本书也就有着两个目的: 其一,帮助有潜能的失败者走向成功。其二,既然社会在本质上承受不了这么多人人的成功,但每一个人却可以借此得到一次提升与升华——这也是作者一直在追求着的。人人都可借此开发个人潜能的通用平台。 但仅凭个人的力量显然是微薄的,所以这只是抛砖引玉,并且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共享平台,像共享软件公开源代码一样,请优秀的你把你优秀的理念也增加进来,并以此来使其升级为更优秀的更高级版本,以此来使其成为人人可以搭载的方舟。 并请谨记这个平台所追求的初衷: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智库,而是人人皆可轻松学用的模式。即使不能给出确切的方法,也要给出确切方法的确切位置,不要让后来者再次地跋涉在前行者已经跋涉过的泥潭中。 在这里,作者已经打造好了一个完整而开放的体系,一个帷幕即将开启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最美好的感觉,最优异的智慧,最深刻的感悟在此做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因为作者希望,最少希望能够通过集体智慧不断升级的方法,来使此书能够成为普通国人的必备参考用书。倘若你看到过更有价值的书,也请一定要告知作者。因为作者一直在寻找,但很遗憾,现在仍未找到!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也同样要告诉作者! 简而言之,我首先把我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而大家再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我,而通过这些共同的分享,我期望最终能够实现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构建中国通用的智力平台。 故为之记! 2006立春于深圳莲花山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