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郑和下西洋史探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槱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船舶工程专家,多年来为我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杨槱先生还是中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者。早在1962年,他就撰写了《中国造船发展简史》,倡导和号召造船学术界对我国造船史的研究,以期做到古为今用,促进当代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此后,他又撰写了《近代和现代中国造船发展史》、《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早期的航海活动与帆船的发展》、《帆船史》、《轮船史》等书稿与论文。本书是杨槱先生长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研究的结果,倾注了他的许多心血。书中,作者广泛收集了有关史实,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探讨,尤其是用现代船舶工程学的知识对“郑和宝船”的大小和“航海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希望此书能够为中国航海史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内容推荐

杨槱院士从小热爱船舶海洋,尤其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业绩十分景仰。本书就是积几十年来的潜心研究后新编的一本小册子,欲以较小的篇幅使读者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出使任务、使团和船队的组成、七下西洋的航程、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功绩和影响,以及对郑和下西洋的经验教训等作了一些简明的评述。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实为一本科技史话的力作。

目录

上篇 郑和下西洋史实

第一章 郑和下西洋的政治背景

第二章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古籍和碑刻

一、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古籍

二、三块石碑记录

第三章 郑和的家史、容貌和才智

一、郑和的家庭

二、郑和成为明成祖的亲信宦官

三、郑和的容貌和才智

四、郑和的宗教信仰

第四章 郑和出使人员和远航物质条件

一、使团人员和船队规模

二、郑和使团的组成

三、船舶的准备

四、明代以前的航海术和远洋航行

五、明代以前的远洋航线

第五章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一、第1次航海航程

二、第2次航海航程

三、第3次航海航程

四、第4次航海航程

五、第5次航海航程

六、第6次航海航程

七、第7次航海航程

第六章 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事迹

一、配合打击安南的侵略扩张行为

二、妥善处理爪哇问题

三、建立了满剌加和苏门答剌两个船队基地

四、歼灭海寇陈祖义和设立旧港宣慰使司

五、锡兰山国王的擒获与释放

六、擒获“伪王”苏干刺、稳定了苏门答剌国的局势

七、正确解决旧港宣慰使的承袭问题

八、调解了满剌加和暹罗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七章 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和影响

一、维护了南亚、东南亚的安定和平,树立了明帝国的宗主国地位

二、扩张了明政府的朝贡(或贡舶)贸易

三、郑和下西洋事迹的国内外影响

下篇 “郑和宝船”之谜和郑和航海范围

第八章 关于“郑和宝船”之谜

一、我国古代有确切记录的最大海船

二、《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宝船”尺度的来历

三、中国从来没有造过特大型木帆船

四、郑和船队所用海船的探索

第九章 郑和航海业绩和航海范围

一、古代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航海活动

二、古代的东南亚船、印度船、阿拉伯船

三、雇用当地“火长”领航是明智之举

四、不宜轻言“开辟了新航路”

五、近年来国外对郑和航迹的研究

六、郑和航海与哥伦布等欧洲航海家业绩的区别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郑和下西洋的政治背景

元朝末年,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潮,群雄割据、争战天下。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西平汉王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粤,戡定八番,北逐胡君,清肃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于公元1368年正月在南京即皇帝位称明太祖,年号洪武,大明帝国宣告建立。

新成立的明朝政府立即采取了兴修水利、休养生息、减少赋税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扶植工商业、繁荣经济的措施,30年间国力迅速增长。

公元1398年明太祖逝世,传位皇孙惠帝朱允坟,年号建文。随即,惠帝的中央政府与分封诸王的地方政权矛盾激化。朱元璋第四子、镇守北平(现北京)的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反对惠帝。3年后,他获得胜利,赶走了建文帝,登上皇位,称明成祖(见图1—1),年号永乐。明成祖首先推行明太祖的“安养生息”政策,以求迅速修复战争的创伤。很快地就实现了“仓廪充积,天下太平”的局面。

明朝建国于我国的东南部,国都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可通过水上航路直达海外各国。明太祖朱元璋对周边国家采取和平外交政策。他刚刚登基即位就颁诏安南(越南北部):“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近远,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明政府的对外方针是:“与远迩(近)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但也认为:“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此外,还把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占城(越南中南部)、苏门答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西洋(地点不明)、爪哇、彭亨(马来西亚中部)、百花(地点不明)、三佛齐(苏门答腊的巨港,又称巴邻旁)、渤泥(加里曼丹,文莱)等国定为“不征诸夷国”。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如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派遣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敕(帝王命令)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事实上,明朝对海外各国实行的是春秋时著作《礼记》上说的:“怀诸侯”、“柔远人”的方针。那时中国把邻近诸国作为“诸侯国”,而把遥远的国家作为“远人”。“怀诸侯”要“治乱扶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柔远人”则是指:“送往迎来,嘉善而矜(自大)不能。”

但是实际上,当时我国沿海和海外各国并不平静。日本倭寇危害我国东南沿海,安南经常侵扰中国边境,东南亚诸国相互攻战不息,恃强凌弱的情况不少,有的小国还派遣使者来中国寻求保护。与此同时,有的重要海域盗匪猖獗,海道难通。海外诸国来华朝贡的也有日渐减少趋势。而且,中亚地区的蒙古贵族统治者也在计划进攻中国,企图恢复元朝在中国的统治。为此,明政府也需要与中亚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牵制蒙古人对中国的进攻。

明成祖雄才大略,在巩固了国内统治和国力开始增强时,就派遣亲信的郑和等官员,组织庞大的船队,到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国家,执行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任务。因此,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解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间的争端,提高明帝国的威望,为明帝国形成万国来朝、太平盛世的政治局面。当然,通过大船队的友好访问,也就自然扩大了国际交往和官方贸易。

当时中国皇帝自命为天子,要求海外各国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定期前来朝贡,这也带有“霸权主义”的因素。郑和访问的30多个国家都较弱小,其实力远远不能和当时强大的明帝国相抗衡,这是郑和使团出使成功的基本因素。P3-5

序言

在中国古代科学实践中,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游地球相提并论的就是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事件。比起这两位欧洲人来讲,郑和的下西洋时间更早、航程更长。郑和曾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对当时的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在《明史》及其他史料中多有提及,明人罗懋登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通俗演义》也详细描述。随着我国航运业的再次兴起,对郑和下西洋的考证也再次热起,其重要性也日益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认同。

杨槱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船舶工程专家,多年来为我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杨槱先生还是中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者。早在1962年,他就撰写了《中国造船发展简史》,倡导和号召造船学术界对我国造船史的研究,以期做到古为今用,促进当代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此后,他又撰写了《近代和现代中国造船发展史》、《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早期的航海活动与帆船的发展》、《帆船史》、《轮船史》等书稿与论文。杨槱先生好学不倦,治学严谨,乐于育人,令人敬佩。他的学问和品德,更是上海交大师生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和工程专家,杨槱先生能够以科学和理性的思维对历史事实进行研究,并不顾高龄,亲自著书诲人。这种研究思想和治学精神,无论是对于探究我国船舶与航运历史,还是对现代船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本书是杨槱先生长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研究的结果,倾注了他的许多心血。书中,作者广泛收集了有关史实,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探讨,尤其是用现代船舶工程学的知识对“郑和宝船”的大小和“航海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我十分高兴再次为杨槱先生的新著作序,衷心希望此书能够为中国航海史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也祝愿杨槱先生健康长寿,再出佳作。

后记

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首先是宣扬以郑和航海为杰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自古以来,海洋是世界各国相互交往的最实用、经济和富有传奇色彩的通途。我国面临太平洋,中华民族拥有历史悠久的闻名于世的海洋文化。人云:“哪里有海,哪里就有华人。”今天有约3500万(一说6000万)华人定居于亚太、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100多个国家。他们在当地辛勤劳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一番事业,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作出了贡献。全球海外华人拥有1.5万亿美元资产,是世界经济的支柱力量之一。

据说:郑和在他的晚年为了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中国船队,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郑和以后中国国势的变化,完全证实了郑和忠告的正确性。

其次,是弘扬明成祖倡导、郑和出使执行的和平外交政策。2003年7月底,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上说:“我们并不担心中国变成军事强国,把我们吞并,因为这不是中国的传统。”我国领导人一再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的国策。

但是我们仍须认识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进步,知识经济的时代,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有强大的势力。中国是占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才能保卫世界和平,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健康发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