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兰州的治庸风暴
陈宝生土生土长在黄河上游的兰州市,北大经济系毕业,曾担任省政府研究室主任、酒泉地委书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2004年,兰州政坛发生一场大地震,中纪委查办了兰州一些腐败分子,包括市长在内的多名干部落马,对兰州造成很大冲击。陈宝生在此时临危受命,担任兰州市委书记。
陈宝生上任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心涣散,好多干部心存顾忌,不敢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该干的事不干,该管的事不管,变得平庸起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在观望,看新来的市委书记会拿出什么样的办法,一些外商也准备撤资。
怎样才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陈宝生在努力寻找突破口。
上任第10天,陈宝生第一次提出,要在兰州搞一个“治庸计划”,向官员的平庸行为开刀。
兰州的治庸计划,都有那些内容呢?
治庸计划将公务员的平庸行为分为3类,18种行为,对每种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处理方式都作了明确的界定。
·不作为
就是有能力而没有履行自己职责的行为,包括7种具体行为表现。如工作不到位、不重视或措施不力,导致重大案件或责任事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
·乱作为
主要是指违规、违法,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包括违法行政、弄虚作假、吃拿卡要;项目建设中故意刁难客商;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等。
·不会作为
主要是指没有能力胜任领导职务,难以履行工作职责。比如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做调查研究,不亲自撰写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就视为不会作为。
治庸的范围涵盖全部党政机关。
治庸计划有四个程序:
·发现问题:核实
·研究决定:给予处理
·申诉:本人不服可以申诉
·复核:在30天之内把决定送达本人
治庸计划不只是一纸文件,而是动真格的。
兰州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梅岩兵是治庸行动处理的首例。他在主审一起死缓案件时,未及时报请省高院复核,只把案件交给书记员,不久书记员辞职,结果案件一直没有上报,拖了4年没结案,导致被告超期羁押。他的行为被认定为不作为和乱作为,因而被免职了。
从2005年5月起,启动治庸计划后的半年时间里,兰州市一共处理了125人,包括正副科级干部21人,平均3天处理2个人。
兰州的治庸计划不仅有实施细则,有标准、有流程、有组织手段,市委书记还大胆创新,在提升政府执行力和效能上,搞了个“一把手上电视,现场办公”栏目。市领导和32个委、办、局一把手上电视,现场接受投诉,现场拍板解决民众提出的问题。随后记者跟进报道问题解决的进展和结果。
这使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节目中曝光,也使各部门官员对待民众的态度、工作方式、素质能力在节目中曝光,在万众瞩目和上司审视的眼光的压力下,很多问题得到高效、妥善的解决。而随后的记者跟进报道,更是一种促进各部门官员提高办事效率的巨大压力。
一把手上电视,现场办公,有几条规定,一是不能用外交辞令,比如:“无可奉告”、“我不知道”,这些推诿都不行;二是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必须现场解决;三是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给群众一个承诺,在什么时限内解决。
粮食局长第一个上电视办公。电视播出后,局长最受震动的是好多市民说:“还有粮食局啊,我以为早撤销了!”事后,局长感慨地对记者说:“看来上电视办公作用不小,最起码让市民知道还有一个粮食局存在,而且粮食局还为市民办了不少实事,成绩显著,兰州粮油合格率在2000年时只有42%,而现在是90%以上。”
电视节目播出后,局长的表现和才能引起陈宝生的重视。不久,组织部找他谈话,拟调他到更重要的单位任职。陈宝生书记认为:“一把手上电视,对考核任命干部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系数。在群众的评价中,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干部。”
交通局长上电视时,主持人问去黄河坐游艇多少钱?局长说是20元,这是物价局的规定。主持人让局长看一个偷拍的短片,记者以旅客的身份询问坐游艇的价格,游艇管理者说是60元。
当时交通局长确实很尴尬,但他反应还很快,现场立即打电话,指令相关部门马上着手调查此事。现在这种违反政策的乱收费的现象已被整治了。
陈宝生自己带头上电视办公,有观众问到,是否该在滨河路上多建几个人行天桥,陈宝生答复已列入2006年工作计划。兰州以前只有两座天桥,陈宝生上任后,一下子就建了14座天桥,百姓从中看到了政府工作方式的迅速转变,看到了民本政府。
公安局长上电视时,有人提出,说他去洗澡,服务员告诉他有特殊服务。他试着问是否安全,服务员说派出所的警察都是自己人,不用害怕。局长没有辩解和回避,大声说:“这也正是我要打击的对象。”台下顿时掌声雷动。第二天,这位局长听到观众的反馈:“公安局长这句话,让老百姓对政府有了信心,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并没有到让人灰心丧气的地步。”
治庸计划执行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政府机关的活力和生机开始显现,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劳动监察大队乱作为,乱收费(按人头收了劳务市场工人每人30元)被媒体追踪报道,劳动局立即责令整改。
有个市民在舆论简报上反映,去机关办事,办事员不好好办,上班玩游戏,态度恶劣。陈宝生知道后,立即指令解聘这个人,还涉及了他的4个上级主管。
由于投资软环境的改善,省外客商投资也纷至沓来,仅浙商的投资项目2005年就有26个,投资金额达9.84亿元。
由于政府动真格,真抓落实,真见实效,老百姓都感到欢欣鼓舞,极力拥护治庸计划,积极关注和参与治庸计划,刊有一把手上电视办公内容的《兰州晚报》的零售量增加了40%,卖报小贩竟然把“一把手上电视”的新闻作为吆喝叫卖的一个亮点。老百姓对政府更加拥护。群体上访的人数大幅度下降,因为问题都解决了,还一天到晚到党政机关上访干什么?
兰州的治庸计划,表明地方政府管理精细化已经开始。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管理上之所以取得显著的进步,就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像路志强(榆林市副市长)、陈宝生(兰州市委书记)、孔令志(原邵阳市长)等这样求真务实的政府官员,坚定执行中央政策,为推进社会进步和政府管理精细化,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刘兴旺先生在他的《可以平凡不能平庸》一书中专门有“政府词典拒绝平庸,提高效能先治庸”一章,提出了很好的观点:我们大部分干部是普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我们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甚至有很多都是极为琐碎的工作。但是人民给了你权力,不论大小,都不应做个庸官。
P6-10
精细化管理就是把看似简单而又做不到位的事情做成做好。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
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精细化管理专家、《细节决定成败》作者汪中求
第一章 政府: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1
一、副市长炮轰行政十大弊端/2
二、兰州的治庸风暴/6
三、政府管理的十大进步/11
四、精细化是未来20年政府深化改革
与加强管理的必经之路/15
第二章 精细化管理的特征与方法论/19
一、精、准、细、严的操作特征/20
二、精细化管理的方法论体系/26
第三章 精细化的8个基本方法/31
一、细化/32
二、量化/38
三、流程化/42
四、标准化/47
五、协同化/52
六、经济化/54
七、实证化/57
八、精益化/62
第四章 成本管控精细化/65
一、政府的十大成本
——纳税人的钱更要精算成本/66
二、中国的人力成本不低
——政府人员减掉一半照常运作/67
三、办公室成本
——政府是企业的几倍/72
四、吃喝招待成本
——刘备辞职、海瑞罢官,市长请客9美元/75
五、交通成本
——公车浪费3/4,清涧法院被摘牌/83
六、滴漏成本
——和坤贪污三年财政,垃圾场花钱双倍/85
七、素质问题造成的成本
——人民公安也不容易,110被浪费64% /89
八、三大成本控制精细化
——办公室越小,效率越高/94
九、人员精减
——作业研究定编制,超编棒打100下/102
第五章 执行力管控精细化/105
一、抓落实的3个核心环节/106
二、执行指令(事前控制一)
——安全文件20份,死伤84人无责任/110
三、执行指令(事前控制二)
——撕下岗位职责,学会与下属签合同/118
四、执行跟进(事中控制一)
——王石不打高尔夫,邮政大臣洗厕所/124
五、执行跟进(事中控制二)
——邵阳市长深入民间,温总理到过1800县/138
六、执行纠偏(事后控制)
——公安证件无人信,“非典”重罚产生执行力/151
第六章 衔接配合精细化/159
一、衔接配合的6个链条/160
二、衔接精细化的5种方法/169
附录一 行政主体一政府管理的十大困难/178
附录二 行政对象——农耕文化浸染出来的老百姓/186
附录三 2005年~2006年中国各地政府实施
精细化管理报道/198
2006年12月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说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是我们也从一些数据中看到了许多不足和很大的改进余地:
我们每创造1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而水资源的消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这是2004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不需要节约了吗》所引用的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更有数据显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截至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人均森林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70%以上的草地严重退化,70%的江河污染严重。
破坏环境也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据统计,近年来生态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5%~13%,许多地方因连续受灾而返贫;化肥使用量是发达国家安全上限的2倍,利用率仅为40%;土地资源迅速缩减,2003年以前的7年间,耕地减少1亿亩,超过耕地总量的5%……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由此可见,单纯的经济发展已经不是评价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准,政策、规章制度等的制定也不是衡量一个政府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尺。除了上面提到的环境问题外,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发展不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
2003年10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最早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概念。随后,在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确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4月17日的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也指出: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等现象。如果再不重视保护环境,今后治理的成本会更高,付出的代价会更大,环境将更难以恢复,我们就可能犯难以改正的历史性错误。我们绝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了政府工作的方向,那就是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这一系列转变表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高度的指导下,政策的制定、落实都围绕着降低消耗和提高效率展开,中国社会的发展要走科学健康的发展之路,而政府管理必须走精细化的道路。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经济学、社会学研究的精细化管理研究者,我非常希望能为社会的进步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从1993年开始,我和余明阳、孔繁任一起做咨询,主持过二十余个行业的全国性调查,参与近五十家企业的策划项目。这期间,我接触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和同事、朋友及同行整理出一系列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后,我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精细化管理的研究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汪中求先生等友人的帮助与支持。通过不断地对精细化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提炼,我于2005年5月出版了《精细化管理II——执行力升级计划》一书。没想到的是,这本书一年内就重印了5次。一些石化、证券、银行类大型国企领导看了这本书后,觉得有适用性和操作性,适合他们企业的情况,指名要我为他们做培训。西北石油管理局在培训过后一周,就成立了精细化管理办公室,而且再次请我为他们下属单位做培训。
从民企到国企,再从国企到政府部门,不断地深入接触与研究使我更进一步发现:在政府组织中导入精细化管理十分迫切,也非常必要。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书的最主要原因。我深信,在中国目前的特定环境背景下,推行精细化管理将更有效,也更适用于大部分企业和各种公共组织。
可喜的是,在精细化管理的推行上,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先例。在企业中,海尔、万科、东方希望等知名企业都成功了;在政府部门,深圳市政府、青岛市政府等地方政府,石油、税务等系统单位也成功了。正是这些先驱们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实践,使我坚信在中国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我们看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走上了一条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
本书在中国国情以及精细化管理方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各地、各级政府最突出的、带有共性的三大问题,即行政成本问题、执行力问题、衔接配合问题,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因此,政府精细化管理的主攻任务或着力点,应放在解决这三大问题上。同时,本书还集中讨论了精细化管理的8个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解决这三大问题。
由于成书时间仓促,书中缺点错误一定不少,内容也有待完善和深入,欢迎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真诚地感谢新华出版社、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感谢为本书的写作提供多方帮助的所有政府工作人员!
本书在中国国情以及精细化管理方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各地、各级政府最突出的、带有共性的三大问题,即行政成本问题、执行力问题、衔接配合问题,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因此,政府精细化管理的主攻任务或着力点,应放在解决这三大问题上。同时,本书还集中讨论了精细化管理的8个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解决这三大问题。
本书是写给国家公务员或从事行政执业研究人员看的。该书在中国国情以及精细化管理方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各地、各级政府最突出的、带有共性的三大问题,即行政成本问题、执行力问题、衔接配合问题,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因此,政府精细化管理的主攻任务或着力点,应放在解决这三大问题上。同时,本书还集中讨论了精细化管理的8个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解决这三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