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塞纳-马恩省河畔的圣母院、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到捷克布拉格,穆尔岛河畔的圣维塔斯大教堂,高耸巍峨的门面,庞大的体积,繁复的雕刻装饰,具有灿烂光芒的彩色玻璃,宏伟壮丽的哥德式大教堂可说是欧陆文明最灿烂的结晶,参观一座大教堂,彷佛上了一课欧洲文明史。身处其中,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油然生起崇敬与庄严的感觉。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探索无比神奇的建筑奇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进一座大教堂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范毅舜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巴黎塞纳-马恩省河畔的圣母院、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到捷克布拉格,穆尔岛河畔的圣维塔斯大教堂,高耸巍峨的门面,庞大的体积,繁复的雕刻装饰,具有灿烂光芒的彩色玻璃,宏伟壮丽的哥德式大教堂可说是欧陆文明最灿烂的结晶,参观一座大教堂,彷佛上了一课欧洲文明史。身处其中,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油然生起崇敬与庄严的感觉。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探索无比神奇的建筑奇迹!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为国际知名的摄影师,本身亦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以多年的时间遍访欧陆的大,小教堂,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他多年积累与研究的成果,以精美丰富的图片与生动感性的文字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哥德式大教堂,娓娓诉说教堂的历史起源与小故事,从外观,建筑结构以及各种雕刻与装饰背后所代表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本书中,读者不但可以细细欣赏大教堂的形式之美,更是一场身历其境的历史文明之旅。 目录 作者序 前言上帝与人间的界面 Chapler 1 教堂与基督信仰 基督信仰为中心的教堂 卡洛林王朝及教堂的演变 罗马式教堂的兴起 Chapter 2哥特式大教堂的兴起 哥特式大教堂兴起的背景 哥特式火教堂的发源地 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结构 哥特式大教堂的兴建 Chapter 3石刻的圣经 走近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大教堂的门面 大教堂的雕刻主题 Chapter 4细细端详大教堂 主堂——大教堂的身体 奇迹般的光线——彩色玻璃 彩色玻璃的制作 十字翼廊 唱诗席 追寻中古朝圣者的足迹 Chapter 5哥特式大教堂巡礼 沙特尔大教堂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亚眠大教堂 兰斯大教堂 欧洲境内的其他哥特式大教堂 后记 试读章节 富有日耳曼风格 由于靠近昔日的日耳曼地区,斯特拉斯堡的哥特式大教堂虽然同样建于13世纪,但与一般强调高耸、仿佛能直通天际的哥特式大教堂不同,它的内部空间富有日耳曼风格,罗马式样的中堂有相当宽阔的侧廊,其宽度几乎是教堂内部高度的二分之一,为此大教堂内观少了点灵秀,而是充满着日耳曼式的英雄霸气,有别于巴黎附近的哥特式大教堂。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原址是一座战神庙,从13世纪开始兴建,光是中堂的部分就花了40年的时光;宽广的侧廊则是由罗马式风格演变而来的。建造哥特式大教堂除了靠民间的信仰热情,更是各城市虚荣竞争的结果;由于财源枯竭和艺术品味的改变,斯特拉斯堡人教堂自15世纪起便处于待工状态,仅完成的一座钟楼孤零零地耸立在上方,使它更显特殊。 冻结的音乐 欧洲著名的大教堂,几乎栋栋是坐东朝西(朝向耶路撒冷),旭日东升时,第一道阳光由东面的彩色玻璃窗射入,夕阳西下时,大教堂西正面沐浴在如火的夕阳中,更显得金碧辉煌、美不胜收。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也不例外,装饰华丽的外表在黄昏中,有若炙热上升的火焰。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兴建时,已进入哥特式风格的巅峰期,所有哥特时期强调的精神,在此毫无保留地尽情发挥,西正面三座拱门上的雕刻和其四周的华丽藻饰,曾让德国文豪惊叹:“简直是冻结的音乐!” 至于教堂内的彩色玻璃,同样是同时期哥特式艺术中的佼佼者,法国大文豪保罗·克洛代尔(Paul claudlel)曾赞美:“透过斯特拉斯堡的彩色玻璃,充满血腥和神圣的历史再次得到了详述与证明。” 积极教化的雕刻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外观,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严重受创,除了少数几尊雕刻,目前大教堂外观的雕刻,大多是几可乱真的复制品。虽然如此,一点也不损及其艺术价值和欣赏趣味。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外观雕刻,依然是一部石刻的百科全书,处处可见中古动物、植物的缩影,除了一些熟悉的牛、羊、鹅,更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叶子、花果图案,有的还具体雕出诸如玫瑰花、香草、包心菜的形状。 大教堂西面三扇拱门中的两扇,因受到道明会僧侣阿尔贝特(Amert the Great)的影响,以教化人心的道德寓言为主题,而没有一般旧约圣经中的圣人与先知。就以西正面最右边的大门两旁雕刻为例,门左方有四个人物,其中有三位代表受到诱惑的愚笨女人,另一位象征魔鬼的男人手拿着诱惑的苹果,虽然他衣冠楚楚、一表人才,但背后却布满蛇蝎等恐怖的生物。右方91lJ以圣彼得为首,领导着三位手持油灯代表智慧的女性。 这些完成于13世纪且深受巴黎哥特式风格影响的作品,富有道地的阿尔萨斯精神。简单造型及夸张表隋的雕像颇有卡通般的亲和力,不似一般哥特式大教堂的雕刻,往往相当严肃又难以亲近。 大教堂外众多的雕刻,有一种积极人世的特质,隐含着强调权威道统的作用,在教堂南面入口处更是具体彰显这样的精神:罗马式的南面入口上方的雕刻,正中央坐着所罗门王,左右各有一位美丽女子,右边的女子双眼被蒙起,象征迷失的犹太会堂;左边那位头戴皇冠,手持十字架与圣杯,象征着教会的胜利。 由南大门入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镇堂艺术瑰宝“最后审判之柱”。这座完成于哥特式高峰期的柱子与旁边制作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钟及管风琴都是相当杰出的宗教艺术品。 饱经战火的坚强身影 斯特拉斯堡旧城区风光明媚,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这是座硝烟不绝的城市: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19世纪的普法战争、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座城市无一幸免地受到严重的破坏。 拜访过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后,我又转进德国待了一段不算短的时光。在德国最后一站黑森林逗留时,于一处小镇的山头上看见十几里外一座如独角兽般的大教堂,我开玩笑地对德国友人说:“那座教堂真像是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没想到朋友回答:“那本来就是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我当时突然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刹那间我真想更改行程,开半小时的车冲到斯特拉斯堡去。 和风夕阳中,我只有暗自祝祷,欧洲终于和平了。也不过十年前,这么短的距离仍有边界阻隔,若是没有多次进出法国的签证根本过不去。圣母保佑,渺小的人终于在野蛮的战争中学到了一些文明,一些最基础的基督教诲。能够在德国境内温馨的气氛里遥望位于法国境内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除了感谢,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词了。 P156-161 序言 献给马志鸿神父Fr.Masiano Manse S.E 建筑往往是一个地区历史文明最具体的结晶;古老的哥特式大教堂,正是欧陆文明结晶最显赫的代表之一。八百个年头过去了,这些老神在的大教堂仍俯视着欧陆各地的大城小镇,成为该地最美丽的地标。 由于文化的差异,国人对这些庞大的建筑物难免有一种陌生感,如黑洞般的中世纪历史断层,更是令人不知该如何亲近这些动辄历经数百年时间洗礼的大教堂。 基于对哥特式大教堂的喜爱,我斗胆地越过界,拍摄写作了这么一本书,正如古时欧陆的人们借由大教堂亲近上帝,我也希望用一种有别于传统建筑式写作的方式,帮助国人缩短与这些欧‘陆文明杰作的距离,当有机会到这些大教堂游览时,能够以一种、愉悦的理解态度,细细欣赏大教堂的里里外外。 就在这本书初稿完成时,我的母亲被诊断出罹患癌症,不到i一年的时光就离开了我们。而今每当我闭上双眼,我都会像在大’教堂里那样,在心中点起一支祝祷的蜡烛,愿母亲能在天主的怀中,陪伴我们的成长,且欢喜地等待我们的重逢。 最后,我谨以此书献给在台湾地区彰化静山修道院服务的马.志鸿神父;来自西班牙的马神父在台湾地区奉献了大半生的时光,感谢天主赐予我这位亦师亦友的良伴,在每次的灵修交谈中,马神父陪我一同探索造物者的奥妙并沉浸在袍恩宠的光辉中。最近,我无意中读到一个有关中世纪大教堂建筑的小故事:话说一位石匠在精心制作大教堂高处的雕刻时,有人问他,这些雕像虽美,但装上去就看不清楚了,为何还如此费心地刻画细节呢?只见这位石匠指指天上,不疾不徐地回答:“下面的人看不见没关系,上面的那位可是看得一清二楚。” 这个小故事不仅反映出那个时代教堂建造者对于信仰的热情,也让我沉思现代社会重表面与速成的特质。如果我们都能像那位石匠以诚挚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那么,每一个平凡的时刻,都将会是美丽的,我如此深信着。 后记 中世纪结束后,哥特式大教堂仍在西欧大陆持续兴建,但当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开始盛行于全欧各地时,许多哥特式大教堂不是改变了风格就是完全停工。一般而言,欧洲自中世纪结束之后,兴建大教堂的风潮已逐渐消退,其中有来自政治、宗教及经济上的各种原因。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对大教堂的停建也产生了推波助澜的重要影响,颠覆旧教信仰内容的新教神学除了对盖教堂不感兴趣外,还禁止朝拜偶像;这也使得哥特式艺术几乎无法生存,处于激烈动荡社会中的旧教也无暇去建新的大教堂。 正如前面曾提到,大教堂由于是祈祷朝拜的场所,因此它一直跟随当时的建筑风格改变,18世纪时不少哥特式大教堂在当时几乎都在唱诗席外围筑上了巴洛克式的屏风,大教堂里的彩色玻璃也被拆下换上透光较多的灰色玻璃。 19世纪末德国大文豪歌德,被斯拉斯堡大教堂的建筑深深震撼,欧洲大陆在文豪的诗句影响下开始疯狂着迷于历史遗迹,保存状况相当不理想且甚受轻视的哥特式大教堂也自那时期起开始极力修复,未完工的科隆大教堂及布拉格的圣维塔大教堂均是在这风潮下得以完工。 由于对兴建哥特式建筑的知识有限,不少大教堂维修后的样貌,遭致后世的专业批评,不过若没有19世纪的修复,哥特式大教堂今日的处境可能会更糟糕。一直到20世纪的1962年,联合国文教基金会才正式提供了古迹修复的参考法令。由于原始建筑式样已不可考,历史建筑以“保存”为要务,法令要求尽量保持大教堂各个时期的建筑样貌与装饰,而不必完全还原最初的原始模样;另外还要求,为了妥善保护现有建筑,所有新修复的装饰都要以能拆下来为原则。在联合国文教基金会正式成立了人类遗迹(Heritage)的部门后,古迹保存修复的法令更趋完善。 虽然如此,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大教堂,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坚固,空气污染、地震、湿气、温差等因素都对大教堂的结构造成致命性的影响;至于人类的战争更是大教堂的头号杀手,欧陆有数座大教堂就毁于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未修复。 就像一般住家一样,大教堂需要花很多钱才能维持,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西欧政府及民间已花了不少精力来维护这些建筑物,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大教堂都已很古老,若不多加保护,大教堂不会永恒站立在地表之上。 欧洲的宗教历史与政治沿革、社会发展的动向纠缠不清。不再握有政治实权的罗马天主教会也是经过无数的改革才有今日的模样。一直要到近代,哥特式大教堂及其他形式的大教堂才终于超脱了狭义的宗教建筑定位,而成为欧洲文化中受人尊重景仰的历史遗迹(这在法国尤其明显,法国1911年以前兴建的教堂全为法国政府的财产,教会并没有主导的实权)。也是在这样的转变中,当年兴建大教堂的建筑师及艺匠们杰出的成就,才终于可以摆脱宗教意识形态的束缚,而受到更公平的对待与尊敬。也正是由于这些伟大建筑师与艺术家们的心血,我们才能有机会亲眼目睹那一个曾在西欧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宗教时代。 欧洲的教堂及其他的人文遗迹探访,增加了我对西方的认识,也让我更珍惜自己的文化传承。在看到欧陆无数的人文遗迹后,我益发觉得,自己文化中众多艺术及建筑遗产,在质与量方面皆是成就惊人。每当我看见西方的圣母像时,就会想起宋代的木刻观音,虽然这两种同样以女性为题的神像雕刻在形式上如此不同,但那份恒久的精神与美感,却一样令人感动。在某些已被奉为经典的教堂装饰中,我也感到本土某些宗教艺术,在形式表现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要是人,都会设限在自身的历史环境里而深受影响。在一本本有关欧洲的人文史迹的书出版后,我终于学习到,不再以比较而以欣赏的态度来了解与东方文化体系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这一步走来,竟也花了我不少的工夫。有容乃大!若我们能笃实的真诚地来看待自己的文化遗迹,尊重自己与他人的文化及信仰,这世界将会减少不少争端,人也能生活得更快乐一点。更因为文化的交流,人们的生活也能摒除成见而更加丰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