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家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成晓军//唐兆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20余年来,人们从本阶级的政治需求出发,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论旨不一,结论各异。本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本书适合史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在介绍曾氏家训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今人借鉴吸取有益成分。

目录

    诲弟篇

一 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学诗宜先学一体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读书须从容涵泳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词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试读章节

            业精之法在于专【原文】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

②嗜喜爱,爱好。

③穷:推究到极点。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

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⑦鹜(wn):乱跑,心志不专一。

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疑难问题需要解决。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一番;有了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我也可以与你们一起来分析探讨。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所讲实际上涉及到了做学问有了一定基础,如何进一步深入下去的辩证关系。如果只是“半桶水”,什么学问都想做,结果就会什么也做不成。这就必须做到一个“专”字,只有专,学问才可能做到精深。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读书宜专一耐久

【原文】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①。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②。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③。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④;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日义理之学⑤,日考据之学,日词章之学⑥。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⑦。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⑥。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⑨。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⑩,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问,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六弟谨记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泛鹜广泛求取追逐。

②考据:也称考证。指对古籍的文字音义及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

③酬酢(ch6u zu6)交际往来。

④恍(huang)忽然,仿佛。

⑤义理:经义名理,亦称理学、义理之学。

⑥词章:诗文的总称。

⑦躬行亲身实践,身体力行。经济:经国济民。

⑧焉文言助词。

⑨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搬运时可使牛出汗,收藏时能塞满屋子。

⑩《昌黎集》:指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文集。

【译文】

深入研究古代经籍必须专守一经,不可三心二意广泛求取。阅读古代经籍要以研寻经义名理即义理作为根本,考据文字音义等为次。阅读古代经籍需要有一个“耐”字的诀窍。一句不理解,绝不看下一句;今天不理解,明天再读;今年不深入,明年再读。这里说的就是耐的意思。阅读历史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设身处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书中内容里去。每看一处,就好像我自己与当时的人交际往来,谈笑风生于其间。不必把每个历史上的人都记住,只须先专记一人就行了,则仿佛如实地接触这个人一样;不必把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记住,只须先专记一事就行了,则如亲历其事一样。总之,读经以深入研究其义理所在,读历史则以考究其事件的始末所在。除去这两个方面,此外就没有别的学问存在了。

中国自从西汉以至于现在,识字的读书人大约有三种途径:一种是经义名理之学,一种是考证文字音义之学,一种是诗文之学。各人自执一种途径,互相攻击指责。我个人的意见是,经义名理之学即理学是最大最重要的一门学问。对理学明白再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就抓住了要点,而经国济民就会有根本。诗文之学,也是能够发挥理学要义的一门学问。考据古代文字音义和名物之学,我认为它没有什么可取的。这三种治学途径,都是从事于经史,但各有它独特的方式方法。我认为如要读经史,只要抓住研究理学一途,就会做到心绪专一而不会纷繁杂乱。由于这个缘故,研究经学就必须专守一经,研究史学就必须专熟一代历史,阅读经史就必须专门重视经义名理即理学。这都是守约之道,的确不应轻易变更。

至于经史之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如要对之加以阅读,就应当只读一个人的专集,而不应当东翻西读。如读韩愈的文集,则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无非只有韩愈一人的文集而已。应当自我感觉到天地人世间,除了韩愈的文集之外,再没有别的书籍存在了。这一人的文集未读完,断断不可调换他人的文集来读,这也是读书宜守一个“专”字的诀窍。六弟应当牢记这一点。

【评析】

曾国藩在篇中反复强调,一个人要做学问就必须在有耐心的基础上做到专攻一门,决不可泛泛而学。这一读书方法是他亲身经验之总结,至今仍可效法。

          学诗宜先学一体

【原文】

学诗从《中州集》人亦好①。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②,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③,七律亦最喜杜诗④,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⑤。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尔要作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节录自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温弟》

【注释】

①《中州集》金代元好问选编,收录金代二百多人诗作,因各作者多聚于中州(今河南一带)故称为《中州集》。

②五古诗体名,即五言古诗,又称为“选体”。始于东汉,迄魏晋形成高潮,至唐代更趋精密,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主要形式之一。《文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

③五律诗体名。五言八句,于偶句押平声韵,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并讲究对仗。杜集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集。

④七律诗体名。七言八句,于偶句押平声韵,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并讲究对仗。村诗指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律诗。

⑤《元遗山集》:指金代诗人、词人元好问的诗文集。

【译文】

一个人学作诗如果从金代诗人元好问选编的《中州集》入手也好。然而,我的意见是读这样的总集,不如读一部专集要好些。关于这个问题,各人的意见都不一样,爱好都不相同。我的爱好是,于五古诗则喜爱读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于七古诗则喜读唐代诗人韩愈的集子,于五律诗则喜读唐代诗人杜甫的集子,七律诗也最喜爱读杜甫的诗,而苦于不能够把他们的风格学到家,所以兼读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集。我作诗最不善于作七律体,其他各体则都有所成就,可惜京城里没有可与之相互切磋的人。你要学作诗,首先必须看一个人的诗集,不要东翻西读。首先必须学习一种体裁。不可各体同时学习。这是因为,如果明了其中一种体裁,那么其他各体也就都会明了的。

【评析】

曾国藩一生对作诗颇有研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他所强调的,学作诗就须先学一体的观点,同样体现他的宜专不宜广的学术思想,值得今人借鉴吸取。

P2-6

序言

《曾国藩家训》自1997年1月作为《曾国藩生平及家族丛书》中的一种.由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因其在向读者介绍曾国藩家训内容的同时,对名词、术语进行了规范化的注解,且在翻译文字之后作了导读性评析,故而其学术价值较高.实践的指导意义较明显,受到不同层次读者的好评.初版半年即已脱销。

此次重庆出版社版,对原书少许错误作了修订,基本上未作太大改动。尽管如此,我仍坚信该书具有的“平淡中见专深,通俗中见高雅”的特色,必将继续引发读者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曾国藩家训理论及方法的固有特征。必将为读者从中获得借鉴启发提供条件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尽管曾国藩家训流传至今,在曾氏后裔中获得继承和补充乃至于得到了发展,如我在《曾国藩家族》修订本中,就曾纪鸿的夫人郭筠和曾纪官的夫人刘鉴,对于曾氏家训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阐发与创新的内容作了概括性介绍总结;而且,曾氏家族后裔人才辈出,曾国藩家训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方法始终指导并深深影响着曾氏家族子孙后代。曾国藩家训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借鉴启发的价值存在。尤其是在独生子女众多,市场经济因素不断冲击人们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严峻现实下,如何通过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方式,批判性地借鉴、吸取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而曾国藩家训理论中一些积极的成分,家教方法中一些有用的成分,则又适应了这种需要,我认为,曾国藩主张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当前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仍具参考借鉴价值。但目前,一般家长和青少年重视的是学校教育(其中看重的是学习成绩),而往往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忽略了。这恐怕就是青少年教育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曾国藩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主张读书做人同时并举,注重学习成绩与综合技能相结合,讲究人格的塑造,强调真才实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等。这些都对当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所以我有信心认为,《曾国藩家训》必将得到人们的喜爱。这也是重庆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我和唐兆梅教授欣然接受任务,对该书进行修订并应允出版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重庆出版社版《曾国藩家训》修订过程中,首先要感谢重庆出版社的吴向阳、温远才、代媛媛为该书的出版付出的诸多辛劳。同时,还要感谢众多朋友对我们在修订过程中给予的支持、鼓励和关爱之情。正是有了这种真挚的感情,才使我能够在教学、科研和行政兼职工作异常繁重的情况下,忙里偷闲,几乎夜以继日地将书稿修订一遍,纠正了原书中一些错误。我自信,为数不多的稿酬不是我追求的目标,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朋友的关爱之情,才是我在进入知天命之年后仍能像四十岁以前保持一种专心学问的激情的最终动力所在。

由于学识有限,书中不足之处肯定存在,欢迎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成晓军

                          2006年6月

                      于惠州学院困知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