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的普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蔡柏崇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山里的人需要走出去;大山更需要外边的人走进来!

五个故事组成了“爱的普度”的长篇小说,书中叙述青云小学创办人高洁和她的同事,几十年面对穷山村、穷教育、穷孩子,抱一颗爱心,以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艰苦办学、关爱孩子的人生故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读一读这些教育故事,体味一下书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和蕴藏其中“爱人如爱已”的“普度”爱心,想必能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得到感悟。

内容推荐

《爱的普度》一书,是由既独立又有联系的五个中篇——《捧着一颗心来》、《前边有片林》、《传代的苦恼》、《瘠土上鲜花》、《把爱心给孩子》组成的长篇小说,叙述青云小学创办人高洁和她的同事,几十年面对穷山村、穷教育、穷孩子,抱一颗爱心,以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艰苦办学、关爱孩子的人生故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读一读这些教育故事,体味一下书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和蕴藏其中“爱人如爱已”的“普度”爱心,想必能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得到感悟。

目录

捧着一颗心来

1.青云小学

2.挑水路上

3.捧着一颗心来

4.穷孩子

5.穷教育

6.姜花岁月

7.难忘的默契

8.情随事迁

9.危房下的悲哀

10.宛如一首温馨诗

11.青云村的梦

前边有片林

1.登上青云峰

2.哭歌

3.石径分校颂

4.愿她有双翼

5.成人之美

6.人生两难

7.桃心盒遗愿

8.走出青云村

9.前边有片林

10.有爱情无爱情

传代的苦恼

1.隔阂

2.妻子怀孕

3.一瓢冷水

4.当年心迹

5.难题

6.婉言忠告

瘠土上鲜花

1.相亲奇遇

2.善待

3.顺其自然

4.瘠土上鲜花

5.传情

6.彩照

把爱心给孩子

1.夙愿

2.菊英凋谢

3.盖房梦

4.平常心

5.路远的关怀

6.融入了亲情

后记 涓涓涉溪汇成河

试读章节

青云村坐落在粤北石灰岩山区腹地。村民走出屋门无论往哪个方向抬头望,都会看到重重叠叠的山岭。村小学建在后山坡地上,连接着山麓一片林木。两座青瓦白墙课室,掩映在树阴之中,白绿分明,蔚然深秀。校园四周围着低矮石墙,墙面没抹灰泥,石棱石角露在外边。这围墙不是用来装饰,也不是用来护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把猪狗牲畜拒之园外。校门是两扇开合的门板,门楣上方有个青瓦盖的篷顶,门槛是一条长青石,简朴而庄重。

学校后山有一片大林木,校园里有一片小林木。从远处看,大林木、小林木一片苍绿,都好像连成一体了,但走近校围墙细细察看,两片林木依然让人分辨出来。后山的林木莽莽苍苍荆棘丛生,是自然造就;校园里的林木有章法布局,是人工所为。特别是校道两旁的树,多是在石地里打洞,把石头挖掘出来,然后填上泥土才种下去的。经过漫长的时光,那些早期种下的树,已长得高出屋顶,不论是高直挺拔的,还是风姿绰约的,都成了一把把供人避雨遮阳的绿伞。这里头蕴藏了多少心思?凝结了多少汗水?浓缩了多少时光?也许只有学校的创办人高洁知道。

高洁喜欢树木,对树木情有独钟,能静静地对着一棵树,一片林,久久地欣赏,怡然自得。在静寂的夜里,在静听苍穹的时候,她会听见微风在树梢上行走的声音,想像得出露水滋润柔枝嫩叶的情景。她觉得一个人好像一棵树,能从树中看到自己,知晓许多道理。譬如,什么是“根深叶茂”?什么是“知识之树”?什么是“梦想之树”?她谈起自己的感受,颇能引起师生的共鸣。高洁组织师生植树护树,几十年如一日。她熟知校园里有多少棵树,每条校道每个角落长着什么树。高洁住在学校,她的家就在课室侧边的小屋里。小屋前那几棵桐树、枫树.夏天长出阔大的叶子,层层叠叠,几乎把屋前那片小天地遮盖得不透阳光,给高洁一夏的阴凉爱抚。这也许是公道的造物主,对她几十年爱树惜树的回报吧。

青云村是个穷山村,从历史深处走过来。顺时针看,村里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逆时针看,村民的穷困,却像苍黑的大山和它的山影,总是形影不离。贫穷与落后是一对孪生子,文化教育自然低下。历史记载,一九。三年清政府颁布了《小学堂章程》,饬令各地办小学。当年,青云村知不知道皇帝有这么一道圣旨?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就是知道了,把圣旨背诵下来,刻在村口的石壁上,又能怎么样呢?那时候别说办小学了,就是开一间简易“蒙馆”,或者办个村社“义学”,也无能为力。这之后经过了半个世纪,山里山外不知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改了朝,又换了代,青云村与时俱进了,才于一九五三年创办小学。

这一年夏天,有两个山村教育志愿者来到青云村。他们是父女俩,粤北韶关市人。父亲高明远,是一位小学教师,高个,长脸,戴一副近视镜,穿一身中山装,说话慢条斯理,对谁都彬彬有礼。女儿高洁,芳龄十六,刚从简易师范学校毕业,身子纤纤单薄,长长的胳臂,瘦瘦的腿弯,蛋形的脸配两条短辫子,遇到开心事就眯细着笑眼,文静而端庄。父女俩是响应支援山区建设号召,志愿落户青云村的。那时候,许多人有抱负,又有一股子激情,以艰苦为荣,服务人民为乐。父女俩大概是属于这类人。两人许下一个心愿,抱着一个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青云村普及小学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学读书。  父女两人借村民的屋子住下来,就挨家挨户家访,动员村民办小学。村民用山草盖起一座茅房,当做课室校舍;又砍来山竹扎成架子,铺上木板做成了课桌椅。父女俩用锅灰调成墨汁,将木板染黑当黑板,还剪了一块绒毛布,裹缠起来用针线缝成黑板擦。村里没有锤钟,也没有马铃铛。老铁匠送来一只断犁头,挂在课室侧边的樟树权上。

犁头发出清响,青云小学宣告开学!老师点名,学生大声回答:“到!”“到!”“到!”这一声声清脆而响亮的声音,回答了老师,告诉了天下:青云村有史以来第一批上学读书的孩子,已经到了教室!第一堂是语文课,教学《开学了》;第二堂是音乐课,教唱《我是一个小学生》……打从这一天开始,犁头的清响成了教学钟声,在村里鸡鸣、狗吠、人喧中,添增了书声、歌声和体育教师的哨子声。清晨,孩子们就从四面八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跳着呼唤着,高高兴兴地来上学。小操场立着旗杆,上面高高飘扬国旗,在蓝天绿树苍山映衬下,成了山村的迷人风采。青云村人耕山、打柴经过学校,听到从茅屋里传出的琅琅书声,或者清脆稚嫩的歌声,就会驻足一会,心中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动,有的甚至走近课室门口,屏声弃息地往里面瞧上几眼,然后悄悄走开,一副神圣的样子。P1-3

后记

高洁在暑假里消瘦了,眼睛凹了进去,颧骨显了出来,眼角和额上的纹络也深了许多。此刻,她坐在屋前的石凳上,觉得腰有些酸,腿有些痛……这暑假忙呵,先是接待叶丹,和她一起去家访,调查穷孩子失学的情况,为到市里募捐做准备;恰巧这个时候,东座课室坍塌了,建校变得迫在眉睫。现在,草房子课室好不容易盖起来了,教学楼又开始了施工,事情总算开了头,有个着落了……只是,叶丹在市里募捐的情况如何呢?心里总是记挂着。女儿回来度假,一转眼又走了。早上女儿一出村,她就开始忙碌:先到小房里收拾,接下来把女儿用过的被铺拿去洗晒,直到这会儿才坐下来歇一歇。人生自是多劳碌啊!她深深地舒了一口气,自嘲地笑起来。

日头已偏西,天空一片晴朗,不时有云朵飘过,给山野投下淡淡阴影。山风阵阵吹来,掠过校园的树木,把晾晒在绳子上的床单吹得左摇右摆,扑哒扑哒作响。一只蝉在树上鸣叫,声音不亮,鸣一下,歇一下,声小气短。经过漫长的夏季,如今立秋已过,处暑快到,新学年也即将来临,它也许是唱腻了,唱累了,一气呵成的气派再也没有了。高洁抬头去找那只蝉,怎么也找不到。她有那么一点伤感,觉得人也如蝉,青壮年时高腔高调,唱个没完没了,老了唱不起来,就渐渐无声无色。是呀,哪个山头不长草?哪棵树木不会老?每一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她默默点头自问:不然,又能怎么样呢?

暑假校园很静,女儿走后更寂。寂静中她想起叶丹,算着日子,该有她的信了。她为什么不早点来个信,通一通信息呢?高洁想叶丹,想中有念,是惦念吗?不知道。只是打从叶丹走后,她总觉得她似乎没有走,影子还停在眼底,声音仍留在耳边……忽然,她看到林苍正沿着绿阴阴的校道走过来。风旋旋吹动,嫩枝细叶在阳光里摇晃,把光的碎屑洒向他全身。他走得很快,手里拿着一封信,匆忙的样子。高洁眼睛一亮,直觉是叶丹寄来的,便霍地站起身,迫不及待从林苍手里接过信——果然是叶丹写给她和林苍的。高洁一阵欣喜,撕开信封,里面有好几页纸。新校长、老校长等候这封信好些日子了,此刻都有一种急切的心情,谁也不说话,两人就对坐在石桌边,把信快快地阅一遍,又细细地重读起来……

……

我回到家里好些天了,但青云村的山,青云村的路,青云小学的校园,校长老师的音容笑貌,失学孩子渴望读书的神情,还是时时浮现在眼前,好些时候,我还仿佛置身在校长的小屋里,走在家访的山路上……青云村对我这么有情有觉,给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这直觉告诉我,响应群山的召唤,做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又做一个帮助穷孩子上学读书的志愿者,实在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真的,有幸面对大山,面对贫困,面对穷孩子,与守住大山、守住孩子的老师们在一起,为孩子的读书和成长,做一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喜欢的事,实在机会难得,不是谁都有这么一个好机会。

我回到市里,就去母校白沙小学和市七中,拜见了当年是我的班主任,现在是学校领导的刘校长、陈校长,递交了青云小学给他们的信,汇报了我在青云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刘校长说:“……青云村这么穷,这么多孩子失学,实在令人担忧!要是不给予资助,让他们长大成文盲——这怎能脱贫解困,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失学啊!”陈校长说:“城市的孩子,山村的孩子,都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相处在同一个蓝天下,接受着同一个太阳照耀,彼此应该相互沟通,互相帮助。现在青云村还有穷孩子不能上学读书,作为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的城市孩子,向山村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一把,不仅应该而且可能。‘挽救一个流失生,就是挽救一个未来;保住一个在学生,就是保住一个希望!’我们都赞成这个口号。我们相信,城市的孩子加以引导,是可以尽一份责任,献出一片爱心的。同时要明白,这么做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也会得到极大的回报——那就是通过这一义行善举,让他们触摸到穷山村的筋络,知道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城乡贫富差别的原因,从而唤起同情心和责任感,这对于他们成长来说,是一种极其难得的教育……”

两校长的宽厚睿智,洞达世情,心灵博大而悲悯,令我敬佩。他们都欣然答应在他们的学校里开展募捐助学活动,并指定了专人负责。在刘校长、陈校长领导下,我做了两件事:一是利用暑期回校日,向师生做访贫汇报;二是把我在青云村拍的照片,写的材料,出版扶贫墙报《穷孩子的呼唤》……青云村的穷情困况,失学儿童“我要读书”的渴求,老师同学听了看了,深为同情,献上一分一角十分爱,帮助青云村失学孩子上学读书,成了他们爱心所系的愿望,校园里出现了一片踊跃捐献的爱潮。不少老师同学还给学校写信,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和心愿。下面我就摘抄一些给高校长、林校长阅看。

市七中施卓群老师来信说: “我是个年届花甲的老人,几十年都住在市里,在城区中小学任教,面对的都是城市的孩子,虽然听说过山村的孩子读书艰难,但朦朦胧胧不大清楚。这次听了访贫报告,看了扶贫墙报,我仿佛看到了青云村那些失学穷孩子的瘦弱身躯、愁苦面容、渴求目光……我心潮翻滚,不能平静,又挥之不去。我考虑再三,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贫困山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愿意帮助一名穷孩子上学读书,一帮到底,直至其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如果他(她)能考上大学,我也能活到那一天,我也将继续进行资助。我这么做并无个人企求,遵照‘施善无念,的准则,只愿奉献,不求回报,更无须索取。恳望学校能满足我的心愿……”

白沙小学周子扬老师来信说:“……这之前,我是知道穷山村有孩子失学的,也曾想过搭把手帮帮他们,由于没有人牵线搭桥,心里想想就放下来了。现在青云小学上门求助,正是给我一个尽责任的机会。我把这事告诉我女儿,她不但热情支持,还要和我共同‘定向’资助一名穷孩子上学读书,我当然赞同。因此,恳请学校在青云村失学孩子名单中,给我挑选一名爱学习、积极上进的女孩子,让我的女儿跟她‘结对’,相互通信,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陈坚是小五学生,他来信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青云村这么穷的村子,还有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同龄人’上不了学。我听了访贫介绍,看了扶贫墙报,心里好难受!爸妈每月给我小小零用钱,我舍不得花,放在储钱罐里,准备春节时买部遥控赛车。我做梦也想有一部遥控赛车啊!现在我决定不买了,将钱罐里全部四十七元五角,捐献给青云村的贫困小朋友。”

何婉儿是小六学生,她在来信中说:“我爸在食品店里打工,收入不高,每月要寄钱赡养爷爷奶奶。我妈在市场里卖菜,上月不幸跌断了右腿骨,花了一大笔医药费,经济就更拮据了。原来是准备在暑假给我买套新衣服的,现在也无法买了。但我与群山镇青云村的同龄人相比,还吃得饱,穿得暖,有书读,幸福多了。我征求得爸妈同意,决定把我节省下来的零用钱十九元三角,捐献给青云村同龄人,表示一点心意。我想,每人献出一分一角,合起来就有成千上万。愿贫困山村早曰脱贫!”

孩子们的捐款,数额虽然不多,但都是他们一分一角积蓄起来的。他们积钱都有这样那样的打算,现在慷慨地把它献给有困难的不相识的同龄人,这一颗颗真纯的童心所展示的就是爱啊!方倩文是个瘦瘦的小女孩,读小五。她父亲不幸病故,母亲病倒在床,经济比较困难,但当她知道了群山深处的青云村,仍有人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孩子因贫困无法上学,就把上月节省下来的三元钱交给我,说:叶老师,钱虽少,却是我的一份心意呀!我接过她的三元钱,不由得掉下眼泪。这不是普通的三块钱!它亮晶晶的闪动着一颗童心啊!

有人说,孩子眼睛里的世界,往往是惟一正确的世界。是的,这回我看到也感受到了。我每一次接过这些孩子的捐款,心里总激荡起一层爱的浪花,心灵受到一次净化。我知道,爱!是人类情感中最高级的一种情感;爱他人与被人爱的程度,是人类文明的尺度。帮助穷孩子就是帮人类,有良知的人都赞同,因为它体现了人类的爱啊!

我在白沙小学、市七中开展募捐的时候,老同学和我爸都助我一臂之力。中师同学何其聪、李婉玲,分配到市东工业区任教,那里的学生大都是工薪阶层的子弟。两人都答应我在他们所教的班里,开展每人每天节省一角钱——资助贫困山村同龄人活动。一天节省一角钱,这对于工薪阶层的子弟来说不算得什么负担,只不过是少吃点零食罢了。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两个班八十多个学生,就有一笔可观的捐款。我爸是市里的语文教头——语文教研会会长。他知道我的筹款还不能满足需要,主动在他那个教研会里,帮助我发动募捐,估计会有个数目。

粒粒沙石堆成山,涓涓细流汇成河。现在初步估计,会募捐到一万几千块,另有八位老师答应与八个穷孩子“结对”,实行“定向”资助。当然,准确的捐款数目和“定向”资助穷孩子的人数,要再等几天时间,逐一落实了,才能全部确切地统计出来。

在这次募捐活动中,我和李婉玲、何其聪三人,通过老师同学的介绍,还到过几所小学校,从他们那里募捐到几百本图书,几十件教具和仪器。这些当然是旧的,是别人准备淘汰的东西,可对我们来说还有使用价值,我都要了。我们三人还从亲友熟人那里,募捐到一批儿童衣服和用品,其中就有寄宿生所需的被子、毯子。请转告田老师,让她心里有个底。募捐到的东西暂时存放在我家里,我的房子都成了仓库啦。还有,市九小有几十套旧课桌椅要淘汰了,答应全部送给我们。我看了一下,虽说是旧,其实是比咱们青云小学的课桌椅不知好多少倍。可这么几十套课桌椅,请车运到群山镇,要花一笔运输费——现在,我正想办法去募捐……

高洁和林苍看完了信,脸上都露出了明亮的、激动的微笑——资助单位的善行义举,叶丹对募捐工作的全心全力投入,一桩桩感人事迹,一件件来之不易成果,令新老校长深深感动,两人心里热呼呼,眼里闪动着光彩,还因为天热,脸都显得微红,额头也都蒙上了一层薄汗。

林苍说:“叶丹干得多好啊,可以说是旗开得胜!我读着她的信,犹如看到这些动人的募捐场面,和她那颗火热的又亮晶晶的心!这么一封充满真情实感的信,我想向全校老师读一读,读后大家谈一谈——您看怎么样?”

“好,好!”高洁连连点头,十分赞同,“等到开学的时候,还应念给所有学生听,做些解释说明,让他们知道大山外边,有许多好心人,大人有爱心,小孩也有爱心。所捐的一分一角、一衣一物都有分量,饱含着捐赠人的爱心,凝结着赞助者的心血与愿望。我们要教育受资助的学生,还要告诉他们的家长,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贫穷,接受别人的资助是理所应当,大大咧咧,见饭就吃,不知感激,不知领情……”高洁说到这里停下来,想了想,补充说:“……其实,有关‘给予’与‘接受’的教育,要面对全校学生,并且要持之以恒,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要知道感激感恩;帮助他人的时候,要有爱心,还需慷慨。不论自己接受,还是给予他人,都要明白事理,好好用心。这事你要跟叶丹好好商量一下……”

林苍聆听,深邃的凹眼闪着亮光。他知道这是自己的责任,不觉连连点头。他清明的心明白,校长即将退休,该做的事情都落在自己身上。不过,林苍不感到负担,反而有一种渴望。他喜欢叶丹,觉得她对人的关爱和自身的魅力,会使大家兴奋而愉快,就像白云使蓝天变得亲切美好,山鹰使山峦显得生动活泼。他抬起聪慧的眼睛,望望偏西的日头,又瞄瞄高高的青云峰,觉得这明晃晃的太阳照耀过前人,如今又照耀自己,给先人以启示的高山,现在依然在启迪后人……为青云小学献出自己一生的高洁,如山庄严,如日光辉!

两人谈了叶丹的信,又谈了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林苍告辞走了。高洁仍然坐在小屋前的石凳上。这时候,火红的夕阳已经走到校园西边,躲在几株长得疏疏朗朗的柠檬桉树背后,隔着那灰白、光洁、清秀的树干对她招手,一步一步远去。高洁看着夕阳在校园里流淌,觉得这种黄昏即使千年过去,也是不会变的。青云山和它的村庄,还有青云小学的校园,都是铁打的岁月,会叫人忘记时光的流转。夕阳里,高洁美丽的凤眼不老,宽广的额头依然光洁,脸色滋润柔和,丝丝白发,虽然记载了岁月的沧桑,却又添加了她的高贵气度……叶丹的信还拿在手中。这封充满激情的信,使高洁回想起自己十六岁跟随父亲来到青云村的岁月,又翻起心底里几十年的积蓄——这不是一本本旧教科书,也不是一叠叠发黄的旧教案,而是一双双她教过的学生的眼睛,和这些眼睛背后的悲喜故事。那以心为圃,以血为泉,辛勤耕耘的三十九年,都历历在目,是不思量,自难忘的!她从叶丹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更使她刮目相看的,是当今的叶丹已经不是当年的自己,是比自己超出许多许多。时光是历史,历史是舞台,它无情地把人撵下去,又把人推上来。

大山里的人需要走出去;大山更需要外边的人走进来!  2004/2初稿,2005/12完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