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0章,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其基本思路是:先从理论上探索产业演进、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国、大经济区、省区、中心城市、县域、小城镇等不同空间层面中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规律、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接着从产业层面分析了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对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劳动力转移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中国的实证与应用 |
分类 | |
作者 | 景普秋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为10章,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其基本思路是:先从理论上探索产业演进、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国、大经济区、省区、中心城市、县域、小城镇等不同空间层面中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规律、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接着从产业层面分析了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对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劳动力转移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10章,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其基本思路是:先从理论上探索产业演进、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国、大经济区、省区、中心城市、县域、小城镇等不同空间层面中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规律、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接着从产业层面分析了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对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劳动力转移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产业演进、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来自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关系,所以本章首先对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理,以及互动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变化和城市变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世界上有一部分国家已经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顺利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一城转移(乡村到城市的人口和劳动力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参照系。通过对早期工业化国家和后期工业化国家从产业革命开始,到工业化、城市化使命的基本完成,以及这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演进过程、产业结构特点、城市化发展特点、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和乡一城之间的转移规律进行总结、提炼,得到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第二章,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中国从1949年到2005年主导产业演进、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的分析,得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与工业化国家存在不同的结论。大多数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从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起步,进入了排斥劳动力的重化工业阶段后,城市化已经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服务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而中国选择的是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严重偏差,制约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的转移。改革开放后,轻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到了20世纪末期,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再次放慢。 第三章,中部地区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中国的区域发展在改革开放后从政策的角度来看,重心在不断转移。20世纪80年代提出东南沿海开放,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投资,经济迅速发展,走在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沿。20世纪末期,经济结构性过剩将政府部门和学者们的目光吸引到西部地区,提出西部大开发,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以及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进入21世纪,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政策优惠也是少不了的。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关注的区域重心不同,大部分省(市、区)不同程度享受到相应的政策优惠,惟独中部地区有六省被排除在政策优惠范围之外,它们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在悄悄下降。于是“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引起政府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呼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本章将全国分成四个区,对四个区的发展历程、现状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从产业演进和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生产要素的赋存与主导产业的选择,形成中部与东部地区不同的资本积累及工业化、城市化演进机制,进而导致了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必须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打破现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演进机制,才能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第四章,资源型省区城市化道路研究。选取资源型省区,主要是因为资源型省区在产业选择上的重型化与城市化发展形成偏差,导致城市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本章从基本理论人手,探讨了城市化道路的三个基本要素,分析了我国城市化道路的转型与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含义;通过对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化道路的形成与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山西省及资源型地区未来城市化道路以及城市发展方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山西省选择了一条以政府与资源型产业推动为主的城市化道路。随着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条道路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从城市化率的变化来看,1990~2000年期间山西省城市化率上升了6.3个百分点,同期全国上升了9.8个百分点,城市化速度明显放慢,从多年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变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城市化道路该怎么走,关系到山西省以及资源型地区的未来。 第五章,重工业型省会城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选择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围绕着这条道路,一批重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发展;而在改革开放后,它们又经历了一次变革。对严重依赖矿产资源的重工业城市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本章在分析了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关系理论基础上,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重工业型省会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等基本规律;然后以太原为案例,对重工业型省会城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太原市不同发展阶段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后对重工业型省会城市尤其是太原市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第六章,地级市辖区的城市与城镇化发展规划。地级市辖区在行政级别上与其他县域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作为地级市的中心城市,在产业选择与城市化发展特征上又不同于一般的县域,其定位既要结合县域的基本发展条件,更多地还要考虑在地级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的作用。本章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为例,从目标定位、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实现途径和保障条件四个方面对离石区的城市与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规划,既是对离石区未来5~20年发展的一个描绘,也是对地级市辖区城市与城镇化发展特征的总结。 第七章,煤炭资源型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偏差研究。所谓煤炭资源型县域,是指以煤炭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煤炭产业的产值与税收在县域中占有绝对比重的县级行政区域。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一些省区比较典型,如山西省。近几年随着煤炭价格的持续上升,这些资源型县域的经济超常规增长,GDP与人均GDP在全省的排序不断向前飞跃。这种增长能够持续吗?煤炭资源给县域经济带来的究竟是“祝福”,还是“诅咒”?本章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人手,分析了煤炭资源给县域经济带来的利弊具体表现在工业化水平与质量的偏差、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偏差、工业化与区域发展的偏差等方面。环境污染、资本流失、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增长不稳定等因素,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新型工业化与特色城镇化的角度,提出了二者的整合思路。 第八章,乡村一城市转型与小城镇发展。2005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赋予其科学内涵,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标志着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说到底也就是涉及乡村地区如何向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其中,小城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再一次受到重视,它既是城镇化发展的最基层单位,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发挥小城镇在乡村一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小城镇对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最终取决于小城镇的发展。本章首先对乡村一城市转型的类型、动力、模式和途径进行一般论述,分析小城镇在乡村一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的基本特征;然后以山西省晋城市下村镇为例,分析煤炭资源型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第九章,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如果说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那么第三产业就是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本章首先从理论上对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阐述;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从区域、城市两个层面对中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选择了第三产业中的现代物流业,详细剖析了现代物流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章指出,现代物流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通过提高资金周转率和劳动就业率来增强城市要素吸引力;通过降低企业总成本和提高企业生产率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扩大通道与加快要素流动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转化来提升产业结构水平;通过服务范围扩大与城市规模扩大来增强城市影响力;通过生产成本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城市规模优势进而保证城市的持续稳定增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为样本,使用数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进一步对现代物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十章,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趋势预测与政策建议。本章展望了中国未来20~50年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的预期目标,以及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要途径,并提出通过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来加速城市化进程所必须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即为: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市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多元城市化模式。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推进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规律、城市化机制、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模式的应用、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必须在产业发展、城市发展、乡村发展、生产要素在乡城间的流动、区域发展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推动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发展。城市化的核心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化地区的转移,而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又涉及到非农就业岗位的大量提供。因此,城市化政策就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既能促进大量就业岗位的创造,又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产业政策;加快城市、城镇对乡村人口的容纳与承载能力的城市发展政策;改善乡村发展与生存环境、实行经济城市化与社会城市化互动的乡村发展政策;与乡村劳动力转移相关联的各种生产要素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的乡一城流动政策;以及适合于不同区域发展的城市化模式的区域协同政策。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产业演进、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相互关系 第二节 工业化、城市化关系演进与产业结构变迁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与结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与趋势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中部地区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 第一节 研究简述 第二节 中国四大区域发展现状、历程及其比较 第三节 中国中部与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演进机制及其比较 第四节 中部崛起中的产业选择与城市化发展 第四章 资源型省区城市化道路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第一节 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道路与方针的探索 第三节 城市化道路与方针的省(区、市)借鉴 第四节 资源型省区城市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资源型省区未来城市化道路 第六节 实施城市化道路的方针与对策 第五章 重工业型省会城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 ——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 第一节 研究简述 第二节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一般模式 第三节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 第四节 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 地级市辖区的城市与城镇化发展规划 ——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为例 第一节 现状简述 第二节 规划的目标与依据 第三节 规划的基本思路、战略重点与基本内容 第四节 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途径一 第七章 煤炭资源型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偏差研究 ——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 第一节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偏差表现 第二节 煤炭资源型县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工业化与城镇化整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 乡村—城市转型与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乡村—城市转型的类型 第二节 乡村—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乡村—城市转型的模式 第四节 乡村—城市转型的途径 第五节 煤炭资源型小城镇乡村一城市转型中面临的困境 ——以山西省泽州县下村镇为例 第九章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 第一节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 中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现代物流业与城市发展 第十章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趋势预测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目标预期与实施途径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针与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