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王生活/我看皇朝兴亡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向斯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看皇朝兴亡”系列之一的“帝王生活”专册,书中讲述了宫禁内的隐迷生活,解密宫禁奢华生活揭开帝王神秘面纱…… 

本书解密历代帝王如何封后纳妃、帝王帝后及皇子皇孙们的生活事典、宫中节令习俗等皇家政务和文化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历代王朝皇家生活全景。

内容推荐

在高墙围起的宫禁里,中国的帝王们过着神秘而奢华的生活,宫中之事都被镀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他们的个性在一种极其放纵又极其拘束的氛围中奇特地发展着。然而,各年代的史学家对帝王们的私生活讳莫如深,偶有记载也只见于野史,这更增加了人们对帝王宫禁生活的好奇心。

本书作者根据翔实丰富的文献史料,解密历代帝王如何封后纳妃、帝王帝后及皇子皇孙们的生活事典、宫中节令习俗等皇家政务和文化生活。以翔实的考据史料真实地再现了历代王朝皇家生活全景。

目录

第一章 秦

 一、宫廷服饰——秦王一统,废止六冕

 二、宫廷饮食——宰相得宠,缘自御膳

 三、先秦和秦宫廷乐舞

 四、宫廷凑趣——秦始皇喜爱侏儒

第二章 汉

 一、宫廷服饰——后宫流行无裆裤

 二、宫廷饮食——玉台酒肉飘香

 三、宫廷乐舞——“大风”之后赵飞燕

 四、秦汉宫廷游乐

 五、宫廷凑趣——汉武帝身边的活宝

 六、帝王文化生活——多才的天子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宫廷服饰——南朝天子白纱帽

 二、宫廷饮食——发面食品飘香宫廷

 三、宫中游乐——二流棋手三流皇帝

 四、宫廷乐舞——阴软之歌短命王朝

 五、帝王文化生活——皇朝辈有才人出

第四章 隋

 一、宫廷服饰——黄袍定为天子常服

 二、宫廷饮食——短命王朝美味多

 三、宫廷乐舞——西域传来天籁之音

 四、帝王文化生活——荒淫炀帝痴爱诗文

第五章 唐

 一、宫廷服饰——冠髻高耸示显贵

 二、宫廷饮食——盛世华宴

 三、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衣香鬓影

 四、隋、唐宫廷游乐

 五、优伶、百戏、杂技

 六、宫廷鸟兽——玄宗好斗鸡

 七、帝王文化生活

第六章 五代十国

 一、宫廷服饰——隋唐遗风犹存

 二、宫廷饮食——高级补品龙脑浆

 三、皇帝和宫廷画院

第七章 宋

 一、宫廷服饰——制定等级分明服制

 二、宫廷饮食——流香美酒赐大臣

 三、宫廷乐舞——宴乐十八调四十曲

 四、宫廷游乐——宋太祖酷爱蹴鞠

 五、帝王文化生活——亡国之君善书画

 六、宫中年节和风俗

第八章 辽金元

 一、宫廷服饰——民族服饰争奇斗艳

 二、宫廷饮食——游牧部落的痕迹

 三、宫中游乐——起朔方,善骑射

 四、宫廷乐舞——杂剧诞生

 五、帝王文化生活

第九章 明

 一、宫廷服饰——引领时尚潮流

 二、宫廷珍味——秘方珍藏不外传

 三、宫廷游乐

 四、宫廷凑趣——一优伶们的良苦用

 五、帝王文化生活

 六、二十四衙门

 七、明宫习俗和节令

第十章 清

 一、宫廷服饰——皇帝龙袍太子龙褂

 二、宫廷饮食——珍馐佳肴,满汉全席

 三、深宫美酒一乾隆帝的养生之道

 四、宫廷乐舞——四大戏台显奢华

 五、清宫廷游乐

 六、帝王文化生活

 七、清代宫女——独特的选秀制度

 八、清代宦官——奴才大翻身

 九、清宫风俗和节令

试读章节

优伶是后宫中插科打诨、谐趣调笑、时不时从旁规谏的一类人物。其主要职责是让皇帝高兴,同时为皇帝达下情、存讽议,以幽默调笑适时规谏。中国优伶之盛,最盛莫过于唐代。唐代著名的优伶有罗黑黑、纪孩孩、贺怀智、张野狐、黄幡绰、雷海青、李龟年、李可及等,其中以黄幡绰最有名。

黄幡绰本来是一名乐工,他的语言和幽默谐趣超过了他的音乐水平。玄宗发现了他,因而将他留在身边,调笑凑趣。黄幡绰为人机敏,不多久便对玄宗的秉性摸得很透彻。有一次,玄宗召他人殿演奏,可是内外传呼,竟许久不见他的踪影。玄宗怫然变色,吩咐近侍将他捉来。近侍带着黄幡绰怯怯地赶到大殿,没有入门,就听到玄宗调弄羯鼓的声音自殿内传来。黄幡绰不禁惊喜,恐惧顿时烟消云散。黄幡绰马上请求捉拿他的近侍,先不要奏报。

过了一会儿,玄宗奏完一曲,又改奏另一曲。演奏之中,黄幡绰低着头,诚惶诚恐地疾步奔人大殿。玄宗看见了他,竟笑着说:“幸好来迟了,否则必鞭挞一顿。”黄幡绰果然估计得很准,玄宗一奏上音乐,准把一切烦恼抛之云霄了。黄幡绰赶忙跪拜谢恩。一旁的宦官却在窃笑。玄宗诘问,宦官便把刚才的情形如实禀报。玄宗笑笑,也没有怪罪他。

又有一次,黄幡绰因故触怒了玄宗,玄宗怒极之下,令侍从提着黄幡绰,把他的头按进水里,估计快受不了了,再命侍从把他的头从水中提起来。玄宗解恨地问道:“滋味如何?在水下见到谁了?”黄幡绰摸一把湿漉漉的脸,进奏说:“在水下见到了屈原,屈原笑话我,说我遇上了圣明君主怎么也是这样下场?”玄宗转怒为喜,忍俊不禁了。

杨贵妃宠冠六宫。安禄山献媚,称贵妃为母。杨贵妃便收安禄山为儿子。并特为肥胖的安禄山举行隆重的婴儿出生洗礼。洗礼结束,参与者皆大欢喜,为安禄山洗身的宫女们,也都得到了玄宗和贵妃的洗儿钱。而作为太子的肃宗李亨,却始终受到了不公平的冷落,好像宫中没有这个太子。一天,玄宗问黄幡绰:“什么儿得人怜?”黄幡绰应声回答:“自家儿得人怜。”

安史之乱,玄宗带着后宫不多人匆匆西奔,许多教坊艺人落入叛军手中。乐工雷海清拒绝为安禄山演奏,被残酷地杀死。黄幡绰运用他的狡黠和机敏,自由地出入安禄山宫中。长安被唐军收复,黄幡绰和叛军一起就擒。黄幡绰被带到玄宗面前,玄宗怜其敏捷,宽恕了他。

这时,有人告知玄宗,说:“黄幡绰在叛兵来时,曾多次给贼首圆梦,而且都是歌功颂德,全然忘了陛下多年的恩宠。安禄山梦见衣袖很长,直到阶沿下,黄幡绰圆梦说:这是垂衣而治天下。安禄山梦见殿前桶子倒了,黄幡绰圆梦说:革故从新。以此类推,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玄宗问黄幡绰如何解释?黄幡绰理直气壮说:“微臣其实不知道皇上已去了蜀地。我既然被贼人俘虏,怎么能不让他们一时高兴,好留下一条性命?今天能再见陛下,更知道给贼首圆梦那是假的。”

玄宗问何以见得?黄幡绰说:“逆贼梦见衣袖长,是指出手不得;梦见桶子倒塌,就是胡不得!”玄宗大笑而作罢。

优伶负有调笑规谏的职责,因而优伶身边的一切都可能成为调笑的材料,包括皇帝惧内。唐中宗时,御史大夫裴谈妻子悍妒,裴谈畏之如虎。中宗皇后韦氏禀承武后之风,中宗也渐染惧内之疾。有一次在内宴上,优伶唱着《回波词》,加入了新填的内容:

回波尔时栲栲,怕妇也是大好!

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

优伶调笑、谐趣、讥讽、针砭,有时有点肆无忌惮,皇帝也并不责怪。唐僖宗李儇不务政事,专好游乐、骑射,尤其喜好击球。李儇曾自得地对优伶石野猪说:“我要是应试击球进士,肯定能中状元。”没料到石野猪应声回答说:“要是尧、舜、禹、汤做礼部侍郎主持考试,陛下肯定落第!”僖宗李儇只是笑笑而已。

当然,至尊的皇帝喜怒无常,随时都是有性命之忧的,更何况是专门触龙须、摸老虎屁股的优伶?只是皇帝一怒之下而夺优伶性命之事实属少见,也不过是一点小事,但在唐代确实有过两起。

一起是和优伶一直相处融洽的玄宗,因教坊乐工唐请求升职,大怒之下决定以马踏杀,后来起了恻隐之心,改为决杖,流放五百里。

一起是唐德宗时,优伶成辅端讥讽京兆尹李实,在关中旱灾歉收时仍不减租税,催征缴纳。李实指责他诽谤国政。德宗不假思索,吩咐处成辅端死刑。后来,德宗有些后悔但为时已晚,成辅端死了,而德宗也没有因此而追究李实的责任,因为一个优伶较之一个京兆尹,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百戏源于汉代,此后在后宫经久不衰。汉代著名的百戏是鱼龙漫衍,歌舞、杂技、魔术于一炉,既浪漫,又神奇。

鱼龙是由人扮演的怪异兽,所谓巨兽百寻,是为漫衍。鱼龙先在殿庭四周嬉戏,然后跃入殿前的水池,化作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雾汽中比目鱼又化成黄龙八丈,游出水池,在殿庭游逛。龙体闪耀着水珠,和日光交相辉映。这是传自西域的节|,一直在后宫奉为奇珍。这个节目流传到隋代,名为《黄龙变》,也盛行于隋朝后宫。

魏晋时期出现了既有人物又有情节的歌舞。如南朝十分流行的《公莫舞》,讲的是鸿门宴的故事。北朝的《踏摇娘》更是一出脍炙人口的歌舞戏,长盛于宫中。《踏摇娘》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表达的是对人生不平际遇的哀叹。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苏姓的男子自号郎中,天生一个酒糟鼻,只好酗酒,每次必醉,每醉必是殴打妻子。他的妻子窈窕秀美,能歌善舞。妻子不堪丈夫的暴虐,经常顿首摇身,唱起哀怨凄惨的曲子,听者无不伤心落泪。因此,此剧名为《踏摇娘》。

剧中的丈夫自然是位丑角,红脸,酒糟鼻,一副醉鬼无赖的模样。妻子是由男子扮演,画上假面,美丽动人,且歌且舞。每一个唱段的末尾,都是由和声者唱和: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这就是后来剧目中的帮腔。

《踏摇娘》后改名为《谈容娘》,在唐代后宫中长盛不衰,成为有名的保留节目。也许,唐代太繁荣,宫人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知道世间还有这等容貌出众的女子竟过着那样悲惨的生活,故事催人泪下,引起了她们的震动,对她们优裕的生活是一种充实和调剂。因此大唐三百年中,这个节目始终不衰,一直吸引起着一代代宫人的共鸣和同情。唐后宫教坊艺人中,以张四娘最擅长演出这个剧目。

以诙谐表演见长于宫中的唐代优伶们,其拿手节目是讽刺剧参军戏。参军戏没有歌舞,主要是发挥语言功力,以对话为主。戏的内容是讽刺贪官污吏,讲的是东汉的故事。汉和帝时馆陶令石耽贪赃犯罪,和帝惜其才,赦其无罪。但为了让他汲取教训,和帝命他穿上白夹衫,每次参加宴饮,可以被优伶随意作弄、羞辱,一年后才告结束。

唐代后宫的参军戏是在汉代参军戏的基础上,由后赵皇帝石勒,命优伶戏辱其参军周延演化而来的。石勒的参军(属官)周延在任馆陶令时贪污官绢数百匹,被参劾逮捕入狱。由于周延是皇帝的属官,因而宥其无罪。后来,周延在内廷成了被优伶嘲笑作弄的靶子。宴饮时,优伶们头戴介■,身穿黄绢单衣,周延杂处其中。优伶们问:“你是什么官,怎么在我辈中间?”周延必须作答:“我本是馆陶令。”然后指指黄绢衣说:“正是贪污这个,才到你们中间。”众人大笑。

这是由贪官本人扮演贪官的参军戏。参军戏到了隋唐,一般是由伶人扮演。参军自此就成贪官的代名词,参军戏正式产生,并确立了角色名目。参军是丑角。嘲弄参军的角色叫苍鹘,取一种凌厉逼人的鸟的名字。唐代后宫中拥有一批擅长参军戏的优伶。玄宗朝有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武宗朝有曹叔度、刘泉水。

杂技是百戏中的技巧项目。杂技在宫中虽然不曾间断,但其地位远在乐舞、戏曲之下,不像在民间那样受宠。自从戏曲自百戏中分离出来自行发展以后,百戏便只是包括杂技和一些零星的不见经传的技艺。然而杂技确实又是独特的,不容忽视,其技艺之精之绝,不能不令人拍案惊奇。

杂技艺人应该说是一类奇人,他们虽然大多不见经传,没有青史留名,但他们的技艺却是不绝于书的。秦汉的杂技项目繁多,包括走丸、跳剑、吞刀、吐火、履索、扛鼎,以及激水转石漱雾等。这些项目中,能够被宫中接受而又具有很好的观赏性的项目,是履绳,即所谓绳技。履是用大丝绳系在两根柱子之间,两根柱子相距数丈,由称为倡优的杂技艺人行走绳上,表演舞蹈,做种种惊人的险象环生的动作。两人相向相逢而过时,简直是电闪雷奔,看得人心都要跳出胸膛,而其肩却不曾有丝毫的倾斜。东汉绳技艺人的精彩表演给学者张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这种精彩的场面被写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唐玄宗曾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宫中的绳技表演。表演是由女子完成的。先期的工作是艺人们将一条长绳通过立柱垂下,分别埋人两边的土中,用辘辘固住。两端的绳系在辘辘上,助手们勒紧辘辘,直到立柱上的绳索直如琴丝。然后,女艺人自绳端蹑足而上,开始了表演。只见她们往来悠忽,飘若仙子,脚下的丝绳似有若无,其情景和姿容模样真是美不胜收。两人在绳上相遇,侧身而过,如同在平地行走。有的干脆穿着鞋,在绳上从容行走,来去自如,还做各种惊险绝伦的俯仰动作。

绳技中最为绝妙的是,将画竿支在膝盖上,画竿高六尺,上面的人或踏肩或踏顶,重叠三、四重,然后翻身而下,稳稳地从容不迫地直立在绳索上,其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这番动作还和宫中的一旁鼓声应节,可谓一大奇观。当时有一位卫士看过以后,回去写了一篇《绳技赋》,呈献给玄宗。玄宗看过后龙颜大悦,立即擢升这位卫士为金吾曹参军。这位卫士便是胡嘉隐。玄宗死后葬在泰陵,时人刘言史用诗记载了玄宗对绳技的偏爱:

泰陵遗乐何最珍?系绳冉冉天仙人。

广杨寒食风日好,百夫伐鼓锦臂新。

银画轻绡扶云发,高处绮罗香更切。

重肩结立三四层,著屐背行仍应节。

两边圆剑渐相近,侧身交步何轻盈。

闪然欲落却收得,万人肉上寒毛生。

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

下来一一芙蓉姿,粉薄钿稀态转奇。

坐中还有沾巾者。曾见先皇初教时。

唐代后宫中除绳技有名以外,还有竿技。竿技又叫植竿或者寻植。在底下撑竿者叫做戴竿,上竿者叫做缘竿。竿的长度一般在三丈以上。唐玄宗时,教坊艺人王大娘以长于戴竿著称。百尺竿头,设有状似海中仙山的瀛洲、方丈木山,教坊小儿手持绛节,在王大娘撑着的长竿上自由出入,而且歌声不断。当时,十岁的神童刘晏正坐在杨贵妃的膝上,和玄宗及众嫔御们一道观赏王大娘的表演,贵妃命神童即兴赋诗,咏王大娘的竿技。刘晏出口成诗: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唐敬宗李谌一年大寿时,幽州女艺人石火胡带领自己的五名养女,在殿前献艺,表演檀竿,其技艺之奇之绝,令观者无不为之惊骇。五名养女都只有八、九岁,身体细小。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让五位养女各居于一条弓弦之上。身穿五色衣的五女在弦上执戟执戈,舞《破阵乐》曲。她们随着节律变换舞姿,或者俯仰,或者左右飘移,宛如五只迷人的彩凤,而观看者惊讶称绝之余,已经是无不目眩心怯了!这真是精彩惊险之极。

石火胡母女的另一个惊险精彩的节目,是将十张床子层层叠上,最大的床子边长仅一尺有余。石火胡站立床顶,五女顺着撑竿攀缘而上,每人依旧手持五彩小旗,并手足齐举,应着节拍而变换动作。她们口唱《浑脱曲》,歌声甜润生动,抑扬顿挫,神态从容自如。石火胡母女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普遍的赞誉。敬宗还给予了她们厚赏。

敬宗只在位三年,便让位于文宗李昂。文宗认为石火胡母:女的表演太危险伤神。因而她们的绝技便没有再在宫中施展。但宫中很长时间还一直记着她们,也怀念她们。

唐玄宗时有位教坊小儿筋斗绝伦,而这位小儿的教练正是皇帝!玄宗想让这位高徒的表演出人意料,命他杂在内伎之中,忽而缘长竿而上,直至竿头,倒立以后松开握竿的手,然后垂手抱竿,在空中连翻筋斗,飘然而下。这套节目确实精彩,在场的艺人们惊喜惶恐万状,纷纷放下手中的乐器,转着乱跑,口中欢呼万岁。百官也纷纷拜贺。玄宗为此很得意,派中使宣旨:这技艺很难,最近才教成。

中国后宫中虽然百戏、杂技等项目繁多,但纵观中国历史,似乎喜欢变戏法、幻术、魔术一类的帝王为数不多,后宫中也从来没有专职的魔术艺人。东汉时西南禅国曾进献过幻术师,能表演吐火,还可以肢解自身,并将自己的头取下来换成牛头、马头。这些都曾在元旦皇帝上朝见群臣时的盛会上表演过。但事后却招来了大臣们的交章非议。大概冒烟吐火、魔术肢解之类,古人认为是奇技淫巧之极,而正统的观念是历来排斥奇技淫巧的。因由种种,于是,中国古代从事魔术技艺的人数和水平,远远逊于邻国印度。

唐代有许多印度魔术艺人带着绝技来到中国,到京都献艺。然而,这些艺人被拒之于宫门之外,只能流于民间。唐高宗还为此特下一道禁幻戏诏,严词予以谴责。诏书说:据大臣报告,说外国婆罗门胡人,每次杂戏时,用剑刺肚子,用刀割舌头,幻惑百姓,这是要不得的。应马上把他们遣送回国,不许久留,并约束边境地方,再有此类人等不许入朝。P79-8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