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带你踏上一段轻松愉快的历史之旅!
在本书中,作者用通俗清丽、生动而不乏幽默的笔触引领我们去感悟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亿万年的沧桑巨变;引领我们去追寻人类祖先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前赴后继所创造的伟大文明;引领我们去晋见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罗马皇帝、中国皇帝、罗马教皇、俄国沙皇等,去感受他们风云激荡、危机四伏的人生,他们的雄才大略,还有那份勃勃野心;他还欣然引领我们去拜谒人类伟大的灵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老子等,去感悟他们不朽的思想脉搏;他当然也不忘引领我们去领略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所蕴涵的真义和神韵,去感悟其灵性、灵气和灵修;同时他也毫不粉饰地把人类历史上的血腥、残暴、冲突、战争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眼……
本书是20世纪初英国现实丰义小说三杰之一——赫伯特·威尔斯的一部世界史力作。全书共六十七章,用轻松的笔调,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从生命诞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人类历史,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文明、灿烂文化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本书融古今于一体,既讲述过去,又论及未来,读来饶有趣味,不忍释手。同时编者配入300余幅与文字契合的精美图片,力图使读者能够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历史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人类伟大文明的历史脉络,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第一章 空间中的世界
第二章 时间中的世界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
第四章 鱼类时代
第五章 炭沼时代
第六章 爬行动物时代
第七章 最早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第八章 哺乳动物时代
第九章 猿、类人猿、亚人类
第十章 尼安德特人和罗得西亚人
第十一章 最初的人类
第十二章 原始思维
第十三章 农耕的开始
第十四章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明
第十五章 苏美尔、古埃及和文字
第十六章 原始的游牧民族
第十七章 最早的航海者
第十八章 埃及、巴比伦和亚述
第十九章 早期的雅利安人
第二十章 最后的巴比伦帝国和大流士一世帝国
第二十一章 犹太人的早期历史
第二十二章 犹太的教士和先知
第二十三章 希腊人
第二十四章 希波战争
第二十五章 希腊的繁荣
第二十六章 亚历山大大帝及其帝国
第二十七章 亚历山大博物院和图书馆
第二十八章 佛祖乔达摩的一生
第二十九章 阿育王
第三十章 孔子和老子
第三十一章 罗马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十二章 罗马与迦太基
第三十三章 罗马帝国的兴起
第三十四章 罗马与中国
第三十五章 早期罗马帝国的百姓生活
第三十六章 罗马帝国时期宗教的发展
第三十七章 耶稣传道
第三十八章 基督教教义的发展
第三十九章 蛮族入侵以及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
第四十章 匈奴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第四十一章 拜占庭帝国和萨桑帝国
第四十二章 中国的隋唐时代
第四十三章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第四十四章 阿拉伯人的辉煌岁月
第四十五章 拉丁语基督教世界的发展
第四十六章 十字军和教皇统治的时代
第四十七章 王侯的反抗和教会的分裂
第四十八章 蒙古人的征服
第四十九章 欧洲人理性的复苏
第五十章 拉丁教会的改革
第五十一章 国王查理五世
第五十二章 君主政体、议会政体和共和政体在欧洲实验的时代
第五十三章 欧洲新帝国在亚洲和海外的扩张
第五十四章 美国独立战争
第五十五章 法国大革命和君主制的复辟
第五十六章 拿破仑倒台之后欧洲不稳定的和平
第五十七章 物质知识的发展
第五十八章 工业革命
第五十九章 现代政治和社会思想的发展
第六十章 美国的扩张
第六十一章 德国的崛起和对欧洲的控制
第六十二章 蒸汽轮船和铁路时代的新海外帝国
第六十三章 欧洲人在亚洲的掠夺和日本的崛起
第六十四章 1914年的英帝国
第六十五章 欧洲的军备阶段和1914—1918年世界大战
第六十六章 俄国的革命和饥荒
第六十七章 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
附录:世界大事年表
拉开地球生命下一个伟大历程——“新生代”序幕的是地壳的隆起和火山的剧烈运动。绵延不断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以及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都在此时崛起;今天大洋和大陆板块最初的轮廓也在那时形成;此时的世界版图依稀呈现出与当今版图的相似性。据现在推算,从新生代至今的时间跨度大约为4000万到8000万年之间。
新生代伊始,地球上的气候条件依然相当严酷。之后,气候慢慢回暖,一个生命兴盛的新时期又降临到了地球。此后气候条件再度恶劣,地球进入了一轮又一轮极为严寒的周期,即所谓的“冰河时代”。我们今天的气候就是由冰河期的气候慢慢演变而来。
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没有充分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因而无法预知未来气候变动的趋向。或许我们人类将享受阳光更充沛的气候,或许又会陷入新一轮的冰河期;火山喷发和山脉隆起或许更剧烈或许会消减。对此,我们一无所知,我们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随着“新生代”序幕的拉开,禾本科植物出现在大地上,地球上首度有了草原;随着那些曾经毫不起眼的哺乳纲动物的繁盛,出现了大量引人注目的食草动物和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
一开始,就特征而言,这些早期的哺乳动物似乎跟此前在地球上盛极一时,而后又从地球上消亡的食草和食肉的爬行动物无多大区别。一位不经心的观察者或许会认为此时开始的新一轮气候温和,生命昌盛的漫长周期只不过是大自然的又一次重复;以为只是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取代了食草、食肉的恐龙,鸟类代替了翼手龙罢了。但这完全是一种肤浅的类比。宇宙的变化是无穷无尽,永不停息的,它总是处在永恒的进化中;历史永远不会重复自己,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雷同。“新生代”和“中生代”生物之间的差异性相比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这两个时期的生物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心理层次上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哺乳动物跟其后代之间有持续不断的接触,这跟稍显低等的鸟类无多大差别,却跟爬行动物截然不同。除极少数的特例外,爬行动物通常抛弃自己的卵,任其自行孵化,它们的幼崽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它们的内心活动,倘若有的话,也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它们或许会跟同类共生息,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交流,它们从不互相模仿,学习,也无法采取一致行动,它们的生活只是孤立的个体生活。而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一大特征是:通过对幼崽的哺乳和抚养,通过模仿,交流,使学习成为一种可能;通过互发鸣叫警告以及其他的一些协作行为,使交流联络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彼此控制和指导成为现实。这样,一种“可以教育”的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了。
“新生代”早期的哺乳动物脑的大小并不比那些活跃的食肉恐龙大多少。不过当我们顺着岩石记录往下看时,我们发现哺乳动物的每一个种类的脑量都在普遍而稳步地增加。比如在“新生代”较早期出现了一些类似犀牛的动物,其中有一种叫雷兽,从它们的习性和需求来看,很像当今的犀牛,不过它的脑量还不及后者的十分之一。
早期的哺乳动物很可能哺乳一结束就和它们的幼崽分开,然而一旦有了相互理解的能力,继续保持联系的优势就大大凸显出来。我们很快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已开始显示出真正社会生活的特征:成群结队聚居,相互照应,彼此模仿,通过各种动作和叫声互递警报,这种情况在以前的脊椎动物中是从未出现过的。尽管之前的爬行动物和鱼类也无疑是成群结队,但这是因为它们大量繁殖和类似的条件使然,但对社会性群居的哺乳动物来说,它们的联系不仅仅是外部力量使然,而是靠内部情感来维系的。它们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点并不单单是因为它们彼此相像,而是因为它们彼此喜欢,乐意聚在一起。
由于人类心理世界同爬行动物的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似乎无法超越这种差异去喜欢它们。我们无法理解它们那种急切、简单的本能动机——它们的食欲、恐惧和憎恨。我们无法理解它们动机的单纯性,因为人类的动机错综复杂,我们的动机要权衡利弊,注重结果,而非简简单单的冲动。但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有自控能力,会顾及族群中其它的个体,有社会性的诉求,能克制自己,在这一点上:近乎我们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因此我们人类可以跟它们几乎所有的族类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当它们感到痛苦时,它们会发出叫声,做出动作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通过共有的认识,我们能把它们当做善解人意的宠物来饲养,接受我们的驯养,成为听话懂事的动物。
动物大脑异乎寻常的发育滋长是“新生代”一个至关重要的史实。它标志着生物个体之间一种新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关系的建立。它预示着人类社会的发育形成。有关这一点我们马上就会涉及。
随着“新生代”不断朝前推进,地球上的动植物群也与当今的动植物群越来越相近。恐角兽、雷兽等躯体庞大、行动笨拙的兽类,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了它们的同类,在那时就已灭绝。另一方面,一大批从这些怪异笨拙的祖先缓慢进化而来的长颈鹿、骆驼、马、象、鹿、犬、狮和虎等动物也陆续出现。在地质记录中,马的进化过程尤其明晰。从“新生代”早期类似小型貘的原始马开始,我们掌握了脉络相当完整的一系列进化纪录。还有一条较为准确的进化线索是有关羊驼和骆驼的进化。
P22-24
赫伯特·乔·威尔斯(Herbert G.Wells;1866—1946)的名字在20世纪初的英国文坛可谓如雷贯耳。他一生著述颇丰,创作了几百部作品,涉及科学、文学、哲学、社会、政治、历史、战争等各个领域,他的著述涉猎如此广泛,反响如此深远广大,因而使他获得了诸如科幻小说家、社会小说家、社会哲学家、预言家以及人类历史学家等众多桂冠,他在当时英语世界的影响,堪与同时代的萧伯纳相媲美。对一个能恣意遨游在文史哲学、天文地理、科学探索汪洋大海中的文学巨擘所描绘的一幅历史画卷该是我们多么期待的啊!
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史学著作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而当我们翻开此书时,我们便找到了一位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类浩渺历史长河的称职向导。
在许多正统的史学家看来,威尔斯这本《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算不上是一本规范的历史著作,比起那些纵横捭阖的皇皇巨著来,它没有严肃史著的学究气,然而这是一部让我们读来饶有趣味,不忍释手的史书。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部小说来读,正如威尔斯在序言中所写的:“《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旨在让读者能像浏览小说一样一口气读完。”威尔斯在书中充分发挥了他作为文坛巨擘的这种才能,以他非同凡响的笔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荡气回肠的人类历史画卷。
威尔斯确实是一位称职的向导,他用通俗清丽、生动而不乏幽默的笔触引领我们去感悟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亿万年的沧桑巨变;引领我们去追寻人类祖先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前赴后继所创造的伟大文明——日石文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雅利安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引领我们去晋见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罗马皇帝、中国皇帝、罗马教皇、俄国沙皇等,去感受他们风云激荡、危机四伏的人生,他们的雄才大略,还有那份勃勃野心;他还欣然引领我们去拜谒人类伟大的灵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老子等,去感悟他们不朽的思想脉搏;他当然也不忘引领我们去领略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所蕴涵的真义和神韵,去感悟其灵性、灵气和灵修;同时他也毫不粉饰地把人类历史上的血腥、残暴、冲突、战争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笔下,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史,而这也恰恰就是历史本来的面目。所以《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一册在手,我们便能从中窥见人类历史的宏大景观与曲折流变。
威尔斯的《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不只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史书,他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他所真正关注的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譬如思想、文化、科学、宗教等;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成败得失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他的书中我们可以深切感悟到他的思想脉络,他的人文精神:他对科学的笃信推崇,对思想文化的倡导,对人类苦难感彻肺腑的怜悯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关切以及对战争暴虐的憎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那个时代的西方学者,他超越了褊狭的民族主义,以较为客观的眼光看待东、西方文明,歌颂一切光明和良善,鞭挞黑暗和暴行。他曾在一本书中写道:“如果我反对民族主义和战争的话,这不仅是因为这些东西意味着精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还因为它们维系着一大堆盲目的纪律和忠诚的教条……我反对民族主义和战争,不因为它们把我们的生命置于一些受过训练的傻瓜的摆布之下。如果说军国主义和战争不比幼稚可笑的东西更可怕的话,它们至少也是一种十分幼稚可笑的东西……我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公开的图谋,其目的是加快这些可恶的、浪费的、邪恶的东西——民族主义和战争的消亡,结束这个和那个帝国,并建立起一个全人类的帝国来。”因此,威尔斯的《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大荟萃,更多的是给读者以人文和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和启迪。 历史可以反照现实。倘若威尔斯活到今天,面对当今战争、暴力、恐怖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他又会作何感想,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惊世之言?最后借用一首13世纪波斯诗人的诗:“所有的人类都来自于同一躯体,最初来自于共同的精髓。如果时光用痛苦折磨一条手臂,那么另一条手臂也无法安然休憩。”也许威尔斯老人也有此番感叹和告诫吧。
本书原序及第1—45章由叶旭军翻译,第46—67章及附录《世界大事年表》由庄建华翻译完成。
叶旭军
于浙江工商大学
《写给年轻人的简明世界史》旨在能让读者像浏览小说一样一口气读完。
——赫伯特·威尔斯
要写一部有趣、易读、易懂,而又不动辄上百万字的世界史著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威尔斯在本书中卓越地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由于本书是以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写就的,所以它适合于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阅读。
——《纽约书评》
威尔斯是在做某些历史学家连尝试一下都几乎不敢的事,以单独一个人的想象来重新体验人类的整个生命历程。对这类事业,他们大概压根儿就没想到有实现的可能性。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