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嵩崑生先矢志京剧艺术,遂以20年的时间进行创作,以期传继民族经典文化。通过多年来身探访,作者从健在的梨园名家处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图文资料,详述了200余年间梨园家族的变迁,读者可以从一系列的生动图景里寻找出中国京剧历史弥足珍贵的发展轨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师梨园世家(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嵩崑 |
出版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刘嵩崑生先矢志京剧艺术,遂以20年的时间进行创作,以期传继民族经典文化。通过多年来身探访,作者从健在的梨园名家处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图文资料,详述了200余年间梨园家族的变迁,读者可以从一系列的生动图景里寻找出中国京剧历史弥足珍贵的发展轨迹。 内容推荐 自徽班进京,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在这200余年沧桑变迁、时代更替中,梨园界的子弟承袭父业,代代相因,形成了很数辈人植根梨园的大家族。本书收录了150个梨园世家,成员共2000余人,书中对其家族世系、生平事迹及艺术成就等等,进行了准确、翔实的记述,填补了梨园史上的一个空白。 目录 序一 序二 为《京师梨园世家》叫好 序三 梨园家事有宏篇 泗水堂于 三代梨园 泰玉德成 三代梨园 古历轩马 五代梨园 汉臣富禄 三代梨园 登岚玉山 三代梨园 万氏子和 三代梨园 松年长林 六代梨园 福寿王四 三代梨园 聚宝蕙芳 五代梨园 安华堂王 四代梨园 怡云堂王 五代梨园 蕉雪堂王 五代梨园 怀德堂王 三代梨园 嵎青连平 三代梨园 有珊泉奎 三代梨园 星樵秉忠 六代梨园 镇泉春仙 五代梨园 家宝世来 四代梨园 善林堂叶 五代梨园 治平堂冯 三代梨园 荣玉鸿儒 三代梨园 鼓师登云 三代梨园 紫阳堂未 三代梨园 武旦世家 五代梨园 云和堂未 六代梨园 咏秀堂未 四代梨园 传经堂刘 三代梨园 德海喜益 三代梨园 忠义堂刘 四代梨园 老元佐臣 三代梨园 怡春堂孙 五代梨园 秀华二官 四代梨园 蕖华堂孙 三代梨园 荫棠德义 三代梨园 桂祺蕙兰 三代梨园 时文玉文 三代梨园 胜春堂余 三代梨园 余庄玉琴 四代梨园 福泰起山 三代梨园 毛毛旦宋 四代梨园 文夔继亭 三代梨园 菊朋慧珠 三代梨园 文杏堂李 四代梨园 锦秀堂李 三代梨园 焕荣春林 四代梨园 永安堂李 四代梨园 四维堂李 四代梨园 桂春少春 三代梨园 大刀金茂 三代梨园 砚秀砚萍 三代梨园 元春韵秋 三代梨园 万选多奎 四代梨园 草上飞李 四代梨园 吉才世琦 三代梨园 华亭鸣蛊 三代梨园 一车鸣美 三代梨园 佩卿长顺 三代梨园 淇林长保 四代梨园 忠恕堂张 三代梨园 绚华堂张 四代梨园 张氏荣奎 三代梨园 清河堂张 三代梨园 平阳堂张 三代梨园 宝春堂张 四代梨园 德俊云溪 四代梨园 春彦金梁 三代梨园 家鸿君秋 四代梨园 张起宝华 三代梨园 荣春堂杨 六代梨园 忠华堂杨 七代梨园 德春堂杨 六代梨园 斌昌元才 三代梨园 余庆堂陈 五代梨园 丽芳蛊荪 五代梨园 颖川堂陈 三代梨园 长顺文启 四代梨园 兴华堂吴 五代梨园 颖秀堂吴 三代梨园 永明菱仙 四代梨园 松岩广志 三代梨园 馥春堂陆 五代梨园 致恭堂陆 五代梨园 长春堂苏 四代梨园 桂山佩亭 三代梨园 绮春堂时 四代梨园 怀仁堂沈 六代梨园 沈大宝钧 三代梨园 星培易成 四代梨园 山秀堂迟 七代梨园 京兆堂杜 三代梨园 树德堂尚 四代梨园 令辉小冬 五代梨园 福泰宝亭 三代梨园 醇和堂罗 六代梨园 如奎瑞安 五代梨园 安义堂胡 三代梨园 美英燕侠 四代梨园 留香馆荀 三代梨园 春林堂贯 三代梨园 武生世家 四代梨园 咏霓堂俞 六代梨园 侯爷喜瑞 三代梨园 益才永奎 四代梨园 春年玉翰 三代梨园 寿山寿臣 三代梨园 松山玉庚 四代梨园 宝山元璋 三代梨园 增禄增寿 三代梨园 佩秋佩兰 四代梨园 佩林世茹 三代梨园 连翔建武 三代梨园 绚春堂姜 三代梨园 啸伯承桓 三代梨园 麟春堂诸 五代梨园 景善堂徐 六代梨园 增寿成祥 六代梨园 福堂少棠 三代梨园 庆奎盛麟 五代梨园 德禄富远 三代梨园 博陵增喜 三代梨园 凤莲凤林 五代梨园 春山元汾 四代梨园 仲衡少衡 三代梨园 瑞春堂钱 四代梨园 武净世家 三代梨园 长永富川 四代梨园 斌奎连瑞 三代梨园 永峰永清 三代梨园 三代供奉 四代梨园 景和堂梅 四代梨园 荣华堂萧 五代梨园 太原堂阎 四代梨园 敬善堂曹 五代梨园 宝义艺斌 三代梨园 闻憙堂曹 五代梨园 黄胖月山 四代梨园 四箴堂程 三代梨园 御霜簃程 三代梨园 董氏俊峰 三代梨园 鸣龙少奎 三代梨园 花脸世家 四代梨园 瑞泉少泉 四代梨园 富杜世辅 三代梨园 保安堂鲍 四代梨园 桂山鲍锐 三代梨园 英秀堂谭 七代梨园 和如荣贵 三代梨园 景泰金奎 五代梨园 连仲三元 三代梨园 永发莲芳 三代梨园 后记 关于作者(跋) 试读章节 俞鸿翠(1820-?),字小霞,原名绮文,后改名雯,乳名阿龙。祖籍江苏扬州,清嘉庆二十五年农历庚辰生人。昆仲八人,小霞排行为三。l830年进京至韩家胡同(原韩家潭)“传经堂”习艺,其师刘正祥初令其学花旦,习《双摇会》等剧,因其不愿演旦角,改工小生。道光十七年(1837)秋,移居羊毛胡同。:扔搭春台班,次年率其弟子殷秀芸人四喜班。其宅第大门初书“华首堂”,后改为“咏霓堂”。小霞善书画,以画兰著称,曾自题画兰曰:“可怜一样庭阶种,流落人间当草看。”其画款署名为“吴下阿蒙俞雯”。小霞妻室乃其师之女阿英,鼓师刘兆奎为其内弟,武旦朱小喜为其连襟。兆奎门婿小生王楞仙,为小霞内侄女婿。 俞小霞有二子:长名光耀,即俞派武生创始人俞菊笙;次名光辉,有子玉庭,工武净。 俞菊笙(1838-1914),名光耀,号润仙,字菊笙。清道光十八年农历戊戌生于京城。幼入“忠恕堂”张二奎门下习艺,排名玉笙,与杨玉楼(即杨月楼)为师兄弟,二人曾被誉为“忠恕堂文武双璧”。初学武旦,后改武生。为人豪爽,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遇事暴躁,人称“俞毛包”。其身躯雄伟,眼大额宽,扮相威武,武功深厚,开打剽悍勇猛,以稳、准、狠著称,世称“俞派”。擅演《铁笼山》《挑华车》《长坂坡》《金钱豹》《艳阳楼》《金沙滩》《四平山》《贾家楼》《晋阳宫》《英雄义》《窘得福》等。有《长坂坡》赵云及与余玉琴《青石山》关平等剧照传世,其念白喷口有力节奏鲜明、且韵味浑厚。他吸收花脸的工架身段,丰富武生的表演艺术。并将原武净应工的戏,经他创造为勾脸武生戏,如《艳阳楼》高登,由武净、武生两门抱,即始自俞氏。因其曾习武旦,将“打出手”亦糅进武生的开打中。曾掌春台班多年,开创了武生挑班唱大轴的先河。他为《挑华车》高宠创造了特制大号铲头枪,分量极重,此枪在戏园门外一戳,如同广告,演出必然客满。光绪二十年(1894)与迟韵卿、余玉琴、陈德霖、贾丽川等共创“小福寺”科班。清末息影舞台,但为甘肃赈灾义演毅然重登舞台,以73岁高龄演出了《混元盒》。1914年病逝,享年76岁。杨小楼、尚和玉、李菊笙为其门徒。其前妻为武净钱金福之姐丈武生张玉贵之姐,生有子女数人:长女适“蕖华堂”孙藕香,即“小振庭”孙毓堃之母;长子占鳌,妻室为“蕉雪堂”王顺福之妹,即老生王少楼之姑祖母;次子振庭、三子赞庭,均工武生。俞氏继室华姓,有子华庭,亦工武生。诸子中当属振庭最有建树。 俞振庭(1879-1939),号一致,清光绪五年农历己卯八月廿一日生人,排行为五,人称“俞五爷”。家学渊源,并得其舅父张玉贵传授,颇有乃父风范,故有“小毛包”之称。虽身材不高,但眉目传神,能戏甚多,以剽悍勇猛著称。擅演《挑华车》《艳阳楼》《长坂坡》《莲花寺》等,尤与迟月亭合演《金钱豹》享名一时。与盖叫天(饰武松)演《英雄义》、与范宝亭演《白水滩》等,均有剧照传世。他与阎岚秋合作对儿戏,备受赞誉。与迟月亭、范宝亭、何佩亭,有“四亭”之雅称。为人正义,1913年数名不法者于广德楼扰乱演出,他挺身持刀相迎从而被捕,后被同仁保出。l917年创办“斌庆社”科班,其姐夫孙藕香任社长。学生以“斌”“庆”“永”三字排名,培养出于斌安、马斌龙、王斌立、王斌兰、王斌贞、王斌芬、王斌忠、王斌卿、计斌蕙(“小桂花”计艳芬)、刘斌升、刘斌武、朱斌仙、朱斌舫、孙斌武、孙斌恒(“小振庭”孙毓堃)、孙斌年、伊斌臣、陈斌雨、陈斌洪、杜斌信、沈斌如、苏斌泰、杨斌昌、李斌祥、范斌禄、周斌秋、洪斌仲、赵斌芝、赵斌忠、徐斌寿、徐斌喜(徐碧云)、高斌峰、殷斌奎(“小奎官”)、耿斌福、唐斌全、郭斌彦、谢斌甫、韩斌永、韩斌贵、彭斌连、靳斌桐,于庆林、马庆舫、王庆玉、毛庆来、李庆太、李庆奎、李庆森、张庆云、张庆玉、张庆龙、苏庆山、陈庆虎、周庆惠、孟庆有、赵庆平、赵庆兰、赵庆奎、郝庆祥、钟庆亮、郭庆永、郭庆鹏、高庆云、耿庆武、崔庆福、黄庆奎、德庆海、戴庆胜,韦永茂、谷永来(谷玉兰)、吴永桐、李永华、张永禄、杨永竹、贾永安、俞永兴等。另有带艺人科边演出边学艺的,如李万舂、蓝月春、王文源、王少楼、刘宗杨、魏莲芳、杨宝森等,及俞振庭之子俞少庭、俞鸿岩、俞步兰。约1930年该科班报散。俞氏颇有组织才华,曾组合春社、双庆社;亦曾任文明园经理。戏园能上演夜戏和男女同台演戏、男女观众同席等,都是他首先倡议而成。中年后因体力关系极少演出,晚年生活很窘迫。1936年9月7日(农历七月廿二日),在京名家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程砚秋、王又宸、苟慧生、于连泉、李万舂、刘宗杨、高盛麟、李洪春、方连元、裘盛戎等为其演出“搭桌戏”《上天台》《摇钱树》《古城会》《八蜡庙》《铁公鸡》《双摇会》《武家坡》《打渔杀家》《霸王别姬》等,俞振庭时年57岁,身体欠佳,言语含糊不清,当日由人搀扶至后台致谢。1939年1月21日(农历腊月初二)病逝于寓所,享年60岁。前室曹氏,为曹文魁之女,与笛师陈嘉梁为连襟。有子少庭、鸿岩、步兰、顺群、永兴、世龙等人从艺。 俞赞庭,为菊笙三子,工武生、武净,为范福泰弟子。辅佐其兄振庭演出诸多剧目。 俞华庭,为菊笙继室所生,亦工武生,擅演《恶虎村》《潞安州》《东皇庄》《金雁桥》《水帘洞》《刺巴杰》等。常傍徐碧云演《金山寺》等。 俞玉庭,光辉之子,菊笙之侄,人称“俞七”,亡武净,早故。 俞少庭,工武生,得其父振庭亲传,擅演《艳阳楼》《薛家窝》《八蜡庙》等。 俞鸿岩,工老生,擅演《鱼肠剑》等。曾任咏讽社、东北戏曲实验学校教师。 俞步兰(1902-?),一说为振庭养子。清光绪二十八年农历辛丑生人,属虎,与俞振飞、白云生、茹富兰、顾珏荪等小生同庚。初习青衣,擅演《彩楼配》《宇宙锋》《嫦娥奔月》《南天门》等。曾与王少楼合演《汾河湾》《法门寺》等。与“五龄童”王文源合演《御碑亭》等。与五龄童演《南天门》有剧照传世。后改小生,拜程继先为师,与俞振飞、白云生、叶盛兰为师兄弟,被称为“程门四虎”。19]O年初,斌庆社于广德楼演出最后一场戏,俞步兰与王文源、侯喜瑞、陈富瑞、王斌芬、宋斌仙等演《群英会》饰周瑜。妻室为贯大元之妹碧华。 俞顺群,因自身条件所限,曾工武行,后改他业。 俞永兴,工武生,精于长靠,擅演《长坂坡》《挑华车》《战马超》等。其子俞志凡,大连京剧团乐队武场大锣。 俞世龙(1920-1943),12岁入富连成社习艺,工老生,师从张盛禄、王喜秀、张连福、萧长华等。曾寅《南阳关》《斩黄袍》《碰碑》《醉写》《雍凉关》《斩子》《探母》《法场换子》《洪羊洞》《牧羊卷》《珠帘寨》《华容道》《敲骨求金》等,与裘世戎有《断密涧》剧照传世。其扮相、台风与唱、念、做俱佳。惜因烟霞痼疾,终年仅23岁。1943年《三六九画报》报道:“小小毛包(俞世龙)街头倒毙。” 俞大陆(1938-1996),为步兰之子,中国戏曲学校50级毕业生,工武生,师从迟月亭、茹富兰、钱富川等,1958年毕业分配中国京剧院。1964年随团赴日本演出《野猪林》。1976年赴美国各地演出。曾从宋遇春问艺,后拜李万舂为师。擅演《挑华车》《长坂坡》《恶虎村》《连环套》《艳阳楼》等。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其与袁世海等演出的《长坂坡》,拍摄成彩色影片。1996年5月8日在为李万春所演《古城会》音配像工作时,于排练场上因公殉职,享年58岁一妻室赵文瑜,与陈大中为连襟。(P406-409) 序言 继《梨园轶闻》之后,刘嵩崑先生又推出了《京师梨园世家》。这是梨园史上一件喜事,是一件功不可没的喜事。作为一个热爱京剧的老者,我衷心祝贺这部梨园资料书籍的成功问世! 为名人修家谱者,古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就有《孔子世家》等编。所谓世家,必修其三代,方称世家。两代不能称其为世家,只能称之为子承父业或称门里出身,像《京师梨园世家》所录世家少则三代多至七代,而且共l 5 0家,这么多的梨园世家,不但显示了梨园界的渊源关系、艺术传承,而且也使梨园后辈有谱可依、有谱可寻,更为梨园后辈鼓舞士气,以期培养更多的梨园人! 这150个梨园世家,不仅具备广泛性,更重要的是具备准确可靠性。写家谱不同于写电视剧。剧本内容可以虚构,家谱关系能给人虚构吗?甲午间有过写梨园家谱的书籍。但它包容量小(没有写六代、七代的,也没有这么多位世家),而且存在错误。《京师梨园世家》作者刘嵩崑先生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更为了弥补50年代以后没有梨园世家谱出版的憾事,毅然担负起这项既细致又艰苦更难巨的工程。为了世家的真实性、准确性,不管是直系是旁系,是亲戚是朋友,他都要一位一位地访问,一位一位地核实,直到确切无误方能落笔。这样的世家谱不只是为本家梳理修写了家谱,同时也对梨园后辈了解前辈及其横向关系有所裨益,就是非梨园界的朋友看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掌故、遗事,同样也是有所启迪的。《京师梨园世家》不仅是直叙,而且包括列表。从直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京剧初创期到繁荣期的概况,演员的故居旧址、新居,纵向师承、横向联姻,私寓科班,授徒传艺,表演特色,趣闻轶事等等。而所列之表,更能使人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位谱系传承。这个细致、准确的世系表是以往梨园书刊中所没有的。从150家家谱的数量上,从叙述、列表的质量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呀!这部可信性、可读性及可收藏性极强的书籍的作者刘嵩崑先生,在十几年前便就梨园之事访问过我。他既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梨园子弟,更不是文艺工作者,他只是一名戏曲爱好者。凭着对京剧艺术执著、痴迷的热爱,凭着对梨园世家谱系的严肃态度、高度责任心,更凭着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他十多年来骑着自行车访问知情者,晚上看戏总是提前到剧场,从不放过咨询的时机。有空余时间,他就伏案整理材料。他没有因寒暑冷热而停步,更不因体弱有病而辍笔!就这样,十余年来不停地问、不断地写,完成了这部涉及面广、准确性强、内容丰富、笔法流畅的著作。可以说作者为梨园做了件功德无量之事! 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再到京剧繁荣,这200年间,不管是演员的家庭居所、剧场选址,还是私寓课徒、科班授艺,都多见于正阳门以南的广大地区。可以说南城地区孕育了京剧事业,孕育了京剧人才,孕育了京剧观众!素有“梨园之乡”美誉的南城地区,同《京师梨园世家》系统地、全面地给居住南城地区的京剧演员修谱、列表,我相信此一巨作刊行于世后,必然受到海内外关注梨园人士的赞许,他们(当然也包括我)既赞许作者刘嵩崑先生,也赞许智品图书有限公司和江西美术出版社为填补梨园史没有系统、全面的梨园世家谱这一空白,而编辑出版了《京师梨园世家》。此举功不可没! 写作者、编辑者、出版者,都是有功于梨园事业的,是值得大家感谢的! 刘曾复 京剧史研究家、生理学教授 后记 说来很惭愧,对于传统京剧的了解我是非常浅显的。京剧,听的最多的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说的出来的不过十几出如《将相和》一类的名戏。只是因为近年来的工作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偶然中撞见了升平署戏曲脸谱的影印本,这才对传统京剧有了兴趣。2006年初,我策划了一套孙世樑先生近年临摹和创作的《京剧经典脸谱》,至此,应该算是和京剧有了亲密的接触。孙先生是中国剧作家和京剧脸谱艺术家翁偶虹先生的再传弟子。在与他磋商书稿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中国京剧艺术的精深和博大。 应该是在2006年的仲夏,我去孙先生位于大钟寺西边的爱家艺术品市场的继虹斋取书稿,借此我向孙先生正式提出了考虑已久的想法,请他代我寻找一位最优秀的京剧方面的作者,我打算策划一个系列的京剧文化丛书。我当时说了3个条件:作者要认真而专业,内容要通俗而全面,图文要合一而生动。孙先生沉吟良久,然后点着头说:“有这么一位,让我试试看吧。” 两个月后,还是在继虹斋,我第一次见到了本书的作者刘嵩崑先生。刘先生中等身高,偏瘦,目光有神,笑声爽健。在交换名片后,我捧着刘先生的名片,愣了一下。刘先生笑了起来,指着最上面一行字说:“‘一个小老头’,这可以让新结识的人一下就记住。”坐定之后,我向刘先生说明出版的意图和策划的方案。在我讲话的过程中,刘先生的手下意识地按在桌子上一个有7、8公分高的绸质提袋上。等我说完,刘先生不慌不忙地打开刚才一直用手轻轻按着的绸质提袋,从里面一沓一沓地拿出许多的杂志和手稿。其中包括在《中国京剧》上连载的各个时代京剧名家的艺术经历和师承的渊源。看着一期一期发黄的杂志上连载的图文,我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书稿吗!再看另一些手稿,更是令我兴奋不已。刘先生用至少10年以前的稿纸,工工整整地书写着百年来京师梨园名伶的生平事迹和趣闻轶事。我禁不住开口问道:“这些稿子您写了很多年吧?”刘先生非常平静地伸出两个手指说:“20多年吧。” 确定了书稿的合作意向之后,我们和刘先生的电话交流开始频繁起来。不久,刘先生邀请我和执行编辑小俞到他位于崇文区的家中商谈书稿。刘先生的家在东花市南里一座新楼的顶层。客厅的面积并不大,但室内的陈设却是整齐有序,让客人能够感觉到主人的整洁、实用和严谨。东面的墙上挂着一幅末宝罗的《雄鸡一唱天下白》,西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吴素秋的《牡丹》。紧贴西墙是一段两米多高的木质楼梯,楼梯的上面是一个袖珍的阁楼。阁楼朝向客厅的板面上悬挂着一个镜框,里面镶着一幅王琴生的字“爱戏如命”。站在镜框前,我琢磨,一个从小就浸泡在梨园之中,并用二十几年时间来记录梨园今昔的人,以“爱戏如命”来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那天我们谈了很多。记得在商量这些书稿的配图方案时,我向刘先生提出了图片一定要配合阅读节奏的设想。刘先生听着只是会意地点头,然后指着西墙楼梯下面许多像中药房药斗似的抽屉说:“你看见这些抽屉了吧!里面全是我几十年来收集的珍贵图片。电视台搞戏曲节目或是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工具书,他们常来借图片,这里很多资料都已经是国内仅存的戏曲文献了。” 通过交流,我们还了解到,几乎所有京师名伶故居的照片,都是刘先生二十几年来,骑着自行车,一个胡同一个胡同地拍下来的。如今,随着北京居住环境的改变,很多老式四合院已经被拆除了,很多京剧名家的故居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是刘先生以一人之梦,以数十年之力,完成了一番看不到任何经济回报的事业,保存了一类濒于消失的名人文献。没有一种认真执著的精神,没有一种对待国粹文化的责任感,那是任何人都不能想见的。 刘先生做事的认真,在后来我们编校书稿的过程中,仍然时有体会。年至古稀的他,经常到制作公司的电脑前亲自指导修改校样。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只要发现了新的史料,只要他又和当事人核准了事实,他就会马上跑到制作公司,要求工作人员换上最新的资料。编辑小俞时常在休息日接到刘先生的电话。比如,1919年荀慧生在上海挑梁演出《花田错》,尚小云为其傍演小姐的说法曾经广为流传,并被电视剧演绎,可是经过刘先生核实,这与事实不符,他就会马上更改,避免以讹传讹。刘先生的口头禅是:“我们总不能把错误的东西留给后人。” 在刘先生做事风格的影响之下,参与此书编校的人员,总是带着如履薄冰的感觉在工作。大家唯恐自己工作的一点差错,会辱没了刘先生多年的心血。正是这样一种合作的过程,无形中给了我一种充分的自信:凄者见到的将是一套厚积薄发、资料扎实的京剧文化丛书。 就在我们盼望尽早见到该书的同时,我们也时常地担心,为了这套丛书的出版,那倾情付出的“一个小老头”的身体是否能够吃得消。想起这一点,我只好用夫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能,当初夫子说的就是刘先生这种人吧。 恕此赘言。 李克 2007年4月9日于敏行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