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提升知识储备的文化普及书,将古今中外的知识精粹熔于一炉,希望为读者获取各类知识提供一个便捷途径。
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涵盖了文学、书籍、语言、文字、美术、工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哲学、宗教、教育、体育、历史、政治、军事、经济、饮食、服饰、称谓、礼俗、节日、天文、历法、地理、名胜、交通、科技、医学、影视、传媒、名人、名著等诸多方面,堪称中外文化的百科全书。
本书语言简洁流畅,往往只用短短的几百字就将某个事物的由来及发展讲得透彻明了。
对于读者来说,本书是嘹望古今中外文化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你可以对中外文化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本书可以增长你的见识,开阔你的眼界,令你受益匪浅。
仅以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就可以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形容,那么如果再把诸多国家的文化知识加在—起,其广博之程度,穷其一生,也让人望洋兴叹。
海量的知识。有限的生命。时常让人觉得有学海无崖之苦。编者有鉴于此。特编写《受益一生的6000个文化常识》一书,将古今中外的知识精粹熔于一炉。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体,希望为读者获取各类知识提供—个便捷途径。书中内容都是常识性的文化知识。细读本书,可以增加你的知识储备,提升你的文化修养。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坚持翻阅本书,与人交往,会让人惊叹你广博的知识面,油然而生敬意。
元素周期律
在1869年以前,尽管人们已发现了很多的化学元素,但对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许多化学家对元素进行了分类研究,但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分类原则,各种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仍然是个谜。1869年,任彼得堡大学教授的门捷列夫(1834~1907),对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终于发现了元素性质与原子量之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他将已经发现的63种化学元素排列成一张元素周期表,竖行表示族,横列表示周期,并且明确指出:元素(以及由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周期性地随着它们的原子量而改变。门捷列夫还大胆修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改排了一些元素的位置,并在表中留下许多空位,指出这些空位上还有一些没有发现的元素,同时预言了它们的性质。1869年他正式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后来陆续发现的新元素,证实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使化学家有了十分强大的武器,并对后来光学、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直到现在,元素周期律仍然是人们寻找新的研究元素性质的基本规律。
量子论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1858—1947年)创立的量子理论,冲破了20世纪初的“物理学危机”,推进了物理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现代化进程,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普朗克之前,物理学家都是从经典物理学角度来研究一个受热物体向外辐射能量与它的温度的关系,结果总是和实验有很大出入。这个疑点被当时的科学家称为物理学上空笼罩着的两朵乌云之一。这样,当时被认为十全十美的物理学出现了危机。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从一个方面解决了物理学危机(另一个方面是由相对论解决的)。他在1900年推导出一个与实验相符合的公式。在这个公式里,他引入了符号h,称为作用量子,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发现。因为,以往人们认为能量可以分割成任意小,作用量子的出现却表明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单位的整数倍,这个能量最小单位称作“能量子”,它与辐射频率有关。为了纪念这一新的发现,科学界把h命名为普朗克常量。
射电天文学
1931年,美国电信工程师央斯基(1905—1950年)在一些干扰信号中,发现有一种每隔23小时56分4秒出现最大值的无线电干扰,经过仔细分析,他在1932年断言:这是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的射电辐射。由此,央斯基开创了用射电波研究天体的新纪元,从而开创了研究天体的一门新学科——射电和雷达天文学,简称射电天文学。
射电天文学迅速发展,取得了光学天文学从未得到的成果。射电天文学诞生以来,已发现天上有3万多个射电源,看到了:100亿光年的星系,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做出了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即脉冲星、类星体、3K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谱线。
玻璃镜子
玻璃镜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诞生于“玻璃王国”——意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制造的明亮轻便的玻璃镜,远比形象模糊的青铜镜受欢迎,曾经风靡欧洲。法国王后玛丽·德·梅迪西斯结婚时,威尼斯国王送给她一面小小的玻璃镜作为贺礼。当时,只有威尼斯会制造玻璃镜,制造厂设在木兰诺孤岛。法国为了获得制镜的秘密,暗中绑架了几个制镜技师。1666年,法国的诺曼底出现了一家镜子工厂,自此,玻璃镜制造技术开始外传。
人造纤维
17世纪,欧洲的科学家们提出,仅靠蚕丝已不能满足人们穿着的需要。1664年,英国生物学家霍克在系统地研究了蛾蝶类昆虫的生理结构之后,认为人类完全可以生产人工丝。法国科学家卜翁饲养了大量蜘蛛,他经过反复观察后发现,蜘蛛的丝是它把肚子里的黏液喷射到空中凝结成的。于是,他剖开蜘蛛,收集大量黏液,用人工方法抽成细丝,制成世界上第~副“人造丝”手套,但这种手套又细又脆,不能遇水。
1855年,瑞士科学家奥丹玛斯经多年的钻研,发现用硝酸棉花溶解到酒精里,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可以制造出能用来抽丝的黏液。这是人工造丝方面的一个重大的突破,这种丝后来被称为硝酸丝。
1889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了第一台人造纤维纺织机,同时还展出了第一批用人造纤维织成的布匹。第二年,在法国的贝藏松地区,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人造纤维工厂。
189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和贝文发现,木材、芦苇、甘蔗渣等原料同棉花~样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用它们也可以制成用来抽丝的黏液。190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个黏液纤维厂,开始生产人造纤维。
1930年,德国施陶丁格尔教授发现了纤维素的天然纤维结构,并且证实这种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小分子会聚合成纤维。这一发现,使化纤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这个成就,施陶丁格尔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奖)
后来,许多不以天然产品为原料,完全是人工合成的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如1939年发明的锦纶、1944年发明的涤纶和腈纶、。1950年研制成的维纶、1957年研制成的丙纶等。这种利用工业原料及其副产品制成的纤维,通称为合成纤维。
火柴
火柴的问世得益于德国金匠布朗特的功劳。17世纪末,布朗特在汉堡冶炼各种金属,希望从中炼出黄金来,结果黄金未炼成,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易燃物——磷。布朗特将磷的秘密以1000英镑的高价卖给了一名富商克莱夫德。1677年克莱夫德把磷带到了英国,遇到了著名的科学家波义尔。波义尔经过研究,掌握了制磷的技术,并开始了制造火柴的试验,1680年终于制出最早的火柴——取火棒。在木质细棒的一端涂上硫磺,在粗纸上涂上磷,取火时将细棒在纸上摩擦,就能将细棒点燃。
1771年起,德国人制造了一种叫“磷烛”的火柴。这是一根细长的密封玻璃管,管内元氧,却有一条带磷的蜡纸,取火时将管敲破,磷遇到空气便燃烧起来。5年后,意大利人制造出“磷盒”火柴,取火时将~根有硫磺的细棒插入装磷的瓶内,抽出后遇到空气便燃烧。1805年法国人发明了“速燃火柴”,他是一束涂有氯酸钾、糖和树脂混合物的细棒和一小瓶硫酸。只要将细棒浸入硫酸,取出后就会燃起。1827年,一位名叫华尔克的英国药剂师用氯酸钾、硫化锑和树胶制成了摩擦火柴,取火时在砂纸上擦燃。
现在的火柴各种各样,艺术火柴、旅行火柴、自熄火柴、低温火柴等,功能用途别出心裁。
电灯小史
1876年10月19日,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将一节炭化的棉纱线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管里,然后接通电源,结果这节棉纱足足燃烧了45小时,并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1880年,爱迪生在纽约街头安装了第一盏电灯。1881年10月15日,巴黎剧院首次点上了白炽电灯。1882年,美国各地建成150多座小电站,为工厂、机关和居民提供了照明用电。1906年,开始用钨丝做电灯丝,大大提高了电灯的亮度和寿命。1913年开始出现钨丝氮气灯泡;1918年用氩气代替氮气。从1934年起,灯泡中的普通钨丝改为旋形钨丝,这就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自炽灯泡。
避雷针
早在古希腊时,人类就认识了电现象。进入18世纪后,静电学获得迅猛发展。1745年后,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改进了玻美拉尼亚某教堂副主教克莱斯特的实验装置,被命名为“莱顿瓶”(电容器)。于是,莱顿瓶的电学实验很快传人了美洲,引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注意。他注意到静电的火花放电往往是在尖端进行的,便推测,天空中闪电现象和莱顿瓶的火花在放电本质上是相同的,即闪电是由两片带有不同极性电荷的云层相互作用导致的。这个发现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注意。
1752年,法国科学家达利巴尔德在巴黎附近做了实验:他选用长达3米且底部绝缘的铁竿把它竖在一间小屋内的桌子上,再准备了一根插在玻璃瓶内的黄铜丝,并训练了一只信鸽以帮助实验。当天空出现雷雨云时,他让信鸽咬住黄铜丝靠近铁竿,奇迹出现了:发出了猛烈的电火花,并伴有噼啪的声响。
富兰克林对巴尔德的实验还不满意,进而思索:把风筝放入云层内部,并用它的细绳引下闪电。于是,他做了一个特制的风筝,在细绳底端系上一片钥匙,当雷云飘来时,他发现弯曲的绳索直立了,立即用一接地金属杆靠近钥匙,出现了强烈的火花。实验证明在建筑物上插一根接地金属杆,周围大气层中的电荷就会通过金属杆尖端放电不断地中和。于是,富兰克林在美国费城竖起第一根避雷针。后来,避雷针逐渐在全世界普遍使用。
安全灯
19世纪初,英国的煤矿中经常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这是由矿工们使用的照明灯引起的。为解决瓦斯爆炸,化学家戴维承担了研制安全灯的任务。
戴维来到矿井进行实地考察,又对瓦斯进行反复研究,在助手法拉第的帮助下,制成了安全灯。它的灯罩是一个用铁丝网做成的圆筒,火焰在筒内发光,空气和瓦斯可以进入筒内,但是燃烧的火焰不能跑到灯罩外面,所以不会引起瓦斯爆炸。当矿井中瓦斯含量变化时,火焰的高度和颜色也发生变化,这样可及时采取措施。
1816年1月9日,世界上第一盏安全灯在矿井中试验成功。为此,英国政府在矿区举行庆祝大会,表彰戴维为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作出了贡献。
钟表
人类最早发明的量度时间的工具是日晷,后来又发明了利用水滴计时的滴漏。机械钟表直到14世纪才在德国开始出现。
16世纪初期,德国人彼德·亨莱恩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使用发条的钟表。尽管这种表计时很差,但在钟表史上,却是重大的突破。17世纪,伽利略发现了摆的振荡周期不变,并设想绘制了利用摆来制造精密钟表的机械构造图。荷兰人哈伊斯第一个制造出摆钟。
1767年,英国钟匠丹尼尔·勒康特设计制造出小巧美观,走时精确的怀表。18世纪后期,瑞士才制成了第一块手表。从此以后,钟表品种不断翻新,日新月异。1955年,瑞士首先制成摆轮游丝式电子表,这是第一代电子手表。1960年,美国制成了音叉电子手表,这是第二代电子手表。1969年,日本制成了石英电子手表,这是第三代电子手表。第四代电子表是液晶显示石英电子手表。它是全电子化的。没有任何走动元件,内部结构运用集成电路,外表用液晶显示。它首先由瑞士和日本制成。
如今人们正在研制第五代电子手表——电波表。它的精确度可以与原子钟媲美。原子钟每走10万年误差也不过一秒钟。
马力
200多年前,瓦特发明蒸汽机。一个啤酒厂订购了一台,想用它代替当时干活的马匹去推动抽水机。啤酒厂想确定一下,一台蒸汽机的生产效率是否抵得上一匹马,于是他从自己的马中挑选了一匹最强壮的,让它不住脚地连续干8个小时,结果这匹马汲上了共200多万公斤水。经过折算得出:一匹马每秒钟能把75公斤的水提高l米,即1马力=75千克·米/秒。于是,马力作为动力机械的功率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P4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