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振宇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文从李剑晨先生的身世背景、留洋求学、研艺创作、艺术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让我们进一步关注认识和了解这位大师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风范。本书跨度达三个世纪,涉及李先生经历过的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史料翔实,内容丰富。

内容推荐

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父、国画大师、油画巨匠、美术教育泰斗的一代艺术大师李剑晨教授,一九零零年出生于河南内黄县,自谓“世纪同龄人”。本书全面展示了李剑晨从一个“画鬼”的顽童,到北京国立艺专、伦敦大学院、巴黎库拉欧西美术学院的艺术探索过程;记录了他在豫北穷乡僻壤创立中国水彩画理论,对中国画进行创新,运用油画技法画出东方风情,以及执教大学从事美术教育七十余年、桃李满天下的曲折历程;论述了李教授对于艺术的深刻见解。本书跨度达三个世纪,涉及李先生经历过的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史料翔实,内容丰富。

目录

第一章 “浮躁过人”

长嘶迎来新世纪

天趣

“吃洋人”

启蒙师

“蒋干盗书”

龙虎相斗鬼与狗

剪辫子

为求学的抗争

“学习逊人,浮躁过人”

第二章 为艺术的抗争

由“学习逊人”到学习过人

绘画比赛

中原第一学府

为艺术的抗争

国立艺专挂牌多

闻一多的黑屋子

导师齐提尔与模特风波

与林风眠世纪同行

与李苦禅“双英对话”

《铁狮子胡同》

第三章 中国水彩画之父

走上艺术讲坛

“学生拣老师”

“冯玉祥请我当馆长”

避难百泉寺

汲县的“亚当”

第四章 留学英法

“无意插柳柳成荫”

初识巴黎

伦敦大学院

《中日战争打到伦敦》

雾都

世界艺术之都

库拉欧西

潘玉良的京剧老师

毕加索的忏悔

天堂的沦落

第五章 执教中大

抉择

国立艺专教务长

执教中大

港湾里的搏击

赈灾画展

“朋友”卖友

复员南京

第六章 水彩风

笔墨随时代

水彩风

《欣赏李剑晨教授的水彩画》

《水彩画技法》

第七章 天将降大任

京剧团长

九三学社主委

第三次劫难

砌墙不如画墙

善有善报

“晴空扫万里”

第八章 振兴中国水彩画

中流砥柱

第二次高潮

“春来江水绿如蓝”

《水彩画创作技法》

由水彩画会到国际联盟

第九章 “亦中亦西亦我”

中西绘画“意”与“实”

“两条腿走路”

水彩画再创新

中国画的“遗”与“缺”

敢于创新

踏着失败的阶梯走向成功

“画为心声”

《李剑晨中国画集》

“画遍英雄美人”

“鹰王”的花鸟

李派画风

第十章 油画民族化

《收获》

《流浪儿》

《文成公主》

《忠王东征》

《抢修上海机场》

《蔡文姬》

“洋为中用”

第十一章 艺理穷追寻

沙漠中的绿洲

顽石点头”

杨贵妃减肥

欣赏绘画的钥匙

艺术与技术

刻画无盐衬托西施

天平上的猴子石头月亮

“色彩就是力量”

“万绿丛中一点红”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源”

百花齐放

“高处不胜寒”

由出世到入世

第十二章 自首青云

“白发不坠青云志”

画在画外

五十元与五十万美元

千奇百怪的求画者

海峡两岸架彩虹

中国水彩画之父

九五画展轰动金陵

大树不忘黄土情

桃李满天下

德高艺高寿高

生活之道

第十三章 金彩人间

百岁华诞捐赠作品展

东方之子双金奖

壮心不已

“光明透彻”

“李剑晨奖水彩画双年展”成为中国水彩画展

的著名品牌

南京:李剑晨艺术馆开馆

《李剑晨中国画集》出版

《李剑晨水彩画选》出版

纪念李剑晨诞辰一百O五周年学术研讨会

河南:李剑晨艺术馆揭牌暨

李剑晨绘画艺术展开幕仪式

江苏:李剑晨一百O八诞辰艺术展

百岁人生 丰碑永存

附:李剑晨大师的历史性贡献马鸿增

李剑晨年谱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试读章节

滔滔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奔腾而下,像一条巨龙,掠过黄土高坡,飞进中原大地,跃人东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哺育了两岸勤劳勇敢的人民,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出生于黄河故道——河南省内黄县的黄河儿女——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父、国画大师、油画巨匠、美术教育泰斗的李剑晨(李汝骅)教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长嘶迎来新世纪 内黄县位于黄河以北、河南省的东北部,距开封偏东北约一百三十公里,与邻近的安阳、汲县(今卫辉市)等地形成一个“半岛”。河南省的版图像一只由西向东手心向下伸开的右手,这“半岛”就像一只大拇指,从河南省向北伸出,插入山西、河北、山东之间,成为四省交界的重地,实为豫晋之孔道,鲁冀之要隘。所以,唐朝时就称内黄为紧县,确是名不虚传。

内黄县在战国时属魏,魏国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以内黄为县名。内黄县是远古黄河北上所经之道,后来黄河故道慢慢南移,移到开封之北,故内黄县地质是黄河冲积平原,县境之内没有大山。

由于内黄县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人文风景,有著名的内黄十二景:繁阳春色、泮水晴澜、商陵烟雨、泊口渔舟、灵感晓钟、古塔秋荫、毫城远眺、峰台夕照、杏岗芳艳、藻井灵源、沈里文峰、草堂修竹。这些古迹景观从商朝、战国到唐、宋,足见黄河古老文化之深远。

内黄县有两条主要的河流,北边的一条是漳河,南边的是卫河。

漳河发源于山西,流经安阳、临漳、大名等县,从县境西北入,折向东南,下游至龙王庙与卫河汇流。汇流处即是内黄十二景之一的“泊口渔舟”。

清末的漳河在内黄县境内,似乎成了一条“野河”,河道摇来摆去,河床也很浅,每当夏秋相交的季节,上游下雨多,水就会漫出河漕,淹没两岸的庄稼。

卫河发源于辉县,历新乡、汲县、浚县,自西南流入县境约八十公里,斜穿县境出东北与漳河会合。

清道光初年,卫河旧道淤塞,河水泛滥,数十里内田禾被淹没。钦差戴中堂督令知县别文溪,以盐商资财买民间田亩,开挖新道,使船只从道口可顺流而下,与漳河合流后向东北流向山东临清,汇人京杭大运河。故从内黄航运可直达京、津。清朝时利用此河把老百姓捐纳的粮草集中在楚旺镇,航运到京、津,所以老百姓也称卫河为运粮河。

在清朝末年,铁路渐渐开通,陇海线铁路西接郑州与京汉线相通,东达徐州与京沪线相通,所以,利用运河运输粮草已成为过去。这条半人工挖掘的运河也就失修,夏秋之交时,河水也常出漕。在漳河与卫河之间,有一片沟村区,有东沟村、西沟村、南沟村、北沟村等七个“沟村”。这是因为这一带地势低洼,漳河与卫河的水一出漕,就流向这里,成了一个“蓄水沟”。这片沟村的南边就是楚旺镇的卫河码头。

在北沟村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书香门第,前后两进房屋,全由青砖筑成,上覆青瓦,这在豫北乡村是相当高级的住宅,由房屋的高大和规模可以看出昔日的辉煌。只是由于这个家庭世代读书、教书,且不善于理财,再加上连年的灾祸,到清朝末年,家道已经衰落,仅存田地百亩,请人耕种,贮粮勉可维持生计。

这个家庭延续到清末,已成为一个人口较多的大家庭了。曾祖父李进是秀才,由开封府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成为贡生。祖父李作梅,是清朝明经进士,不愿为官,在家乡设馆教书,教出了很多的秀才、举人。父亲李铭恩是个秀才,精通古文。叔父李绥恩是个举人,清末光绪变法后,成立了河南高等学堂,把举人、秀才集中起来进行现代知识培训,再由他们到各县办学、教学。其时,李绥恩正在河南高等学堂学习。  一九00年,是十九世纪的结束,二十世纪的开端。这一年的正月二十六日凌晨,在这户人家的南屋,母亲生下了一个男婴。接生婆剪断婴儿脐带,左手倒提婴儿双脚,右手一拍屁股,“哇——”,婴儿一声哭叫,在寂静的清晨特别响亮,惊天动地,像骏马的长嘶,唤醒了中原大地,迎来了二十世纪的曙光。

婴儿的哭声惊醒了睡在北屋的爷爷的美梦,当家人告诉他生了个男娃时,爷爷十分高兴,心想这小家伙哭声异常,也许将来能有所作为,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天亮了,父亲来到爷爷面前请安,并请爷爷为孙子命名。爷爷说:“就叫汝骅吧!”

父亲请教这名字的含义,爷爷说:“传说中周穆王有八匹名马,骅骝、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绿耳,此八匹骏马皆以其毛色为名。骅骝即赤色的骏马。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八匹骏马,喜爱至极。这八匹马里面也有一匹名为骅骝。唐杜工部有诗日:‘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这孩子哭声响亮,像骏马嘶鸣,就叫他在新的世纪里去开创自己的道路吧!”P1-3

序言

晨一生淡泊名利,以教书育人为本,原不想作传留世,经挚友及学生多方游说,言晨凭百年经历,耳闻目睹国之变迁,留传可警世劝学,遂将一生坎坷、点滴心得口述于振宇贤侄,盼能激励后学,光大祖国艺术。

晨生于乱世,历经晚清、民国诸代,亲眼所见国家衰败、民不聊生之景况。为富国强民、振兴国威,晨跨洋求学,企盼能为强大中华略尽绵薄,然郁郁不得如愿。如今晨已是望百之年,终逢太平盛世,百业兴达,国富民强,我中华终立于强国之林,尤其是晨毕生为之努力的艺术领域,更是百花齐放,精英迭出,深感欣慰。

谨愿读者诸友能从晨的小传之中,体会国家兴衰与艺术兴衰的互动关系,体会艺术道路的漫长和艰辛,体会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晨心愿足矣。

后记

我能把这本书奉献给读者,我相信是由于缘分。

我们兄妹七人,一九六四年四月父亲因病突然去世时,我刚上小学,我大哥振远是文登县第一中学应届毕业生,其时父亲工作单位负责人曾表示,如果振远不考大学,可以安排工作,如果报考大学,则不管考上与否,都不负责工作问题。

在父亲逝世的悲痛之中,以及到济南料理丧事等耽误课程的情况下,振远毅然决定报考大学。要知道,如果考不上,只能回农村种地了,而若不考大学,则可以到省城工作。我一想到大哥当时的勇气,就赞佩不已。

结果,振远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南京工学院,也就是李剑晨教授执教的大学。

在南工学习了两年,就来了文化大革命。振远有艺术天赋,整天为“革命”作画写字不停。他上初中时,有一位教美术的李长生老师,特别喜欢他,经常教他作画,在初中时的作品《牧童搞革新》以及《马立海的今昔》七幅连环画都获得文登县美术作品一等奖。

有一次,学院要画一面墙那么大的宣传壁画,安排由振远来画。振远想,画这么大一个壁画,一个人力量有限,要求派一个助手,学校派的助手就是当时在建筑系学习的李剑晨教授的女儿,也就是后来成为我嫂子的李蕾。

大学毕业时,振远本可以到青岛工作,但他又毅然决然地和李蕾一起,被分配到了江西老区的山沟里教书,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共同返回南京工作。

为了照顾李剑晨先生的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事务,回南京后的二十余年中,李蕾和振远始终和老人住在一起。我纳闷,以振远的绘画功底,为什么不跟李先生学画呢?对此,振远答日:“没时间,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备课、忙家事,老人生病住院,需要我们照顾。有一次从医院回来正下暴雨,我涉着没膝深的水硬是将老先生抱下了车。我这一辈子教教书算了,退休后再把画拾起来吧!但我能为李先生这样一位艺术大师服务好,照顾好他的生活,使他能为社会多作出贡献,我也就满足了。”

母亲在农村非常艰难的境遇下,把我们兄妹数人拉扯大。我在家中是老六,高中毕业后,在农村两年边种地边复习功课,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考入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一九八一年下半年,我到南京毕业实习,那是第一次见到李剑晨先生,也看了他的中国画,其艺术魅力深深地震撼了我,一有空就跑来看他作画。

一九八六年我又到南京学习,也是经常看李先生作画,站在旁边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我喜欢文学,也喜欢绘画、书法。尚能画几笔钢笔画,毛笔字也写了二十多年,看的中外文学名著及人物传记不少,国内画家的传记只要能买到的我全看过,国外画家的传记也看了许多。一九九六年下半年,我忽发奇想,李剑晨先生为什么不写一本传记呢?我能否为他写呢?

正在这里犹豫,振远到济南招生,我就把想法对他讲了,他很支持我,说回去鼓动一下。

由于李剑晨先生不喜欢宣传自己,对是否要写传记也在犹豫,振远就鼓动我到南京一趟,促进一下。

这样我就买了微型录音机和一些录音带,并特地印制了“卧薪斋”稿纸,背了一包画家传记的书到南京了。我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终于使李先生认为把自己的艺术生涯写下来,是有益处的,至少可以让青年人有所借鉴,少走一点弯路。

这样我就开始采访,每天上午一小时,下午一小时,同时抽空看了很多资料。谈了十多天,李先生说:“我一年也没说这么多话”,以至于喉咙都说哑了。李蕾担心老人身体,不让再采访了。

由于另有工作,我不能在南京久留,就把录音机留下了,委托振远和李蕾抽空请李先生讲,录好音寄给我。

回到济南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先是一句一句地听录音写下来,然后又看李先生的大量日记和笔记,以及有关资料,并且把“有用的东西”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然后开始编写。

从一九九七年一月份到南京始,到一九九八年一月份脱稿,正好是一年的时间。由于李先生年高视力较差,稿子需要打印出来请他看,这些工作量是很大的。平常我每天晚上工作到凌晨一点,星期五、星期六晚上一般到三四点钟,有时候写到东方发白。

写完一章并打印好后,就寄给李先生和李蕾、振远他们看,他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并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同时他们也不断给我寄录音带和新的材料。有时候我提出一些专题或问题,电话采访他们,或让他们请教李先生,以使之不断充实完善。

这本书的结构是多元化的。有时候采用李先生自述的方式,这会使读者感到亲切,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时候叙述,可以增添一些背景材料,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全貌;有时候干脆直接采用记者的报道,因为记者是现场采访的,是事情发生的记录者;有时候也发一些议论,得当与否,有赖读者评判。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写实”性。一是李先生亲口所讲,成稿后又请他亲自校改过;二是李先生写下的大量日记和笔记,这些资料是非常翔实宝贵的;三是本书跨度长达一个世纪,有些事件的时间地点等,老人有时候记不很清楚,笔者尽可能地给予了“考证”。如李先生谈到在北京国立艺专时的老师林风眠、陈半丁先生,我就买来他们的画集看一看,看他们的画有什么特点;谈到冯玉祥等历史人物,我就把这些人物的传记拿来研究一番,看李先生所谈的时间地点这些人物在干什么。

这本书成稿后,本来想请人写一篇序言,但是本书责任编辑沈瑞先生认为,适宜为这本书写序的人不大好找,因为与李先生同时代的人大多已谢世。因此,沈先生建议由李老自己写一篇序言。沈先生还对本书的结构诸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李老在九八高龄之际,克服许多困难,执笔为本书作序,使我深为感荷,也特别感谢李先生的挚友、九旬高龄的武中奇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使本书增色。还要感谢江苏省美术馆为本书出版所提供的大力支持。

通过本书的写作,我增长了很多知识,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知识;写作中也常常被李先生为艺术的献身精神、不断创新的精神所感动,为他高尚的品德而深深动情。

我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文学家,更不是史学家,因此在本书脱稿之际,倒有些“后怕”起来。当时忽发奇想,可能是由于青年人的冲动和闯劲吧,而没有想到自己能否胜任,一个年轻人为一位“世纪老人”写传记,一个不懂艺术的人为一位艺术大师写艺术生涯,这能写好么?是否有些不自量力?

我曾经写过一本《创造发明学》的书,故而深知没有任何一项创造是能够一次成功的,也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本书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使更多的人对李剑晨艺术加深了解,能引起更多的人对李剑晨艺术进行研究并发扬光大,则笔者满足矣!

因此,书中不尽如人意及失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指正为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