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源远流长,历千年积淀以形成,可谓恢宏壮阔,蔚为大观。国学不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中华国运日渐昌隆,国学的价值正在全面回归。国学的精髓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创了中华民族的道统,滋养了国学的千年发展。本书是“国学书院”之《老子智慧书》,该书是由CCTV《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作序并推荐,他运用我们传统“国学”的基本原理、并充分结合了新的时代特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国学”——进行了新的解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智慧书/国学书院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常桦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学源远流长,历千年积淀以形成,可谓恢宏壮阔,蔚为大观。国学不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中华国运日渐昌隆,国学的价值正在全面回归。国学的精髓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创了中华民族的道统,滋养了国学的千年发展。本书是“国学书院”之《老子智慧书》,该书是由CCTV《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作序并推荐,他运用我们传统“国学”的基本原理、并充分结合了新的时代特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国学”——进行了新的解读。 内容推荐 老子的学业问,是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以自己的智慧告诉我们,在滚滚红尘中,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目录 国学的另类解读——代序(纪连海) 前言 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法自然 第二章 有无相生,事物之间互有联系 第三章 圣人之治,教民得法无不治 第四章 和光同尘,百忍成金方能成大事 第五章 不如守中,处心积虑终成大业 第六章 玄牝之门,生生不息而绵延不绝 第七章 天长地久,公心无私才能赢得尊重 第八章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 第九章 功遂身退,才能赢得身前身后名 第十章 为而不恃,涤除玄览治国有方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有用须先变通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合弃虚名才能实现自我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才能看頃秋月春风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细微之处有妙计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深藏不露远名利 第十六章 没身不殆,清静无为好善乐施 第十七章 末等统治,侮之且遭杀身之祸 第十八章 大忠大义,危难之际显风流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免于巧言遗祸百姓 第二十章 贵养根本,疏离美恶自逍遥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领悟大道方成功 第二十二章 曲而能全,谦逊低调享受生活 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失信天下遭民弃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自矜者必亡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超然物外解人忧 第二十六章 宜戒轻躁,做事千万不可轻率,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和风细雨佐君治天下 第二十八章 复归于朴,洁身自好一生俭朴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人生应顺其自然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利用舆论达成己愿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不动干戈制服楚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广纳贤才争取民心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做自己的人生舵手 第三十四章 其不为大,公而忘私为民申冤雪耻 第三十五章 能执大象,从而天下归心 第三十六章 欲取故予,以退为进做最后的强者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答帝问展才能显机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前车之鉴赐死夫人 第三十九章 “一”为始祖,不可竭泽而渔 第四十章 虚中生有,“无中生有”骗楚王 第四十一章 善贷且成,大象无形学射明事理 第四十二章 以为教父,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废除酷刑天下自清平 第四十四章 多藏厚亡,贪欲是人生的祸源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千里漕运不沉船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祸莫大于不知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三分天下隆中对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无为而无所不为 第四十九章 奖廉惩腐,以圣人之心赢盛世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圣人不履危险境地 第五十一章 是谓玄德,当顺应大道自然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清廉正身不贪权财 第五十三章 盗夸非道,覆灭败亡是历史规律 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善于化解属下仇怨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凡事懂得适可而止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安贫乐道意志坚定成大器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开国立业与民休息 第五十八章 福祸倚伏,悲欢人生变数多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顺乎天意主张裸葬 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治大国如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皆得其欲,不辱使命英勇救国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与道同行一视同仁 第六十三章 以德报怨,创造和谐融洽的人生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见微知著显风流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六十六章 海纳百川,做人方能成才 第六十七章 仁慈崇俭,不敢为天下先 第六十八章 善战不怒,冷静退敌脱虎口 第六十九章 后发制人,终成一代霸主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不可以貌取人 第七十一章 自知为上,刚愎自用招致祸患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修身习德成功赢民心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依法严惩豪强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统治黑暗导致揭竿起义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广积粮造福百姓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能屈能伸乃生存之道 第七十七章 佘者损之,以身作则缴赋税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以弱胜强战强敌 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忠厚忍让得名声 第八十章 抱朴守拙,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忠言逆耳利于行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意 语言能表述的道,绝非永恒之大道。能认得其相名,绝非永恒之相名。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衍化,天地万物的初始,就是无。天地万物生成之后也就有了名称,谓之有。因此,要窥探“道”的玄妙,就要先从“无”入手,从“有”的存在状态来考察。即所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妙与徼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概念,是事物变化,这种变化是窥测宇宙万物的管蠡。 阐幽 老子把自己哲学的中心称为“道”。它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频频出现,但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大体上有这么三种含义:一是指形而上的存在物,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这里的“道”是第一种含义,即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能够感知但是无法触摸,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产生了宇宙万物,决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而它本身却是永恒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道”相当于不同文化中的“上帝”或“太一”。 由于“道”是无法准确刻画描绘的形而上实存体,因此是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来定义,任何名称一旦确定,所指的关系就确立,也就是说,对象的物质体的特性也就确定了,譬如我们用“地球”这个概念指称地球,那么“地球”二字的范围也就被规定了,月球、太阳等不可用此命名。“道”是一个永恒的、不可限定的存在,所以不能用一个具体概念去指称。 老子认为,物质世界的衍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阴阳未分,宇宙一体;“二”,混沌初开,分为阴阳;“三”,即阴、阳、和。所谓“三生万物”,即通过阴阳对立、和合,生成新的统一体。 从道的特征来看,道是自然而然的,对万物的生长,它不强制,不干预,顺应其规律。它产生万物而不私,有利万物而不骄,不以万物主宰自居。这种“玄德”,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由此观点着眼,道家讲求为人要“虚其心”、“知足”,“不争”、“无为”、“自然”。“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因此老子开篇明义,首先讲“道”。 老子所谓“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看做是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应而不违背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规律必须顺从而非违背,可是纵观我们人类的昨天和今天,在人类对于万物的认识中,对规律的作用和性质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人孜孜不倦追求名利,满足各种欲望,对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不屑一顾,倣了许多违背规律的事情。 违背规律势必要承受违背规律的恶果,大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小到一个人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实是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认识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也正是老子所讲的“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老子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之所以难以描述,是因为人类思维、语言本身存在的局限陸和片面性,由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你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所以,不应停留在原地而不思进取。要想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必须不断地加以认识,这才是认识“道”的至理。 我们一旦真正认识了“道”深邃难测、微妙难识的本质,也就开启了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源和运动、发展、进化的门径,也就找到了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便能在这宇宙和自然的大道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道”是老子思想的根本核心,“道”要求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人生、世界和宇宙。通过思考所得到的认识也应该是“道”,这种认识是一种规律。所以老子这里所谓的“道”就是指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的宇宙观或自然观、世界观。 顺应规律,则事顺,逆违规律,则事败。明道之人,从不违逆规律,而是追随自然,顺应自己的内心,不逐名利,只为追求心境的淡泊。从这个角度说,陶渊明是一个典范。 陶渊明,名潜,谥靖节。性旷达,喜菊花与酒,出身书香世家,其父为小官僚,曾祖陶侃乃晋代名将。因家贫而为江州祭酒,因喜止水,不久挂冠。后出为彭泽令,令田均种秣谷,其妻以为不可,请种秔,乃以一顷五十亩为秔,时督邮察于彭泽,陶渊明不肯媚,于是挂印,叹息道:“吾不为五斗米折腰矣!”去而作《归去来兮辞》。此后,好几次有人请他出仕,均遭婉拒,因此陶氏一直与耕者为伍。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陶渊明曾慨叹他们衣衫褴褛为贱工。 陶渊明唯好喝酒,他平常过着清淡的生活,很少和外人接触。可是一看见酒,纵使他不认识主人,也会坐下饮一杯。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且去。”陶渊明不通音律,但备无弦琴一张,欲寄兴时,便抚抚这张无弦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P1-3 序言 国学的另类解读——代序 这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内地一直畅销着很多各种各样的智慧书、励志书、管理书。这些书籍,尽管它们的作者不同、出版时间不同、出版机构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红的很多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都借鉴了当代西方非常成功的大企业、大人物的成长经历。 我就在想,难道,当我们要学习智慧、励志、管理的时候,非得要一切向西方看齐不可么?难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真的没有什么好的智慧书、励志书、管理书了么?难道,只是因为中国有了1840年以后近110年的灾难,我们就可以因此而彻底地否定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了么?难道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真的从1840年以来就完全彻底地永远落伍、因而应该被永远的抛弃了么? 非常抱歉的是,我是学历史的。我知道,自周秦以来一直到清朝中期,中国并不缺乏自己的智慧书、励志书、管理书;而且,我还知道,这最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内地一直畅销着的、借鉴了当代西方非常成功的大企业、大人物的成长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智慧书、励志书、管理书,好虽然是好,但是它们不一定适合中国。 为什么呢?我们就简单地以当代西方非常成功的大企业来说,它们的成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我要提醒朋友们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的成功,是建立在这些企业的老总们正确认知他们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的——在那里,一切都是建立在合同和法律的正确运用的前提上的。 换句话说,他们的成功,更多的理性的合同和法律的正确运用的结果,是见物不见人的。 而我们中国的国情,更多的则与西方完全相反:中国自古以来更多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在印度的学者研究人和鬼神的关系的时候,在西方的学者研究人和上帝的契约关系的时候,中国的学者则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经历花费在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面——诸如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等等无一例外。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国情就与西方完全不同,中国更像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情的社会——在这里,合同和法律是重要的,但比合同和法律更为重要的,则是人情世故,只有掌握了这些,你在中国无论是做人也好、办事也好,才可以成功。 因此,无论是任何人,只要他想在中国办事,就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而要考虑中国的国情,首先就要用心地去研究我们的“国学”。而这,恰恰就是近两年来,沉寂多年的“国学”一词,渐渐地又流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学”流行,这是好事,但对于什么是“国学”,怎样解读“国学”才是正确的方法,则各有不同的说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老子智慧书》、《孔子励志书》、《庄子逍遥书》和《孙子兵法书》恰恰就是运用我们传统“国学”的基本原理、并充分结合了新的时代特点的一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国学”——的新的解读。 书里面有很多充满智慧的故事,您可能看过,也可能没有看过,但本套丛书分析问题的角度却很新颖,这也是本套丛书的一大看点。 石油工业出版社嘱我为本套丛书写点东西,我也是看了本套丛书之后,觉得很受启发,才有了上面拉拉杂杂的一段文字。是为序。 后记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朋友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感谢CCTV《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先生,他在百忙之中通读了本书全稿,并拨冗作序,给予指正。在此,还要向周兴华、尚论聪、周妮、贺鸾凤、吴雁、姚为青、占珊、刘婷、赵巍、童援媛、常桦、杜海义、刘小勇、常付轩、时小强、余文博等人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智慧的精华,谨向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把您的详细信息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的时间仓促,以及编写的水平所限,书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特致谢意。 编者 2007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