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里,生在王室一族的皇子们总是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他们为了争夺最高权位,总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兄弟间自相残杀,甚至有的弑父夺帝位。成功的无可厚非就是一代帝王了,那失败的呢,有的终身郁郁寡欢,有的甚至被新帝所害。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那些在争夺帝位中失败的12位大清阿哥。这2位阿哥的命运,也可见证了一个王朝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清阿哥(何苦生在帝王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景屏//康怡 |
出版社 | 农村读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一般人眼里,生在王室一族的皇子们总是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他们为了争夺最高权位,总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兄弟间自相残杀,甚至有的弑父夺帝位。成功的无可厚非就是一代帝王了,那失败的呢,有的终身郁郁寡欢,有的甚至被新帝所害。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那些在争夺帝位中失败的12位大清阿哥。这2位阿哥的命运,也可见证了一个王朝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内容推荐 本书以清代档案、清实录、清代笔记、回忆录、传记等记载为资料,揭示了清朝12位阿哥的命运。他们的经历与命运,就是一个王朝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见证。所选12位阿哥,既有清开国时期驰骋沙场的旗主莽古尔泰、岳托、豪格等,也有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程中起过决策作用、建立过历史功绩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等,还有为巩固边疆地区做出杰出贡献的胤褪以及为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而做过探索的弘瞻,更有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下而进行洋务运动的恭亲王奕诉……12位阿哥无一例外地都成为悲剧性的人物,这一切究竟是怎样酿成的呢? 目录 自序 一、谁说“虎毒不食子”——努尔哈赤长子褚英 1.生逢乱世 2.功高震父 3.英雄落难 4.褚英之死 5.后世子孙 二、相煎何太急——皇太极之兄莽古尔泰 1.生母衮代 2.四大贝勒 3.暗箭难防 4.共举国主 5.集权狂飙 6.殃及亲人 三、宦海沉浮实难测——皇太极之侄岳托 1.宠辱不惊 2.权衡推举 3.全师而归 4.袭扰中原 5.激战大凌河 6.直面淫威 7.家破人亡 8.铁帽子王 四、一代亲王遭幽禁——皇太极长子豪格 1.生母那拉氏 2.蒙古嫡母 3.父子之间 4.叔侄相争 5.手足情深 6.远征四川 7.幽禁而亡 8.豪格身后 9.五弟硕塞 五、举火自焚奈若何——顺治之叔阿济格 1.父丧母亡 2.金戈铁马 3.一再被削弱 4.驰骋中原 5.弟兄恩怨 6.身在幽所 7.万事皆空 六、死后追夺性空灵——顺治之叔多尔衮 1.昭雪风波 2.太祖遗诏 3.岁月砥砺 4.避免分裂 5.定鼎中原 6.历史局限 7.个性弱点 8.乾隆平反 9.豫王多铎 七、两次被废的皇太子——康熙嫡子胤初 1.皇太子胤初 2.第一次被废 3.废而复立 4.再次遭废黜 5.终身被幽禁 八、储位之争的牺牲品——康熙第八子胤樱 1.谋位皇储失败 2.议储会议风波 3.父子猜忌日深 4.血雨腥风降临 九、一生难与运抗争——康熙第十四子胤褪 1.颇得父母疼爱 2.无意触犯父皇 3.阿哥建功西陲 4.储位扑朔迷离 5.英雄落人陷阱 6.牢狱之灾13年 7.闭塞的奕山 十、被传统模式扼杀的王爷——乾隆幼弟弘瞻 1.弘瞻身世 2.太平王爷 3.开矿遭谴 4.抑郁而亡 十一、空有“自强”志——成丰之弟奕诉 1.惊了太平梦 2.到底意难平 3.奕诉遭罢斥 4.战火烧京城 5.推翻咸丰遗命 6.恭王谋“自强” 7.奕诉与两宫 8.碾碎自强梦 9.亡在方家园 10.后裔有良莠 十二、大厦将倾的牺牲品——同治堂侄溥侑 1.溥倩的家世 2.大阿哥溥偏 3.慈禧的灭洋梦 4.所谓宣战 5.仓皇大出逃 6.败家子溥倩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2.功高震父 年轻的“洪巴图鲁”充分感受到家族与部族的蒸蒸日上,赫图阿拉已经成为建州女真的政治中心。参照蒙古字母创制本民族的文字——满文,也已经提到努尔哈赤的议事日程;在大兴文治的同时,也拉开了建州女真吞并海西四部的序幕——在事实上吞并哈达。 哈达在海西四部中原本实力最为强盛,曾是海西四部的盟主,而且一直同明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自从万汗在1582年(明万历十年)去世后,一切都成了明日黄花。万汗诸子的争夺以及叶赫部的从中渔利,极大地削弱了哈达部的实力。 1599年五月叶赫再次进攻哈达,走投无路的哈达部首领孟格布禄,向娶侄女为妾的努尔哈赤求援,一直密切关注海西四部局势的努尔哈赤立即派得力大臣费英东、噶盖率领援军两千奔赴哈达。纳林布禄在得悉建州派出援军后,又修书孟格布禄以联姻进行拉拢,明确表示:只要孟格布禄能捉拿前来援助哈达的费英东、噶盖,撤回送往努尔哈赤的质子并消灭两千援军,叶赫就同哈达恢复盟好,并把孟格布禄一向倾心的叶赫女子许其为妻。 孟格布禄不仅撤回了质子,又派人去叶赫商议袭击建州援军、迎娶叶赫女子的具体细节。面对孟格布禄的突然变卦、反目为仇,努尔哈赤于该年九月率领军队向哈达发起猛攻,不仅生擒了孟格布禄,也在实际上控制了哈达。由于明政府对自哈达一直全力扶植,努尔哈赤决定起用孟格布禄的儿子吴尔古代,并把褚英的同父异母的妹妹莽古济嫁给了吴尔古代。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吴尔古代在妻子莽古济的陪伴下,被护送回哈达,此哈达已非彼哈达。褚英清醒地意识到:父亲的舞台已经从建州扩展的海西四部,为了对急剧增加的部族民众进行统治、增强在统一女真过程中的战斗力,在1601年底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狩猎组织的基础上编“牛录”,每300人编为一个“牛录”。牛录既是狩猎时的组织,也是出征时的编制,每个牛录设一名“牛录额真”进行管理。伴随着对女真各部的统一,牛录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到了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努尔哈赤把25个牛录编为一个旗(又称为固山),分别是黄旗、白旗、红旗、蓝旗,旗主也称为固山额真,以旗为单位建立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努尔哈赤所进行的一系列征伐以及建州女真社会组织的完备,已经令漠南蒙古中的喀尔喀五部感受到建州女真所进发出的王者之气,遂于1607年1月(明万历三十四年十二月),进贡驼马,并把“昆都伦汗”的尊号献给努尔哈赤。 在“昆都伦汗”称号的鼓舞下,与乌拉交战也势在必然。虽然布占泰不愿成为第二个哈达,把12岁的侄女阿巴亥嫁给了努尔哈赤,但他也竭力争取与蒙古、叶赫结盟,以期增强自身的实力,寻求发展的机会。而对“藩胡”争夺,则造成乌拉同建州的矛盾急剧尖锐。所谓“藩胡”是指那些从吉林迁往图们江左岸的女真部落,这些人散居在会宁、庆源、茂山、钟城、庆兴、稳城等地。由于努尔哈赤的积极经营,不过几年的时间,会宁、庆源、钟城等地的部落已经成为建州的下属。心有不甘的布占泰遂从1603年起,派军队对庆源、钟城、钟城的“藩胡”进行抢掠,劫掠牛马、人口,此后多又次出兵,企图控制“藩胡”。 努尔哈赤与布占泰都把控制图们江两岸的女真人作为扩充自己实力的目标,彼此之间必有一场酣战。东海瓦尔喀斐优城(今吉林珲春)城主在1607年初到赫图阿拉的朝见成为了这一仗的导火线。斐优城位于图们江左岸因毗邻乌拉部,而被布占泰控制,该城城主不堪忍受虐待,要求脱离乌拉归附建州。 尽管褚英已经脱颖而出,身为父亲的努尔哈赤似乎并未意识到大阿哥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依然把褚英作为偏将来使用,让他在舒尔哈齐的麾下听命,前往斐优城接应投奔建州的部众。舒尔哈齐、褚英以及代善率军三千从建州出发,为了避免乌拉的纠缠,他们取道“藩胡”地界,抵达斐优城,以便组织500户民众向建州迁徙。 布占泰不能听任身边部族反水,遂在建州军队的必经之地——稳城的乌碣岩部署上万的军队,斐优城的部众在出发70里后遇到前来拦截的乌拉军队。以三千对一万本来就处于劣势,而且在三千军队还要抽出一部分去转移、护卫斐优城的民众,更何况还是在远离本土的情况下作战。因而当布占泰的叔父博克多统帅乌拉军队杀出的时候,舒尔哈齐竟然不敢出面指挥。 叔父的退避三舍已在褚英的预料之中,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舒尔哈齐都不愿同布占泰闹翻,在他看来此次奉命出兵实在是多此一举,很可能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而在一天夜里,当看到军旗上现出一束光时,舒尔哈齐就以“自幼从征,无处不到,未见此奇怪之事,想必凶兆”而力主班师。但褚英、代善坚持认为,不管是吉是凶,征兆已经出现,坚决反对不战而退。 舒尔哈齐同布占泰又是亲上加亲,不仅娶布占泰的妹妹为福晋,他的两个女儿额实泰、娥恩姐还先后嫁给了布占泰,一旦同布占泰结下仇,两个女儿在乌拉就很难做人。他虽然留在军中,对战事却袖手旁观。千斤重担已经落在褚英的肩上,他必须挺身而出。褚英一方面抽出一小部分军队把斐优城的民众转移到山顶上——当地人称之为乌碣岩,并加以护卫,另一方面调集军队抢占制高点与敌对峙。 乌拉军队如潮水般挡在面前以及主帅舒尔哈齐的畏缩避敌,都加剧了建州士兵的恐战心理。如果不能把军队的士气调动起来,就很难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赢得胜利。15年前布占泰那副摆尾乞怜的样子又出现褚英的脑海中——脖子上系着锁链,浑身战栗,乞求饶命,如捣蒜一般地叩头,他必须把逝去的一幕重新展现在将士们面前。只见褚英策马上前,来到将士们面前高声言道: 乌拉贝勒布占泰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本是我们“昆都伦汗”的手下败将,15年前被建州军队在古嚼山给生擒活捉。被铁索捆着脖子的布占泰,一见到“昆都伦汗”就吓得浑身战栗,叩头不已,哀求饶命。心地慈悲的“昆都伦汗”,恩养了布占泰三年,又帮助他当上乌拉的国主,还把两个侄女嫁给了布占泰。不料,布占泰却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多次背盟弃义,与“昆都伦汗”作对。这次他又派军队前来挑衅;要知道,布占泰从来就不是“昆都伦汗”的对手,更何况我们的汗得到上天的帮助,战无不胜,从来都是以一敌十,以少胜多。别看眼下乌拉人多,但我们有“昆都伦汗”的保佑,一定能获得胜利! 经过褚英的一番鼓动,建州士气大振,军队如下山猛虎,强渡图们江。虽然天下飘起鹅毛大雪,道路也变得很滑,但褚英与代善各率一支500人的突击队,分两路攀到山上,冲进乌拉军队的大营。褚英等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乌拉主帅博克多见难以阻挡,遂飞身上马,夺路而逃,却被追上立斩马下……建州军队愈杀愈勇,追杀出几十里,杀敌三千,获马五千匹,铠甲、武器难以数计。 乌碣岩之战以及战后努尔哈赤接连对隶属乌拉的女真部落所进行的收编,愈发令布占泰惶恐不安。为加强自身的实力布占泰派遣使者频频穿梭叶赫、科尔沁部。然而当1608年褚英同堂弟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率兵五千征讨乌拉时,科尔沁的援军止步不前;而扎营在20里外的布占泰得悉由褚英领兵后,心有余悸地说“这是个不能阻挡的人”,根本不敢出战,听任建州军队占领宜罕山城,1000多士兵被歼灭,以及大量铠甲、人畜被掠。 褚英在同布占泰的军事较量中接连获胜,不仅导致两个部落实力的此消彼长,也影响到两个家族中一些人的命运,这其中也包括了褚英与布占泰。 布占泰虽然极力想摆脱努尔哈赤,但接连被击败的严峻现实迫使他又回到联姻的轨道,如今的海西四部只剩下乌拉与叶赫了,辉发已经在一年前被建州吞并,不想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的布占泰,一再向建州乞婚,请努尔哈赤把亲生女儿嫁给自己,并信誓旦旦地许诺:“若以汗亲生一女与我为妻,则我永赖父汗为生。”虽然努尔哈赤一再击败布占泰,但不可能彻底摧毁乌拉的实力,更何况还有叶赫从中兴风作浪,崛起中的建州需要同乌拉结盟,即使这一盟友既不忠诚也不牢固。“昆都伦汗”应允了乌拉的求婚,褚英的异母妹妹——14岁的穆库什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嫁给了布占泰。 褚英在临战中表现出来的勇猛顽强、大智大勇以及独当一面的大帅气度,使得这位年轻人在经历10年的征战后脱颖而出。乌碣岩战斗结束后,努尔哈赤把“阿尔哈图门”的称号赐给了长子,“阿尔哈图门”翻译成汉语就是“广略”,颇具韬略的意思。作战勇敢的代善也得到“古英巴图鲁”的赐号,翻译成汉语就是善战的勇士。 褚英的足智多谋、累累战功及声名鹊起却给他的父亲出了一个难题。任何一位封建社会的创业者都需要具有一脉相传的继承人,但继承人不能出现得太早,任何一个社会集团只能有一个核心人物,在老当家的还挺硬朗的时候形成的继承人,十之八九要被毁掉,就像园圃中的农夫以掐尖来保证主干的生长。努尔哈赤曾明确说道:“并非为父我年老不能从戎征战,或不能审理国务”,足以反映出做父亲的不能接受长子脱颖而出的现实。不管褚英是否意识到,他的存在对于努尔哈赤在建州的权威都构成了潜在的挑战,已经有点功高震主了。虽说是至亲骨肉,也埋下太多的危机。 P6-10 序言 满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保留的军事民主制残余,以及清王朝在创业过程中所创建的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既满足崛起的需要,加强了本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也为努尔哈赤的子孙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大舞台。他们在战场上的厮杀,对旗下人等的治理,使得阿哥——特别是掌旗阿哥,在清初政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阿哥在政坛上的作用,最突出的莫过于“八旗共议国主”,清太祖努尔哈赤所立的两个继承人都因旗主的反对而被废黜,清太宗皇太极及其子顺治的即位也都是旗主推举的结果。上述现象在进入“父传子家天下”之后是极其罕见的,然而在清初却一再出现。这本身就反映出阿哥在清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权力。 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系内的清朝,在度过了创业的草莽时期之后,加强皇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加强皇权,也主要表现为对掌旗阿哥的残酷打击。皇太极就是凭借血雨腥风式的高压,以最大规模的内部倾轧,摆脱了八旗共治的残余,实现了乾纲独断、君主集权。与此同时,同他有着骨肉亲情的阿敏、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济、岳托等就都成为集权的牺牲品。至于顺治在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后对其所进行的追夺治罪、对阿济格的幽禁,说到底还是皇权对诸王权力的削弱。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统治者,在解决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后妃干政、外戚专权、太监弄权、大臣辅政以及相权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后,就再也不能容忍预立皇储的制度所形成的储权,不仅酿成了康熙废太子,而且导致其在有生之年不再立太子,以保证“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康熙废太子既酿成嫡子胤初终身被监禁,也诱发了诸子对储位的明争暗夺,最终造成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的悲惨一生。 尽管自皇太极即位以来对诸王权力就一再剥夺,以至到乾隆时期发展到被完全排除出政坛,但清朝的兴衰却同两位亲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是指挥清军入关、决定迁都北京的睿亲王多尔衮;一个是发动辛酉政变、领导洋务运动的恭亲王奕诉。 在明清之际的动荡岁月,清朝政权之所以能从辽东一隅入主中原、走向全国,在混战中捷足先登、实现明清鼎革,最终还是取决于多尔衮这位铁腕人物的当机立断,取决于他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控制以及对个人称帝欲望的抑制,使得清朝统治集团能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结束了分裂动荡,重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而在晚清的历史上,恭亲王奕诉绝对是个重量级的人物,他的能力、抱负以及在同外部世界碰撞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与创新精神,最终都被内耗所吞噬,他所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未能跨越从洋务到维新的关键一步,富国强兵终成虚话,一任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末日。 从1862年奕诉办“京师同文馆”开始办洋务算起,比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要早6年,而从1864年镇压持续了1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国内形势相对稳定时算起,也比明治维新早了4年。同明治维新相比,清朝的洋务运动从未触动原有的体制,如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教育上的科举制以及封建官僚体制等等。仅以办学堂为例,从北京到上海、福州等地都建立了新式学堂,但是在保留科举、书院的基础上,并非像日本那样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的近代教育体制。 不过几年的时间,清朝洋务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差异就凸现出来。日本在1873年开始吞并琉球,清朝统治者把希望寄托在美国前任总统格兰特的外交斡旋上,当日本拒绝美国调停后,格兰特写信给清政府:希望清朝统治者通过自强来改变目前的处境,明确指出“日本数年来采用西法,始能自立,无论何国再想强勉挟制立约,彼不甘受。日本既能如此,中国亦有此权利”。格兰特作为旁观者已经意识到:造成清朝与日本实力差异的原因,就在于清朝统治者未能跨过从洋务到维新的一步,进行体制层面的改革。 一方面是日本的倒幕运动扫荡了封建势力、废除了武士的特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却是由于对太平天国的镇压,封建统治得到巩固,从封建统治集团内分化出的洋务派,在清朝中央政权内根本不占有优势,这一切已经决定了恭亲王的命运以及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阿哥们虽然接近权力的巅峰,但他们基本上不可能在决策中起作用。唯一一个在决策中起过作用的就是摄政王多尔衮,但他也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就其个人来说是个悲剧色彩的结局,但就清王朝来说却是实现了大一统;至于始终未得到决策权的恭亲王奕诉,不仅个人难与命运抗争,就连他极力维持的王朝也未能扭转衰落的趋势,从个人到王朝都是个悲剧的结局。 从努尔哈赤开国,到辛亥革命末帝溥仪退位,清朝的阿哥们所做出的奋斗、奉献、奠基以及牺牲,反映出一个王朝的兴衰,但愿本书能为人们解读清朝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笔者多年的朋友——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终身教授、中美关系史专家卿斯美女士,曾经针对笔者把后妃、公主、阿哥作为研究的重点而谈到国外的后现代派,她说:后妃、公主、阿哥都是皇权的边缘人物,在国外研究边缘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态度、作用、感受,是很时髦的,想不到你这个从不追求时髦的人,也无意中赶了一次时髦,实在是歪打正着。 笔者于2007年7月 后记 本书图片一部分由康国昌实地拍摄,其余由徐金泊、齐渝阳、丁爽等从朱诚如主编的《清史图典》、《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八十五年专号》、《宫女谈往录》、《清朝八大亲王》、《清宫档案揭秘》选择了相关的照片,并协助收集资料及文字录入,特此一并致谢。 笔者于2007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