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一个特级教师闫学的阅读心路,一个智慧女性闫学的生命惊喜。书里跳动着的不仅仅是那些优美的文字,更是她思想的节拍、生命的节律。 闫学的“教育阅读”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力量、教师的专业尊严与专业价值、教师的灵性与智慧、教师的秩序与自由,无不蕴藏在“教育阅读”中。因为,在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感受,像火一样燃烧,像激流一般飞涌而出。你将不再孤独,有一双眼睛注视着你,有一双温热的手伸向你,你拉着这双手向前走去”,一直走向教师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这双手就是那一本本的书,那一次次的阅读。 内容推荐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闫学发现教育是一种信仰; 阅读陶行知,闫学发现一个伟大的教育身影从未远离; 阅读亚米契斯,闫学发现教育必须给孩子最美的气息和最美的脸孔; 阅读泰戈尔,闫学发现童年的甜蜜与芬芳造就了一个人一生的爱与幸福…… 而当我们阅读闫学,阅读她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我们将发现一个特级教师的成长奥秘,一个智慧女性的生命惊喜;发现阅读怎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引领并帮助一个人实现精神突围,不断走向开阔与“无限”,走上充满迷恋与期待的教育之途。 目录 序一 教育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节律成尚荣 序二 像闫学一样“过阅读的生活”刘良华 第一辑 教育是一种信仰 教育是一种信仰 教育是一种力量 一个未曾远离的身影 以实用来抵抗 最美的人与最美的气息 教育,有时很简单 当教师成为第一 一个人的教育史 反思语文 第二辑 捧起第一次的茉莉 捧起第一次的茉莉 那些美丽的画面 流淌在心中的风琴声 歌唱,以最素朴的声音 一曲永恒的歌 为自己的玫瑰负责 第三辑 是激流,也是火焰 是激流,也是火焰 一个灵魂的燃烧 我想给你我的手 读书·抄书·背书 慢读,漫读 你也在这里吗 我们何时丧失了悲悯 言说在潜默之前 第四辑 立尽斜阳 立尽斜阳:我所迷恋的古典诗情 又到七夕 关于诗歌的一种怀旧 重读周作人 那些书,那些念 雨天·书 借书不读 读书这件事:我的阅读建议 第五辑 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 有另一种孤独你可曾领略 受伤的地方生长思想 谁剥夺了孩子眼中的神采 儿童是一个谜 教育能够做些什么 教师的人生境界 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 后记 我一直在读着 试读章节 教育的童话 你能够想象吗,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学生的各种假期都是在户外、在自然界度过的。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寒假里,所有的孩子都练习滑雪,在一起滚雪球,堆雪城,用雪擦拭上身以增强自己的身体抵抗力。整个八月份,一年级的孩子在集体农庄的果园里和牧场上度过,二年级的孩子们在瓜园里度过。在上完四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到草原上过暑假,他们在橡树林边用树枝搭起窝棚做饭,白天放牧奶牛和马群,骑马到村子里去运面包、土豆、牛奶和蔬菜;夜晚孩子们就睡在高高的草垛上,听老师讲星空与宇宙的奥秘。所有的孩子都在蔚蓝色的湖水中洗澡,整个夏天都赤脚走路。经历了这样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在毕业的时候都变得结实和漂亮,几乎完全杜绝了感冒、近视等疾病。 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我们面前展示的一场童话般的教育之梦! 对于我们来说,这的确是一场可望不可及的梦。我想到了我们当今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整个小学阶段,孩子们究竟经历过几次这样与大自然、与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呢?我们心中的顾虑常常太多,我们总是有太多的理由选择回避。作为学校一方常常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之中,往往是几经斟酌,最后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 曾经听说过一个体育教师被家长上告的故事:在一次体育课上,一个男孩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双杠训练,因为男孩体型较胖,双臂的力量无法支撑体重,所以规定的动作总是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帮助这个男孩从双杠上艰难地跳了下来,可男孩在落地时未能站稳,还是扭伤了脚趾。这本来是体育课堂上的一种最常见的意外损伤,教师和学生本人都未在意,但是几天以后,孩子的家长找到了学校,请求学校承担孩子的所有医疗费,并指派教师给孩子补上那些因治疗而耽误的功课。另外,家长认定这一事故的发生完全是体育教师课堂上监护不够,责任心不强,应该追究体育教师的责任。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在那位家长的心中,体育活动不能出任何差错,自己的孩子不能承受任何痛苦,他不知道体育本身就是对学生一种意志的磨练。实际上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任何风险的训练是不可能的。不是吗,跑步可能扭伤脚腕,跳高可能摔伤大腿,跳山羊可能引起恐惧,滑冰可能造成骨折!难道我们能因此而不让孩子进行这些体育活动吗?而事实上,那个男孩之所以造成了脚趾的扭伤,与他平时缺乏体育锻炼从而造成了身体的肥胖有很大关系。但家长不能理解,扬言如果学校不进行处理就将怎样云云。最后,学校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也不想把事情扩大化,采取了低调处理。在教导主任的带领下,那位体育教师买好了礼物来到学生家中当面向家长道歉,并且赔偿了医疗费,家长才算罢休。 无独有偶,几乎与此同时,从日本传来一则消息,一个日本中学生在参加集体远足郊游的时候遇到了泥石流,意外死亡。当记者询问家长是否应该追究学校的责任时,悲痛欲绝的家长摇了摇头,说:“泥石流是天灾,不可预测,孩子不幸遇上了,怎么能是学校的责任……”看看日本家长,反观我国的一些学生家长,说得好听一些,是不理解教育;说得难听一些,就是不够通情达理。 我又想起了前年我们曾经有过的一次军训。所有的四年级孩子都被集中在一个军营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尽管出发之前,学校一再强调,不允许学生带零食,不允许家长探望,但我们还是发现,有些孩子的背包里塞满了巧克力和口香糖;军训开始的第二天,就有家长开车到了军营以外,翘首观望孩子进行训练,个别家长还与正在训练的孩子遥遥摆手打招呼!而在当天晚上,就有几个孩子因为想家而躲在被窝里哭泣…… 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描述的教育,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差距有多大呢?我们与世界教育的差距又有多大呢?我们还记得当年中日两国学生在夏令营里的那一场较量吧,日本孩子的责任心与意志力都远远超过了中国孩子。我们在震惊之余,一场有关教育的反思和讨论进行得轰轰烈烈,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现状又有了多少改观呢? 半个世纪以前,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做到了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一切。让孩子们徜徉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在充满快乐的劳动中,在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中,给身体以锻炼,给心灵以滋养。也许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 但愿有一天,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不再只是童话。 全部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们在一次远足旅行的归途中,向邻村的一位老奶奶要水喝。老奶奶邀请孩子们到果园里去,并拿出苹果和烤土豆款待他们。孩子们吃完食物之后,向老奶奶表示了感谢,然后就出发了。走了半公里多路的时候,孩子们突然想起,刚才在他们坐过的地方,一些烤土豆的皮丢在地上没有收拾。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开始了。有的孩子不以为然,认为返回这么远的路就为了拾那些土豆皮很不值得;有的孩子却觉得应当回去收拾干净。在老师的坚决支持下,孩子们决定往回走,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动,他说:“我要坐在这儿歇一会儿……”但是,当他听到孩子们齐声愤怒地指责他的话时,他想休息一下的念头就打消了。 在这个事例中,苏霍姆林斯基在努力使学生亲历一种体验,那就是让孩子们在儿童时代就能够体验到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感到自己是这种胜利的参与者。这是一种宝贵的体验。如果错过了这个年龄期,要再想激起学生对某些丑恶行为的愤慨,就不会收到任何效果。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常常与学生家长一起思考,认为教育工作要为以后的许多年着想,要努力使孩子理解和感觉到:世界上还有些卑劣的、丑恶的东西。而且,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中,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年龄尚小的人不只是晓得“这种事是卑劣的、丑恶的”就够了,还要让他们因为卑劣的、丑恶的事就在近旁,可是由于自己无能为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感到担忧、难受和痛苦。而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这种愤慨和厌恶,会渐渐地迁移,用来检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微妙的转变,从而使学生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卑劣的、丑恶的东西就在身旁,让学生为此感到担忧、难受、痛苦和羞耻,并且努力使他们体验到战胜卑劣与丑恶的自豪感,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情感体验!但事实上,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卑劣的、丑恶的东西,我们不忍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总是在宣扬好的,描画美的,却在回避坏的,遮掩丑的。我们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与自己看到的卑劣与丑恶作斗争。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在告诉学生,这个世界充满阳光,没有黑暗,也没有陷阱。可是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他的眼睛看到的一切与学校里老师告诉他的一切是那么不同,他就开始感到困惑和疑虑,当这一切无法得到化解,不幸的事情就往往发生了。 让儿童去体验一切吧,包括快乐、悲伤、满足、担忧、失望、羞耻、骄傲、自豪……这是使他们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必不可少的前提。P9-13 序言 像闫学一样“过阅读的生活” 1.读书,或者不读,你需要作一个选择。 人需要终身学习,但不一定需要终身阅读。读书或者不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需要有基本的智慧。 书可以增进智慧,但读书太多,非但不能增长智慧,反倒会窒息人的灵气与想象力。 2.你若选择了不读书,这不要紧,你可以向他人请教。只要学会倾听,善于交游,即使不读书,依然可以聚集知识、发展智慧。 3.如果你既不读书,也不愿意向他人询问、请教,也还是可以的。你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亲身体验与直接观察。 观察与实证,不失为学习的有效方式。只是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具备观察的修养。 4.如果你不愿意向他人请教,也放弃了亲自观察,也不要紧,你还可以想象、思考、辨别、回忆或者发呆。 据说,人有天赋的观念,人可以凭借“回忆”的方法,唤醒处于沉睡状态的先前的经验。你得承认,这也是学习。只是这样做有些冒险,你需要有足够的冒险的勇气。 5.你若是一个“三不”主义者:不询问、不观察、不回忆,你大概只剩下最后一条道路,去读书吧。 6.你若终于愿意“过阅读的生活”了,接下来你还会遇到一个困难:你究竟可以读哪些书? 你可以遇上各种“推荐读物”,但那些推荐读物并不见得真的就适合你的阅读习惯。 你需要做的是:看看周围的人在读什么书?看看你的朋友、你的同行在读什么书? 你如果问:有人还在读书吗? 是的,闫学那样的老师还在读书。她在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泰戈尔的《新月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7.你若总算弄到了你喜欢的书,一本或者很多,你还得学会阅读的“方法”。“读什么”虽可能比“怎么读”更重要,但读书的“方法”还是蛮重要的。 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你可以在亲自阅读中慢慢体会和调整。但在亲自体会和调整的过程中,你最好参考你的朋友或同行的办法。 闫学老师的读书方法不见得是最好的,但她读书的态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她做了精致的笔记,在欣赏与感叹之外,她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个人化理解。 8.你若真愿意过“读书的生活”,你会发现读书除了让人诞生智慧之外,它尚能够让人因读书而安静而减少喧闹。 喧闹也不要紧,但在公共场合喧闹就不好。那些在公共汽车上、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在广场上、在草坪上喧闹的人,往往是那些染上了“不读症”的人。那些不读书的人大概不会知道,在公共场合发出刺耳的喧闹,比在公共场合抽烟、随地吐痰,更令人厌恶和鄙视。 中国人什么盯候能够在不该大声说话的公共场合保持安静,而在该说话的时候勇敢地发出喊声,中国就变成了发达国家。 9.如果指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形成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否应该从教师开始? 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读书,他自己都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智慧的享受,他如何能够鼓动他的学生去过阅读的生活? 10.但愿这本书,能够成为更多教师更多阅读的开端。 (刘良华,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后记 我一直在读着 一些场景,一些面孔,一些瞬间,串起了生命中那些依旧平凡却又值得珍藏的岁月,而那些最让人感到温暖的记忆,竟或多或少都与读书有关。 其实,这些年一直在读着。外出讲学,与老师们谈得最多的是读书;给孩子们上课,总忘不了推荐好看的童书;与朋友们聊天,最感兴趣的话题也往往是读书。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第一次的茉莉——读泰戈尔<新月集>》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捧读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渐地从日常生活中突围,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 这个无限的世界,本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不存在孤立绝缘的学问,教育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我一直认为,教师拥有的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真正的优秀老师,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开阔的人文视野。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读书范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我这些年的阅读指南,也是我经常大声呼吁的一个意思。应该说,这本书中提到的书目,是我这些年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努力的一个缩影。虽然它仅是我个人的一个阅读书单,远远不能代表所有教师的必读书目,但这是一个渴望成长的教师多年求索、思考的轨迹,它是个人的,更是诚实的。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无数诚实的灵魂在互相寻找,互相渴望,在宁静的夜里倾听对方的声音。无数次甘于沉迷,甘于在那些真诚的灵魂与文字面前把完全真实的自己交出。常常被击中,被慰藉,被温暖的感觉包围。多少次在心里大声呼喊:这就是你吗?这就是你啊!一旦找到了你,我就义无反顾地向你奔去。那是暗夜里的一抹星光,是冬曰的艳阳洒在洁白的雪地上。我迷恋这种风景,不能抗拒这种渴望。 怀着这种深深的迷恋与渴望,这些年花了很多时间重读经典。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当然,哪些书是真正的经典,尚不能完全达成共识,有的书已经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检验,有的书尚处于这个时间之流中,也许沉没,也许正在流向我们未知的远方。但不管怎样,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将有自己的判断,也都有权利和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 十几年了,在这样的文字里沉下去,反思中国教育,反思自身教学,反思自身生活,并试图从这些依然鲜活的文字里寻求更多的价值意义。我逐步学会了用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寻求教育发展与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我更看重的是,当我与这些高尚的灵魂相遇,当我感受到凡高所说的那些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甚至在最痛苦迷惘的时候,我都一直在想,人类中最优秀的与我同在。因此,我愿意感受庄严的悲哀,但绝不接受被炫目的光环包裹的虚无。 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了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记,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这些思考紧密地与现实相连接,有的关乎教育,有的关乎生活。这些集可读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读书随笔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以较大篇幅发表之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这些文章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多家网站与个人博客转载,成为许多教师撰写读书随笔的范例,成为教育写作的另一种崭新的形式。这本书,正是这些思考与尝试的结晶。 就这样一直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我刚满32岁。2006年底,我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年度十大读书人物”。编辑部的朋友让我写下自己的“获奖感言”,其实,我又何尝有什么“感言”呢?我只不过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在读书中抵抗虚无,不愿让自己在虚无中教书罢了。 当我们不在虚无中教书,我们所教的孩子就不会在虚无中读书,他们会慢慢积蓄足够的力量来面对今后的人生。他们可能痛苦,但不会沉沦;他们可能怨叹,但不会对整个世界产生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就成了一种力量。 我迷恋这种力量。为了追求这种力量,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命运的洪流把我冲刷成何等模样,我都一直在读着。 感谢《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的张圣华先生,这些年是他不断的督促与启发使我在长期的阅读与写作中总能找到新的支点与角度。在最迷惘艰难的时候,只要想到他的鼓励,我就更加坚信我所做的是一件极有意义与价值的事情。 感谢我的父亲,他一直是我温暖的后方。他离开我已经快一年了,他是猝然离开的。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无边的悲哀与恐惧几乎把我击溃,但他的坚忍、诚实、坦然早已渗透在我的血液中,于是我挺过来了,在今后没有他的岁月里,我希望像他那样坚忍、诚实、坦然地走过。 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我、帮助我的朋友,因为生命中这些美丽的相遇,人生便永远值得期待。我愿意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赐予,我相信前方尚有许多迷人的奇迹值得我们携手去追寻。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吴法源先生及他的团队,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带着感情做书”。也许这本书并不完美,但它融进了我们的感情,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感受到我们为之付出的努力。 感谢您阅读这本书。 闫学 2007年10月8日于杭州 书评(媒体评论) 只有真正的心灵阅读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细腻、纯净的内心所看到的优秀读物中的思想之美、情之真挚,它召唤着我去作一次没有终点的精神之旅!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阅读这本书,您将与一些高尚的灵魂相遇,将感受到一些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这里有庄严的悲哀,有生命的惊喜,有一个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追问自我的执著与勇气。 ——沈大安 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化的知识更有力量。外在的知识如何通过阅读融入我们的血脉和骨髓,而不是作为附着物、装饰品而存在?零散的、割据状的知识如何系统性地集成一个生生不息的、面向教育实践开放的结构?这本书给我们呈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李玉龙 《新教育读写月报》主编,全国著名教育媒体策划人 闫学的教育阅读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力量、教师的专业尊严与专业价值、教师的灵性与智慧、教师的秩序与自由,无不蕴藏在教育阅读中。 ——成尚荣 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