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苑茵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该书从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叶君健和东北流亡学生苑茵在重庆相识结婚写起,一直写到1999年叶君健于85岁去世,真实感人地描述了患难夫妻57年同甘共苦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通过一个独特的中国“最洋”也“很土”,学贯中西的高级知识分子跨越几个时代——抗日战争、中西方分离、解放后、文革前、文革中和改革开放——一系列的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生动地反映了近60年社会的巨大变化,折射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内容推荐

本书副题是“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叶君健的遗孀苑茵,退休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文史馆馆员,她85岁时开始撰写回忆录,两年后完稿。其孙叶佼志把手写体回忆录输入电脑,由叶君健之子叶念伦整理。该书从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叶君健和东北流亡学生苑茵在重庆相识结婚写起,一直写到1999年叶君健于85岁去世,真实感人地描述了患难夫妻数十年同甘共苦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这部回忆录追述的故事跨越抗日战争、文革前、文革中和改革开放等几个时代,通过记录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巨大变化。

目录

苑茵这个人(代序)舒乙/1

第一部

巧点鸳鸯谱/1

特殊的婚礼/7

婚后的生活/10

回到重庆上班/15

重返柏溪/19

地主婆得子/32

地主婆逃走了/36

第二部

三口之家/39

一顿不愉快的晚餐/44

和道兹会面/48

我们捡到一个孤儿/51

我的朋友——友谊长青/54

移居重庆/60

丈夫的海外来信/66

韭儿的离开/72

善良的刘姑妈/75

重庆大隧道惨案/83

第三部

丈夫的军旅生活/89

到中央信托局工作/92

痛失二宝/98

生存斗争/102

久别的故乡沈阳/115

平津解放/123

第四部

夫妻重逢/130

开始新的工作/141

第三次爱情的结晶/146

住房的困扰/151

情爱的浪花/154

惊险的土改历程/157

我想工作/163

离开辅仁大学/166

迁入新居/169

扩大了的家庭/172

外交小院/179

第五部

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185

抄家/197

老舍之死/203

我所认识的胡风夫人——梅志/208

臭妖婆和狗崽子的遭遇/211

一场批斗“狗崽子”的大会/222

姐姐家被抄/225

下乡秋收/228

红都女王/232

第六部

翻译毛主席诗词/236

周总理对毛诗的关注/269

周总理与世长辞/271

开始新生活/278

出境访问/280

瑞典议员夫人的来访/285

孩子们的变化/289

玫瑰花开/294

君健的朋友后来也都成了我的朋友/299

叶君健和韩素音的友情/301

相会在开罗/304

韩素音和我家的关系/306

与张宗植先生的友谊/308

李凡回中国/315

意外的外宾/321

访问欧洲/325

第七部

访问丹麦皇宫/334

漂浮的感情/337

访问二战期间的丹麦将军/342

访问丹麦报纸专栏作家汉斯/351

第八部

访问安徒生出生地奥登赛/355

从丹麦去伦敦/362

再赴欧洲/365

回访剑桥/370

第九部

访问笆笆拉/387

访问丘吉尔首相故居/393

最后的告别/396

到澳洲讲学/398

爱能延续生命/401

最后的一次欢聚/413

病后余生/415

老伴离去/420

夜半电话/427

后记  苑茵/429

试读章节

歌乐山距离重庆有二三十里路,那座山靠近嘉陵江畔。歌乐山既可以躲避空袭,又是一个阴森恐怖之地,渣滓洞里关押了许多所谓的“危险分子”,即共产党员。无数的革命青年被国民党枪杀在那里。在当时,如果一个人表现出爱国思想或者发一点牢骚,就难免会送进渣滓洞坐牢,而我偏偏在这个时候要生孩子,这是个很大的错误。

我的肚子已经像扣上了脸盆那么大,平常走路都气喘吁吁的,爬山的艰难可想而知;而丈夫也不是爬山的能手。我们从树上砍下两枝树杈,除去上面的枝子,做成两根棍子当拐杖,一路走走停停的,实在走不动了,便坐在石头上歇歇脚,聊聊天儿。从山上向远处眺望,只见嘉陵江的水面在微风中缓缓地涌动着,就像编织起来的席花儿;远处传来纤夫们的号子声:“哼哟嘿呦,向前行哟……”我随着那号子声也随口唱道:“向前行哟,我们再不走呦,就要天黑喽……”苦中作乐,减轻疲惫。

四川人民的生活很苦,山城的交通工具是人力抬的竹制滑竿,脚夫非常辛苦。他们在炎热的夏天里抬滑竿,身上除了一条裤衩外,全都赤裸着,他们的肩膀都压出红肿的两块厚厚的硬块。肩上是沉重的压力,脚下是凸凹不平的石块,深一脚浅一脚的,我这样高大的婆娘,实在不忍心去坐滑竿。丈夫和我有同样的心情,所以我们就只能硬着头皮去爬山。

当我俩走到山顶的时候,就感到饥肠辘辘了,我们坐下来,从布包里拿出糍粑吃起来。江上传来轮船的汽笛声,我对丈夫说:“你看,咱们就是舍不得花坐船的这笔钱,不然的话,早到歌乐山了。”

他说:“婚礼上你连件旗袍都没穿上,生孩子还要挺着个大肚皮爬山。我想你一定后悔了吧?”

在这山巅上,看看湛蓝的天空,又低头望望川流不息的嘉陵江,海阔天空,一览无余,顿觉心旷神怡,什么旗袍,大肚皮,都不在话下。我不去想它了。

一队人字形大雁从上空飞过,我望着渐渐远去的大雁,自言自语地说:“我离开东北老家已经十多年了,亲人们的音信全无,他们是生是死,我不知道;也许他们认为我也不在人世了!可我现在还活着,并且有了自己的家,还即将有个孩子,如果大雁能为我捎个信给母亲和姐姐,那该多好哇!”

丈夫说:“我们两人是一南一北,日寇的侵略,把我们逼在了一起,这就叫千里姻缘。”

我问他:“你喜欢生男的,还是女的?”

“最好是个男孩儿。”他答道。

我嗔怪地说:“想不到你还这么封建,为什么不想生女孩儿?”

他说:“你误会了,男孩儿可以走遍天下,容易独闯自立。女孩儿或是留在父母身边,或是出去,出去就容易受人欺辱,你想一想,如果是这样,父母会多不放心。我家兄弟三人都在外谋生,只有一个妹妹留在了母亲身边,我的母亲对她十分的呵护。”

我反驳说:“你们家还是有些保守,我不是离家很远也没有被人吃掉吗?”

丈夫说:“你是被敌人逼上梁山的呀,今天你又碰上了我这样一位好人。你不知道社会是多么的复杂!重庆的那些贪官们,躲到大后方来就有了所谓的‘抗战夫人’,他们之中有几个是原配啊。所以复旦大学的马先生将你介绍给我之后总在催促我要抓紧成婚,否则会夜长梦多。但是他没有想到,我们成了家,再生儿育女,在这动乱的时候,无异于雪上加霜,我们还能有什么理想可以实现?”

我说:“你放心,我不会拖累你的,但我们两人总有一位要多作出一点儿牺牲啊。”

就在我们谈话的时候,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一声枪响,我们立刻警觉起来,环顾四周,发现从山的一侧有三个人向我们走来。  我立刻对丈夫说:“糟了,可能是遇上土匪了,我们赶快逃吧!”

丈夫说:“你身子沉重,怎么逃!只有听天由命了,看他们过来要做什么。”

我心想,事已如此,只有稳下心来对付他们。

这时他们向我们喊话说:“不许动,如果逃跑,我们就开枪了。”

三个人渐渐地向我们走近,他们身着咔叽制服,头戴船形帽,手中提着警棍,腰上别着手枪,其中一个还气势汹汹地问我们是干什么的。

丈夫对他们说:“我们爬过这座山,到歌乐山的妇产医院去生孩子。”

另一个问:“你们为什么不走平地,不坐船?”

我忙接过来说:“老总,这些日子天天通货膨胀,我们赚的几个钱,买些柴米油盐,就所剩无几了,哪里还舍得买票坐船呢,从这座山爬过去就到了。”

他们听了我的话后,彼此望了望,又问道:“你们是做什么的?”

我又赶快接下来说:“我们是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教师,校长是蒋中正。”

他们听见“蒋中正”三个字,怒色似乎有所收敛。

我又顺势说:“老总,我快临产了,如果你们误了我的分娩,是要负责任的。”

他们嘀咕了一会儿,说:“你这个婆娘看来比这个男人厉害,我们以为你们是危险分子,躲到山上来的。这歌乐山下就是渣滓洞,那里关押着很多异己分子。他们的同伙常到这山顶上召开秘密会议,我们天天在这里巡逻,他们休想从我们手心里逃掉。”

其中的一个说:“我们可以放你们过去,但你们要留下过路费。”

P27-29

序言

        苑茵这个人(代序)

                舒 乙

苑茵是个美丽的人,年轻时美,年老时依旧美。

她今年已经八十有七。她过去写过长篇小说,写过散文,老了老了,又写了一本,是她的自传。她心平如镜,缓缓道来,那些沟沟坎坎和灾难困苦全都消去了棱角,化作了一道活泼的小溪,跳跳跃跃,一泻千里,没有了惊险,没有了凄楚,成了处乱不惊的人生记忆,倒是生出许多平凡而实在的寓意来,美丽如画,像她的人一样好看。

这本书所以好看,有几个原因。

苑茵认识和熟知许多当代大文人,马宗融、老舍、巴金、靳以、胡风……对他们的记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有史料价值的,而且有趣。譬如,光是老舍先生和叶君健先生之间的故事,就有好几件,都带有强烈的传奇性。

苑茵是叶君健的夫人。抗战中,她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念书时,经马宗融介绍,嫁给了年轻的教授叶君健,从此,风风雨雨五十七年,派生出许多好听的故事。首先,叶君健先生本人就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会五六种语言,抗战后期到了英国,做了许多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称道的大事,至今被国际友人念念不忘。他主编过著名的英法文杂志《中国文学》。他翻译过安徒生全集,又是贡献极巨的一桩大事,得过丹麦女王授给他的勋章。今年恰是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全世界都在隆重纪念安徒生,中国亦不例外。一时间竟然出现了四十多种叶君健译本的盗版本。叶先生高高大大,长得一表人才,在外国时常有美女相随,一时谣言四起,搞得苑茵怨气重重。叶先生非常爱国,祖国解放后,全须全尾地回来了,夫妻又团圆了。待到八十年代,叶先生带着苑茵出国访问时,朋友们见了苑茵,不觉对叶先生惊呼:“你的太太原来这么漂亮呀!”大家又是亲吻,又是笑得一团。类似这样的趣事是天生的好故事题材。总之,叶君健和苑茵两人结合本身就印衬着时代的跌荡起伏的背景,自然会生出许多人生固有的情趣吧。

苑茵经历丰富且不说,又长寿,而且活到八十七岁还能写文章,回顾一生,这就难能可贵了,因为,能把这几样凑在一起已属于凤毛麟角的稀罕事了。苑茵有在旧社会的生活经历,有解放后参加各种政治运动的亲身感受,还经受了“文革”的磨难,几次被抄家,自己在街上扫过街,掏过茅房,挨过打,吃过许多苦,后来又欣逢改革开放的好日子。这些,如实地记下来,不光是一个中国现代妇女个人身世的记录,还是一个时代的脚印,里面包含着许多对别人也有教益的启示。一句话,虽是个案,却有共同的参考价值。譬如说,叶君健先生晚年身患重病,被诊断出患有癌症,而且已是晚期,癌细胞已转移到肺部。大夫说寿命只能维持三个月。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在大夫、苑茵和病人三方的努力配合之下,采用药物加食疗加护理三管齐下的办法,居然把癌细胞战胜了,肺部的癌细胞完全消失。叶先生不仅活过了三个月,而且整整多活了六年,还创作了不少作品,最后不慎在医院里由病床上翻身跌下,腰部骨折,之后不久才离开了人世。在这个期间,苑茵天天做各种极富营养的食物,送到医院,让叶先生补身子,鼓励叶先生精神上要乐观,总之,苑茵有一大套自己摸索出来的独特治病和康复的理论,一边实践一边改进,真像重大的发明一样,获得了很惊人的成功。叶先生在临终前曾对孩子们说:“在你们妈妈身上有人间最伟大的爱!”最后,叶先生安眠在苑茵的怀抱中,像一对永不分离的恋人,也像婴儿睡在妈妈的摇篮里。这样的故事真是既感人又有普遍的教育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不在乎他说什么,而在于他做什么和怎么做。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更是在大风大浪中和磨难中才得以形成和展露。也正因此,念苑茵的书,便会又一次相信这些都是一点都不假的。

所以,我说,苑茵这个人,人很美,心也美,写文章情真意深,所说的故事本质上也很美。她的书,宛如一池绿水,表面平静,却深不及底,随便舀几瓢上来,都能对当今那些苟苟萦萦的社会现象有一种凉水浇头式的棒喝效果。

不简单啊!苑茵这个人。

后记

今年是我的米岁,八十八岁,老伴叶君健离开我快八年了。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在我们的共同生命历程中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恰恰都是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历史时期。

老伴生前从来没有提到过死和身后事,总是在自强不息地工作和创作,也从来没有留下过什么遗嘱,只是在病中和孩子们谈过我们叶家的家风,希望后代们能够传承,他的家风遗训是:

“与人为善,绝不害人;以勤勤恳恳的劳动和真才实学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并保持住自己做人的尊严。”

总结老伴的一生,作为一名中国农民的儿子,他也正是这么走过来的。

1999年1月5日初,叶君健离我而去,我当时的精神支柱骤然坍塌!多年在患难中酿造成的深爱,永远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间!这些年,我在精神上感到孤寂和痛苦,而无尽的思念就像喝不完的苦水。

虽然我的两对儿子媳妇们都很孝顺,并用种种办法来安慰我,但我不想用我的旧有生活方式,去影响他们那存在代沟的家庭生活。所以,我坚持独自生活下去。

为了解决我对老伴的思念和随之而来的苦恼,二儿子为我在郊区昌平租下一块地方,除了住房外,还有一个温室大棚和半亩地。

我带去了已经陪伴了我五六年的小伙伴小英,她有一张逗趣的笑脸,皮肤白里透红,勤劳朴素,乐观灵活,能歌善舞,给了我精神上不少的安慰。

我们一同离开了我和君健住过几十年的老屋,以及他最后的单元房,孩子们希望我不至于见景生情,每日与他的遗物相伴,勾起我对他音容的回忆,从而加深我的痛苦。他们要我在郊区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在新的环境里重新振作起来。

于是我和小英就住进了乡间小院,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们在那里养鸡种菜、养几只孔雀,画花鸟画,多余的时间写一点我和君健相依相伴的生活往事。此外,我将老伴写的1 100万字的遗作整理、润色出来,辗转交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叶君健全集》,现在这部全集已经列入国家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出版计划。

离开了城市的车水马龙和喧嚣,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我每日黎明即起,来到园中,小英已经在那里锄地松土,喂过了孔雀和鸡。我们还给每只孔雀起了名字:公的叫多多,母的呼格格,小的叫崽崽;我们还为它们盖了个西双版纳式的竹楼作窝。

每当我来到它们的竹楼,丢进去几片嫩叶子时,它们便一拥而上,顿时便把那些叶子吃得一干二净,然后就转到我的面前,这时我拍拍手对它们说:

“多多,为我跳个舞吧!”

多多便抖开它的翅膀,像扇面那样展开了它那美丽的翅屏。这时我真想骑在它的背上,飞向天空。我想起了老伴在二战期间在英国用英文出版的一本书《雁南飞》,那是他在异国他乡抒发着对祖国和妻儿的思念之情而写的。

孔雀开完屏后,我回到房里,看完电视里的早间新闻,就开始写日记。下午午睡后,我又来到园中,以孔雀为模特儿,开始了素描,或者和小英浇水拔草,剪去果树上的残枝。我们好像过上了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突降了一场禽流感疫情,在那紧张的气氛中,一夜之间杀掉了我九只孔雀和鸡,在我平静的生活中又掀起了一阵忧伤的波浪。

无奈,我搬回了原来住的单元房,我的活动空间缩小了,住房里在整个冬天都没有透进来的阳光。我怀念在明媚阳光下开屏的那些美丽的孔雀,它们那些可爱的千姿百态,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离去,我开始用笔将它们画下来,以慰藉我怀念它们的心情。

同时,从八十五岁开始,我还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部将近三四十万字的长篇。另外,为了变换脑筋,我还交替着写了一本姥姥、奶奶和母亲们怎样教育孩子的集子。集子暂时想取名叫《新爱的教育》,希望能够送给姥姥、奶奶和母亲们阅读。因为我的老伴花了四十多年的心血,将《安徒生童话》介绍给中国的几代儿童,当时我只能做他的绿叶,为他抄写誊清满篇改动的译稿。现在据调杳,已有三十九家盗版,成为盗版者们的个人所有,读者早巳淡忘他。我希望能继续老伴的脚步,为儿童文学添一把绿叶。

我的大孙子叶芳歌是我一手带大的,我曾经在总结培育他的经验的基础上,写过一本书叫《二度童年》,由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后来又作了些改动和添加,由辽宁少儿出版社改为《育孙手册》出版。现在我又增加了二十多篇富于哲理的小故事,都是关于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奋斗的例子,希望能够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些启迪,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我和老伴都有这样的思想,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不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将来应该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我们一直都很关心孩子们的教育。  

老伴在时,我就开始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涂鸦画画,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招待外宾的任务,我们没有钱买礼物,我就用我的这些习作送给外宾们作纪念品,内容是从芥子园到松竹梅花等的模仿素描。由于有的画上有老伴的题字,我虽然画得很不专业,外宾们都看作是很珍贵的礼物。

如今老伴走了,我只好在我画的那些孔雀画上用颤抖的手自己题上几个字,逢年过节,送给我的一些老友,他们也很愉快。

我的年龄像流水般地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我还要只争朝夕,把我对老伴的爱化作力量,送给孩子们,奉献给祖国。正如老伴经常对我说的:“一个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睡觉生孩子,而是应该有所追求和创造,并为此而奋斗到底。”

现在,君健离开我快八年了,在这些年里,中国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生活像竹节拔高,一天天地提上去。但是我总是想起他生前勤勤恳恳地工作和生活的情景。

关于我们俩的这个回忆录已于2005年1月29曰写完初稿,由我的二孙子叶佼志录入电脑成为电子版,并请过文笔流畅的徐冬炎审阅和提出宝贵的意见。现在由我的二儿子念伦作修改和定稿。

我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出版。如果不能出版,将作为我的子女们了解父母的一本“史书”,从中知道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的人,而他们也应该明确将怎样做人。如果能够出版,给读者一点启发或借鉴,了解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人生哲学和思想,我就很满足了。

也许在某些方面,或者在某些问题上,我所写的不完全正确,恳请读者原谅,因为我毕竟是八十八岁的人了。

我最大的希望是,读完我这本书的人能够自立自尊,自强不息。回想起我在一二·九时代的老同学,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和他的老伴儿,我的中学同学王玄,2003年来北京和我相会时送了我一本任仲夷写的书,名叫《是是非非》,我送他一根龙头拐杖,并称他是在广东改革开放的带头人。我从他的书中读到下面的几句话:

“坚持解放思想,就是敢于实事求是、对外开放,坚持排污不排外。但是我们要排除的是那些垃圾,……崇洋媚外,这些都是不值得学习的。”

我们要学的是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正确的建国理论。不要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认为是落后的。我的话如果是多余的,恳请大家原谅。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儿子、媳妇、孙子、朋友和出版界的领导与工作人员,他们为我的书稿抄写、编辑,并提出过很多宝贵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鼓励。如果还有什么不妥之处,仍请大家指教和原谅。

苑 茵

2007年2月28日完稿于北京车公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7: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