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总有那一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抗生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家,有靠深山,有近大海;亲人,或者贫穷,或者富有,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但人们守望亲情、回家团聚的意志却不会因此而改变。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秦梦田离开大陆五十二年后,终于回到家乡,见到苦苦守护了他一辈子的母亲、恋人和父老乡亲的感人故事。

小说寄寓了盼望两岸统一的殷殷之情,文字朴实而感人。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粤东北山区竹背村贫穷人家的儿子秦梦田和高传宝,由于不堪地主恶霸的迫害,为找活路而参加了国民军队。解放前夕,秦梦田随国民军队溃逃到台湾,而高传宝则被我地下党成功策反,后因受伤返回家乡。去到台湾的秦梦田仕途顺利,官升至台湾“国防部”的中将局长,但他却无时无刻不思念祖国大陆,多方打听和联系大陆的亲人。在那特殊的年代,秦梦田在大陆的家庭,虽然时常遭人歧视和打击,但不少乡亲和基层干部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在台家属的正当权益,其母亲巫七娘及以高传好一家为代表的乡亲,始终坚信在台湾的亲人是爱乡爱家的,总有回乡团聚的那一天。

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离开大陆五十二年的秦梦田终于回到家乡,见到苦苦守护了他一辈子的母亲、恋人和父老乡亲,他百感交集,圆了迟到的乡情和亲情梦。

试读章节

老太太笑:“对,要想吃饭就种粮,要想开心就唱歌。听歌唱歌无病痛,身强体壮胜钱粮。”

我高兴地赞道:“阿婆原来也是出口成歌的,失敬了!想必年轻时是个优秀歌手。”

老太太:“我没有读过书,也识不了几个字,年轻时可没有心情去听歌唱歌。这几年,听乡下人这么说,这么唱,听多了,跟着说一说的。”

阿好:“我妈年纪虽大,却耳聪目明,听过什么故事,都能大体重复讲回来……”

“别夸了!”老太太打断她的话,“人老了,不行了,但愿少给后生人添麻烦。”

我对眼前的这一对母女又添了几分敬意,不断地猜想,她们年轻时一定有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我想打听点什么,却一时又无从说起,到底想知道什么呢?想了一会,我笨拙地问:“阿婆,您贵姓呀?”

老太太笑:“老太婆了,哪有什么贵姓呀!”

“我们家姓秦。”阿好说完又征询老太太的意见,“妈,出来的时间不短了,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

“还早,那么快就走了?”对老太太母女突然要走,我感到有点意外。

老太太站起身说:“我们走吧,是该回去了。”阿好拿起铺在石凳子上的外套,扶着老太太向东门走去。

望着秦老太渐渐走远的背影,一种莫名的情绪涌向心头。我分不清是失落还是可惜。我脱口喊道:“阿婆,你慢走!你们住在哪里?”

阿好不知是听到我的喊声,还是出于礼貌,她扭过头来向我挥了一下手,却没有说话。

我确实失落了,刚刚认识的“朋友”,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又失去了。我又确实可惜了,面对这么神奇的老人,还没来得及问清点什么就分手了!我不断想着这对母女的言行,脑子一片空白,再没有心思去听后来的人唱歌了。我木然地坐了一会,突然站起身,向她们离去的方向追去,希望再看看她们,同她们再说几句话。可是,眼前的人海早已把我要搜寻的目标淹没了。

我漫无目的地在公园里又转了一圈,决定返回酒店里,走到南门时,又碰到了先前在杨树下见到的那两对夫妇。年轻夫妇在湖边照相,年长夫妇站在门口,似乎在等候他们。我走前两步,主动去同老年夫妇打招呼:“也要走了吗?感觉怎么样?”

老人说:“真是太妙了,百闻不如一见!想不到这里有这么浓烈的文化氛围!”老人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却依然让人听出他话中带着的客家语音。

“是呀,真没有想到人们的参与性会这么积极和普遍!”我又问,“大哥也是神岗人?贵姓呀?”

老人高兴地点点头:“我免贵,姓秦,老家在竹背村,听说过吗?”

又是姓秦的?我心里嘀咕了一下。我离开老家也有很多年了,对这里实在不太熟。于是我摇了摇头,问:“竹背村属于哪个乡或哪个镇的?”

“我也记不清了,我只记得从温泉走路进去要翻过两个山冈,走一个钟头路的样子。”老人显然在回忆往事。

“神岗有好几个温泉。”我又问,“那你是什么时候离开的?一直没有回来过吗?”

老人说:“我很小就离家外出了,儿时的事情好多都已经记得不是太清楚了。”

我安慰他:“不要紧的,现在通讯发达了,不管是找人还是找地方,打电话、上网查,都很容易搞清楚。”

“我想也是。”老人点点头,我们就分手了。  第二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中的寒露,快七点钟了,老天还没有放亮。我憧憬着文化广场的盛况,早早地起床跑去。

来到兴南大道的文化广场,令人大开眼界,真没有想到一个小县城竟有如此气派的文化广场。先说它大,少说也有六个足球场大。正前面坐北向南是主广场,上面一个大舞台,下面可以坐下三万多观众,据说县里开重要的大型群众集会就在这里举行。马路的西侧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广场,一边是举行规模稍小的文艺表演场,下面能容纳几千人;一边是山歌演唱台,也有上千个座位。再说它特,广场里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喷水池,听说会根据音乐节拍来调节各泉眼的水柱高度;广场种了许多遮阳树,树下安装了椅凳,供人们休息;行人道、草地和花草树木交错相问,各得其所,避免了一般广场每遇大型活动就将树木草地践踏得伤痕累累的情景。置身此地着实感受到它不仅广场大气、设计精巧独特,更体味到这里文化氛围的浓重热烈。

扩音器里的欢快乐曲把我引到了文艺表演场。台上有二十多人明作整齐地跳着健身舞,台下有数百人在跟着台上的人无拘无束起劲地跳。我暗忖这不就是人们梦寻了几千年的小康生活、和谐社会么?

我看了一会,就循着唱山歌的声音,来到山歌演唱台旁边,这里已坐了上百人,我找了个不太招眼的位子坐了下来。这里的歌台及音响设备果然比人民公园高档许多。

台上唱歌的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男人身高也就一米六多,偏矮偏胖,走路有点拐,女的倒是标准身材。我站起身想走近些看,台上的歌就唱开了。

听了一会,四个熟悉的身影闪入我的眼帘,定睛一看,正是昨天早上在人民公园碰到的秦大哥那两对夫妻。我忙站起来,招呼他们到我旁边的空位子上坐。

客家情歌的纯真热情令人十分感动。我在听歌时,偶尔向秦大哥夫妇投去咨询的目光,发觉老人不仅在认真听,神色有点凝重,眼里好像还闪着泪花,没想到他也会听得如此动情。年轻夫妇照例拿着录像机去摄录。这时老歌手退出前台,换上另一对稍为年轻点的歌手在对唱。

我主动同身边的秦大哥搭腔:“我昨天到人民公园,也听了几对老年歌手唱歌,他们快七十岁了,依然神韵十足,不让青年,实在难得。”

随行的儿媳妇说:“昨天唱歌的有没有他们?我只在远处录影,也没有走近去细看,回到台湾真该做几个专辑。”

“听他们唱得这样洪亮,应该还没有七十岁。”秦大哥附和着又补充一句,“也许所唱所说就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这样声情并茂的歌唱真不像是艺术表演。”

我过去就听说神岗的山歌台,无论男女老少、认识与不认识,都可以上台去唱,有单人唱,也有多人一起唱,更多的是男女两人对唱。唱歌多是即兴、即情、即景的表演唱,七十一多岁的男女上台唱他们的经历和生活,我确实没有见过。老人的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不断在想:他们年轻时是不是情侣?现在是不是夫妻?他们是不是阿好的小叔子和妹妹?

台上又换了一对歌手,因为脑子里一直在想着刚才那对老歌手的故事,对后来人唱的歌竟然没有听进几句。我是心里藏不住东西的人,我对秦大哥说:“我想到后台去看看刚才那对老歌手。”

秦大哥摘下眼镜,用纸巾抹了一抹溢出来的泪水说:“等我一下,我也想去看看他们。”

他身边的女人拉住他:“人太多了,别挤来挤去,待会人少点了再去不迟。”我看了身边这对老夫妇一眼,老人显得有点犹豫,我不好再说什么,就自己一个人走到后台去。这时女的扶着男的下台阶,看样子是要离去。我拦住他们打招呼:“大哥、大嫂,你们这往哪里去?”P6-9

序言

先讲一个小信鸽千里回家的故事。

有个朋友饲养了许多信鸽,每年都要选送几十羽到信鸽协会指定的公棚去参加比赛。每到比赛日,他都要在自家的鸽棚边守候信鸽飞回。在某次近千公里的竞翔赛中,他参赛的信鸽绝大多数都像往常那样,在正常的时间内飞了回来,唯有一羽过了十多天仍然没有飞回,鸽友们都以为它在途中遇到不测失踪了。然而,在一个黄昏时分,它忽然飞了回来,重重地跌落在院子里,趴着一动也不动直喘气。朋友忙把它抱了起来,整个鸽身粘粘糊糊的,细看鸽身伤痕累累仍在渗血,于是对它进行紧急治疗。一个多月后它伤患痊愈,又重新翱翔在蓝空白云中。大家对此热议不止,一只小小的鸽子没有任何辅助手段,为何能穿越千山万水、抵御狂风暴雨、逃避鹰隼的围追而飞回自己的家里?人们只能解释为信鸽有一种坚忍不屈的信念,凭借特殊的识辨能力寻亲回家。

动物执着又智慧的行为,常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人类忠贞地守护亲情,更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典故。像古代的薛仁贵为国征战十八年,官至当朝大元帅,荣华富贵应有尽有,仍然不忘寒窑苦妻,甘愿舍弃所有,跋山涉水回家寻探深山窑洞的亲人。薛仁贵精神世代流传,成千古美谈,令人肃然起敬。

家,有靠深山,有近大海;亲人,或者贫穷,或者富有,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但人们守望亲情、回家团聚的意志却不会因此而改变。有一位县委书记曾说,做人一定要有信念,有信念就有力量,有力量就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克服困难。世间万物,唯亲情无法取代,心力永难测量。为了回家快捷方便,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宿愿,人们巧用了马驴,制造了车船,进而发明了更加现代化的各种交通工具。古时信息不通,交通落后,尚且不能阻断人们回家寻亲的道路,今日交通发达了,科技进步了,高山、大海就更加阻挡不了人们回家的步伐。

人人都渴望有个安宁的家,不仅因为家里衍生着血脉相连、牵肠挂肚的群体,这里更是家人获得充分信任和支持的安全港湾。人们高兴的时候想回家,不高兴的时候也想回家。回家不用写申请、等审批,想什么时候回去就什么时候回去,告别喧嚣,尽享天伦之乐。在家里喝小酒,谈天下,没有人给你扣帽子、穿小鞋,心境舒缓,回复当主人的尊严。

落叶会归根,过节想回家。回家看看是普罗大众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就这点基本的人之常情,却成为巫七娘与秦梦田在漫长的岁月里,可想而不可及的奢望。

支撑巫七娘毕生守候的精神力量是看到儿子回家。她坚信她的儿子是喝竹溪水长大的,不会忘本,去到天涯海角,也会回来看她。她用生命守望信念,任凭谁来劝说,她哪里也不去,就在竹背村守着儿子回来。比起许多望眼欲穿、至死不能相见的母亲们,巫七娘是幸运的,守了五十二年,在山村早已变模样的时候,终究守到儿子回来。

心系秦梦田一生的,是他在海峡那一边的亲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他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从来没有忘记竹背村是他的根,那里有他的家,他思亲寻亲的情结从来没有消停过。秦梦田也是幸运的,他终于迎来了云开雾散的这一天,踏上满眼灯笼望亲归的故土,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亲人。

秦梦田不仅回来了,还带着儿子、孙子回来了,全家人终于团聚了,山沟里的村民百感交集,喜极而泣。但九十多岁的巫七娘并不满足,她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亲自到台湾宝岛去看一看,因为在那里有她的子孙安的家。她期盼想去就能去的那一天尽快到来。

《总有那一天》的结局有一点老套,却是一种大潮,它透出了人世间心底深处的精神。

回家不怕难,回家不该难,亲情所系,血脉使然。自以为序。

作者  2007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