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的本质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陈经纬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化的本质》所描述的对象是第三存在。所谓第三存在,按照作者的意思,是指人类的一切知识和文化。

本书以“易”为全息造影的宇宙微缩模型,“道”为无有相生、名实相乘和“佛”为色空我空、空空放下的精神,以建立第三存在的文化精神,然后跟随维特根斯坦对19世纪的哲学反思,利用数学、物理学的成果和困惑,对死亡现象的探讨,对弗洛伊德的追问,对休谟问题及怀疑论的追寻,走进基督教神学的世界,往返于各学科之间,探索第三存在的存在方式和证明。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力图尝试,通过对东西方哲学、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美学等各学科的讨论,整合人类20世纪以来的思想认识成果。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首先求助于古代东方哲学,以“易”为全息造影的宇宙微缩模型,“道”为无有相生、名实相乘和“佛”为色空我空、空空放下的精神,以建立第三存在的文化精神,然后跟随维特根斯坦对19世纪的哲学反思,利用数学、物理学的成果和困惑,对死亡现象的探讨,对弗洛伊德的追问,对休谟问题及怀疑论的追寻,走进基督教神学的世界,往返于各学科之间,探索第三存在的存在方式和证明。作者提出了人类一个久悬未决、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以此求教于海内外师友。

目录

本书简述

论一 述老谈禅玩易

论二 跟随维特根斯坦

论三 确定性丧失了吗

论四 关于死亡的讨论

周延一 生命之歌

论五 性与情

论六 走进神的世界

论七 毕达哥拉斯、明希豪森和休谟怀疑论

论八 历史所告诉我们的

论九 克隆种种

周延二 人类的恐惧

论十 经济魔杖

论十一 “法律”思考

论十二 关于美

周延三 生活是构造的

论成一 后现代

论成二 文明的思虑

论成三 试错自由与民主

总成文化的本质

附录:《文化的本质》(英文缩写)

参考文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跟随维特根斯坦

1889年,在奥地利首府——音乐之城维也纳,诞生了一个“理智永远被疯狂所包围”的人。这个人就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实现20世纪“分析哲学”由哲学向“语言的转向”的第一人,科学哲学中的一座巅峰——维特根斯坦。这个人在思想领域中经历了如中国道教所描述的飞升的运动、成仙了道然后又回返人间的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则经历了孤独、恐惧、猜忌和疯狂的类精神病历程,并且使其一生都生活在恐惧与疯狂之中。可是当他告别生命和事业的时候却说:“好啊!”“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他宣布:“不要想,而要看。”他看到了些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却知道,他确实一生都在思考,并思考出了个伟大的哲学、语言学体系。没有人怀疑他的禀赋与才能,尤其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杰出才华,却没有人看到过他的艺术作品,人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神秘的、批判的、骚动不安的灵魂,以及随着这颗灵魂的躁动,昭示着哲学的神秘光辉。

 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是《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可以说,《哲学研究》是对《逻辑哲学论》的批判。一个作家用自己的第二部著作批判自己的第一部著作,而两部著作却又都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学派的著作中的典范,则不能不说是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我们千万不可误判,以为这两部著作是两个对立的体系,表达两种不同的观念。这两部著作的精神是一致的,内容是一贯的,它是语义的。不过前一部著作是对语言逻辑的精湛分析;而后一部著作却是对前一部著作的批判、论证。它们所表示的是同一种思想的两种不同方式。

(一)

这里,让我们先从《逻辑哲学论》跟进。

《逻辑哲学论》告诉我们:世界是事实的总和,事实是发生的事件,即原子事实,原子事实是由对象构成的,对象是构成世界最简单的要素。这就是说:世界=事实之和,事实=事件,事件=对象,所以世界就会等于对象之和。这是一个可认识,或者是在认识中的世界,是爱因斯坦所谓“这是谁也不能缺少的一种信仰”,“是我的宗教”,尽管是“不能得到解释或证明的”。注意,爱因斯坦在这里还特别说明:“我们的世界是相对的,它的实在性有赖于我们的意思”。这和现代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已没有区别。然而所谓对象,当然不会是人们自身,也不可能是语言的逻辑结构,更不会是语言。因为,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命题的总和,世界的逻辑结构对应于语言的逻辑结构。语言、逻辑、世界通过一种奇妙的方式联结起来。这是爱因斯坦没有想到的。这就是说,有一种构成世界而被叫做对象的东西。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姑且不论。不过这已是典型的本体论了,如果还要用什么奇妙的方式把它与语言联结起来,无疑就变成了二元论。于是,逻辑实证主义者好不容易把狼从前门赶了出去,却又从后门放了进来,世界依然是狼的世界。看来,要在这里找到出路,则非要借助于我们的第三存在。

让我们接着跟下去。

《逻辑哲学论》说: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原子命题加逻辑联结词,原子命题由名称构成,名称是构成语言的最简单的要素。

如果,谁要问一下,这名称是什么?我们会说到符号论;这名称指称的是什么?则会回到本体论。名称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如何解释语言自身的历史及其发展;如果有,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会不会是第三存在?

这里,《逻辑哲学论》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十分相似的模式:世界的结构和语言的结构,并且暗示有一种奇妙的方式可以把这两个蚱蚂拴在一起,不由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让我们赶紧跟上一步,去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玄妙玩意。

原来,一个命题就像一个“图像”,因为它的各部分与世界之间有类似的对应关系,命题的结构,描述了实在的成分的一种可能的组合,即事物的一种可能状态。一句话,创立了一种“图像说”。它之所以要这样,是为了解决语言与实在的关系,是因为“或许《逻辑哲学论》的哲学基本学说是:一个命题是它所断言的一个事实的图像”(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

原来,一个命题是一个事实的参照、反映或者描述。真是“哲学是一场防止我们理智受到语言迷惑的战斗”(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如果维特根斯坦愿意把语言改成意识或者把语言看成意识的载体,然后通过语言来分析世界,那我们就又会接近我们的第三存在。显然,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和世界是“同构”的。命题是事实的图像,它的构造方式和世界的构造方式相互对应。因此,命题才能表述事实,语言才能描述世界。描述事实并符合逻辑规则的命题(主要指自然科学命题)才是“可说”的、可以成立的。当然,这并不影响维特根斯坦继续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辨命题则是应予拒斥的。记得前一个世纪黑格尔曾借助于“同一”理论,巧妙地构置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大厦,并因之而使自己成为其集大成者。现在,维特根斯坦是否也想借助于同构,从而逃脱“世界”的压力,架构自己的逻辑实证论呢?让我们继续跟进。

《逻辑哲学论》说:图像与事实既然是“同构”的,那么则在其构造上是共同的,而这个共同的东西却是“逻辑形式”,即“实在的形式”(这有点像黑格尔的“理念”)。这是否是说“逻辑形式”就是“实在的形式”?什么是实在?是语言还是事实?如果是事实,则偷换了“名称”;如果是语言,则掩盖了“对象”。同构的东西并非是同一个东西。因此不管这种形式是语言还是事实,都会让人回到拒斥的“形而上学”的思辨。因为这里少了一个第三存在。为此,维特根斯坦特别设计了一个“不可说的东西”。

“凡是可显现的,则是不可说的。”

按照《逻辑哲学论》,“图像说”是其主要理论、思想核心,而其实际工作则是划清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维特根斯坦在给罗素的信中说,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目的就是为思想划定界限,而这个界限只能在语言中划分。也就是说,他将根据《逻辑哲学论》,用语言这种工具,把一些哲学问题给划出去。(“多余的问题”?)至于划到哪里去,他没有告诉我们。是不是一经划出去,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或者人类研究这些问题的活动,数千年的历史,也就算未存在过。P21-24

序言

宋人留下一种文字,中国人把它叫做“词”。内中曼卿坂荡,后主痛彻,东坡旷达,易安凄切……至今读来,仍使人心魄动摇,寂然相对,掩卷长啸,“不知今夕何夕!”尤有稼轩,霍霍英气,气象万千,昆仑横出,大象浩然。今擢其吾、吾庐、山数句,以为序。

吾(我)

……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尔。

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

——物我如一

吾庐(我的房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沁园春》

——我和我的环境——我在物中

山(对面的山)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问,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沁园春》

——对面的山是一种文化

谨以此书,供奉于故母吴竹纯老师灵前。

后记

本书中所涉资料,部分根据笔记,有的甚至根据记忆写出,而它的写作环境,又不容许详细查阅原著,为此,特与中南大学谢晓清女士商妥,由其整理参考书目,并由其译出英文缩写。

作者知道,在作品中每写上一个数学符号,使用一个生僻的专业词汇,就等于将它的部分读者赶出读者群落。为此,在本书中,作者尽量使用日常语言。由是,它的表述,也就缺乏精当。另外,作者为了与尽量多的读者沟通,涉及了许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显然,在各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中,会有自己的专家。作者的某些观点,某种陈述,可能贻笑大方。但作者不辞浅陋,率然为之,是因为作者相信,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一个关涉每一个人的问题,不只是涉及该专业的问题,因此,作者发出的,仅是一种声音,关于一个“人的心声”,而不是对该专业的研究。

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潘淑明女士、谢晓清女士、吴尚女士的支持,尤其是远在波士顿的陈畅女士的支持。没有她们的支持,便没有本书。

以此,求教于海内外同仁,期待各方益友的批评。

陈经纬

2006年端午于长沙香樟园陋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