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修身(孟子的生命哲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锦贤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主讲孟子生命哲学的书籍,该书由“心性内涵”“修德要领”“价值评断”“政治观点”“处世态度”等六个章节组成,其内容主要包括性善之说与生之谓性、养气与知言、王道与霸道、与民同乐、富民而后能教民等。书中大多直接采用孟子的用语,经由这些用语,能够更贴切地把握住孟子思想的重点。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课外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推荐

孟子与孔子的精神前后呼应,他将孔子浑圆通透的德慧辨而示之,完成了儒家圣学的宏大规模。他深刻体会到唯有立人道于仁义,才能安顿生命,才能使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本书分“心性内涵”、“修德要领”、“价值评断”、“政治观点”、“处世态度”与“人生理想”六章,计五十一个项目,将孟子的生命哲学,全面展现开来。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心性内涵

性善之说与生之谓性/民之秉夷,好是懿德/人皆可以为尧舜/性之与反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第二章 修德要领

养心莫善于寡欲/养气与知言/居移气,养移体/求其放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知命与立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操心危,虑患深/仁在乎熟/豪杰自兴

第三章 价值评断

义与利/王道与霸道/由仁义行与行仁义/执中与执一/天爵与人爵/大人与小人/大勇与小勇/狂狷与乡原/养志与养口体/所性与所乐/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第四章 政治观点

仁者无敌/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与民同乐/富民而后能教民/任用贤才善士/乐天与畏天/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君臣对等互动/善战者服上刑/劳心与劳力

第五章 处世态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心系济世安民/天下溺,援之以道/不见召以为臣/说大人,则藐之/父子之间不责善/不以天下俭其亲/相友以德,不可有挟/教亦多术/品鉴以论人

第六章 人生理想 结论

以大舜为尽伦之典范/以孔子集大成之圣格为归趋

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孟子以后的学者言性也有很多人采取告子的路线。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性是个体原初的朴实材质,也就是个体的“自然之资”,它有好利、疾恶与耳目之欲、声色之好等特质,人往往不加节制而流于恶,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善是人为的造作,这与告子以扭曲人性来造成仁义的见解略同。董仲舒说:“性者,天质之朴也。”(《春秋繁露·实性》)性是人天生朴实的资质,也就是人白)“自然之资”。他又说:“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是因为世上资质上等的人和资质下等的人都居少数,而资质中等的人最多,就以中等之资质来说人性。扬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法言·修身》)善的资质与恶的资质混在一起,所以行为表现善或表现恶都有可能。这也是人“自然之资”的实况,虽然善恶资质的比例有等差。韩愈说:“性之品有上中下。”(《原性》)这是就人的“自然之资”天生有所不齐而说上中下三品的。凡此诸人之论性,都可统括在告子“生之谓性”一原则之下,他们所见之性与孟子“性善”之说所见之性有本质的差异。唐朝的李翱虽然也顺孟子之言而说“人之性本皆善”(《复性·中》),但是体会得不够彻底,尚未直接说出道德本心就是人的善性。大致上说,直到宋明理学家出来,学者论性才又真正接上孟子这一路线。

告子从个体存在的自然资质说性,纯就原初此一自然资质观之,乃是道德的中性者,所以说“性无善无不善”。但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禀气厚薄的不同与环境熏习的差别,因而有善或不善等种种的行为表现,所以在当时有人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然而这样所造成的善,是不自觉的,并无永久必然的保证。再者,从气质方面看,每一个人所禀受的厚薄清浊都有分量上的不同,以致有人表现善良,有人表现邪恶。所以当时又有人说“有性善,有性不善”,这样所表现的善良,也是不自觉的,也有可能因外力的影响而改变。以上三种对性的观点,可以说都是从“生之谓性”一原则引申出来的。

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当初对于孟子“性善”说之义蕴可能不太清楚,对于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也可能一时无法鉴别,于是问孟子:如果老师所说性原本是善的这一说法是对的话,那么以上三种说法是否都错了呢?孟子于是回答他说: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燕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手!”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告子上》6章)

这里的“情”是“实情”的情,也就是“实况”的意思,不是“情欲”的情。“若其情”是说顺着性的实况;这里所说的性乃是义理之性。孟子以为如果顺着义理之性如实地表现出来,不受到私欲的干扰,那就可以表现善了;义理之性的实况是纯善无恶的,这就是他所说“性善”的善。“才”是一个人天赋的能力;处理事情固然表现一种能力,道德实践同样表现一种能力。这里的“才”乃就天赋的道德能力说,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能”。一个人行为若表现不善,不是良能的罪过,而是受到私欲的干扰所致。牟宗三先生说:“此段文中‘乃若其情’之情字与‘非才之罪’以及‘不能尽其才者也’之才字皆不应离开仁义之心而歧出。……情者实也,非情感之情。才字即表示人之足够为善之能力,即孟子所谓‘良能’,由仁义之心而发者也,非是一般之才能。”(《圆善论》,页23)扣紧仁义之心来规范“情”与“才”,而不从情感与一般的才能去理解它们,如此这段文字的义理便通畅顺适了。

孟子以道德心言性,道德心能自动发出适应当前情境的道德意向。道德意向可综括为四方面,就是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与是非之心,孟子分别以仁、义、礼、智所谓“四端”来称说。四端是理,却是就道德心而言的,所以陆象山与王阳明说“心即理”,这是对孟子即心言性的恰当体会。仁义礼智这四端不是从外头强加到我身上的,乃是每一人本来就有的,只是一般人不善加省察而忽略它罢了。能够警觉,四端就呈现在当前,而发挥作用;不去警觉,四端就退处在后面。而不起作用。但警觉与否,以及警觉到什么程度,是每一个人可以自作决定的。让道德心全幅呈现才算是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良能,如果呈现得不够完全,而与这全幅呈现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多倍,那便是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良能。所以每一个人都应当充分体现道德心,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诗经·大雅·熏民》的诗句中说:“上天降生众多的人,有人就有他依循的法则;每一个人既然都秉持天赋的常道以生存,所以都会喜欢这种美德。”也就是说仁义礼智等这些人生的常道是天生而有的,人会因践行这些常道而不能自己地感到愉悦。然而必须有道德自觉的人才能真正体认到这番道理。这诗句的作者对道德法则体认得如此贴切,所以孔子以“知道”赞美他;所谓“知道”是说能够契会仁义礼智等这些在人性中原来就完具的天德。P15-18

序言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驺一作邹,本来是春秋时代的邾国,后来迁邹,改称邹国,位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与孔子的故居曲阜相距只有二三十公里。《孟子·梁惠王下》12章有“邹与鲁哄”的记载,又孟子在书末称他自己的家乡“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圣人当然是指孔子而言。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推断孟子的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90年至前305年,年86;而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则推断其生卒年为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周烈王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年84。两者相差超过十年。一般以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为诸侯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并天下称皇帝这段时间为战国时代。孔子说他自己“三十而立”(《论语·为政》4章),如果以姜《表》为准,把孟子人生的前三十年看做他的求学阶段,以后的五十多年看做他的做事阶段,那么孟子做事之初及生命结束之时,距离战国的始、末各约六七十年。由此看来,孟子可以说是战国中期的人物。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孟子在孔子卒后近百年才出生,而“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相传受学于曾子,而曾子是孔子的弟子。由此可知,孟子为孔子四传的弟子,所以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22章,此下凡引《孟子》者,皆略书名)又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2章)孟子志在学孔子,所以他说自己虽然未能亲炙孔子,却仍私淑孔子。孔子的弟子当中,除了颜渊与曾子能够默会孔子的圣蕴以外,其余多少都有隔阂。到了孟子,不但能够完全相契孔子的道德与智慧,而且凭着他的磐磐大才,将孔子浑圆通透的理境辨而示之,完成了儒家圣学的宏大规模。陆象山说:“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陆九渊集·语录下》)孟子将孔子的仁教义理推展开来,因而能够在百家争鸣、异端蜂起的战国时代,尽到了发扬圣学、端正人心的时代使命。

牟宗三先生以为孟子的思想纲维,可以用“即心言性,仁义内在”八个字来概括,可说独具只眼。性是人的特质;以自然生命的种种特质说性,是中国自古以来说性的老传统,与孟子同时的告子就说“生之谓性”(《告子上》3章)。但是在《诗经·大雅·熏民》中便有“天生燕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诗句,是说上天将人道的常则赋予人,而人也喜好这种美德。这就表示在人的生命当中有一种先天本有的美德,以作为人道的常则。可见作为人道常则的美德也是人的特质,这就是人的道德性。孔子以“知道”赞叹诗句的作者(《告子上》6章),意谓他能够把握性命的真谛;可见孔子对这种特质深有领会,而且处处都在讲明这美善的人性。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29章)这是说仁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完具,只要有心实践,它就能体现出来。仁如此,礼、义等人道的法则也是如此;因为仁是孔于思想中美善之德的核心,礼、义等道德法则都可以从仁引申出来。孔子虽然没有明白说出仁义等美善之德是人的特质,也没有说这些道德法则是由人的道德心生发出来的,但实际上却含有这个意思。到了孟子就直接说仁义是由人的道德心生发出来的,同时指出能够生发仁义的道德心就是人的本性;仁义是人的美善之德,所以他说性善。又仁义本来就具备于道德心之中,不是向外认知求得的,所以他说仁与义皆属内在,由此以纠正告子仁内义外的不通透见解。孟子并非不晓得人有驳杂的自然资质,但他认为唯有从仁义;之心看人性,才能够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唯有发扬人内在的道德理性,才能表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这就是他“道性善”的慧解。道德心能够生发仁义等人道法则,它是人道的大本,所以称它为“本心”;道德心是人先天就具备的,并且是纯粹美好的,所以称它为“良心”;道德心对善恶是非能够觉了分明,指引人为所当为,所以称它为“良知”。“本心”、“良心”与“良知”等词汇在孟子书中虽然各只出现一次(依序见于《告子上》10章,《告子上》8章,《尽心上》15章),但对其思想而言却是具关键性的用词,而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陆象山重在言立“本心”,王阳明重在言致“良知”,由此再度将孟子圣学的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

……

有了这些初步的了解以后,以下将分六章五十一项目,对孟子的人生智慧作较详细的论述:第一章、心性内涵,这可以说是“本体论”;第二章、修德要领,这可以说是“功夫论”;第三章、价值评断,也就是“价值观”;第四章、政治观点,主要就“仁治论”而言;第五章、处世态度,这可以说是“淑世观”;第六章、人生理想,这可以说是“圣证观”。第一、二、三章偏就成己说;第四、五章偏就成人说;第六章则是孟子的终极关怀,并以此作为本书的结论。至于各章每一项目的标题,大多直接采用孟子的用语,希望经由这些用语,能够更贴切地把握住孟子思想的重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