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复旦,历来就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有着一批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优秀研究生导师,他们既是教书的典型,又是育人的模范。他们严谨笃学、诲人不倦,以崇高的人格魅力,传授知识薪火,把育人的宗旨自觉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本书共收录了34位老师的优秀事迹,是对复旦优秀导师的风采的展呈。该书既是复旦广大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成果的折射与缩影,亦是复旦学子对自己恩师的情感表露、真情告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立民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百年复旦,历来就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有着一批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优秀研究生导师,他们既是教书的典型,又是育人的模范。他们严谨笃学、诲人不倦,以崇高的人格魅力,传授知识薪火,把育人的宗旨自觉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本书共收录了34位老师的优秀事迹,是对复旦优秀导师的风采的展呈。该书既是复旦广大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成果的折射与缩影,亦是复旦学子对自己恩师的情感表露、真情告白。 内容推荐 巍巍学府承传世纪风雨,昭昭之心奉献百年复旦。这是一本由复旦的学生和老师共同写的真实的书,全书共收录了34位老师的优秀事迹,对复旦更多优秀导师的风采予以展呈。在书中,学生根据他们的真切感受描摹着老师的形象,而老师又在学生的提问面前袒露心迹。复旦,正因所有优秀导师的存在和努力,复旦的精神才薪火相继,复旦的星空才璀璨生辉。 目录 师者——《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书代序 三尺讲台 无限人生——记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丁光宏老师 踏遍书山心未老,俯首甘为孺子牛——记物理学系王迅老师 一步一个脚印,一生一世尽心——记哲学学院王德峰老师 愿将此心化明月 长相伴随不相离——记经济学院石磊老师 华彩人生 经世济民——记经济学院华民老师 长河流月丹心炽,水心云影两袖清——记物理学系孙鑫老师 涌动的生命 不息的乐章——记外文学院何刚强老师 潜心为学 大爱为师——记数学科学学院李大潜老师 交深堪作友,爱重更称师——记材料科学系李劲老师 真学问与真性情——记新闻学院李良荣老师 历经耕耘 播撒智慧——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炳宗老师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记高分子科学系杨玉良老师 弥纶家国可为士,经纬心灵亦成文——记国际问题研究院沈丁立老师 幽兰馨香 育哺英才——记外文学院沈黎老师 医者仁术 师者慈心——记肿瘤医院邵志敏老师 思省学之源,和谨师之道——记中文系陈思和老师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记法学院陈浩然老师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记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周振鹤老师 以身立教 以德育人——记化学系范康年老师 竹深林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记哲学学院俞吾金老师 常得平和心,回叹自为歌——记护理学院胡雁老师 由来学问大,直取性情真——记化学系赵东元老师 执著的步行者,坚定的领路人——记上海医学院闻玉梅老师 为师从德永精诚,仁心艺馨溢杏坛——记儿科医院桂永浩老师 阳光求索路,笑语讲台间——记法学院郭建老师 良医精诚济苍生,杏林春暖蔚成风——记华山医院顾勇老师 卓世风华映杏林,一片丹心育群英——记中山医院高鑫老师 一丝不苟 精进不已——记古籍所章培恒老师 寓言情思惬,适兴真意坦——记新闻学院黄旦老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老师 润物无声恩难忘,言传身教杏林芳——记药学院裴元英老师 嘉言懿行堪称颂,一片素心育桃李——记中山医院樊嘉老师 学海严谨真为理,春风化雨润心田——记现代物理研究所潘正瑛老师 高台筑就为何求,琴瑟相谐雏凤和——记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戴星翼老师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导师简介 丁光宏,1963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主任等数职。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续两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5年被誉为上海市领军人才。编著了上海市高校“九五”重点教材《力学与现代生活》。 育人理念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育不仅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而技巧就是在于因材施教。 两年前,经过残酷的考研,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满满的期盼,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复旦,来到了力学系。当时就在心里默默地说:“复旦,你将成为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刚到寝室住下,就听本科直研的同学谈起了我们系有一个特别牛,也特别忙的系主任,而且还是用力学来研究中国古代医学“针灸”的。当时对我的震撼是很大的,第一感觉就是力学原来这么有用,恍然间对自己的专业更加有信心了。 如果说这算是我对丁光宏教授最初的印象,那么一次步行间的谈话,却让我认识了他。记得那是在我初到复旦没多久,有一天正和同学走在去系里的路上,谈起了自己对即将面对的研究生生活的茫然和无措。这个时候身后走上来一位老师,旁边的同学立马就和他交谈了起来。这真的是一位外表非常普通的老师,敞开着外套,两手空空,唯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话语间总透着一股笑意。随后听到的一些话让我注意了他,平和的语调、随意的手势。他讲:“其实要说做研究,硕士生根本就没有很充足的时间,一年级要学基础课,三年级要找工作,最后真正做事的只有二年级,所以要想做点什么出来,还是需要读博士的……”而与我同行的,正好就是一个当年直升的博士,我想丁老师也是在随意的交谈中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吧。最近听闻中国科技大学理科类研究生的招生将逐渐以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生为主,而我校也在“十一五”规划小提出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丁老师的这段言论。他不仅在当时给了我一些关于科学研究的懵懂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现在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定。 以现代手段研究古代医学的领军人物 在谈到对自己研究课题的看法时,丁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医学的瑰宝,我们要探索并揭示它的原理,让这门古老的科学在当代医学领域焕发它的青春,这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愿意为了这项意义深远的事业投入我的全部精力,不论成败,为祖国中医领域的发展作铺路石。”这是一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怀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怎样的热爱和执著啊。我们知道,针灸很久以前在西方人眼中被当作是东方巫术,他们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流传至今已经有三千年历史的古代医学。直至今日,仍然有一些人认为针灸是一种伪科学,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的治疗方法。甚至在2006年10月,我国一场万人签名要求废除中医的运动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从这些事实我们也可以看出,丁老师一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沉甸甸的份量,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企盼。 自1987年复旦应用力学系获硕士学位以来,丁老师的研究领域从流体力学拓展到生物力学,又从生物力学转向生物医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他由最初的外行逐渐变成了资深专家,从一名普通的讲师晋升为现如今的教授、博导,最终在人体经络和针灸机理方面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作为一名学者,他有着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敏锐的学术触觉以及知识产业化意识。“在日益喧嚣繁杂的国际国内学术潮流中,丁老师总能先于别人把握隐藏其下的科学导向,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路径。除了主体的学术课题外,他勤于实践,不断把学术成果转换成技术产品,获得了多项专利。日常生活中,他经常教导我们要放开视野,勤于思考,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丁老师的研究生这样说道。 作为一名学者,他还有着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师表的学术操守。尽管身兼数职,事务繁忙,丁老师还是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到学术课题的规划和实践上,放到查阅文献以把握所在领域最新研究动向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上。他经常说,做学问要宏观把握,细处着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术工作中,丁老师总是严格把关,对于自己和学生的实验规划、实验操作乃至论文写作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决不允许敷衍了事甚或弄虚作假。 因为这次编撰的缘故,我有幸了解到了丁老师的详细简历。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德中医研究学会副主席、中德中医研究赞助者学会主席、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土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丁光宏教授拥有诸多头衔。他在学术上的成就,除了发表论文90余篇之外,还获得了3项中国发明专利以及1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时,这也使得他得到了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诸多奖项,连续两年(1991、1993)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在整理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不禁对身边的同学谈起了丁老师,大家都说,“知道丁老师很牛,但是不知道他这么牛!” 以文科方法讲述理科课程的风云人物 早就听说我们的系主任是一个研究中医针灸的厉害人物,但因研究方向的不同,遗憾的是我从未上过丁老师的课。不过还算幸运,在我系举办的一次学术沙龙上,我第一次听到丁老师讲他的人体经络和针灸机理。(学术沙龙是我系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它以轻松随意的学术环境赢得了众多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丁老师在百忙之中应邀前来给全系师生介绍自己科研团队的进展情况。)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在系里狭小的旧会议室济济一堂、人头攒动的情形。那场报告的题目是“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机遇”。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实验案例以及广阔的学术视野,丁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深入浅出的讲授风格,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丰盛的学术大餐。其间丁老师还说:“以后有机会欢迎大家到张江来,到我们的经络中心来看看,那时候可以让我们的医生给你们也扎扎针。”就是这一句话,拉近了一个资深教授和普通学生之间的距离。当时学生们都戏谑的称呼他为“阿拉丁”,在上海话里就是“我们的丁老师”的意思,又因为《一千零一夜》里有着“阿拉丁和神灯”的古老传说,这个亲切的名字就渐渐传开了。 如果说本系学生认识丁老师是因为他是系主任的话,那么外系的同学知道他却得从那门被称为复旦四大热门公选课之一的《力学与现代工程》课说起。作为一门面对全校各专业的公选课,丁老师以其生动活泼的讲课风格,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迎来了众多学生,甚至是文科专业学生的热烈追捧。本系有学生讲道:“上了丁老师开的《力学与现代工程》,不由得深深折服于他幽默的谈吐、生动的譬喻、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在大一我们还对力学似懂非懂的时候,是他用图文并茂的课程把力学的很多基本原理以及在工程上的应用给我们娓娓道来,一时间令大家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不仅如此,丁老师的这门课程还让很多文科生对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改变了他们认为理科课程枯燥乏味的最初看法。有文科同学在网上留言道:“这是一个十足为文科生设计的课程,大桥的倒塌、飞机的失事、心脏的跳动,我一直不敢相信为什么理科的东西都能讲得这么有趣。”“初见丁老师的样子就是捧着个保温杯,在讲台上踱,没意料说话竟是这等风趣幽默,不动声色就能让底下笑得前俯后仰,让我们在笑话中学会最基础的力学原理。”此外,丁老师不仅仅局限在复旦校内普及力学知识,他还四处奔走,将自己的讲座办到了校外,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位育中学,甚至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都曾留下了丁老师的足迹。而《百家讲坛》上所留下的珍贵视频,亦使得像我这样错过听课的人有幸目睹一代授课大师的风采,果不其然!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丁老师最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编著成《力学与现代生活》这本书,后又被评为了上海市高校“九五”重点教材。丁老师常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育不仅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而技巧就是在于因材施教。”这也许就是丁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书匠,却能赢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的诀窍吧。P2-5 序言 师者——《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书代序 掩上书的校样稿,心中仍有许多冲动。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许多是我熟悉的同道,可是其中有些故事、细节我却不知道;也有一些是我不认识的老师,读了书也就认识了。 这是一本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的真实的书。学生根据他们的真切感受描摹着老师的形象,而老师又在学生的提问面前袒露心迹。书这样编排真好,真实无华,生动深刻。我们复旦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每年由全校研究生评选“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已经持续好多年了,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本书就是评选的结晶。书中的群像在向我们宣示一个共同的命题: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老师?应该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职位是因为责任而产生的。知识需要传承,科学需要弘扬,文化需要承继,所以才有教师。有远见的教师都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未来,“学术生命的延续”。所以对学生倾注着爱和期待,把学生每一点进步都当作最大的快乐。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好教师的共同标志。无论近似于严酷地要求学生,还是在学生最困苦的时候送去温暖,无论是身在病榻不忘辅导学生,还是年老体衰讲课讲到最后一分钟,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的爱。这里没有雇用关系,也没有功利回报的企求。老师热爱学生,学生追随老师,这是超越时空的人间最美好的一种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根本的。一个教师,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一个好教师,可能影响一批学生;一个优秀教师,可能影响几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任务,但真正影响学生的不只是教师传的道、授的业、惑的解,而是教师的人格。好教师对于学生都具有人格的魅力。或是对学问如痴如醉的追求,或是揭露时弊、痛斥腐败的铮骨正气,或是温文尔雅、话语沁人心田的气质,或是入木三分的语言穿透力,甚至是不修边幅、手不释烟的习惯……。毫无疑问,学生是欢迎有个性的老师的。当然,个性不是凭空产生的、没有基础的,有个性的好教师也有共性,那就是学问好、人品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如此之大,实际上反过来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言为心声,要做一个率真的老师,不说假话,不要虚饰;为人师表,身为师范,要严格要求自己,慎于言行。古人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好学生与其说是骂出来的,不如说是带出来的。在我们学校,从一些研究生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导师的影子。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导师,就有什么风格的学生。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基本的教育规律。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毫无疑义,导师应是领路人。广阔的视野、学术的素养,都是导师影响学生的重要方面。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人们常常忽视的是另一面。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但不是雇佣军。青年人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以后所迸发出来的,对科学的巨大兴趣和热情,投身于研究的旺盛精力和敏捷思维,以及许多青年的天赋,都是导师所不及的。古人深谙其中的规律,很聪明地为教师排解。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有懂得教育的规律,教师才可能有容纳学生创新的胸怀,才有被学生超越时真心的快乐。苏步青老校长是一代宗师,后有几代传人。可是他经常说,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努力培养学生,而且要鼓动、帮助学生超过自己,真心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事实证明,一个胸怀宽广的老师身边,一定会聚集起一批学生;一个有一批批出类拔萃学生的老师,他的学术生命也一定得到了延续,是常青的。 复旦之所以成为学子向往的复旦,就是因为有一批好的教师。愿我们的老教师永葆青春,愿我们的青年教师更快地成为学生所喜爱的老师。 秦绍德 零七年八月于燕园畔 后记 百年复旦,历来就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有着一批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优秀研究生导师,他们既是教书的典型,又是育人的模范。他们严谨笃学、诲人不倦,以崇高的人格魅力,传授知识薪火,把育人的宗旨自觉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中。 自2004年下半年,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在全校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推进工程”以来,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两届。每一届活动都受到了全校研究生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票,评选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导师。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从全校的研究生导师中评选出了多位为学生树立谋事之才和立世之德典范的优秀导师。为了及时总结、表彰和宣传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的优秀事迹,在2006-2007年度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如火如茶开展的同时,本书的编撰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如果说:“人是一本大活书”,那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神圣职责的研究生导师们是否更是值得我们细细阅读和品味的“经典著作”呢?透过研究生们的眼光去观察研究生导师,无疑是对这些“经典”的最佳解读。该书的内容既是复旦广大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成果的折射与缩影,亦是复旦学子对自己恩师的情感表露、真情告白。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实践活动的首要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着深远影响。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导师和广大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全校乃至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尊师重教、尊重科研的良好风气。 本书付梓之际,回望编撰历程,有关本书编辑的设想和构思,愿在此说明: 首先,本书中对每一位好导师优秀事迹的呈现,体例方面基本上是由“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的记叙和“研究生与好导师”的互动两大板块组成。互动部分既有师生间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也有促膝谈心的漫谈形式,不拘一格是为了让读者直观而不失轻松地从多角度去了解好导师。撰写者们对好导师优秀事迹的书写既涵盖了科研教学,更落脚于育人方面。 其次,本书辑录的好导师文章由各专业同学认真撰写、反复斟酌。文字之力固然有高下,爱师之心却无多寡之别,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同学们对可亲可敬的导师们的真挚情感。从撰写培训到开展访谈,直到数易其稿,他们无怨无悔,以笔下的文字表达着对好导师评选活动和好导师本人的支持和热情。 再次,在整个编撰过程中,受感动和受教育最多的不仅仅是负责采写的撰稿人,还有我们这些负责策划编辑的首批阅读者们。我们感动于好导师们的爱岗敬业、严谨笃学,感动于同学们的真诚热情,感动于全校各院系对于这项育人工程的重视和支持。很多院系的分党委专门为此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协调老师和同学们对此项工作的进度,不仅对稿件反复把关,也对我们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应当说他们是鼓舞我们完成编撰工作的巨大动力。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校园各相关媒体和学生组织也给予了我们大力帮助。在本书汇编出版之前,一些前期整理的资料就已经在校内媒体上刊出,受到了师生们广泛的关注。《复旦研究生》的记者们对每一位入选导师的采访和报道,更成为撰写者们宝贵的参考资料。院系研究生团学联还组织拍摄了对好导师们访谈DV,制作宣传单、展板、海报等对好导师感人事迹加以宣传。而本书中负责撰稿的师生更是借助了同门或非同门的“东风”之力,广泛搜集好导师的事迹材料,以期能给读者呈示出好导师最真实、最丰满、最完美的一面。 尤需一提的是,本书所辑录的是两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活动中评选出的部分导师的优秀事迹。还有很多优秀的好导师因时间之囿、篇幅之限,未能一一辑录,期冀《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不断出版,对复旦更多优秀导师的风采予以展呈。巍巍学府承传世纪风雨,昭昭之心奉献百年复旦。正因所有优秀导师的存在和努力,复旦的精神才薪火相继,复旦的星空才璀璨生辉。 最后,特别感谢学校党政领导对本书编撰的高度重视与大力关心。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亲阅书稿,欣然作序,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校党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也为本书的顺利编撰提供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此刻,回想讨论会上的酣畅争论,讨论会下频繁的邮件沟通,一切辛劳即将随着本书的出版而化为欣喜。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是对所有参与和关心本书编撰的领导、老师、同学们的深深感激,是他们让我们走近好导师,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可以走近复旦的好导师! 虽然我们尽了很大努力,因水平和时间之囿,书中定有不尽完善之处,恳请读者斧正、包容。 编委会 2007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