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有许多著名学者提出过效率市场的观点.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逊(Paul Samuelson),但法马还是被大家公认为对股票市场的行为分析提供了最完整、最精辟理论的人。
法马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开始从事股票价格变动研究,他广泛阅读和收集了当时研究股票市场行为的所有相关论著,其中尤对法国数学家贝努瓦·芒德布罗(Benoit Mandelbrot)提出的碎形集合理论(FractalGeometry)情有独钟。芒德布罗的这一理论认为,股票价格波动不会一成不变,因此没有任何基本面研究或统计研究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波动;而且,股票价格波动没有规律的情形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从而产生出一些意料不到的大幅震荡。1963年,法马题为“股票价格的波动行为”(TheBehaviour·of Stock Prices)的博士论文被《商业季刊》(The Jourhal ofBusiness)刊出,并相继被《财务分析师期刊》(The Finantzial AnalystJournal)和《机构法人》(The Insititional Investor)杂志等媒体摘录。法马这位财务投资界的新人,很快就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焦点人物。
法马提出的概念简单而清楚,即由于市场过于有效率,股票价格的波动因此无法预先掌握。在有效率的市场里,各种信息流通自由,那些聪明的投资人(法马将这些人称为理性追求最大利润的人)积极运用信息作为买入卖出的依据,使股票价格随时都能有效率地呈现个别价值,其他没有掌握信息的投资人则无法从中获利。由于股票价格调整过于迅速,所以预估股票价格的未来走势在效率市场里毫无用武之地。
法马承认,现实环境无法实验他的效率市场理论,于是他采用了反证方法。他认为,如果有任何一个交易系统或操盘手能经常性地打败大盘指数,那么,这个市场显然就不是一个效率市场。但如果没有任何人能经常性打败大盘指数,我们就可以假没股票价格已随时在反映各种利多、利空消息,而这个市场就是一个效率市场。
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理论家和分析师早已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思考模型,从而建构出了现代投资理论架构,但华尔街却一直不把它们当一回事。伯恩斯坦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运用投资组合作为投资策略在当时并不流行的缘故。但这种现象到了1974年第二次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得到了完全改观。1973年和1974年的空头市场毋庸置疑地使投资人开始认真考虑学术界关于控制风险的新投资理论。几十年来盲目投资造成的创伤,已使每个人对任何风险都风声鹤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伯恩斯坦表示:“1974年的金融风暴让我深信,一定还有更好的投资理财方法。我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理会那些学术界堆积出来的理论架构,因为我和许多同事也都认为大部分理论都是一派胡言,但由于知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仍然推出各种粗制滥造的理论和模式,我们多多少少都被迫吸收这些理论。”
P10-11
投资人购买资产时不预先评估资产的实际价值是极不理性的。
——价值投资之父 (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投资是赌资产未来报酬率的活动,而投机则是赌市场心理的活动。
——著名经济学家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学习投资,仅需深入研究两门课程,即如何评估一个企业和如何看待市场价值。一旦证券市场认为预测股市是很容易的时候,则我担忧这些行为可能引发长期的恶果。
——世界著名投资大师 (美)沃伦·巴菲特
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投资股票其实就像赌马一样简单。由于每个人下注的金额和选择都不一样,赌中的概率也会随之改变,这也正是股票市场的特征。
——世界著名投资大师(美)查理·蒙格
一百五十年前,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假设,资本价值的涨跌是基于人类异想天开的天性。当股价上涨时,大众视之为获利机会,将股价进一步推高,并应验自我实现预言;股价下跌时则激发相反的情绪反应。穆勒写道:“人类的性格本身就容易导引出其所期望的效果来。”
股票的涨跌通常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它不过是受市场中大众的恐慌、激情、贪婪的情绪和欲望的推动所致。尽管人类的这种天性有缺陷,但却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人类情感之一。股市中那种喜怒无常的拉锯战,提供给我们巨大的获取利差的机会,尤其是当一家公司的价值被市场错估或低估时更是如此。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类的这种激情同样也可能颠覆股市,给投资者,甚至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金融风暴冲击波。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1年再次发生在南美诸国的金融危机无不说明这个道理。
本书的目的就是告诉投资人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只要运用“价值投资法则”fvalue Investing),你就可以跑赢股市。本书描述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沃尔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马里奥·嘉伯礼(MarioGabelli)、迈克尔·普赖斯(Michael Price)、约翰·内夫(John Neff)、约翰·坦普尔顿(John Templeton)等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大师,以低廉价格买下具有内在价值的公司股票然后长期持有的方法已被屡屡证明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选股方法。有了价值投资法则,等于拥有了神奇的炼金术。投资者可以买进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司股票,然后运用价值投资法点石成金,坐享其成。同时,由于没有支付不合理的高价,投资者的利润必定会相应提高,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会相对降低。
然而在中国,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多少人认真地把价值投资法则当成一项重要的原则,相反,他们认为参与金融业投资就是一件冒险的事,投资人无法知悉更多的信息,也不必去深入了解。这种论调使得许许多多投资人成为受市场波动影响的牺牲品。报纸杂志中诸如“当前十大好股”的标题,就可以很容易地诱导投资大众轻率地作出购买股票的决定,而市场分析师更是别有用心地让投资人频繁换股票。投资业界也从未领悟到股票投资单纯性的问题,即投资人只要以低于股票价值的价格买进,然后耐心地抱牢持股即可。简言之,投资并非是陕板的华尔兹舞,而是慢四的交谊舞。不幸的是,缓慢而稳定的成功在市场上却一直被看成是投资法则中的异类而不被人看好。
在今天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全国城镇有近半数的家庭参与了股票投资,其中,绝大多数投资人在规划其股票投资组合时所花的时间甚至还不如会一个客、做一顿饭、度一次假,或买一件衣服的时间长。长达十多年来不断反复震荡的多、空头市场,使得投资人形成了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即没有必要去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小心翼翼的股市研究。于是,买入股票预期短时间内一定会获利的增长型投资法(growth investing)大行其道,充斥市场。就像人类所有的坏习惯可能导致不幸后果一样,对于投资人来说,由错误的投资理念带来的金融悲剧一再重演,而更可悲的是,当灾难过后不久,投资人又轻易忘记了昨天刚刚发生过的悲剧,照样周而复始地从事新一轮投资行为。
对过去十多年来中国股市的研究一再表明,股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缓慢不断上涨。观察上证指数14年来的月线走势全景图,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神奇的40度斜率现象,即一些重要的高点或低点,包括A—B、C—D、E—F、G—H,都落在了40度斜率这条线上。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一种内在的必然规律?答案是后者。股指历来高低起伏,但大多数股价从长期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与上市公司稳定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鉴于此,投资人应谨记,要想获得100元的利润,就必须事先做好忍受暂时亏损40元钱的心理准备。除非他们注意到了价值投资法则,否则这种进两步退一步的现象会成为许多人无法忍受的痛苦。遗憾的是,中国股市里的绝大部分投资人都没有注意到上述这一趋势,市场上也很少有投资人能为经济增长周期和股市周期带来的一时损失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太多的投资人固执地将投资视为世界上最好的点金术,深信只要今日买入股票,明天它就会上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频繁地买进卖出股票,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便会出神入化般地变成百万级、千万级的富翁,坐拥大把大把的钞票安度晚年。在这些投资人身边始终围绕着一大批增长型投资基金的经理人、分析师和财经媒体,他们大肆鼓吹快速短线赚取热钱的方法,而对伴随而生的高风险却不事先安民告示。
中国股市太需要正本清源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已在世界发达国家盛行的价值投资法则,给了中国投资者如何在赚取100元的同时又能规避40元亏损风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本书的目的旨在阐明价值投资法则,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价值投资所需的概率学、心理学和复杂科学的基础知识。本书用大量笔墨详细剖析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大师巴菲特是如何用价值投资法则来建立其投资王国的。在3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始终保持着傲人的业绩,他的价值投资法则可以简化为:选择长期获利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绩优股,并将资金重押在这几只股票上;保持投资组合至少5年不变,如果内外因素都未发生质的变化的话,则握在手中的时间越久越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论短期股票市场如何震荡,都对自己所持的股票长抱不放。
由于本书阐述的价值投资法则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投资理念,有关这方面的本土研究和资料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鉴此,我们的分析和论述以英美价值投资学派、投资大师以及他们的成功投资案例作为核心内容展开,希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能够洞悉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大师投资智慧的心灵之门。
程超泽
2006年12月
中国股市自2001年以来,伴随着以亿安科技为代表的庄股概念的破灭,进入到一个痛苦的不断挤泡沫的裂变过程之中。然而从2003年9月开始,中国内地在香港上市的H股率先大幅上扬,有的H股(如青岛啤酒)的价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内地的A股同一股票价格。至此,H股的上扬封杀了内地A股已经下跌了两年多的空间,沪深两地A股市场进入到一个价值投资区域。到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第一次出现了全面联袂上扬的格局,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机会投资时代。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看,当一个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在1000美元时,表现为资本的净流入;在2000美元时,表现为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而在2000美元以上时,则表现为资本的净流出。如今,在上海、浙江等一些富裕省市,人均收入都已超过4000美元,这些资本一定要寻找出路,即使不在国内寻找投资机会,它们也会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状况颇像当年的日本,资本大量涌动,寻找投资的机会。国内著名的TCL集团在海外不断投资设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资本是趋利性的,对于那些积极寻求更大利基的smart morley(聪明之钱)来说,没有什么能够挡住它们前进的步伐。
由于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国际资本逐利中国是可以想见的。当全球投资热点都盯住中国的时候,有着1200多家上市公司的中国资本市场又怎么能说没有投资机会呢?如果说以前上市公司因为中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而存在体制扭曲、信誉缺失、投机现象严重等问题,那么。2004年年初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肯定了中国资本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有效性,指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的明确要求,为日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我们同时还关注到以下一个事实,即2000年中国国内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的比例为12.6%,2001年为8%,2002年为4.7%。2003年为2.5%,国内直接资本融资比重连年下滑。与美国直接融资比重平均为33%相比,中国国内资本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能够较好地解决风险企业的融资需求,将银行的资金压力释放到资本市场这样一个风险市场中,国内资本市场的机会将是不言而喻的。
在中国,资本项目下共包括40多个子项目,实际上有20多个项目已经对外开放,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剩下的20多个项目,最早于2005年、最晚不迟于2007年也将陆续对外开放。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管制的资本项目正在逐步减少,继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实施QDII。最近,中国已允许社保基金到海外投资上市,实际上已经迈出了QDII的第一步。随着中国各资本项目的陆续开放,特别是QFII大举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以及全球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绝对看好。中国股市正在迎来一波波澜壮阔的超级增长。显然,预测中国股票市场的最高点是困难的,但2001年年中上海证券交易综合指数所达到的历史性高点(2245点)会被突破是毫无疑问的。
从市盈率看,目前美国道指平均市盈率为21倍,标准普尔500平均市盈率24倍;美国GDP年增长只有2%~3%,而且它的经济增长还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中国未来1 0年的经济增长,我们保守的估计至少也在8%以上的年增长率。按照经济学理论,如果身处两个不同国家的两个相类似的企业,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大相径庭,增长率高的企业市盈率理应高于增长率低的企业。中国如今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美国的3倍,中国股票市场的合理市盈率理应高于美国股市的市盈率。然而,中国国内的许多人士对此存在误解,甚至一些据说是精于市场投资分析的分析师也出现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常动辄把中国市盈率拿来和美国做简单对比。比较的结论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不能高于美国,似乎高于美国,中国股票市场的灾难就要降临了。
从经济格局看,中国自加入WTO后,正在纳入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中。沃尔玛、家乐福等一些世界级连锁巨头正在紧锣密鼓地抢占中国市场,行业兼并重组如火如荼,行业集中度在加强,最后势必形成几家巨大的、最有规模、最有效率的巨无霸龙头企业,并成为行业的领袖。对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国美、海尔等来说,随着国内区域壁垒的拆除,同样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它们的成长不但表现为行业的自然增长,而且还表现为市场占有率上的极大提高。在上市公司青岛啤酒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AB公司1960年时的身影。1960年,AB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约10%,经过40年的发展,2002年,AB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49%。而青岛啤酒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2.5%,它的发展潜力巨大,且前景一片大好。
更重要的是,像青岛啤酒这类龙头企业,我们更看好其未来利润率上的提高。由于中国目前还存在地区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青岛啤酒的营业费用和销售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过大,分别为8%和16%,造成青啤净利润极低,仅为3%。而AB公司这两者之和才16%。可以想见,在未来,当中国的啤酒行业消除地区壁垒之后,像青啤这样的龙头企业将不再需要维持如此高昂的营业费用和销售费用,那么,它的净利润率也会因此而大幅上升。
青岛啤酒绝不是个案,它是当今中国一批龙头企业的代表。未来几年,随着以“上证50”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的利润增长,且远远高于GDP的增长,这将为这一波大牛市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海外资本市场看,当人民币未来开始第一个10%的升值时,全球资本会像潮水般地蜂拥而入中国,人们接着又会预期下一个10%的升值。而赚钱效应又将诱发更多的全球资本被吸引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中来。更进一步者,当美元区投资者投资于人民币资产的证券市场后,由于他们有币值升值部分的补偿,他们在股票市场里也因此可以接受比本国股市更高的市盈率,这将是未来推高中国股票市场市盈率的又一重要力量。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在牛市市道里,当赚钱效应引发疯狂的时候,人们将不再计较市盈率的高低。日本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曾在疯狂的时候达到过60倍,而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将会如何疯狂,我们至今不敢猜测。
今天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和日本1985年非常相似的景况。1985年,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黄金发展期,各个产业的竞争力非常强,贸易顺差达470亿美元。美国联手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向日本施压,要求日元升值,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随后,美元从1985年对日元1:260升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高达1:80,上升了3倍。在日元升值的强大预期下,全球资本都涌向日本,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7600点升至1990年最高39000点,升了5倍。日本的地产价格也升至历史最高位,甚至东京的地产总值超过了全美国的地产总值。难怪那时有一阵子,从日本国内传出有人要收购整个美国的狂妄叫嚣。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未来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后全世界第四大硬通货,人民币资本崛起势不可挡。对一个美元区的投资者来说,如果2006年他将1亿美元换成人民币投入中国资本市场,即使假设存入银行没有利息或资本本身不升值,4年后,假设人民币升值1倍,他卖掉人民币资产换回美元,那么以美元计,每年的复合回报率也仍有10.5%。同美国30年期国债5%的收益率相比,回报要高出一倍。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是一个确定的事件,对这一确定的事件进行投资,潜在的风险要比30年期美国国债要小很多。
如果假设中国是一家上市公司,1995年人民币对美元1:8.27,当年中国GDP总值为57733亿元人民币,从美元角度衡量,11年前中国经济的总规模还只是一个创业板公司,系统及政策风险都颇大。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这家上市公司已今非昔比,2005年GDP总值达到24000亿美元,排列世界第四。中国无论在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外汇储备规模上都已名列世界前茅。可是,人民币的汇率还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2005年7月1日,中国央行放开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幅度,到2006年也只是3%的升幅。因此,对外资而言,这是一个价值被大大低估的蓝筹股。
换一种角度看,沃尔玛和微软两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5000多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万多亿(作者著书时的数据——编者注),接近中国深沪两地12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也就是说,美国仅两家上市公司就可以买下整个中国的上市公司。这岂不很荒谬!其实,这里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资产被严重低估的时候,所谓的市盈率还重要吗?正是看到这一严重被低估的事实,以巴菲特、索罗斯为代表的海外资本操盘精英重仓投入中国资本市场就不足为奇了。“拥有中国资产,分享中国成长果实”,将是未来一二十年华尔街谈论的主题。
我们注意到,2002年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在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占全球第一位(570亿美元)。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得很快,到2006年第三季度,外汇储备已突破一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一。这五年增加的外汇储备,相当于前10年外汇储备总和的3.57倍。可见,全球资本正在寻求各种方式,大幅度快速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资产是一种很好的投资选择。
由于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货币急速升值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破坏力极大,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况且中国目前对美国出口仅占整个出口总值的21%,因此,我们赞同中国政府目前的做法,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方针,同时吸引更多的海外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全面增强各行业竞争力。但在中央政府坚持稳定人民币汇率时,它同时又将遇到一些新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挑战,他曾指出,要警惕通货膨胀。我们预计,从现在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通货膨胀的趋势也会加剧。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追逐有限的商品,将会引起通货膨胀急剧升温。另外,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正在日益增强,它在向全世界输出更多商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的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因此,对中国政府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两难选择:要么人民币升值,失业率上升,竞争力下降;要么接受通货膨胀。以及更多的贸易摩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最终会走中间路线,接受人民币升值但升值缓慢的方式,同时又忍受轻微的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来说,人民币升值及通货膨胀将是人们思考未来资产配置及证券选择的两大前提,那些能抵御通货侵蚀的上市公司将是未来几年的大赢家。
中国资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如果说对A、B、H股的投资都只是一种方式,那么当前投资哪个市场、什么样的公司,能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成果呢?目前来讲,中国资产指的是公司主营在中国内地、收入主要为人民币的公司。按此定义,显然目前的A股、B股、H股都属于中国资产概念。投入这样的公司,从整个市场角度看,能够分享到整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成果,相对而言,我们更看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
由于香港和内地股票市场将同步进入一轮较长时期的大牛市,因此,选择行业龙头企业、在未来的30年时间内还能存在、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其风险当然就小。优秀的公司是值得长期投资的。瑞银作为首家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外资公司,于2003年首次公开的买进5只股票的名单就很经典,很具代表性。用他们的投资理念来说,不会因为价格已经有2003年年末到2004年年初的那段时期的大幅上扬就不去投资这些股票了,因为如果这个企业后市还有200%以上的获利增长空间,他们又怎么会介意眼前的一点涨升呢?我们可以看到,汇丰在过去30年里涨了几十倍,和黄涨了上百倍,因此真正好的公司是值得投资者长期反复投资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当很多人读完可口可乐的年报后,总是感叹自己怎么就没有像巴菲特一样及早发现这么优秀的公司。可是,当你现在还不关注那些在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几十年后,你恐怕也会像那些读可口可乐年报的人一样叹息自己错过了一次赚取几十倍利润的机会。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中国的企业虽然目前同全球的跨国巨型企业相比还只是小级别企业,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若干年后,从这些企业里一定会崛起一批像沃尔玛、可口可乐这样的巨型企业。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主要是从企业角度而不是从交易角度看股票。我们认为,当前股票市场上还时常有人倡导选择小盘股,这是由于旧的投资理念的存续影响。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对小盘股不可以关注,关键还是小盘股所在公司的运营风险太大,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概率不高,加上容易被兼并重组,即便暂时存活下来也将面临能否永续存活的挑战。在我们心目中,完美的投资当然是:其风险级别相当于债券一样保险,成长级别又相当于高科技股。我们深知,一旦投资出现失误,损失的将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机会成本。
我们可以把投资类型细分为三种:第一种,高风险与低回报;第二种,风险与回报对称(有效市场理论信奉的那种);第三种,低风险与高回报,这是投资者永远在寻找的投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好功课。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准备好头寸随时待命。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就像一头伏于丛林里静等猎物出现的猎豹,当市场因各种原因出现有利的重大转机时,我们会全力出击。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真的不太喜欢牛市,而更喜欢熊市。因为在牛市猛烈上涨中寻觅低估的股票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在熊市中却有大把大把鲜有人问津的好股票。
我们通常采取的是巴菲特投资企业的策略,在投资前也像巴菲特一样对所要投资的企业小心求证。我们会事先做足功课,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报表。例如,在投资上海医药这只当今中国医药商业航空母舰时,我们会经常有意识地在华氏大药房驻足看进出人流量;投资宁沪高速时,会专门去高速公路观察车的流量。总之,在每一次重要投资决策形成前,我们一定会问自己,今天如果将头寸投入在某只股票上,我们是否会高枕无忧。由于每一次投资行为需耗费大量的精力,所以我们投资的股票一般数目不会很多,有的可能持有几年都不换手。钻石级的投资机遇永远是稀缺的,一旦拥有,绝不轻言放弃。
抛弃技术分析,专注公司质地进行投资这样一种投资的策略看来已到了成气候的时候了。证券市场每日价格的波动对我们来说已没有意义,市场只不过是大众各种心理的随机反映。市场的二八现象,即永远有80%投资者亏损的法则说明,成功的投资者永远不是大众的一分子。我们不是先知,无法预测未来的股指,指数的底和顶只有上帝才知道。唯其如此,才应抛弃指数分析和量价分析,也不用个股图形作为判断投资的依据。所谓图形只是工具,只是大众心理对公司每日看法的图表化。从历史曲线试图引申出未来走势,那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但我们赞成基本面分析,在分析中寻找在不同行业里能在未来10年、20年、30年中存活下来,并且有较高成功确定性的企业。
现在人们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认识的高度还远远不够。如果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18万亿人民币(据国家发改委最新预计,2006年的GDP达到20万亿人民币一编者注),则在中国领土上不出现跨国公司巨头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日益改善的法制环境也为这些跨国公司巨头的横空出世提供了可能。同时,本土企业也具备了成为巨头的素质,本土企业可以发挥本土文化融合性强和成本低的优势,从而迅速发展和崛起。对投资者来说,要看到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从中国经济增长、生产力比较优势中挖掘出未来可能成为国际巨头公司的本土企业。如中兴通讯,它有非常清晰的主业,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管理团队都很优秀;过去三年里其股票价格又下调很深;而三年里它的国内销售额却从40亿上升到160亿人民币,海外销售额从3亿上升到10亿美元。通常认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做到20亿销售规模后很难再有增长,但中兴、华为、UT等一些企业在突破了20亿后仍在增长,说明它们已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现在正是最好的投资机会。
一些投资者可能因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出现短期调整而忽略其长期增长趋势,这是一种短视的目光。未来十年将是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不要把目光停留在短期收益率上,要有长期发展观和对这个巨变时代的前瞻性之见。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企业家这一职业阶层正在形成。过去20多年来经受的各种考验和面临的各种困难已使得这些本土企业成熟起来,成长得更加健康。也许在未来的10年、20年里,我们可能还要不断地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现在的预期可能是过于保守了。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GDP可以占到全球的15%甚至更高。在股市方面,中国证券市场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机遇,并将改变以前的盈利模式,新的模式就是价值投资。
我们生活在一个进行着深刻变革的国家,处在一个伟大的投资时代,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寻找中国最优秀的公司,能给我们带来最大利润的公司。以前我们不敢说这样的公司有很多,现在可以说已经有很多了。更主要的是要挖掘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成长型企业。我们深信,如果手中拥有这些发展潜力巨大的公司股票,坚持数年,甚至10年20年,我们的财富将会随着这些企业的高速增长而达到傲人的地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其说是证券分析家,不如说是企业投资家。
如果我们上述的假设应验的话,那么现在正是投资中国资产的历史性时机。集中投资于最优秀的几家企业,一旦买入,便遵循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的策略。我们相信,风险的控制不在于投资目标的分散程度,而取决于投资目标的真正内在价值。只有那些对自己在做什么都不清楚的投资者才需要多元化的投资战略。所以我们不会频繁交易,高昂的交易成本将是长期投资的敌人。我们钟爱投资,因为我们遵循自己的理念。注重投资过程,享受长期的成果。等到一二十年后,当我们再次回头看,一定会发现,我们的投资正好处于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开始和股市长牛的起点,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多么的英明和富有远见。
程超泽
2006年12月
在一轮长牛市中,为了使获得最大化,投资人应该做基金,还是做股票?在股票投资中,是投资于增长型股票,还是投资于价值型股票?在价值型投资中,是做短线,还是做长线?是集中持股,还是分散持股?坚持长线投资、集中持股策略,应该持有多长时间、多少只股票?如何才能挖掘到具有利润增长潜力的好股票?……针对广大投资者普遍关心的这些问题,本书以英美价值投资学派、投资大师以及他们的成功投资案例为基础,全面揭示价值投资法则的真谛及其盈利奥秘,分析介绍金融投资的概率和心理学等知识,阐述了良好的投资心态对于战胜自己、赢得股市的重要作用。 作者预言,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的逐步升值,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证券市场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现在正是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最佳时机。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投资时代,集中投资于业绩优秀的企业,一旦买入股票,便遵循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的策略,将会使您获得十倍、甚至百倍的投资回报。
本书阐述的价值投资法则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投资理念,有关这方面的本土研究和资料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鉴此,我们的分析和论述以英美价值投资学派、投资大师以及他们的成功投资案例作为核心内容展开,希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能够洞悉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大师投资智慧的心灵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