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政治家,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一生成就很高,但对其研究却有所欠缺。本文就苏辙的生平传记、文学理论、学术思想、作品研究几方面对历来的研究关况略作综述,以推进苏辙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辙图传/三苏图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曾枣庄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辙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政治家,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一生成就很高,但对其研究却有所欠缺。本文就苏辙的生平传记、文学理论、学术思想、作品研究几方面对历来的研究关况略作综述,以推进苏辙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内容推荐 苏辙兄弟皆受学于苏洵,作者撰写的这本《苏辙图传》,研究苏辙的家学渊源。将研究者有兴趣的《苏辙评传》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本书也是主要介绍苏辙的身世、家庭、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他一生最著名的文学著作,是研究三苏和苏辙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一 少者谨重 二 入京应试 三 服母丧后返京 四 应制科试 五 留京侍父 六 岐梁唱和 七 出任大名府推官 八 任职制置三司条例司 九 教授陈州 一0 陈杭唱和 一一 齐州掌书记 一二 送苏轼知徐州 一三 南京签书判官 一四 乌台诗案坐贬 一五 监筠州盐酒税 一六 歙州绩溪令 一七 青云直上 一八 出使辽国 一九 升任副相,反对调停 二0 哲宗亲政,岁更三黜 二一 筠州居住 二二 琼雷唱和 二三 再迂循州 二四 北归颍吕 二五 整理旧著 二六 留心时局 二七 卒于颖吕 二八 千古垂名 附录一 苏辙著述简介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 少者谨重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又字同叔,他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曰,这年是己卯年,故苏轼又称他为卯君。晚年隐居许昌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 《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的确如此,苏轼兄弟从小就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从小共同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苏辙七岁时,父亲苏洵因应制科考试,再次东游京师,程夫人亲自教他们读书。她不仅向他们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尤其注意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她经常说,读书不能仅仅“以书自名”,要他们以古人“名节自励”,苏辙兄弟后来都成为朝廷的著名直臣,不能不说与程夫人对他们的教育有关。在苏辙九岁的时候,祖父苏序去世,在外作官的苏涣返家居丧,苏辙兄弟第一次见到伯父,伯父也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教育他们,要他们学他的“寡过”。 父亲苏洵因赴祖父苏序之丧赶回家里后,有十年未再出游,他一面刻苦钻研,著书立说,一面以其所学亲授二子,希望二子“能明吾学”。苏洵藏书数千卷,亲自整理校正,并对二子说:“读是书,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他还说,读书的目的首先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的人,以自己的所学来为国为民效劳:即使不为世所用,也应著书立说,为世所闻。正是从这样的读书目的出发,他注重教育二子要研究“古今成败得失”(《后集》卷七《历代论叙》)。父子三人曾共同研读富弼的《使北语录》,赞叹富弼“其言明白,切中事机”。苏洵夫妇除亲自教授苏辙兄弟读书外,还把他们送到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的眉山天庆观读书:“予幼居乡间,从子瞻读书天庆观。”后来又就学于城西社下刘巨,巨字微之,苏辙与家安国兄弟以及程建用、杨尧咨等同学。苏辙兄弟在学舍读书非常努力,即使游戏也很有意思。一天大雨,他们在学舍中以六言诗联句,程建用先说:“庭松偃仰如醉”:杨尧咨接着说:“夏雨凄凉似秋”;苏轼又联道:“有客高吟拥鼻”;苏辙最后联的一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叫做“无人共吃馒头”。从这稚气十足的话可看出,他当时也许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但已聪慧过人。 在父母的精心教育下,苏辙从小就壮志凌云,关心国家治乱:“闭门书史丛,开口治乱根。文章风云起,胸胆渤灑宽。不知身安危,俯仰道所存。……誓将贫贱身,一悟世俗昏。”(卷七《初发彭城有感寄子瞻》)。“少年读书不晓事,坐谈王霸了不疑。脂车秣马试长道,一日百里先自期。”(卷九《四十一岁岁暮日歌》)苏辙从小刻苦读书,他说:“我家亦多书,早岁尝窃叩。晨耕挂牛角,夜烛借邻牖。经年谢宾客,饥坐失昏昼。堆胸稍蟠屈,落笔逢左右。”(卷七《张恕寺丞益斋》)苏辙读书有以下特点: 一是从不先看注解,而是仔细研究原文,反复思考,最后实在看不懂,再看注释。他在《上两制诸公书》(卷二二)中说: 昔者辙之始学也,一书伏而读之,不求其传,而惟其书之知。求之而莫得,则反复而思之,至于 终日而莫见,而后退而求其传。何者?惧其入于心之易,而守之不坚也。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读书经验,读书应直接读原著,不应把过多精力花在读注解上。如果舍本逐末,不动脑筋,依赖注释,那就会得之易而守之不坚,更谈不上发现和纠正前人的错误。 二是贵“自得”。《孟子解》是他少年时代所作:“予少作此解。”其中说:“学者皆学圣人,学圣人不如学道。圣人之所是而吾是之,其所非而吾非之,是以貌从圣人也。以貌从圣人,名近而实非,有不察焉,故不如学道之必信。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三是“遍观百家之说”,并把“不观非圣之书”,斥之为“腐儒”之论: 世之言者曰:“学者不可以读天下之杂说。不幸而见之,则小道异术将有以乘间而入于其中。”虽扬雄尚然,曰:“吾不观非圣之书。”以为世之贤人其所以自养其心者,如人之弱子幼弟,不当出而置之于纷华杂扰之地。此何其不思之甚也!古之所谓知道者,邪词入之而不能荡,被词犯之而不能诈,爵禄不能使之骄,贫贱不能使之辱。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阁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卷二二《上两制诸公书》)苏辙一生在学术上的造诣很深,这同他从小就“百家之书……无所不读”是分不开的。P1-4 序言 《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的确如此,苏轼兄弟确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从小共同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仁宗朝,他们兄弟同科进士及第,同应制科试入等;在神宗朝,他们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先后离开朝廷,同因乌台诗案而遭贬谪;元祐年间二人同被起用而青云直上,哲宗亲政后同被远谪岭南。但是,世间的任何人和事的“相同”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无不相同”。我在研究苏轼的过程中,发现苏轼兄弟在为人处世、诗文风格、政治主张、学术观点、文艺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为了比较苏轼兄弟的异同,我又撰写了《苏辙评传》。 他们兄弟的性格差异甚大,苏轼是一位外向型人物,敢想敢说敢做,爽朗豪放;苏辙却是位内向型人物,思想活跃却沉默寡言。张方平初见二人,就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苏轼兄弟的政治主张也并不完全一致,“谨重”的苏辙往往比他的哥哥更激烈。仁宗朝二人同应制科试,苏辙的《御试制科策》比苏轼的《御试制科策》激烈得多,矛头直指年迈的仁宗皇帝,指责他沉溺声色之乐,并以历史上六个致乱之君相比拟。熙宁年间苏辙上书反对新法比苏轼早四个月,而要求离京外任比苏轼早将近两年。元祐年间,他八次上书要求责降右仆射韩缜,三次乞诛窜吕惠卿,并一论章惇,再论安焘,五论蔡京。 在学术思想上,苏轼兄弟都是融儒、释、道于一炉的杂家,但苏辙的思想更复杂、更大胆。苏辙早年所作《老聃论》、晚年所作《老子解》,都提出了一些大胆的观点,认为儒、释、道可以合一,公开反对以周、孔之言定佛、老之是非,公开为老、庄思想唱赞歌,认为即使儒与道相较,他认为也各有得失。 宋人对苏轼兄弟的文学成就评价分歧颇大,但客观地说,苏辙逊于苏轼。苏轼论文重艺,而苏辙论文却颇有道学气,这集中表现在他去世前不久所作的《诗病五事》中。他的文风与苏轼有很大不同,轼文信笔抒意,千变万化,有一泻千里之势,牢笼万物之态;辙文却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两兄弟的诗风很不相同,张耒《赠李德载》说:“长公波涛万顷海,少公峭拔千寻麓。”苏轼诗气势磅薄,有如大海怒涛,汹涌澎湃;苏辙诗高雅闲淡,有如崇山茂林,幽深难测。苏轼是宋词的大家,是豪放词的创立者;苏辙存词仅四首,根本不足以名家。 现在这本《苏辙图传》就是在我的《苏辙评传》的基础上压缩改写的,力求更加通俗。图都是友人为我提供的,部分图片是眉山三苏祠王国荣先生拍照,并提供给我的,特别珍贵;部分图片是日本池泽滋子女士提供的;书影是本所吴洪泽、王蓉贵两先生为我制作的。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王书华先生,早在Z000年于河北栾城召开苏轼研究会年会时,他就向我提出了出版《三苏图传》的计划。因为我忙于杂务,此事一直未提上日程,今年在他的督促下终于完成了。当年撰写《评传》时,引用三苏诗文是用的当时流行的版本。后又用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栾城集》、《嘉祐集笺注》校改过。这次又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三苏全书》通校引文,文字择善而从,但都有版本依据;标点更是根据现在自己的理解取舍,未全遵某一版本。 曾枣庄 于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 2005年8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