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仓鼠劫(秦相李斯的黑白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常万生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斯,—个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自己地位的人物。其人格是黑白分明的:一方面,身处“转型时代”的他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现实主义、功利思想有极大发展的趋势,勇于追求自我利益。其“仓中鼠”的故事妇孺皆知;其“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菲士之情也”的言论,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秦朝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更是出自于其个人之手。

另一方面,李斯又将功利主义演绎到了极点。他为了获取高官厚禄、保住权位,不惜谋害亲友、趋炎附势;为了加强集权专制,策动秦始皇焚书坑儒、愚弄黔首……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将李斯导向了身败名裂。可以说。李斯的一生毁誉参半、荣辱参半,体现出了浓厚的转型特征。

一部史传小说,固然不能承载太多的道德说教。然而,关于李斯的那些过往史事,或许当能给同样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人以某些深刻启迪。

内容推荐

李斯本是楚国上蔡的一介布衣,年轻时因见到厕中鼠吃粪便,且惊恐百端;而仓中鼠吃黍米,且从容肥大,由此而顿悟,诀心要做“仓审鼠”。

于是,怀抱着“老鼠哲学”的李斯,确立了特立独行的人格,成功辅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从上《谏逐客书》到施行“统战政策”;从推行郡县制到力主“天下为一”……秦朝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均出自于李斯的个人之手。

然而,李斯的道德又是低下的:从陷害同门师兄韩非,到策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从参与“沙丘政变”,到怂恿秦二世行严刑峻法于天下……秦朝的败亡也与其息息相关。

关于李斯的功过是非,司马迁、李贽、姚鼐等人都曾给予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其黑白分明的一生与秦朝历史相始终,从某种程度上说,读懂了李斯也就读懂了秦史。

目录

前言:略说转型时代的功利抉择

第一章 上蔡小吏

第二章 “脱儒入法”

第三章 吕门舍人

第四章 秦宫客卿

第五章 逐客风波

第六章 攻赵灭韩

第七章 同室操戈

第八章 横扫六合

第九章 “天下为一”

第十章 刻石颂德

第十一章 秦始皇陵

第十二章 焚书坑儒

第十三章 沙丘附逆

第十四章 “督责之术”

第十五章 误入圈套

第十六章 腰斩咸阳

尾声:寂寞身后事

附录:李斯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李斯决定离开上蔡,离开这个使他自尊心、名利欲大受损伤的郡衙,离开这块使他贫穷卑贱、屈居人下的土地。

他没有向长官们辞行。因为他对这里的人们已经毫无留恋。先前对郡守熊缺的那点微弱的感激之情早已淹没在冰水之中。他只是在那块用过多次的“版”上面,用那支细杆毛笔写下“我去也”三字,便掷笔于地,一走了之。

他走得很凄凉,没有人挽留他,更没有人欢送他。这一点他很理解,他想得开。在偌大个郡衙中他不过是个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小吏,走与留根本无妨大局。然而,当他迈出郡衙的大门,回头望到那个沾染着他的指血的门槛时,心中却不免陡增了几分沉重。

李斯是穿着一身葛衣、一双麻履离开上蔡郡署的,仍如他来时的模样。当他游魂似地行至一个十字路口,却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苍天啊,究竟哪方有云,哪方有雨,哪方有我的前程?

李斯在无处投奔的踟躇之中,呆呆地站立了许久。他想到了他的家乡,想到了他的父母,想到了那种虽无饥馁之苦却永无出头之日的织席贩履的生活,心中油然升起缕缕温馨。稍顷,他又苦涩地摇了摇头:既然已经走出,就不能再走回头路!他望着家乡的方向,眼角上溢出几滴热泪,心里在说:父母双亲,请原谅你们不肖的儿子吧!我今生今世若不能求取功名,晋身富贵,光耀门楣,誓不为人!

李斯不再自责,不再彷徨,他果敢地迈开了双脚,沿着一条充满了未知和混沌的道路走去。

不知不觉间,李斯已步出了上蔡东门,眼前出现一片空旷的原野。此时,李斯的心情却奇异地舒畅起来。因为他看到了浩瀚的天空,看到了翱翔的飞鸟,看到了广袤的土地。他不由地想到,人生的路不是无比宽阔的吗?何必自轻自贱,自寻烦恼?

一阵犬吠声将李斯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李斯向东望去,只见不远处跑来一条黄犬,正在追逐一只仓皇逃窜的兔子。那兔子已经精疲力尽,而黄犬却越追越猛,转眼工夫,黄犬已扑了上来,用两只前爪将兔子死死按住。就在这同时,远处传来一阵兴高采烈的欢呼声:“好犬!好犬!”

原来是三个年轻人正在玩走犬。这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李斯在家时也颇爱此乐。他家里还豢养了一只叫做“韩子卢”的猎犬,据说是一位姓韩的人培育出来的良种,此犬跑得极快,又极凶猛。村中也有人家豢养着良种狡兔,名日“东郭逡”,为东郭氏所培育。“韩子卢”乃天下名犬,“东郭逡”为海内狡兔,观看名犬逐狡兔,乐趣极多。然而,自打离家以后,好久没有这样娱乐过了。今天这个场面又唤起了他的浓厚兴趣。随着那三个人的欢呼声,他也大声呼喊:“好犬!好犬!”

走犬人看见李斯,先是一愣,接着问:“怎么,你也喜欢玩走犬?”

李斯道:“岂止是喜欢,爱之至深!请问,这只犬是何良种?”李斯的目光投向那条黄毛猎犬,端详有顷。

“叫‘周氏之喾”’,走犬者答道,“它跑得快,还通人性。你看它这腿脚、这毛色,饲养得可精心了,有点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都喂了它。这犬爱吃肉,可就是不吃兔肉,你说怪不怪?”走犬者眉飞色舞地夸着他的爱犬,脸上洋溢着得意之情。那犬也像是领了主人的夸赞,顺从地趴在主人脚下,直摇晃尾巴。

李斯道:“此犬确实不错,方才逐兔的那个猛劲儿,真令人叫绝。”

“既然你也爱玩,那咱们一起玩吧。”年长的一位说。

“对,咱们一起玩吧。”其他两位也热情地发出邀请。他们没有询问李斯从哪里来、哪方人士、前往何方,而是一见如故,火辣辣地袒露着一腔真诚。贫贱之交就是这样,绝无富人之群和官场上的那种你争我夺、纷繁复杂,心灵的沟通接近并不需要跨越万水千山。

李斯被感动了,愉快地加入了其中。

走犬再次开始。随着主人的一场喝令,“周氏之喾”像是一名勇猛果敢的兵士,机敏地选好了进攻方向迅速地冲击前进。在它身后,李斯和三个年轻人大声呼喊助威,并跑步跟随其后,尽情地挥洒着他们的朝气和激情,原野上荡满了欢快和喜悦。

他们东奔西跑地玩了好一阵子,感到有些累了,便围坐在草地上,燃起了一堆火,把野兔剥了,烧烤起来。那黄犬则在一旁啃着一块他们事先带来的牛骨。这时,年轻人才想到问李斯的姓名和年岁,并主动介绍说,他们都是尚贤乡的村民,分别叫晏丙、宫强、东野淳。三人中晏丙最长,今年十七岁,其次是宫强,十五岁,东野淳最小,十三岁。

晏丙将一块烤好的兔肉首先送到李斯手上,说:“你比我大两个月,应该称你大哥。幼敬长,是人之常礼,这块肉,大哥先吃吧!”

李斯早就有些饿了,兔肉的香味使他馋涎欲滴,但却不好意思自己先吃,便说:“依礼,幼应敬长,但长更应爱幼,还是先让东野淳小弟吃吧!”

东野淳执意不肯先吃。宫强出主意说:“既然大家谁也不肯先吃,那就把这块肉分吃了,一人吃一点。”

大家表示赞同,于是,一块肉分成四份,每人一份。

李斯并不是第一次吃兔肉,但这一次却觉得特别香。他咀嚼品味的,仿佛不仅仅是兔肉的芳香,而是平民间真挚亲密的友情。

宫强又提议:“今日相聚,实属天意。为了记住这一天,咱们结拜为兄弟吧!”

“好!好!”大家齐声应和。于是,四个人来到附近的一潭泉水旁,堆起一个土堆,折来三根木棍,插在小土堆上,权当三炷香火。每人又用双手捧来一捧泉水,以水当酒。他们同跪在“香火”前,齐声祝道:

“恭酌清泉,略表诚肠。

兄弟相亲,互敬互帮。

苟能富贵,誓不相忘。

……”

祝罢,四人同时饮干了手里捧着的泉水,又同时在地上磕了三个头。

这时,晏丙对李斯说:“大哥,现在我们已经是兄弟了。兄弟之间是不应生分的。我知道,大哥乃浪游之人,莫如先到我们村上住些日子。虽无美酒佳肴,粗茶淡饭尚可果腹,更有我们兄弟间的一片情谊,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李斯的眼睛湿润了,说:“诸位贤弟的好意,大哥我领了。可是我还有事在身,恕不能久留。”

“有什么事?咱布衣百姓不就是干活吃饭吗?到哪里还不是如此?莫不如咱兄弟几个在一起,也好有个照应。”晏丙拉着李斯的手,恋恋不舍地不让他走。

小弟东野淳也眼泪汪汪地说:“大哥,咱们刚聚到一块,怎就要走呢?我还没和大哥亲热够呢,我不让大哥走,今天就先到我家吧!”

“到我家吧!”

“到我家吧!”

三个人争着、抢着,诚心诚意,谁也不肯相让。

李斯被深深地感动了。一年多的小吏生活,他看到的都是冷漠和污浊,而在这普通的乡友之间,却是一片火辣辣的真情。然而,他却不能与乡友同行。他有他的心事,他有他的宏愿。他向三兄弟深施一礼道:“诸位贤弟,告别了。不管我到了哪里,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晏丙见李斯执意要走,便对宫强和东野淳说:“既如此,我们就让大哥走吧。为表达咱们的情谊,咱们送大哥一程。”  李斯上路了,三兄弟恋恋不舍地送行。那条大黄犬“周氏之喾”像是懂得主人的心意,一会儿跑到李斯前面左遮右拦地阻挡李斯前行,一会儿又尾随在他的身后,恋恋不舍地紧跟。看着这条颇解人意的黄犬,李斯的鼻子又是一阵发酸。

十里相送,终有一别。分手的时刻到来了。李斯对三人说:“好兄弟,回去吧,不要再送了。回家后请代我向家人们问候!”

晏丙紧握着李斯的手说:“大哥,可要多保重啊!”

宫强道:“我们将天天为大哥祝福,祝大哥事业有成、大展宏图!”

东野淳道:“大哥,可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啊!”

“不要忘了我们!”

“不要忘了我们!”

在李斯的身后,三兄弟带着哭声呼喊着。李斯的泪水也禁不住潸然而下。他深深地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平民间无比纯洁的真情。这友谊和真情像原野上盛开的一丛小花,使李斯的心中充满了芳香。

P15-18

序言

略说转型时代的功利抉择

李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自己地位的人物。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席”宰相,其功过是非、成败荣辱,千载而下时常成为历代名士们谈论的话题:西汉史家司马迁说他未能始终如一地辅佐秦室,否则“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他向荀子学帝王之术,又“以其学乱天下”;清代桐城派大儒姚鼐说他实际上已经舍弃了苟卿之学,“焚《诗》《书》、禁学士”只不过是顺应时势而已……

诚然,名家大儒们的论说都能自成一家之言,但相关评论均从“功秦”或“害秦”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对李斯人格的时代特征进行论说。其实,以今天的眼光看,李斯的一生,最有价值的当首推其功利思想,而他对功利的抉择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说到功利思想,不得不谈一谈人性的善恶问题。

春秋战国以来,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名逐利现象,思想家们很早就从人性的本原上进行思考。当时的许多论断,其范畴和深度,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依然难以逾越。孔夫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荀子也认为,人之天性乃是好利多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非相》)。荀子认为,由于人人都“好利”、“有嫉恶”、“好声色”,且为与生俱来,因此“人性本恶”,人只有经过后天教育才能变善。

与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孟子主张“性本善”。他认为,人人都有恻隐、羞恶、礼让、是非之心等“善端”,即善的萌芽、开端。人心有善端,就表现为人性本善;善端若不断扩充发展,就能成为仁、义、礼、智“四德”;把“四德”发展到完美的程度,“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  此外,还有人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善恶杂混,等等。但无论持何种人性观,思想家们普遍承认人是好利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天性使然,抑或后天所致。由此而引出义利之争:孟子反对人们言利,主张“舍生取义”;墨子强调义利并重;商鞅提出“权而索利”;荀子宣称欲利不可去,求利乃天然合理……

思想家们的争论认真而又执著,每个人都力图使世人的行为合乎于他们的说教。这种人性论上的“百家争鸣”,恰恰是当时追名逐利现象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体现。自周平王东迁、春秋时代开始以来,到战国末年以至秦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日渐繁荣,另一方面表现为民众的思想意识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从重“仁义”向重“功利”过渡。尤其是到了战国中后期,重利的观念已经有了极大发展:为追求商业利润,商人阶层崛起,商业贸易繁荣;为追求自身学说能被统治者采纳,名家大儒们不惜周游列国;为追求高官厚禄,士阶层崇尚实学,敢于积极奔走,毛遂自荐……

司马迁放眼于秦汉时期的社会现实,精辟地概括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至理名言。这个论断,同样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普通民众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

李斯正好身处于这样一个务实的时代。

他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有极大发展的现实主义、功利思想,勇于追求个人利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少年时代的他,已经有了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后来在家乡当小吏,偶然看到厕中鼠和仓中鼠有着天壤之别,由此而顿悟,确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后来李斯又选择了求学。他千里迢迢,拜当代大儒荀况为师,潜心钻研“帝王之术”。然而,虽身为儒家弟子,但李斯“不唯上、不唯师”,他通过对儒家理论的学习、批判和借鉴,思想上倾向于更为现实、更为功利的法家,最终“离经叛道”,“脱儒入法”。这个选择显然是理性的,有进步意义。这是因为,理想主义的儒家学说表面上虽号称“显学”,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列国统治者的真正重视,而现实主义的法家客观上却得到了普遍推行。

为了追求富裕生活与优越地位,李斯将满腔热情与不懈追求倾注在了强盛的秦国身上,大胆地前往秦国谋求发展。他毫不顾忌地追求名利,费尽心机地博取功名,由此而形成了一种不畏万难、特立独行的人格。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客卿、廷尉、丞相等职位,在血色中筑起了生命的辉煌。

李斯称得上是一代名相。他以杰出的才能和巧妙的运筹,以务实的眼光和特立独行的人格,成功地辅佐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逐客风波中,他以力挽狂澜的英勇气概上书赢政,转变了秦国的人才策略;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他出谋划策,开辟第二条“统一战线”;在天下一统后,他又以惊人的胆识和超凡脱俗的智慧,力主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施行“天下为一”的策略。秦朝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都出白于李斯个人之手。尤其是“天下为一”的重大措施,构建起了中国人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文化与心理认同,其影响延绵至今。

在“重利”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有些人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意识处于将明未明的状态。而李斯已经毫不犹豫地确立了功利观,而且在行动上比别人走得更远。不得不承认,李斯的“老鼠哲学”中含有积极进取的成分,他个人的特立独行及“与时俱进”精神,很值得后人赞赏。

遗憾的是,李斯又将功利思想、个人主义演绎到了极点,最终走向了反面。随着天下一统、雄主变为暴君,其个人品格中的卑劣和丑恶也迅速膨胀起来。他太看重自己的禄位和名利,唯恐得而复失。维护个人利益原本是应该的,但他却不应该以正义感、道德感的沦丧为前提。

早在统一战争过程中,李斯就以卑劣的手段陷害了同门师兄韩非,使一代才子未能施展才华便英年早逝。全国一统后,李斯进一步变得自私、贪婪。他将迎合昏主、保全禄位视为唯一要旨,逐渐泯灭了良知,混淆了是非,甚至为了个人私利,推动当权者行严刑峻法于天下,使得全国生灵惨遭涂炭。其中,由他策动的焚书坑儒活动,禁锢了思想,使中华文化惨遭浩劫,残留到秦朝的最后一丝自由的空气也被窒息了;“沙丘政变”中,他扮演了一个极端不光彩的帮凶角色;其所谓的“督责之术”,更是助纣为虐的不义之举。

李斯的结局很惨,被腰斩于市,夷灭九族。他最终身败名裂的事实说明,专制时代的法家思想最终只能带来专制主义,它与民主社会所说的法制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和限制,它将会把人们的行为导向无耻,甚至反动。

大体上讲,李斯早年的拼搏精神令人敬佩;其晚年的败坏则令人唏嘘不已。从战国末年到秦朝,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转型时代已经接近尾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思想和制度被打破,而新的思想和制度又尚未完全确立,这就使得像李斯这样具有拼搏精神的人易于获得成功;同时,制约机制的缺乏也容易导致有权位者变得自私自利,最终损人害己。李斯黑白分明的人生说明,转型时代,规范的制度亟需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也需要逐步健全。

……

关于李斯的黑白人生,早已跃然于纸上。

且让我们煮酒一杯,怀抱着一颗平常的心,去细细品读关于他的成败荣辱、功过是非;去领略有秦一代那曾经过往的史事、那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

后记

寂寞身后事

李斯死后,二世任命赵高为中丞相,封武安侯。秦之丞相始设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分左右丞相,以后又有相国、相邦、丞相之称。胡亥拜赵高为中丞相,是因为赵高为宦官,宦官又有宦者、中官等称谓,所以要在赵高这个丞相前面加个“中”字。此时的秦廷仅赵高一人是丞相,朝中事无巨细,均由赵高一人决断。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即该年度的第三个月份(秦以十月为岁首),秦军和义军在巨鹿展开了一场大战,秦将章邯的对手是赫赫有名的项羽。项羽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率二万人渡过了黄河,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经九次厮杀,击破十倍于己的秦军,擒王离,杀苏角,迫使涉闲自杀,章邯败逃。不久,章邯也投降了义军。

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极大地震动了秦廷。二世意识到局势的严重,不时召问赵高,甚至大发雷霆。赵高担心被害,欲杀二世,另立傀儡。因恐群臣不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指鹿为马,以此试验群臣是否顺服,并杀言鹿者以警示左右。不久,赵高与其弟郎中令赵成、女婿咸阳令阎乐逼胡亥自杀。史载,胡亥面对阎乐提剑相逼,曾再三乞求饶他一死,像个小商贩一样讨价还价。先是请为郡王,后又希望当个万户侯,均被拒绝。二世于是再次退步,恳请道:“让我保全性命,与妻同为平民可以吗?”阎乐仍不允许,眼睛一瞪说:“我奉丞相之命将你处死,多言无益,快自裁吧!”二世这才万念俱灰,拔剑自刎。

二世死后,赵高立其兄的儿子子婴为帝。然而,子婴并没有感激这位扶立他为新傀儡的中丞相,而是设计了一个圈套,引诱赵高上钩,一举捕杀之。

二世死时二十四岁,在位三年。

子婴更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仅四十六天。

秦始皇创立的秦王朝存在了十五年。想当初,始皇曾意高志满地宣称,要将帝业一代代传承下去,二世、三世……以至无穷。但万万没有想到,事情远不像他预想的那么顺利。诚如唐人胡曾诗云:“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李斯,一个黑白分明的人物,其政治生涯是与秦朝历史相伴随的。在功利思想的引导下,李斯曾确立了积极进取、特立独行的人格。他称得上是一代名臣:凭借超凡脱俗的政治智慧,帮助秦王政兼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杰出的经国之才,制定了各种统一措施与制度,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使中国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文化认同得以确立。诚如明人李贽在《史纲评要》中所言:“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李贽还将李斯与赵高作了对比,认为李斯堪称一条龙,而赵高不过是一条虫。

然而,由于自身地位的变化、制约机制的缺乏,李斯的功利思想将他导向了卑劣无耻,并最终身败名裂。他把功名利禄视为人生的唯一追求,为博取独宠,不惜同室操戈,陷害韩非;又为了保住权位,不惜助纣为虐,焚书坑儒。他还进献督责之术,行严刑峻法于天下。李斯的自私,造成了竹帛烟销,儒者被坑,刑者半道,黔首涂炭。“犹是,秦人恨李斯!”(唐·胡曾)

关于李斯的是非功过、成败荣辱,司马迁评价道:“李斯出身布衣,行踪遍历诸侯各国。后至秦,趁六国有机可乘,辅佐始皇,终成帝业。李斯位至三公,可谓尊宠,然李斯虽知儒家六经之宗旨,却不力求政治修明,纠正君主过失,而是贪恋爵禄,阿顺苟和,严刑酷法,听信赵高邪说,废弃嫡子扶苏,立庶子胡亥。等到诸侯已叛,才知谏争,岂不太晚?人皆以为李斯极忠而遭五刑死,未免冤枉。然查其真相,其所见却与世俗不同。若依世俗之见,李斯之功不是可以与周公和召公相比了吗?”

言外之意,司马迁是说李斯咎由自取,罪大于功。《史记·索隐述赞》也写道:“鼠在所居,人因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成阳,人臣极位。一夹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未异。”

其实,李斯的功过是非是显而易见的,不难评说。值得思考的倒是,他为什么会落了个如此凄惨的结局?司马迁将其不得善终归结为“持爵禄之重”,这说到点子上了。生活于战国末年至秦朝这个“转型时代”的李斯,其性格不可谓不典型:一个持有功利思想的人,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上,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心态、特立独行的人格;但私心过重,而社会制约机制的缺乏,又使得李斯将自私自利演绎到了极点,最终走向了反面。李斯的黑白人生,颇耐人寻味。

李斯死了,他死在了名利场上。他的身后,是一片寂寞。进入关中的刘邦不曾提起他;“匆匆一炬火成阳”的项羽对他不屑一顾。只是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脖子上系着绳子跪伏在轵道旁向刘邦投降时,曾将一枚封好的皇帝玉玺献给了刘邦。那玉玺是蓝田玉刻的,上面的八个小篆是李斯的手笔:“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这枚玉玺后来被视为皇室至宝、帝业象征,传袭了好多代。

李斯被尊为一代书法家,他有一些刻石传世,人们竞相临摹。后世的人们只记得他的文章书法,对他的功名,反而淡忘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8: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