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坊———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五本,收录了新任作协主席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的散文精品。
这些散文涵盖了文化思考、艺术感觉、人生体悟等多种类型,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女性在散文创作上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女作家的敏感、细腻、唯美的特质,带给散文自然、优美、直达人心的魅力。丛书每本都有一位熟悉作者创作、思想成熟的选编赏析者,他们或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或是作家、记者。这些编选者在对女作家的散文创作进行整体回顾与盘点、选编成集后,又对每一篇散文精品一一进行了赏析。
本册为《铁凝散文精品赏析》。
铁凝的散文生活气息浓郁,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而同时又时不时地能带给读者猝不及防的精彩与撞击。《一千张糖纸》讲述了一段幼小心灵被欺骗和伤害的故事,读后让成人沉思。而《寻找徐立》一文又让人顿觉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擀面杖的故事
当我成为人们所说的作家之后,虽然写作是我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却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写作之外,我还必须承担我所应承担的一切,像所有普通居家过日子的人一样,采买,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浏览时装,定期交纳水电费煤气费有线电视费以及各种费,关注物价以利于在自由市场和商贩讨价还价……写作之外,也有一些非我必须承担的事,可我乐于参与其间。比如以外行的耳朵欣赏音乐,比如看画(好画家的原作和印刷品),比如看电影——1995年在美国期间,因为喜欢汤姆·汉克斯(《阿甘正传》主演),就花几天时间看了他的全部电影。再比如,悉心揣摸我父亲的某些收藏品,有时也同他一道去“搜罗”它们。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许多年来,他收集油灯(从汉代直至当今),火镰,织布梭,粗瓷大碗大盘,铁匠打制的各式老笨锁,硬木工匠手下的全套凿、雕工具,农人腰间的鱼形小刀(简称鱼刀),牲口脖子上的木“扣槽”……大到碾盘、饴铬床子,小到石头捣蒜臼和火柴棍儿长短的藏针筒儿,他都搜集。
他还搜集擀面杖。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来以新换旧。如若主人既不要钱又不愿意给他擀面杖,我父亲便死磨活说地动员人家,并许以高出原价几倍乃至十几倍的钱。
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求”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总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二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还有一次,父亲从山里回来,拿出一根两尺来长的黑色擀面杖给我看,说是铁木的,很沉,不信你试试。我握在手中试试,果然。父亲告诉我,这擀面杖的主人是满族,蓝旗吧,祖上是给皇陵看坟的。擀面杖传到他这一代,有一百年了。父亲还说,这个人家实在仁义,见他真喜欢这擀面杖,夫妻俩异口同声地说:“是什么好东西哟,喜欢就拿走吧!”父亲并且对我模仿着他们那绝对不同于当地农民的旗人口音——虽然一百年后的他们,早已是地道的当地农民。他们的口音他们的善良,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村子,在农民的院里屋里,和他们聊过日子的琐事。一些妇女见父亲带着相机,便请求父亲为她们拍照。父亲为她们照相,还答应照片印出后寄给她们。父亲在这方面从不食言,尽管他可能终生不会再与她们见面。有个下午我们走进了一个整洁的小院,我像往常那样先打声招呼:“家里有人吗?”一个利索、和善的中年妇女应声从屋里出来站在门口,她笑着对我说:“吃桃儿吧。”我这才发现我正站在一棵桃树下。抬头看看,桃子尚青,小孩拳头大。我说谢谢您,我不吃。妇女向我走来说:“来,吃个,谁让你走到了桃树底下呢。”她伸手摘下几个桃子,放在衣襟上擦净,递给我。
我吃着略生涩的桃子,心想也许她就要请求我父亲为她拍照了,但是没有。这个妇女,她仅仅是愿意让一个走到她桃树底下的生人尝尝桃子。于是我又想,这样的妇女若有一根父亲喜欢的擀面杖,她定会毫不犹豫地送给父亲的。我们进了屋,父亲并没有看中她家的擀面杖。
第二天上午,父亲在另外一家发现了他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年轻的镇长是父亲的朋友)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她告诉我们,她丈夫上山割山韭菜去了,大闺女正在地里侍弄大棚菜。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妇女听了我的话,立刻又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粮新的,账记在他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镇长便将擀面杖交予父亲。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翻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比如他要拓宽门前这条公路,然后在公路两旁盖起清一色二层楼商店,便利了交通,也让这个山区小镇更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此他正同林业部门交涉,因为现在公路两旁长着参天的杨树。拓宽公路便要刨树,刨树就须得到林业部门的批准,而林业部门却迟迟不批。镇长说就门前这几棵树啊,让他头痛。后来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那个侍弄大棚菜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 P43-45
这套书是“女人坊”系列丛书的第一辑。女人坊,顾名思义,由女人和坊组合而成。简单地说,这套书的内容全部是由女人完成的。其实,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我们所创造的作品,都可以用劳动来统一表述。我向来认为,作家、艺术家就是手工劳动者。他们劳动的场所该称为坊,就像油坊、磨坊、染坊那样。不知别人怎样,近年来我到乡村每每看到那些各式各样的坊,我便心动,便有一种眼泪噙满眼眶的动容。真的,请不要笑话我的多愁善感,我只想表达我的一种心情。
我为什么要在第一辑书选择“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呢?想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自白话文章以降,女作家随着新文学的开始逐步登上中国文坛,她们的群体出现,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一直以男性主宰文学的格局。然而,尽管在现代作家中,女性作家有相当一批人曾经辉煌耀眼过,但同整个男性作家比较起来,还是逊色得多。建国后的十七年,女性作家几乎整体星夜无光。而真正使女作家扬眉吐气,可以同男性作家比翼齐飞的时代,则是伴随着新时期文学一同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作家的作品非常引人注目,有些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坛。是不是可以这样判断,女性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我觉得女性作家的成熟,不仅仅是女性文学的成熟,它还包含着整个文学的成熟、政治上的成熟。很难想像,即使是所谓的经济发达国家,也不会出现我们中国这样一支庞大的女性作家队伍。二是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戏剧等文学诸多样式中,女性在散文创作上似乎有着天生的亲和力。相对于男性,女人更富于感性。我过去曾说,非感性的东西,与散文无关。近些年来,我们有相当多的男性作家醉心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虽然也一度火过,但仅仅经历五六年的样子就逐渐成了强弩之末。对此,很多人问我是什么原因,我回答说,那些过于理性的东西,实在不是散文所需要的。如果读者想得到文史知识,多看些那方面的专业书籍就可以了,何必要通过作家去解读呢?相反,我们的女作家就极少有人写那些所谓有文化的东西,结果她们的散文越写越是散文了。三是我近十年来一直从事散文的批评研究。可以说,我是近十年中国散文直接的亲历者,我深知其个中的变化与奥妙。有的风头正劲,有的昙花一现,有的默默潜行,有的风光依旧,当然还有端着架子、摇着旗子、举着奖牌、一路招摇过市的,对于这些我觉得都不重要,我非但不想否定,反而希望它存在,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看到那些真正的好的散文、有质地的散文是怎样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依然鲜活地存在着。
由于专事散文批评研究,很多朋友常问我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某某作家的散文如何?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在本人主编的《2003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一书的序言里说过,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具体化之即散文可分为三种类型:生活积累型、文化思考型和艺术感觉型。在此平台上,散文创作的题材越宽泛越好,技巧越灵活越好。不论是哪种类型,只要写好了,都不失为一篇好散文。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也曾经说过,你不要问我对哪个作家的整体印象如何,我只想谈这个作家的具体作品。我总觉得,作家之间是很难比较的,除非是同一题材的同题征文。就像我们所选择的这五位作家的作品一样,你不能说某某人的作品就比某某人的好,甚至你不能说某作家的这一篇就比那一篇好。因为,题材不同,环境不同,作家的感觉也不同。同样,对于我们的五位赏析人,你可以说这个作家的作品如何好,你不能一定也让我认同,因为那只是你的认识。不必多说,我们所选择的五位作家,她们的散文作品大体代表了她们个人的最高水准,或者说也大体代表了中国当代女作家散文创作的水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她们只是众多优秀作家中的代表,我知道我也相信,在我们的女作家中肯定还有着许多优秀的散文篇章。或许,在下一辑中就会出现那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名字。至于五位赏析人,均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和记者,他们在赏析名家精品力作时,常常会不知不觉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以至忘记了自己还有赏析的任务。等把赏析的文字用心写完了,还是感觉没有写准确写生动,唯恐亵渎了作品的美好,误导了读者。
过去,关于作品赏析一类的书有出版社尝试过,但像这种一对一的形式,还不多见。承蒙学林出版社同人的认可与支持,终于使这第一辑“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面世。自然,这种赏析形式不会是“女人坊”的唯一形式。以后,我们还将会陆续推出这一类的其他形式的文学原创成果,但前提必须是女性作家,是女性作家中有成就、有个性、有发展前途的作家。在“女人坊”里,人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