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坊———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五本,收录了新任作协主席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的散文精品。
这些散文涵盖了文化思考、艺术感觉、人生体悟等多种类型,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女性在散文创作上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女作家的敏感、细腻、唯美的特质,带给散文自然、优美、直达人心的魅力。丛书每本都有一位熟悉作者创作、思想成熟的选编赏析者,他们或是知名的文学评论家,或是作家、记者。这些编选者在对女作家的散文创作进行整体回顾与盘点、选编成集后,又对每一篇散文精品一一进行了赏析。
本册为《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
迟子建的每一篇散文都是耐读的精品,《一滴水可以活多久》禅意深浓;《木器时代》则有一股朴实的原生态的感觉,写得别有风味;《钟声上海滩》则让我们听到了“一种源于生命本体的钟声,一种心灵之声”。
睡眠与劳动
睡眠就是把一条奔腾喧嚣的河给拦腰截断,让它微波不兴地暂时进入平静状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安于这种命运的安排,它们有的就冲破阻拦,仍然一泻千里地向前奔流,不舍昼夜。这就产生了失眠者,医学上称这种病为“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说白了就是睡不好觉。有觉不睡,岂不是烧包?再说睡觉是件多自然、多令人幸福的事啊。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有的人就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同窗外的星星一样睁着眼睛度过长夜。夜晚对于失眠者来讲,不再是温柔的梦乡,而是荆棘遍布、青蛇游走、充满阴沟的地狱。
神经衰弱者以知识分子居众。很少听见哪个农民抱怨他睡不着觉,更没有天真烂漫的儿童说他苦于失眠。看来知识和阅历是失眠的两大症结。没有知识,就没有更深的追求和幻想,没有那种精神激情驰骋后所造成的身心疲惫。没有阅历,也就少了那些断肠般的回忆和被惨痛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后的凄凉心境。失意、痛苦、徘徊、伤感、患得患失,这些都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因素。也许你会说,看破红尘,把一切置之度外不就安然了么?然而我们就生活在滚滚红尘中,岂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超脱,就连弘一法师临终的手书遗言也是“悲欣交集”四个大字,那么大彻大悟的他仍然满含着人类共通的一种情怀,真让我们这些挣脱不了凡俗羁绊的人热泪盈眶。既然世界上清静的庙堂都可能只是形式上的东西,那么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心中设置一座庙堂来供奉它。没有上天赐予的福音书能够拯救你所面临的困境,于是你就让思维飞速旋转,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却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乎就把白日的苦恼延伸到夜晚,在黑暗中承受苦不堪言的失眠。
有关治疗失眠的方法简直太多了。我想哪位有心人若是乐于搜集整理,定能写出一本《失眠者百科丛书》。西医上有为人们广泛使用的“助眠灵”,中医有针灸、煎服汤药等疗法。最广泛的是流传于民问的一些说法,诸如查数、念佛经咒语、想像船在八级大风的海面上颠簸、想像绿意盈门的小院或者无边无际的沙漠……真是数不胜数。看来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总是千奇百怪的。有些偏方对于一些患者确实有效,然而大多是水中明月、纸上谈兵,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
我在师专做教师时曾有过失眠经历,阶段性失眠。经常是夹着教案去讲台时呵欠连天,精神萎靡。人过三十岁之后,仿佛一双脚真正落到了大地上,幻想的东西少了,睡眠也变得踏实起来。然而也不是一沾枕头就能人眠,总要在床上辗转一番方能入睡。去年省作协分给我一套新居,因我家中的亲人远在大兴安岭,所以只能独自操持装修工作。尽管请了装修公司不用我做具体的活儿,但是有些事儿还必得我去做。比如选择各种贴面材料的质地、颜色,比如选购卫生间的洁具。大到购买每个房间的吊灯,小到选购门把手和锁头,事必躬亲,我几乎把哈尔滨比较大的装饰材料市场都跑遍了。买到东西,往往是雇了三轮车拉回来,我坐在车尾,被骄阳曝晒得无精打采,就像个辛劳过度的农妇。所以那一段时间,我从新居工作完一天回到老房子,连爬楼的力气都没有了。吃过饭倒在床上立刻入睡,而且睡眠中多半没梦。整整一个月,因为过度的体力消耗,我尝到了睡眠的美好感觉。
前一段时间读到某位老作家谈当年被下放到农村的感觉,说他经过劳动后,奇怪的是多年睡不着觉的老毛病竞好了。我看后不禁哑然失笑。睡眠与劳动确实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那就是体力劳动可以助眠,而脑力劳动则造成失眠。能够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是解决失眠的真正途径。
川端康成和海明威的晚年都被失眠所困扰,是不是失眠把他们搞得心力交瘁而用自戕的办法来寻求解脱、击碎一切梦境?杜拉斯晚年也因失眠而酗酒。我想人确实是痛苦的,因为当晚年我们的思维仍然敏捷、充满激情的时候,我们却没有足够的体力用劳动换得宁静的睡眠。当我们的灵魂还如此鲜活的时候,而躯壳却已残破不堪。即便如此,我想没有人会因此而放弃梦想。
赏析
这是一篇谈“睡眠与劳动”的文章,但作者一开始不谈“劳动”,只谈“神经衰弱”与“失眠”。这对“失眠者”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此作者的笔触不再飞扬,而是写得相当理性。你想一个睡眠不好、常常伴着窗外星星度长夜的人,能有多少旺盛的精力?一在作者眼里“失眠者”以知识分子为众,这是有道理的。知识分子在自己的精神领域,总是容易驰骋得身心疲惫。因此作者在文章中,紧锣密鼓地描述知识分子的种种愁绪。她说:“生活在滚滚红尘中,岂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超脱,就连弘一法师临终的手书遗言也是‘悲欣交集’四个大字。”
从“失眠”谈到“知识分子”,再由“知识分子”谈到“弘一法师”,你不难看出作者的思绪与认识事物的境界在提升。仿佛是一种顿悟,你读到此能“顿悟”些什么呢?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谈“失眠”基本是铺垫,起着桥梁的作用。而后半部分有着作者自身经历的“睡眠与劳动”,才是表达的重点。我们从中知道作者从前因失眠而在讲台上呵欠连连。作者的自述,与前面所谈“失眠”遥相呼应。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花在“劳动”上的笔墨,似乎不多。但有时候文章就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了一个“农妇”形象。她写道:“买到东西,往往是雇了三轮车拉回来,我坐在车尾,被骄阳曝晒得无精打采,就像个辛劳过度的农妇。”在这里作者所谈“劳动”,其实仍然围绕“睡眠”。由于“劳动”的体力支出,让她尝到了“睡眠”的美好感觉,从而体悟到“睡眠与劳动”水乳交融的关系。
然而作者虽分析了“睡眠与劳动”的密切关系,但又担忧那些“思维仍然敏捷、充满激情,却没有足够的体力用劳动换得宁静的睡眠”的人。作者的担忧很具人性,给人类以关怀。 P15-18
这套书是“女人坊”系列丛书的第一辑。女人坊,顾名思义,由女人和坊组合而成。简单地说,这套书的内容全部是由女人完成的。其实,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我们所创造的作品,都可以用劳动来统一表述。我向来认为,作家、艺术家就是手工劳动者。他们劳动的场所该称为坊,就像油坊、磨坊、染坊那样。不知别人怎样,近年来我到乡村每每看到那些各式各样的坊,我便心动,便有一种眼泪噙满眼眶的动容。真的,请不要笑话我的多愁善感,我只想表达我的一种心情。
我为什么要在第一辑书选择“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呢?想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自白话文章以降,女作家随着新文学的开始逐步登上中国文坛,她们的群体出现,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一直以男性主宰文学的格局。然而,尽管在现代作家中,女性作家有相当一批人曾经辉煌耀眼过,但同整个男性作家比较起来,还是逊色得多。建国后的十七年,女性作家几乎整体星夜无光。而真正使女作家扬眉吐气,可以同男性作家比翼齐飞的时代,则是伴随着新时期文学一同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作家的作品非常引人注目,有些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坛。是不是可以这样判断,女性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我觉得女性作家的成熟,不仅仅是女性文学的成熟,它还包含着整个文学的成熟、政治上的成熟。很难想像,即使是所谓的经济发达国家,也不会出现我们中国这样一支庞大的女性作家队伍。二是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戏剧等文学诸多样式中,女性在散文创作上似乎有着天生的亲和力。相对于男性,女人更富于感性。我过去曾说,非感性的东西,与散文无关。近些年来,我们有相当多的男性作家醉心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虽然也一度火过,但仅仅经历五六年的样子就逐渐成了强弩之末。对此,很多人问我是什么原因,我回答说,那些过于理性的东西,实在不是散文所需要的。如果读者想得到文史知识,多看些那方面的专业书籍就可以了,何必要通过作家去解读呢?相反,我们的女作家就极少有人写那些所谓有文化的东西,结果她们的散文越写越是散文了。三是我近十年来一直从事散文的批评研究。可以说,我是近十年中国散文直接的亲历者,我深知其个中的变化与奥妙。有的风头正劲,有的昙花一现,有的默默潜行,有的风光依旧,当然还有端着架子、摇着旗子、举着奖牌、一路招摇过市的,对于这些我觉得都不重要,我非但不想否定,反而希望它存在,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看到那些真正的好的散文、有质地的散文是怎样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依然鲜活地存在着。
由于专事散文批评研究,很多朋友常问我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某某作家的散文如何?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在本人主编的《2003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一书的序言里说过,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具体化之即散文可分为三种类型:生活积累型、文化思考型和艺术感觉型。在此平台上,散文创作的题材越宽泛越好,技巧越灵活越好。不论是哪种类型,只要写好了,都不失为一篇好散文。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也曾经说过,你不要问我对哪个作家的整体印象如何,我只想谈这个作家的具体作品。我总觉得,作家之间是很难比较的,除非是同一题材的同题征文。就像我们所选择的这五位作家的作品一样,你不能说某某人的作品就比某某人的好,甚至你不能说某作家的这一篇就比那一篇好。因为,题材不同,环境不同,作家的感觉也不同。同样,对于我们的五位赏析人,你可以说这个作家的作品如何好,你不能一定也让我认同,因为那只是你的认识。不必多说,我们所选择的五位作家,她们的散文作品大体代表了她们个人的最高水准,或者说也大体代表了中国当代女作家散文创作的水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她们只是众多优秀作家中的代表,我知道我也相信,在我们的女作家中肯定还有着许多优秀的散文篇章。或许,在下一辑中就会出现那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名字。至于五位赏析人,均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和记者,他们在赏析名家精品力作时,常常会不知不觉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以至忘记了自己还有赏析的任务。等把赏析的文字用心写完了,还是感觉没有写准确写生动,唯恐亵渎了作品的美好,误导了读者。
过去,关于作品赏析一类的书有出版社尝试过,但像这种一对一的形式,还不多见。承蒙学林出版社同人的认可与支持,终于使这第一辑“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散文精品赏析丛书”面世。自然,这种赏析形式不会是“女人坊”的唯一形式。以后,我们还将会陆续推出这一类的其他形式的文学原创成果,但前提必须是女性作家,是女性作家中有成就、有个性、有发展前途的作家。在“女人坊”里,人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