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即兼收并蓄的特点。具体的表现就是道教中有一个数量庞大而来源杂芜的神仙体系,而为了给这众多的神仙们找到安身立命的去处,道教理论家们特别为这些神仙们建构了一套神仙地理系统,并为之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洞天福地”。在道教中,号称有三山五岳及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由此可见道教圣地数量确实不少。从另一方面讲,这遍布神州的无论是洞天,还是福地,其分布与形成都与中国历史、尤其是道教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本书即是从中国道教的历史入手,充分揭示道教营造下的宗教圣地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
《沧桑河山》丛书之一。该丛书选取了中国历史地理中的若干专题,以数种景观为载体,介绍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文化要素、重要人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讲述其历史地理变迁、文化渊源、发展脉络及历史沧桑,探究这些景观所负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内涵。本书介绍的对象为道教圣地。
灵光初现——早期的黄老道
在道教形成之前,流行在社会上的主要是方仙道,之后才是道教的早期形式黄老道。
大约在战国中期的齐国,经济繁荣昌盛,学术流派林立。形成了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稷下学派。黄老学正是起源于这一时期的齐国,他们习得黄老道德之术,并发明旨意,形成了稷下黄老学派。由于学术思想非常活跃,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学术队伍,并历经秦汉之际的战乱而生生不息,一直流传到汉初。
汉初,黄老学的主流是帝王南面之术和阴阳五行思想,但潜流却是神仙思想。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燕齐地区的神仙家一直非常活跃。最初兴盛于齐地的黄老学,不免杂糅了不少神仙思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汉武帝时,为迎合武帝长生不老的想法,方士们更是以黄帝附会神仙学说,将神仙学与黄老学捏合在一起。当时,但凡言神仙者大都托名黄帝。不过,二者的真正结合却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历经了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漫长的历史过程,直到东汉桓帝时(147~167),黄老道才真正形成,并正式见诸于史籍。《后汉书·王涣传》中就记载了延熹年间(158~167),桓帝事黄老道,毁掉诸房祀的事迹。桓帝不仅公开承认黄老道,并且事老子甚谨:一年内竞两次派宦官到苦县祀老子,这还不够,还在濯龙宫内专祀黄帝与老子。正是由于东汉时黄老道流行于全国,因此才使得张角利用黄老道成功地发动了撼动东汉王朝统治的黄巾大起义。事实上,在黄老学和方仙道的结合过程中,方士化的儒生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今文学派的谶纬之学推动了黄老道的形成与流行。而在那个时代谶纬之说是东汉宫廷与上流社会的时尚。
可惜的是,这一时期的黄老道与方仙道一样,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义和宗教理论,宗教组织也比较松散,故我们还是认定它为道教的前身,离真正的道教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
黄天当立——东汉时期的太平道
汉顺帝时,琅琊郡人宫崇向朝廷奉献了一部多达170卷的《太平青领书》。这本书据说是他的师傅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的神书,内容以阴阳五行为主,但多巫觋杂语。尽管此时东汉的各代皇帝信奉黄老之道,但朝廷仍因为此书妖妄不经没有公布,而是收藏在宫廷之内。可以想象,这本书内容有多么的荒诞。
但朝廷藏匿此书的企图显然没有得逞,因为,巨鹿人张角不知从什么渠道获得了《太平青领书》。张角读完此书后,大喜过望,发现其中的宗教政治思想非常符合他本人的想法。很快,张角就利用《太平经》,于东汉灵帝的熹平年问(172~178)创建了太平道,他本人自封为“大贤良师”。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后,大规模地收养徒弟,并把他们培训成出色的传教士,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他们的黄老之说。当然,张角在具体操作上,并不书呆子气,而是采取非常世俗的做法:犯了错误要跪拜认错,生了毛病要用符水念咒。其中,恰巧有人竟然病愈康复,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信服这一新生的教派。乱世中,张角的“以善道教化天下”的做法,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响应。十几年问,教徒竞达数十万人之多,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与以前的黄老道最为不同的是,张角将他的教徒组织起来:建置了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各立将帅加以统领。这些组织起来的教徒后来成为张角起义的主力。而张角在起义时所用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及头戴黄巾,身着黄衣,都与他们所信奉的黄老道有关。
黄巾起义遭到了朝廷与地方势力的联手镇压,加之张角病死,其弟阵亡,太平道从此群龙无首,不再有所作为。但是随着教徒的流散四方,太平道也随之传播开来,后世民间秘密宗教——明教,尊张角为教主,显然应是太平道的余绪。
正一盟威——东汉末年的道教
就在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沛人张陵,或名张道陵,悄然西向人蜀,并在蜀中创立了正一盟威道,也就是后世所熟知的五斗米道。
据《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等记载:张陵于顺帝时(126~144)入蜀,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当然,张陵并没有独自静修,而是造作符书,向百姓传教。张陵在传道时规定,凡受其道的必须出五斗米。因此,也被官方称为“米贼”。当代学者向达、蒙文通等人曾提出一说,认为五斗米道的创立与当时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有一定关系,理由是五斗米道信仰天、地、水三官,而出身西南氐羌系统的前秦苻坚与后秦姚苌也都笃信三官。因此,史书中所说的张陵入蜀后在鹤鸣山所学之道,应该是氐羌民族的原始宗教。当然,张陵显然对原始巫鬼教进行了改造,表面上义饰以老子的学说,杂以燕齐神仙思想,创立了五斗米道。因此,五斗米道既有燕齐濒海地区神仙文化的内容,也有西南少数民族的巫教成分,可谓集大成。
五斗米道仍然实行父子相传的制度——张陵将其位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他们祖孙三人被后世道家尊称为“三张”: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有人称为“_一师”,也是源自这里。由于张陵创道之时,五斗米道尚未形成气候,故他的事迹很难追寻,历史学家们也无法记载,只知道他在入蜀后,隐居在鹤鸣山学道。就是他的儿子张衡作为五斗米道的传承者,史书也很少提及。倒是他的孙子张鲁,这一时期的踪迹还比较清晰,史书记载也比较详细。不过,据当时的史书记载,张鲁好像是一位篡权者,真正将五斗米道发展起来的是一位叫张修的人。正因为此,史书中常常将张鲁与张修混为一谈,莫衷一是。
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鱼豢的《典略》说:光和年间(178~184),汉中地区有一位名为张修的人在传授道教,立道士为祭酒,专门主持修习《老子》五千文,凡人道者必须研修老子《道德经》,不得懈怠。张修的道义认为。身体疾病是因为犯了过失,神仙惩罚所致。因此,凡生病的人必须叩头思过,饮符水,独处在静室内。然后,派一个小吏书写上病人的姓名,讲明他服罪之意,作天地水三官手书,来为病人祈祷。由于病人为祈祷需出米五斗,故道士们又被称为“五斗米师”。所传的道术也就被称为五斗米道。显然张修所传道术比较灵验,因此汉中百姓“竞共事之”。不料,张鲁从蜀地北上来到汉中,袭杀了张修。至于张鲁采用了何种手法,使笃信张修之道的汉中百姓归服于他,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最后是张鲁在张修的基础上加以增饰,形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以管理汉中地区。首先是确定身份:自号师君;对初来修习学道者,称为鬼卒;学道较久并且虔诚者,称为祭酒。祭酒可以统领道众,统领道众多的叫治头大祭酒。其次,张鲁在管理道众方面,有一些具体的措施:令入道者修建义舍,房屋内放置一些米肉,以供行人食用;还叫道民自我检讨,凡是有小过错的只要修路百步就可除去罪恶。当然。一些宗教性的禁忌也实行起来,比如按照月令,春夏两季禁止杀生、禁止饮酒等等。
张鲁在汉中实行的政教合一制度,使得在纷争不已的东汉末年雄据巴汉近三十年,民夷便乐。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才在曹操大军压境下归降。张鲁的政教合一政权虽然被终结了,但随着张鲁的北上,五斗米道也传往北方中原地区。其后晋统一全国,再传播到东南沿海,最后遍及全国。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也曾是五斗米道的信徒。
P9-12
就自然景观而言,地球上的各个部分都有其特色,不能互相取代。也难分优劣。但一般来说,领土辽阔的国家会拥有较多独特的自然景观。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而清朝在19世纪中期的疆域更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尽管中国领土的面积不如俄罗斯大,但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就多样性、独特性而言,并不比俄罗斯差。
但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纯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人文景观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多彩。即使是以自然要素为主的景观,往往也离不开人类活动的影响,离不开人文景观的点缀,更多的景观则兼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要素,这正是中国得天独厚之处。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尽管中国的历史并非世界之最,但基本是延续的,所以就中国的主体文化而言,无疑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不断吸收外来文明,并不影响华夏诸族(以后的汉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人口,因而在中华大地上汇聚了数十个民族、世界上有代表性的文明、主要的宗教,形成了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这一切都在岁月的沧桑中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已是名闻遐迩的名胜古迹或旅游景点,即使沉寂多年,或仅存断垣残壁、荒烟蔓草,也会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和人文情怀,同样受到重视,得到保护。
古往今来,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森五湖、茫茫九州之间,有多少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又有多少骚人墨客、奇才志士、征夫戍卒、游宦行贾、高僧外道、蕃客商胡,挂沧海云帆,循悠悠丝路,历名山大川,穷天涯海角!
凡此种种,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是来自记载,还是得诸考察;已名闻天下,还是鲜为人知:都值得记录传播。也必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以中国疆域之广、历史之长、人口之多、民族之众、文化之丰、景色之美,任何人都不可能遍历亲涉。能仿古人“卧游”之意,一册在握,一图在手,指点江山,品味人事,追忆旧游,遐想未来,其乐无穷,岂不快哉!
有感于此,谨与同人于中国历史地理中选取若干专题,每题一册,集中介绍一种或数种类型的景观,并且以景观为载体,讲述与此有关的历史故事、文化要素、重要人物、风土人情、民间传说,或纵贯古今,或集中于某一阶段、某一区域,不拘一格。文字力求清新流畅,明白可读,配以地图、照片、图画、书影,编写成这套八种《沧桑河山》。是为序。
葛剑雄于2006年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