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尔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精神分析运动的最新进展之一。这次译介了他的几本著作:《心灵考古》、《文明:乌托邦与悲剧》、《未知的自我》、《探索潜意识》、《健全社会的蓝图》、《道德的基础》和《性革命的失败》等,这差不多是他关于精神分析的著作的全部。在这些著作里,弗兰克尔广征博引,用他高度的智慧和清晰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有关人性、人性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宏大画卷。本书是其中之一《心灵考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灵考古/精神分析经典系列丛书/弗兰克尔精神分析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英)乔治·弗兰克尔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弗兰克尔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精神分析运动的最新进展之一。这次译介了他的几本著作:《心灵考古》、《文明:乌托邦与悲剧》、《未知的自我》、《探索潜意识》、《健全社会的蓝图》、《道德的基础》和《性革命的失败》等,这差不多是他关于精神分析的著作的全部。在这些著作里,弗兰克尔广征博引,用他高度的智慧和清晰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有关人性、人性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宏大画卷。本书是其中之一《心灵考古》。 内容推荐 在本书中,弗兰克尔运用精神分析的技巧和视角诠释了考古发现,研究了人类心灵的起源,以及旧石器时期人类大脑非同寻常的发展。我们同时了解了我们最早的祖先是如何开始制造工具的,文化是怎样发生的,还有考古学家们挖掘出土的那些实物遗物所告诉我们的早期人类的所有信息:他们的神话和宗教信仰,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概念,他们的劳作活动、家庭关系和社会组织等等。 正像个体分析中非常强调早年的经验一样,本书从源头人手研究人类文化,一直写到古希腊文化之前。弗兰克尔相信,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贡献,根本而言,并非是在个体研究中表现的深刻视角,而是在社会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洞察之见。面对着现代科学强大的力量和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战争,这种洞察显然是必要的。他的最根本的论点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社会中存在的这些毁灭性的力量,即便我们的星球不会因此毁灭,文明也必然在劫难逃。弗兰克尔特别阐述了父权偏执狂的本质,这一人类社会的致命的痼疾曾经是,并且依然是战争的根源。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母权制与父权制 1.俄狄浦斯情结是所有文化的根基吗? 2.母权制与父权制之间的斗争 第二章 文化的起源 1.外部化过程 2.史前史与潜意识:心灵考古 第三章 人类之初 1.走出森林 2.一百万年前 3.狩猎者与留守者 4.原始公社 5.尼安德特人:祖先崇拜和图腾的起源 第四章 智人出现 1.尼安德特灾难 2.母权制:智人的原始文化 3.智人来自何处? 4.智人大脑的发展 5.符号化与神话 6.母神崇拜 7.洞穴神庙的艺术 8.母权制的危机:女神变成巫婆 第五章 父权制 1.对母权的反抗与农业的兴起 2.人类开始学会支配大地母亲 3.城镇与防御工事:权力与财富崇拜 4.国王的神性 5.俄狄浦斯情结文化:父权制的偏执狂 6.兀鹰与公牛 7.欧洲的史前文明 第六章 神、国王和帝国: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1.苏美尔王国的出现 2.埃及:对于永生的崇拜 3.灵魂崇拜 参考书目 索 引 弗兰克尔精神分析译丛简介 试读章节 1.俄狄浦斯情结是所有文化的根基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曾就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展开过一场著名的辩论。马林诺夫斯基根据他在特罗布里安德(Trobriand)群岛的实地考察结果提出,弗洛伊德所定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只是在特定的社会中,从占支配地位的家庭结构所产生的一系列可能的“核心情结”的一种。 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写道,“在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基本概念中,既包括社会学理论也包括心理学理论。其心理学理论宣称,人类心理生活很大一部分植根于童年时期的性生活。这些早期的性生活为父亲的权威和父权制生活的约束氛围所压抑。因此在孩子内心世界就产生了一种弑父情结,尤其是在青春期,这种情结成为父权制下人们无意识心理的重要内驱力。” 马林诺夫斯基依据对不同的原始种族人类学研究的结果,对上述观点表示反对,“当我们开始细致观察人类家庭原始的组成时——不是任何假想的原始社会形式,而是对现代野蛮人实际观察的结果——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在母权制的家庭模式中,孩子与长辈的关系并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假说中所要求的典型模式。以我在新几内亚(New Guinea)的珊瑚群岛发现并研究过的一个家庭为例,家庭中的母亲及其兄弟掌握所有合法的‘权力’(原文词语为拉丁文potestas。罗马语中patria potestas,即以家长对于子孙的教育、宗教及其他一切权力为基础——中译者注)。母亲的兄弟是残暴的家长,而父亲则是孩子们真挚的朋友和合作帮手。父亲必须赢得其儿女的友情,也常常是其儿女对抗舅舅所代表的权威所制定的规矩的友好联盟。”马林诺夫斯基发现新几内亚的母权家庭中不存在任何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禁忌和压抑。乱伦的禁忌主要是为了分开兄弟与姐妹。所以我们找到了另外一种家庭生活模式,这种模式中权威与性的禁忌不同于父权家庭中所见到的方式。 如果依据我们现在使用的“父亲”一词的意义,丈夫不被认为是孩子的父亲。当地人认为从生理学角度讲,他与孩子的出生没有关系,他们似乎忽略了生理上的父亲的身份,当地人相信孩子一般是母亲已故女性亲属的魂灵插人母亲子宫的小精灵。她的丈夫必须保护并珍爱孩子,他们出生的时候,要“抱着他们”。但是孩子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在生殖意义上属于“他的”。因此父亲是位慈爱并且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朋友,但是并不是公认的孩子的男性亲属。他是个外人,其权威来自其在氏族中的社会地位。真正的亲属关系,即拥有实际的权力表明属于“同一群体”的身份只能通过母亲一系来确定。因此管教孩子的权威归于母亲的兄弟。 马林诺夫斯基接着写道,我们的家庭中有受到社会支持的专制强权的丈夫和父亲。同时我们在经济方面的分工上也使得他们成为赚钱养家的人,能够——至少名义上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掌管家庭财物。而在特罗布里安德人(Trobrianders)的家庭中,母亲是独立的,而她的丈夫既与孩子的生殖无关,也不是赚钱养家的人,也不能把自己的财产遗留给子嗣,并且也不具有社会公认的对其子嗣的权威,相反,母亲的亲戚则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她的兄弟,他是最有权威的人,负责保障家人的生活供养,其所有财产在死后将由家中的儿子们继承。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母权组织中的本能压抑,尤其是性禁忌的情况,会发现一种迥异于父权制下的性压抑模式。在美拉尼西亚(Melanesia),对于性基本上没有什么禁忌。 P14-15 序言 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治疗和人文运动之一,弗洛伊德所倡导的精神分析学,把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意识和行为层面引到了人的早期经验和潜意识层面,为人类了解自己、认识自身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尽管许多结论及其采用的深层的分析技术都还存在着不足与争议,但精神分析理论对二十世纪的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与时俱进的。以至于在今天,任何关于人的理解如果缺乏对潜意识的考察都会显得过于肤浅。这大概就是精神分析运动虽然广被诟病、历经风雨却仍然方兴未艾、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弗兰克尔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精神分析运动的最新进展之一。我们这次译介了他的几本著作:《心灵考古》、《文明:乌托邦与悲剧》、《未知的自我》、《探索潜意识》、《健全社会的蓝图》、《道德的基础》和《性革命的失败》等,这差不多是他关于精神分析的著作的全部。在这些著作里,弗兰克尔广征博引,用他高度的智慧和清晰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有关人性、人性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宏大画卷。弗兰克尔继承了弗洛伊德和赖希等精神分析运动先驱的学术遗产,但又超越了他们。他提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关于人的潜意识的起源、潜意识和早期挫败经验对人的行为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的理论观点,发展了比较系统的、颇具独创性的深层分析技术。非常可贵的是,弗兰克尔的兴趣显然不只局限在从心理学和精神治疗的层面探讨人类的深层心理及行为表现,他更注重对整个人性的了解,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解释。他建立诊所,帮助形形色色的求助者解决心理冲突,使他们获得新生;他更希望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认识社会和指导社会革命,促进建立一个免于冲突和毁灭的、理性和健全的人间乐园。当弗兰克尔如此热情地表达自己向往于人类社会的美好远景时,看来难免有点空泛与抽象,但从一个悲天悯人的心理治疗家的眼光来这样看世界、社会与人际关系,似乎又是完全可以理解与令人钦佩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弗兰克尔是一个实践性的研究者,他的研究取向,让我们想起了勒温所倡导的,但却长期被主流心理学界忽视的“行动研究”的学术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类认识自身,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正如勒温的名言“好理论,最实际”,难道不是吗? 乔治·弗兰克尔生于维也纳,并在那里学习了哲学和精神分析。纳粹对于奥地利的入侵迫使他移居国外,最后他定居在伦敦,并在那里从事了四十多年的精神分析工作。作为一个精神治疗师,他的工作被认为是对精神分析疗法和人类对于潜意识认识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为精神分析确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弗兰克尔学识广博,他对精神分析、哲学、史前文化学和建筑心理学都有深入的研究。正因为如此,翻译他的著作是一件颇有难度但又引人兴趣的事情。从2003年立项,到2004年底翻译大致完成,我们的译者、译审和编辑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了弄懂一个考古学的术语,我们的译者冒着酷暑跑到周口店请教考古专家;为了确定一段译文,我们的译者和译审在网络上热烈讨论,彻夜不眠。我们的编译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小组,我们翻译了弗兰克尔的著作,而弗兰克尔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精神世界,在翻译结束的时候,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发现,我们的收获真不小! 即使这样,但当我们经过一个艰难的历程,把这套译丛呈奉到敬爱的读者面前的时候,我们还是忐忑不安,因为比起作者广博且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原书所展示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水平和理解肯定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当然,作者认识事物的立场和观点,我们也不能完全苟同。好在还有亲爱的读者,我们寄希望于你们指出翻译中的纰漏和错误;好在还有来日,本译丛的再版将为我们改正过失抹去遗憾,提供某种可能。我们期盼,也相信,将弗兰克尔关于精神分析的著作郑重地引进介绍给国内读者,对于我们每个人了解自身一定会有帮助,对于投身或重视我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人将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助益。 值此中译本问世之际,愿向一切为拯救与修补人们心灵而默默奉献的劳作者致以最为真挚的问候与敬意! 沈德灿 2005年元旦 写于北京大学西二旗智学苑小区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个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这是一本博学、论证严谨、内容翔实的心血之作,所有对人文学科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保罗·克莱恩教授(Prof.Paul Kline) 《英国医学心理学报》(British.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学海无涯……直到今天,我才有生以来第一次了解了我的祖先。 ——彼得·兰德尔博士(Dr.Peter Randell) 获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心理学分会精神病学学位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对众多让人爱不释手的书的综合——它让人很难放下,情不自禁地从封面一直读到封底——每个医生的个人藏书中都应该有这么一本书。 ——菲利普·霍普金斯博士(Dr.Philip Hopkins) 《巴林特协会学报》(Jrournal of the Balint Society)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